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

《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是為進一步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方案》制定的規劃。規劃期2021—2025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月16日印發實施。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2〕6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6日

規劃全文

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為進一步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方案》,制定本規劃。規劃期2021—2025年。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入推進健康中國重慶行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發展基礎。
1.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架構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現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全覆蓋,公立精神衛生機構區縣覆蓋率達89.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逐步完善,衛生應急隊伍不斷壯大。
2.醫療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全市醫療衛生機構20922個,其中醫院85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838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49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38張、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77人、註冊護士數達到3.41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3.12人。
3.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最佳化醫療服務供給,建成“美麗醫院”56個,新增三級甲等醫院8個,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創建甲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9個,全面建成“農村30分鐘、城市15分鐘”醫療服務圈,區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1.6%。
4.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有序推進。建成“衛生健康雲”基礎體系,實現市、區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覆蓋,公立醫院實時監測全覆蓋。建成“智慧醫院”44個、“網際網路醫院”33個,“網際網路+醫療”套用場景不斷豐富,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統一的“120”調度指揮信息系統。
5.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由76.70歲提高到78.15歲,嬰兒死亡率由5.34‰下降到2.9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7.85‰下降到4.69‰,孕產婦死亡率由15.30/10萬下降到9.52/10萬,主要健康指標居西部地區前列。
(二)主要問題。
1.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存在短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專業技術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仍顯不足。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能力不夠強、機制不夠活、動力不夠足、防治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健康促進工作與民眾健康需求還有差距。
2.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尚不均衡。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等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數量較少,與發達地區以及周邊強省差距較大。三級甲等醫院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不足,區縣醫療機構的腫瘤、心血管、兒科、精神衛生等專科實力較為薄弱。
3.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待加強。農村部分村衛生室服務量有所減少,資源相對閒置;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床位不足,難以滿足民眾更高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相對滯後,優質人力資源下沉不足,防範化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的能力有待提升。
4.醫防協同、上下聯動不夠充分。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尚未健全,醫防結合不夠緊密,上下聯動不夠順暢,以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服務模式尚未形成。分級診療制度不夠完善,價格和醫保支付機制的引導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面臨形勢。
1.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注入新動能。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2.“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帶來新機遇。全市“一區兩群”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健全,區域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更加明確,更加強調優質高效、均衡發展、協作互補,為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協調發展夯實了基礎。
3.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面臨新挑戰。公共衛生安全形勢複雜嚴峻,境外輸入性傳染病風險不斷加大,傳統烈性傳染病威脅依然存在,新發傳染病風險不斷增加,為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和救治能力提升帶來新挑戰。
4.民眾對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提出新要求。民眾多層次、多元化健康需求持續釋放,慢性病發病率上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生育政策最佳化調整等,“一老一小”重點人群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全面推進健康中國重慶行動為引領,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目標,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著力堵漏洞、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轉模式,全面建設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城鄉居民就近享有便捷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
(二)基本原則。
統籌協調、強化引領。統籌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與全市總體規劃相銜接,和空間布局相協調。注重總體設計,科學制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路線圖。
平急結合、重心下沉。堅持預防為主,建立醫防協同長效機制。立足平時需求,充分考慮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全面提高應急處置和快速轉換能力。以基層為重點,推動資源下沉,加強上下聯動,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提質擴能、優質均衡。把提高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作為核心任務,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加大對渝東北、渝東南地區的支持力度,縮小城鄉、區域、人群間的資源配置和服務水平差距,促進健康公平。
改革創新、系統整合。樹立大健康理念,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資源配置與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改革等政策的系統集成,破除制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發展目標。
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形成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集群,持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輻射力和影響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全周期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質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格局,居民健康水平居全國前列。
專欄1  重慶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發展指標
類別
序號
主  要  指  標
2020年
實際值
2025年
目標值
指標
性質
健康水平
1
人均預期壽命(歲)
78.15
79.3
預期性
2
健康預期壽命(歲)
同比例
提高
預期性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3
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人)
0.47
0.86
約束性
    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數(人)
0.09
