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是為了全面貫徹《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而制定的法規,2016年1月28日,《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由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1月28日起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 外文名:ThethirteenthFive-Year Plan
  • 實施日期:2016年1月28日
  • 發布機構: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
  • 發布日期:2016年1月28日
  • 有效期限:2016-2020
政策全文,內容解讀,社會事業,中新項目,交通建設,特色產業,經濟增速,

政策全文

目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11)
第一節 發展環境……………………………………………(12)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18)
第三節 發展目標……………………………………………(20)
推進創新發展
第二章 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24)
第一節 適度擴大總需求……………………………………(24)
第二節 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26)
第三章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8)
第一節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28)
第二節 強化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創新引領帶動作用…(29)
第三節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29)
第四節 極大激發創新活力…………………………………(30)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31)
第一節 建設通信信息樞紐…………………………………(31)
第二節 建設網際網路經濟高地………………………………(33)
第三節 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水平…………(34)
第五章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35)
第一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35)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37)
第六章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39)
第一節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39)
第二節 最佳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42)
第三節 培育戰略性新興服務業……………………………(44)
第七章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46)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46)
第二節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48)
第三節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保障……………………………(49)
第八章 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共同發展………………………(50)
第一節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50)
第二節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50)
第三節 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51)
第九章 加快建設人才強市…………………………………(52)
第一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52)
第二節 改善人才發展環境…………………………………(53)
推進協調發展
第十章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53)
第一節 促進區域特色發展…………………………………(54)
第二節 大力拓展發展空間…………………………………(55)
第三節 高標準做好三峽後續工作…………………………(57)
第四節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57)
第十一章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58)
第一節 建設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58)
第二節 完善城市交通系統…………………………………(63)
第三節 健全能源保障體系…………………………………(66)
第四節 強化水資源保障能力………………………………(70)
第十二章 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71)
第一節 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71)
第二節 促進人口合理分布…………………………………(72)
第三節 提升城市品質………………………………………(72)
第四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75)
第五節 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機制………………………(76)
第十三章 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77)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77)
第二節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78)
第三節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79)
第十四章 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80)
第一節 構建軍民融合產業體系……………………………(80)
第二節 推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80)
第三節 深化國防動員軍民融合……………………………(81)
推進綠色發展
第十五章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82)
第一節 發展循環經濟………………………………………(82)
第二節 推動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綠色化……………………(82)
第三節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83)
第十六章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84)
第一節 全面推進能源節約…………………………………(84)
第二節 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84)
第三節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85)
第四節 加強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85)
第十七章 著力改善環境質量………………………………(85)
第一節 加強大氣污染治理…………………………………(86)
第二節 加強水環境保護……………………………………(86)
第三節 加強農村和土壤環境保護…………………………(87)
第四節 加強噪聲污染防治…………………………………(87)
第五節 加強環境安全風險防範……………………………(88)
第十八章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88)
第一節 最佳化生態空間格局…………………………………(88)
第二節 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89)
第三節 保障生態安全………………………………………(89)
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91)
第一節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91)
第二節 完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和市場化機制……………(91)
第三節 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91)
推進開放發展
第二十章 全面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戰略格局…(93)
第一節 充分發揮在國家戰略格局中的功能作用…………(93)
第二節 積極擴大國際合作交流……………………………(94)
第三節 構建區域合作新機制………………………………(95)
第二十一章 最佳化完善對外開放功能………………………(96)
第一節 構建便捷暢通開放通道……………………………(96)
第二節 完善對外開放平台體系……………………………(97)
第三節 加快建設口岸高地…………………………………(98)
第二十二章 加快兩江新區開發開放………………………(99)
第一節 加快集聚高端產業高端要素……………………(100)
第二節 發揮改革開放創新示範功能……………………(100)
第三節 建設現代都市風貌展示區………………………(101)
第二十三章 高標準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101)
第一節 創新合作機制……………………………………(101)
第二節 推進重點領域合作………………………………(102)
第二十四章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103)
第一節 加快貿易轉型升級………………………………(104)
第二節 全面提升利用外資水平…………………………(105)
第三節 積極推進“走出去”…………………………… …(106)
推進共享發展
第二十五章 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107)
第一節 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107)
第二節 紮實抓好精準扶貧重點任務……………………(108)
第三節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110)
第二十六章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110)
第一節 提高基礎教育水平………………………………(111)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111)
第三節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112)
第四節 提高繼續教育發展水平…………………………(113)
第五節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113)
第二十七章 著力促進就業創業…………………………(114)
第一節 大力開發就業崗位………………………………(114)
第二節 推動重點群體就業………………………………(114)
第三節 提升就業創業服務水平…………………………(115)
第四節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115)
第二十八章 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116)
第一節 拓展收入渠道……………………………………(116)
第二節 完善分配製度……………………………………(116)