0.18
預期性
4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達標率(%)
100
約束性
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5
每萬人口救護車數量(輛)
0.75
1
預期性
6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下同)設定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36.7
100
約束性
7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定發熱門診(診室、哨點)的比例(%)
24.8
100
預期性
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
8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
6.38
8
預期性
其中:公立醫院床位數(張)
2.96
4
預期性
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0.64
0.85
預期性
康復床位數(張)
0.29
0.42
預期性
精神科床位數(張)
0.28
0.5
預期性
重症床位數(張)
0.04
0.06
預期性
9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2.77
3.6
約束性
-
10
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人)
3.41
4.7
約束性
11
每百張床位臨床藥師數(人)
0.35
0.7
預期性
12
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人)
3.12
4
約束性
13
床人(衛生人員)比
1∶1.48
1∶1.6
預期性
14
醫院平均住院日(天)
8.9
≤8
預期性
中醫藥服務
15
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62
0.8
預期性
16
設定治未病科的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84.44
95
預期性
17
設定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
96.94
100
約束性
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板
18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1.03
4.5
預期性
其中:普惠托位數(個)
≥2.7
預期性
19
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3.8
6
約束性
20
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57
0.87
約束性
21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定老年醫學科的比例(%)
47.65
≥60
預期性
備註:床位數均為編制床位。
三、總體布局和資源配置
(一)體系構成。
以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為主體,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健康照護設施等新型服務機構為補充,各機構按照層級梯度配置,形成覆蓋城鄉、功能互補、連續協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專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衛生、急救、采供血、綜合監督等機構,分市級、區縣級政府舉辦兩類。
2.醫院。分為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公立醫院分為政府辦醫院(包括市級、區縣級政府舉辦的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包括部隊醫院、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等舉辦的醫院)。
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和診所等,分為公立和社會舉辦兩類。
4.其他醫療機構。主要包括獨立設定機構和接續性服務機構。鼓勵設定獨立的醫學檢驗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等機構,鼓勵發展護理院(中心、站)、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服務機構,規範和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二)床位資源。
合理增加床位規模。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8張,其中公立醫院床位數達到4張,按照公立醫院床位數的15%設定公立專科醫院床位。最佳化床位結構,床位增量向傳染病、重症、腫瘤、精神衛生、康復、護理等領域傾斜。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康復床位數達到0.42張、精神科床位數達到0.5張、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0.85張、重症床位數達到0.06張。
(三)人力資源。
按照床人(衛生人員)比、醫護比、床護比、床醫比分別不低於1∶1.6、1∶1.3、1∶0.58、1∶0.45的標準,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加快提高醫生和護士配置水平,增加短缺人才供給。到2025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6人(中醫類別達到0.8人)、註冊護士數達到4.7人、藥師(士)數達到0.5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4人,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6人、康復醫師數達到8人,每百張床位臨床藥師數達到0.7人,醫療機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不低於本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8%。合理提高公共衛生人員配置標準,到2025年,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達到0.86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配備公共衛生醫師數不少於1人。
(四)設備資源。
統籌全市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和布局,實行總量控制,嚴格規範準入條件。堅持分級適宜配置和資源共享原則,積極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
專欄2  “十四五”期間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數
單位:台(套)
區  域
X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掃瞄器
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
64排及以上X線計算機斷層掃瞄器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統
直線
加速器
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2020年配置數
2025年規劃數
全  市
9
49
6
46
157
376
166
341
39
125
9
45
主城都市區
8
39
5
36
115
278
118
257
25
88
9
32
中心城區
8
30
5
28
77
213
80
191
19
64
9
28
主城新區
0
9
0
8
38
65
38
66
6
24
0
4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
1
8
1
7
30
63
35
58
11
25
0
7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
0
2
0
3
12
35
13
26
3
12
0
6
根據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實驗室檢測、救治、衛生應急和信息化設施設備。承擔重大傳染病救治和緊急醫學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加強ECMO(體外膜肺氧合)、移動CT、移動手術室、呼吸機、監護儀、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背囊化裝備等設備配置,完善PCR(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檢驗檢測儀器配置。加強救護車、應急指揮車、專業救援車、隊員運輸車和衛星通訊等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配置。到2025年,每萬人口救護車數量達到1輛,偏遠地區可根據實際適當增加配置數量。
(五)平台資源。
統籌和最佳化重點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臨床重點專科、研究型醫院(病房)等平台資源布局,加強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的引導和支持,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到2025年,力爭全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達到2個,新增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5個。
(六)臨床技術。
加強醫療技術臨床套用準入和分類分級管理。完善醫療技術臨床套用負面清單管理,強化醫療機構主體責任。動態調整市級限制類技術目錄,完善醫療技術臨床套用質量管理與控制制度,開展醫療技術臨床套用評估。
(七)信息資源。
建設完善“衛生健康雲”基礎支撐體系,構建市級統籌、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高效穩定安全的衛生健康智慧型網路。最佳化完善全市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推進電子健康檔案線上查詢和規範使用,推動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間電子病歷、檢查檢驗結果、醫學影像資料等共享互認。
四、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
(一)建設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1.最佳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定。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構建“市—區域—區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市疾控中心重點強化全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驗檢測、套用性技術研究和公共衛生信息統籌管理等職能;在萬州區、黔江區、永川區等區縣設定區域疾控中心,重點強化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驗檢測、區域健康大數據分析利用、技術指導等職能;區縣疾控中心重點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組織實施、技術指導、監測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職能。
2.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市疾控中心遷建工程,提升裝備配置水平,加強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加掛重慶市預防醫學科學院牌子。全面啟動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到2025年,建成三級甲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5—10個。開展區縣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基礎設施達標率達100%,建成區域實驗室5—10個。
3.強化疾病預防控制人才隊伍建設。合理核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編制並足額配備,到2025年,每千人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數達到0.18人。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骨幹人才培養項目,到2025年,實現每個區縣疾控中心均有1名具有較高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的骨幹人才,所有新入職的公共衛生醫師在上崗前均經過規範化培訓。
專欄3  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項目
1.市疾控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市疾控中心遷建工程一期,啟動遷建工程二期;加強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和重慶市菌毒種庫建設。
  2.區縣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區縣疾控中心業務用房標準化建設,基礎設施達標率達到100%。
  3.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在萬州區、涪陵區等區縣建設5—10個三級甲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4.實驗室檢測能力提升。在萬州區、黔江區、永川區等區縣建設5—10個區域實驗室。
(二)健全傳染病疫情醫療救治體系。
1.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成4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擔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任務,儲備一定數量的應急物資,建設生物安全二級或三級實驗室、PCR實驗室、傳染病解剖室等,按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必要的醫療設備,根據實際需要設定負壓病房及負壓手術室。
2.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擴大傳染病集中收治容量,改造完善市公衛中心歌樂山院區,實施重醫附一院、市人民醫院等市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傳染病院區建設項目。適度增加傳染病床位,市級醫院可開放傳染病床位數不低於80張,按照編制床位的5—10%設定ICU(重症監護區)病床。
3.提升區縣級醫院救治能力。依託各區縣1—2個綜合醫院,布局建設相對獨立的感染樓或感染性疾病病區,強化常規篩查、實驗室及影像檢查、患者留觀和住院治療等功能。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設定實現全覆蓋,並配置一定數量的負壓病房(2—10間、2—20張床位)和至少1間負壓手術室。40萬人口以下的區縣可開放傳染病床位數不低於20張,40—70萬人口的區縣不低於50張,70—100萬人口的區縣不低於80張,100萬以上人口的區縣不低於100張。區縣級醫院按照編制床位的2—5%設定ICU病床。
4.築牢基層傳染病防治關口。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診室、哨點)規範化建設,設定可轉換的應急物理隔離區和隔離病房(觀察室),配備並儲備必要的消毒產品、防護物資,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培訓,加強應急演練。到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定發熱門診(診室、哨點)的比例達到100%。
專欄4  傳染病疫情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項目
1.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建成市公衛中心應急醫院、渝西公共衛生應急醫院、三峽公共衛生應急醫院和武陵山公共衛生應急醫院4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2.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建設。改造完善市公衛中心歌樂山院區,建設重醫附一院、重醫附二院、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等市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傳染病院區。
  3.區縣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區縣政府加大對轄區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的資金投入;加強區縣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診室、哨點)規範化建設,支持3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發熱診室建設。
(三)建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回響和救治體系。
1.提高應急回響能力。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完善多部門、跨地區、軍地協調的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市、區縣標準化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120”調度指揮中心。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回響機制,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和定期演練機制,建設重慶市衛生應急演練訓練基地,加強針對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專業化、多場景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培訓和實戰演練。
2.健全建強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各區縣設定(或加掛)急救中心(站);完善醫療機構急診科設定,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均設定急診科,並按照醫院床位數的2—3%設定急診科觀察病床;鄉鎮衛生院設定急診科或急診搶救室。完善采供血服務體系,推進血站標準化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強化血液供應保障和應急調配能力。建立健全以市級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為核心、區縣級醫院為支撐、基層醫療機構為基礎、方艙醫院為補充的分級分層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成“市—區縣—鄉鎮”三級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合理布局院前醫療急救網路,中心城區和其他區縣城市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3.5公里、農村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10公里;“120”急救電話10秒內接聽比例達到95%以上,3分鐘內出車率達到95%以上。
3.完善陸水空立體醫學救援體系。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以院前急救隊伍為基礎、背囊化快速反應隊伍為先遣、區縣級衛生應急隊伍為核心、區域級衛生應急隊伍為支援、市級衛生應急隊伍和國家(重慶)衛生應急隊伍為攻堅力量的陸地衛生應急隊伍體系;加強國家(重慶)水上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完善水上醫學救援體系;強化“1+3+N”(1個市級,萬州區、黔江區、永川區3個區域級,N個區縣級)航空醫學救援網路建設。依託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建設市級核和輻射緊急醫學救援中心。
4.構建梯次化回響的衛生應急隊伍體系。依託重醫附一院、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等醫療機構,加強國家(重慶)緊急醫學救援隊、國家(重慶)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隊建設,提升裝備箱組化、帳篷化、機動化、智慧型化水平。在萬州區、璧山區、綦江區、長壽區等區縣和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建設市級衛生應急隊伍6—10支、市級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應急隊伍2—4支。
(四)完善中醫藥應急防控救治體系。
1.建立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推動中醫藥人員第一時間全面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
2.建設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依託市中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組建1支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依託永川區中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組建1支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依託高水平三級中醫醫院,布局建設3個市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3個市級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專欄5  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項目
1.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開展專業教育、培訓演練、學科建設、裝備研發等工作;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具備大批量傷員立體化轉運、集中救治等能力。
  2.國家和市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依託市中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遴選建設3個市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
  3.國家和市級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依託永川區中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遴選建設3個市級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4.市級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建設。依託市急救醫療中心和4個應急醫院建設項目,建設5個市級緊急醫學救援中心。
  5.市級衛生應急隊伍合理布局與擴展。在萬州區、璧山區、綦江區、長壽區等區縣和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市級衛生應急隊伍,市級衛生應急隊伍擴大到6—10支。
  6.采供血服務能力提升。遷建市血液中心永川分中心。
(五)創新應急物資儲備和社會動員。
1.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科學確定物資儲備品類、規模、結構,健全“市級—區域—區縣—機構”突發事件應急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市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鼓勵各區縣建設區縣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場所。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重要醫療防護物資和藥品儲備,其中醫療機構按照滿足儲備床位數15天滿負荷運轉的目標做好相關物資儲備。大力倡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公共衛生應急物資。
2.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動員機制。實施健康細胞建設工程,推動健康村鎮、健康社區、健康單位(企業)、健康學校、健康家庭等示範建設。動員家庭和個人積極參與健康中國重慶行動,落實個人健康責任,形成健康促進強大合力。以愛國衛生運動為依託,發揮基層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團組織作用,形成行政動員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動員機制。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平急結合長效機制,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建防控協作網路。持續開展公眾衛生應急技能提升行動,推進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置。依託“120”調度指揮信息系統,構建志願者服務體系,探索建立社會急救服務網路。
五、建設高質量醫療服務體系
(一)大力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
1.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堅持擇優遴選、中西醫並重,依託重慶醫科大學有關附屬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建設兒童等專科類別國家醫學中心;積極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市政府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合作協定,建設綜合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創傷、神經、傳染、呼吸、口腔、職業醫學、中醫等領域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到2025年,建成1個國家醫學中心、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2.建設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群。以培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為目標,集中優質醫療資源建設一批全國知名的市級臨床重點專科精品項目、中醫名科項目。重點發展兒科、產科、婦科、急診、創傷、呼吸、重症、生殖醫學、中醫皮膚、針灸等高水平臨床專科,建設一批在醫療技術、醫療質量、臨床研究等方面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優勢專科。加大優勢、急需和特色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提升優勢專科與亞專科水平。
專欄6  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
1.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依託高水平醫院,建設國家醫學中心1個。
  2.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建強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爭創綜合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積極整合市內優質醫療資源,積極對接全國優質醫療資源輸出醫院,建設創傷、神經、傳染、呼吸、口腔、職業醫學、中醫等領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5個。
  3.臨床重點專科群建設。發展兒科、產科、婦科、急診、創傷、呼吸、重症、生殖醫學、中醫皮膚、針灸等高水平臨床專科;加大優勢、急需和特色臨床重點專科建設。
(二)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1.主城都市區以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目標,促進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同城化發展,構建1小時醫療衛生服務圈。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推進智慧醫療發展,構建三峽庫區衛生健康協調發展新格局,打造全國區域性高品質健康服務示範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加強遠程醫療協作,補齊短板弱項,全面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
2.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建成100個三級醫院,重點支持醫療資源薄弱的大渡口區、潼南區、城口縣、酉陽縣、秀山縣等區縣建設三級醫院;每個區縣重點辦好1—2個綜合醫院。到2025年,實現三級醫院區縣全覆蓋。建設“1+N”(重醫附一院金山醫院、N個涉外醫療服務定點醫院和醫療服務點)涉外醫療服務體系,為在渝外籍人士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依託具備條件的市級和區縣級醫院,分片區建設4—6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10—15個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7  “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促進項目
1.三級醫院建設。全市建成100個三級醫院,重點支持大渡口區、潼南區、城口縣、酉陽縣、秀山縣等區縣三級醫院建設,實現三級醫院區縣全覆蓋。
  2.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依託重醫附屬永川醫院、重大附屬三峽醫院、黔江中心醫院等醫療機構,布局建設4—6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
  3.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布局建設10—15個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三)全面推開“美麗醫院”建設。
到2025年,全市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建成“美麗醫院”,二級公立醫院“美麗醫院”建設有序推進。
1.聚焦“環境美”,提檔升級就醫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級醫院現址改擴建和異地新建,同步改善區縣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聚焦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加強醫療污水和廢棄物規範處置,建成一批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能效領跑者、節水示範單位、無煙醫療機構、綠色醫院、生態文明示範醫院。
2.聚焦“服務美”,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大力發展市級醫院,推動市級醫院全部創建為三級醫院。實施區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專科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實施醫療質量、患者體驗、醫院管理、臨床科研提升行動,推動公立醫院加強管理、堅持公益性、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3.聚焦“人文美”,穩步提升人文環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患者為中心,讓醫院更有文化溫度。增進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特色鮮明的醫院文化,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增強其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良好氛圍。到2025年,建設一批平安醫院。
專欄8  “美麗醫院”建設項目
1.“美麗醫院”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實施重醫附一院第二醫療綜合大樓、重醫附一院第一分院改擴建工程,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醫療教學配套樓建設工程,重醫附屬兒童醫院渝中院區2、3號樓改擴建工程,市人民醫院中山院區整體改造、兩江院區二期工程,重醫附屬口腔醫院口腔健康創新中心建設工程,重醫附屬永川醫院新區分院工程,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二期工程,重醫附屬康復醫院遷建工程,市急救醫療中心科學城院區建設工程,重大附屬腫瘤醫院科學城院區建設工程,三峽醫專附屬人民醫院新院區和三峽醫專附屬中醫院江南院區建設。同步改善區縣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
  2.“美麗醫院”服務提升行動。實施醫院醫療質量、患者體驗、醫院管理、臨床科研提升行動,加強專科建設,提升診療救治能力水平,健全預約診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便民措施,創新多學科聯合會診、日間手術等診療方式。
(四)夯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1.最佳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提升建設標準和設備配置標準。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同步完善鄉村醫生退出機制。到2025年,每千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全面推開區縣域醫共體“三通”建設,實現區縣全覆蓋。
2.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開展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每個建制街道或3—10萬人規劃設定1個政府舉辦的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善房屋、設備、床位、人員等資源配備,加強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臨床、公共衛生和醫技等科室設定。城市一級和部分二級公立醫院可根據需要,通過結構和功能改造,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2025年,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基本標準,其中4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推薦標準(甲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社區外,其他社區每0.8—2萬人應當規劃設定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建設80個城市社區醫院。
3.完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快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實現每個鄉鎮均有1個政府舉辦的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到2025年,90%的鄉鎮衛生院達到《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基本標準,其中30%的鄉鎮衛生院達到推薦標準(甲級鄉鎮衛生院)。適度集聚中心鎮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建設120個區縣域醫療次中心。最佳化行政村衛生室設定,1個行政村只設定1個標準化村衛生室,人口低於800人或服務半徑較小的行政村可與相鄰行政村聯合設定標準化村衛生室,人口在2500人以上或服務半徑較大的行政村可適當增設行政村衛生室分室,人口較少或交通半徑較大的地區可通過巡診、派駐等方式,解決民眾看病就醫問題。到2025年,90%的村衛生室達到《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標準》基本標準;每個村衛生室配備執業鄉村醫生數不少於1人。
專欄9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1.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示範機構建設。整合優質資源,建設120個區縣域醫療次中心,服務能力達到二級醫療機構水平;推進80個城市社區醫院建設。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支持5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服務能力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和《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基本標準。
  3.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特色科室建設。每年支持4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特色專科建設。
  4.村衛生室公有化建設。開展1894個村衛生室公有化建設。
(五)促進社會辦醫協調有序發展。
1.推動社會辦醫高水平、規模化、差異化發展。優先支持社會力量在渝東北、渝東南等醫療資源薄弱的區縣舉辦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骨科、兒科、腫瘤、精神衛生、心血管、康復等專科和中醫、護理等領域的醫療機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淨化、安寧療護等獨立設定的醫療機構。
2.促進診所發展。診所設定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備案制管理。鼓勵符合條件的全科或專科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全科診所或專科診所。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診所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六、健全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一)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
1.加快優質中醫資源擴容。加強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和中醫專科建設。推進市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中心和區域中藥製劑中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和巴渝特色中醫藥流派傳承工作室。高質量推進重慶中醫藥學院建設,最佳化市級中醫醫療機構設定,創建一批三級中醫醫院。到2025年,實現每個區縣至少有1個二級甲等以上公立中醫醫院。
2.促進中醫醫院特色發展和中西醫結合發展。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8—10個。實施中醫治未病能力建設和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所有區縣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均設定治未病科室,三級中醫醫院和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醫學)科的比例分別達到85%、70%。建設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3—5個,開展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
專欄10  優質中醫資源擴容建設項目
1.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市中醫院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中醫臨床科研平台;加強市中醫院、北碚區中醫院市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建設國家和市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0個,巴渝特色中醫藥流派傳承工作室5—10個。
  2.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建設國家級和市級中醫特色重點醫院8—10個。
  3.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建設3—5箇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
  4.市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市中醫院中醫藥傳承創新大樓,建設市中醫院區域中藥製劑研發與生產基地,建設重慶市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等科研教學平台。
(二)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立中醫館、名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推廣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加強全科醫生、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到2025年,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定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全覆蓋,所有鄉村醫生掌握4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七、構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
(一)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多元供給、托幼一體、康育結合、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務體系。依託市婦幼保健院建成1個市級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每個區縣建成1個承擔指導功能的示範性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或綜合性托育服務中心。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幼稚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其中普惠托位數不少於2.7個。
(二)健全婦幼健康服務體系。
1.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規範化建設。全面改善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到2025年,每個區縣均建設1個政府舉辦的標準化、規範化婦幼保健機構,培育建設10個區域婦幼保健中心,建設7—10個三級婦幼保健院。加強婦幼保健優勢、特色專科建設,建成60—80個市級婦幼保健重點專科。
2.實施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畫。加強各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與管理,與四川省共同開展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評估和孕產婦死亡評審,實現同質化管理。增加婦產、新生兒科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完善救治網路,增加急救和轉運設施設備配置,強化急救、轉運、用血等重點環節保障,暢通轉診救治“綠色通道”,提升救治能力。
3.最佳化出生缺陷防治網路。健全涵蓋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和兒童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網路,加強產前篩查和診斷能力建設,全市新增3個以上開展產前診斷技術的醫療機構。充分發揮市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職能,逐步實現信息監測、質量控制培訓、考核評價等閉環管理。
4.提高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統籌利用,健全兒童醫療服務網路。以區縣婦幼保健機構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夯實基層兒童保健服務網路。加強兒童保健門診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均有全科醫生提供規範的兒童基本醫療服務,有醫師專職從事兒童保健服務。到2025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87人,兒科床位數達到2.5張。
(三)夯實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1.提升多病共治服務能力。推動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和老年醫院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病種醫療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轉變。建設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加快市十三人民醫院(市老年病醫院)遷建,建設一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每個區縣建設不少於1個獨立的老年護理院或依託區縣級醫院附設的老年護理院。加強老年醫學科建設,到2025年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不低於60%。
2.完善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服務網路。引導部分一級、二級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為長期護理機構,到2025年,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建設50個醫養結合示範機構,重點為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家庭病床、日間護理中心等,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護理院(中心、站)。穩步擴大安寧療護試點,加強安寧療護機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立安寧療護病床。
專欄11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1.普惠托育服務能力提升。新建或利用現有機構設施、空置場地等改擴建,建設一批公辦托育服務機構;支持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服務機構,支持公辦機構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建成1個市級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每個區縣建成1個承擔指導功能的示範性嬰幼兒養育照護指導中心或綜合性托育服務中心。
  2.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實施重慶兒童醫療中心、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附屬設施、醫療教學配套業務用房建設工程,開展市婦幼保健院業務用房改擴建,新建市婦女兒童醫院。每個區縣建成1個標準化、規範化婦幼保健機構。在萬州區、涪陵區、永川區、綦江區和秀山縣等區縣培育建設10個區域婦幼保健中心。
  3.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市十三人民醫院(市老年病醫院)新院區;每個區縣建設不少於1個獨立的老年護理院或依託區縣級醫院附設的老年護理院;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建設50個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的安寧療護機構。
(四)完善職業健康技術支撐體系。
1.健全職業病防治體系。完善職業健康“市—區縣—基層”防護網路,建設職業健康風險評估中心、工程防護技術指導中心、職業醫學中心、職業健康培訓和健康教育基地,加快市職業病防治院新院區建設,爭創國家職業醫學中心。
2.提升職業病監測評估技術支撐能力。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病防治機構(所、中心)為主幹,完善市、區縣職業病監測評估技術支撐網路,承擔重點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風險評估、職業健康檢查、調查分析、職業病報告、應急處置、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等技術支撐任務,配備職業衛生、放射衛生、檢測檢驗、工程技術、臨床醫學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3.強化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技術支撐能力。充分利用衛生健康系統內外技術資源,發揮重慶大學、陸軍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煤科院粉塵研究分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教資源優勢,以自主建設或共建聯合體等形式,設立工程防護技術指導中心,開展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及個體防護等標準研究和技術研發、篩選、推廣、套用。
4.提高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能力。依託市職業病防治院、具備職業病診斷救治條件的綜合醫院和負責職業病診斷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轄區內職業病診斷救治技術支撐任務。市職業病防治院參照三級綜合醫院標準配置專業技術人員和床位,區縣級機構參照二級綜合醫院標準配置專業技術人員和床位。到2025年,每個區縣至少有1個公立醫院能夠開展職業健康檢查,甲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具備職業健康檢查能力,1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成塵肺病康復站,具備肺康復能力。
(五)強化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1.加強市、區縣兩級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實施市精神衛生中心改擴建工程和區縣精神衛生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原則上常住人口120萬以上的區縣要建設1個公立三級精神衛生中心,其他區縣要建設1個公立二級精神衛生中心。加強市級精神專科醫院建設,引導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科。到2025年,全市三級精神衛生中心達到6—8個,市級三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達到1—2個,區縣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精神(心理)科設定率達60%以上。整合市級醫院優質資源,力爭建成精神專業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完善衛生健康、公安等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在全市創新試點建立1—2個達到一定規模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集中康養社區,建設1—2個精神障礙合併重點傳染病患者規範收治病區。
2.加強基層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精神(心理)科設定,所有甲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甲級鄉鎮衛生院均設定精神(心理)科。積極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市設定鄉鎮(街道)、村(社區)康復站不少於100個。到2025年,區縣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開展率達到80%。加強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配置,每個甲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甲級鄉鎮衛生院均配備1名精神科醫師,每個鄉鎮(街道)每80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至少配備1名專職精神疾病防治人員。
3.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服務網路。推進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社會心理服務網路建設,市、區縣兩級建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5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站,30%以上的村(社區)設立心理輔導室;高等院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諮詢中心,85%以上的中國小設立心理輔導室,學前教育機構普遍開展家長心理健康教育;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普遍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公安、司法行政系統在監管場所普遍設立心理服務機構。依託“96320”心理健康服務熱線,為全市居民提供“7×24小時”的心理諮詢服務。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達到40%。
專欄12  職業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1.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市職業病防治院)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綜合樓及附屬設施改造,建設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北部院區。
  2.市精神衛生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康復中心。
  3.遷建重慶市第十人民醫院(西南大學附屬心理醫院)。
  4.區縣精神衛生中心標準化建設。支持武隆區、城口縣、石柱縣和彭水縣建設公立精神衛生中心。到2025年,每個區縣建成1個標準化的公立二級以上精神衛生中心。
(六)發展康復醫療與健康教育服務體系。
1.發展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康復醫院建設,在醫療資源富集區縣支持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康復醫療中心。加強綜合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建設,到2025年,每個區縣至少有1個區縣級公立綜合醫院設定康復醫學科,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根據需要開設康復醫療門診、增加康復醫療床位。加強康復醫療人才培養,逐步建立數量合理、素質優良的康復醫療專業隊伍。
2.夯實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完善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建設一批健康教育服務基地。強化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職能,鼓勵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健康教育科(室)。健全社會健康教育網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健康知識普及工作。
八、深化醫藥衛生關鍵領域改革
(一)大力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加強對醫改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加快推動實現大病重病在市內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區縣解決、頭疼腦熱等小病在鄉村解決,構建合理就醫秩序和診療格局。推進緊密型醫聯體、醫療集團和區縣域醫共體試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有效下沉。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改革力度,及時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大力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創新薪酬分配激勵機制,逐步探索醫務人員目標年薪制,強化醫療機構監督管理。
(二)統籌區域衛生健康協調發展。
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構建公共衛生協作體系,健全傳染病防控聯動機制,構建2小時應急救援圈;促進醫療服務區域合作,支持醫聯體建設和跨區域辦醫。建立完善“一區兩群”衛生健康協調發展機制,實現“一區”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一體化、“兩群”醫療衛生髮展特色突出,發揮“一區”對“兩群”的輻射帶動作用。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建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機制,深化與國內其他省(區、市)的交流合作。
(三)強化平急結合醫防協同機制。
1.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平急結合工作機制,增強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的動員回響、區域聯動、人員調集能力,建立應急狀態下基本醫療服務保障機制。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提高設施設備和人員平急轉換能力。建立4個應急醫院的應急回響機制,健全區縣定點醫院應急騰空機制,制定整體騰空方案,完善區縣方艙醫院改造預案。
2.推動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協同工作機制,促進工作銜接聯動、服務連續整合、信息互通共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人員柔性流動。創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運行機制,在偏遠農村地區探索建立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派出機制,將服務延伸至基層,進一步織密公共衛生安全網底。以區縣域醫共體建設為載體,建立公共衛生管理協調機制,制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將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疾病監測、重大傳染病防治等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
(四)夯實上下聯動分工協作機制。
1.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以醫聯體、醫共體為平台,全科醫生為核心,全科、專科有效聯動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到2025年,以家庭為單位,實現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試點推行醫聯體、醫共體內二級、三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通過對口支援、多點執業、購買服務等形式,在屬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織下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依託以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信息,為簽約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
2.加快分級診療制度落地。完善分級診療技術標準和工作機制,逐步打通用藥目錄,加快推進醫療機構間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共享,為患者提供順暢的轉診服務和連續的診療服務。在城市地區格線化布局醫療集團,市級醫院以轉診、會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支持為紐帶,加強與區級醫院的分工協作,探索區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一體化管理等模式。推進區縣域醫共體“三通”建設,加大醫共體內優質專科診療資源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和傾斜力度,持續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建立有序轉診機制和信息互通機制,確保區縣域就診率保持在93%以上。
3.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加快健全新機制、構建新體系、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動力、建設新文化,實現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五)完善衛生健康投入機制。
建立分層分級多渠道穩定的衛生健康投入機制。強化政府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投入保障,健全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足額保障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全面落實政府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公立醫院的6項投入責任,加大對中醫醫院和傳染病、精神病等專科醫院投入的政策傾斜。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支付比例。
(六)構建調動積極性的績效評價機制。
全面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重點考核醫療質量、運營效率、持續發展和滿意度評價等,引導公立醫院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到2025年,在全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全市4—5個醫院保持在綜合醫院類前100名,5—6個醫院進入專科醫院類或中醫醫院類前20名;在市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所有市級醫院、每個區縣至少有1個公立醫院進入前100名。將考核結果作為公立醫院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立項、財政投入經費劃撥、績效工資總額核定、醫保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區縣域醫共體綜合績效考核制度,重點考核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服務能力提升、有序就醫秩序建立和居民健康改善等內容。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機制,將服務質量數量、運行效率、患者滿意度等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七)完善科學高效的機構運行管理機制。
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健全完善黨委會和院長辦公會議事決策規則,落實公立醫院運行管理自主權。建立公立醫院專業化的領導幹部和管理幹部培養機制,加強醫院運營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增強基於數據循證的運營管理決策能力。完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管理機制,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實施崗位分級分類管理,提高專業技術人才比例。
九、健全支撐保障體系
(一)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1.實施“人才強衛”行動計畫。實施5項“醫學領航人才”聚集專項、5項“醫學樞紐人才”發展專項、5項“醫學守門人才”振興專項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建設一支高端強、中端足、基層穩的衛生健康人才隊伍。推動中醫藥高素質人才建設,培養一批高層次複合型中醫藥人才、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中醫藥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最佳化人才評價、使用、激勵等機制。
2.加強規範化培訓和緊缺人才培養。完善全科醫生培養機制,建立完善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臨床藥師規範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加強全科、兒科、麻醉、重症醫學、精神衛生、急診、康復、公共衛生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將公共衛生、衛生應急、流行病學調查、院前急救等相關知識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內容。
專欄13  高質量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培育項目
1.實施5項“醫學領航人才”聚集專項。實施院士帶培支持計畫,遴選院士培育對象5—10人,力爭新增院士1—3人。實施重慶英才培養計畫,選拔培養一批優秀科學家、名家名師、創新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遴選培養名家名師50人、創新領軍人才200人,力爭培育國家級人才50人。實施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部委共建計畫,市委組織部、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培養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500人,擇優建設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工作室100個,培養入選省部級人才計畫人才100人。實施醫學卓越創新人才團隊培養計畫,遴選培育50箇中青年醫學卓越團隊。實施高層次醫學人才引進計畫,柔性引進院士和行業知名專家20人,引進博士、高級職稱以及急需緊缺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3000人。
  2.實施5項“醫學樞紐人才”發展專項。實施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計畫,選拔培養首席公共衛生專家10人,培養公共衛生骨幹人才1000人。實施中醫藥人才培養計畫,實施巴渝岐黃工程,培養“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後備人才10—15人、“巴渝岐黃學者”30人、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10個、名老中醫藥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繼承人500人、中醫臨床骨幹人才500人;新增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2—3個。實施護理人才培養計畫,推動各公立醫院醫護比總體不低於1∶2;分類培養高質量專科護理人才;實施百名優秀護士長培養項目。實施實用型專業技術人員培養計畫,統籌加強藥學、影像、檢驗、病理等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建設高端臨床藥師隊伍。實施複合型人才培養計畫,加強醫院管理、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信息技術、職業衛生工程、信息化建設、人工智慧、財務運營等交叉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3.實施5項“醫學守門人才”振興專項。實施區域醫學頭雁人才培養計畫,面向區縣遴選骨幹人才1000人。實施川渝百名優秀衛生人才互派計畫,遴選中青年骨幹100人互派至全國知名三級甲等醫院研修訪學。實施優秀基層衛生人才培養計畫,面向基層醫療機構遴選優秀人才1000人。實施全科醫生培養計畫,多途徑培養全科醫生2500人。實施基層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畫,最佳化招聘條件,公開招聘5000人。
(二)加強科技創新支撐。
加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統籌各方資源,系統布局高水平科研創新平台。推動高水平臨床醫學研究,爭取在戰創傷、病理學等領域新建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全市布局一批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爭取新增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2個國家衛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在公共衛生、康復等領域新建5—10個市級醫學重點實驗室。新建20個市級醫學重點學科,新增50箇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加強精神衛生、職業衛生、免疫規劃、慢性病、消毒與媒介生物、營養與食品衛生等公共衛生領域學科建設。實施25個重大科研項目、100個重點科研項目、300個面上科研項目和200個青年科研項目。探索建設1—2個研究型醫院和3—5個研究型病房,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藥械試劑臨床試驗、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等創新活動提供支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圍繞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等關鍵共性技術,實施適宜技術推廣行動。加強醫科類科技社團和科技期刊建設,支持開展高層次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
(三)加快數字健康發展。
夯實數位化基礎設施,全面支撐多種數位化醫療衛生服務新場景,賦能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家庭健康、人口監測、藥品保障、監督管理、科研創新等領域數位化套用,建設國內智慧醫療標桿城市。加快和規範醫院信息化建設,推進100個二級以上醫院達到“智慧醫院”水平,持續提升就醫體驗。依託實體醫療機構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和監管體系。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示範,不斷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便民服務水平。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管理智慧型化改造,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支撐作用。推動健康檔案提質升級,最佳化面向個人開放的服務渠道和互動方式,加快形成覆蓋全周期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能力。推廣可穿戴健康設備套用,提升健康管理智慧型化水平。
專欄14  數字健康賦能項目
1.“衛生健康雲”基礎體系建設。構建全市統一的“衛生健康雲”平台。開展衛生健康信息網路智慧型升級改造,建設規範統一的全市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池,建立完善共性服務支撐平台,健全標準與安全體系。
  2.“智慧醫院”建設。建設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到2025年,實現100個二級以上醫院達到“智慧醫院”水平。
  3.5G醫療衛生協同服務建設。充分利用5G技術,賦能遠程會診、遠程超聲、遠程心電、遠程手術、應急救援、遠程監護、遠程查房、未來診室等套用場景。
  4.“智慧疾控”建設。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推動公共衛生信息和醫療機構信息互通共享,建設一體化智慧化多點觸發的監測預警系統。
  5.“智慧120”建設。完善全市院前醫療急救調度指揮系統,推進“120”調度指揮信息系統全覆蓋和院前院內急救醫療信息互通。
  6.“智慧衛監”建設。建成市、區縣兩級“智慧衛監”平台,構建“網際網路+監管”體系,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衛生機構評價與動態監管機制。
  7.職業健康信息化建設。最佳化職業病防治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職業病防治信息規範化、標準化採集,以及勞動者全職業周期、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史信息“一網通”。
  8.中醫藥信息服務能力提升。加快推進中醫藥大數據體系建設,加強市級中醫藥數據資源中心建設,最佳化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實現中醫藥相關數據綜合查詢、統計、分析、共享,提升中醫藥管理決策信息化支撐保障能力。
(四)完善監督執法體系。
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分工明確、科學有效的綜合監管制度,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完善衛生監督執法人員配置,加強農村地區衛生監督協管力量配備,形成專業高效、統一規範、文明公正的監督執法隊伍。完善衛生監督機構業務用房,加強執法車輛標準化配置。到2025年,建成市、區縣兩級“智慧衛監”平台,全面實現行政審批、行政處罰信息互聯互通和實時共享,市、區縣衛生監督機構運用移動終端現場執法,承擔衛生監督協管工作的鄉鎮全面裝備衛生監督協管信息系統。
十、加強組織實施和監測評估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區縣要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目標列入政府工作目標,市級有關部門要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內容作為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具體任務。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會同發展改革、財政、規劃自然資源、機構編制、醫保、教育、科技、大數據發展等部門,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執行機制,加強政策協同,統籌推進醫療機構設定、主要資源配置、經費投入、編制安排、用地保障、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等工作,確保形成工作合力。
(二)嚴格規劃實施。
要高度重視規劃對科學配置資源的引導作用,將規劃作為建設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所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公立醫院設定和改擴建、床位規模擴大、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必須依據規劃要求,履行相應程式,進行嚴格管理。嚴格落實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分級審查備案和公示制度,對嚴重超出規定床位數標準、未經批准開展項目建設、擅自擴大建設規模和提高建設標準等的公立醫院進行通報批評,並暫停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等級評審和財政資金安排等。
(三)完善監督評價。
各區縣要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區域衛生規劃實施評估和效果評價,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對策。實施過程中,市衛生健康委要根據階段性評估結論對規划進行適當調整;實施期末,對規劃期內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必要時開展聯合督查,推動規劃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