第三節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117)
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117)
第一節 完善社會保險體系………………………………(117)
第二節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118)
第三節 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118)
第四節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119)
第三十章 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119)
第一節 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119)
第二節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120)
第三節 增強人民體質……………………………………(121)
第四節 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121)
第三十一章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122)
第一節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122)
第二節 保障婦女兒童等群體權益………………………(123)
推進地方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124)
第一節 強化改革的統籌協調……………………………(125)
第二節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改革突破…………(125)
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126)
第一節 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質量…………………………(126)
第二節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127)
第三節 切實提高司法公信力……………………………(127)
第四節 大力推進全民普法守法…………………………(128)
第三十四章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128)
第一節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128)
第二節 健全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機制………(129)
第三節 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129)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130)
第一節 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130)
第二節 最佳化政府組織結構………………………………(131)
第三節 推進政府管理創新………………………………(131)
第四節 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131)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第三十六章 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132)
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奮鬥……………………(133)
第三十八章 加強規劃實施和管理…………………………(134)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渝委發〔2015〕24號)編制,是未來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圍繞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制定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發展勢頭好、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民眾實惠多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務實進取,開拓創新,奮發有為,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8%,總量突破1.5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改革開放取得重要突破,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緊密結合重慶實際,科學謀劃和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民生第一目標、穩定第一責任,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換髮展動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6000億元,進出口總值增長5倍多;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汽車、電子、裝備製造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6%,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服務貿易五大專項年均增長35%以上;穩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城鄉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顯著增強,累計429萬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6︰1;大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影響力、競爭力大幅提升,美麗山水城市建設成效明顯;紮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戶籍制度改革、地票制度改革等領域創造了新經驗,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持續釋放;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開放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構建起大通道、大通關、大平台開放體系,形成內陸地區獨有的“三個三合一”開放平台,“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成為中歐陸上貿易主通道,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成功落地;確立民生工作“五個堅持”原則,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滾動實施重點民生實事,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加強平安建設,大力創新社會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堅持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守住“五個決不能”的底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斷加強,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堅定不移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經濟社會發展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欄1 “十二五”規劃主要發展指標進展情況表(略)
備註:1.經濟指標絕對數為當年價;2.【 】為“十一五”或“十二五”規劃期累計數;3.非農戶籍人口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主城區空氣環境質量滿足Ⅱ級天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因國家調整了統計口徑,2015年數為新口徑;4.公租房指標為“十二五”時期累計開工建設面積;5.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市統計局口徑;6. 2015年最終數據以市統計局發布為準。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市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將保持良好勢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從國家層面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確立,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新的飛躍,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總遵循、總抓手、總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增添了發展新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推動各項工作法治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轉換步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力度加大,《中國製造2025》深入推進和國內新一輪產業結構深刻調整,有利於我市乘勢而上、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有利於我市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在更大範圍擴大開放、深化協作、配置資源;信息化快速發展並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內陸地區的發展條件大為改善,有利於我市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從我市自身層面看,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各功能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巨大潛力不斷釋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進一步破解;開放功能更加完善,開放環境更加最佳化,開放型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日益完善,直轄市體制優勢和國家中心城市的聚集效應進一步增強;推進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城鎮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且具有比較優勢,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
“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從國家層面看,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但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成長的帶動力減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已開發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開發中國家加速工業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將對我國發展帶來諸多影響。從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總體上仍處於欠發達階段、屬於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總量不夠大、結構不夠優、支柱產業比較單一,創新要素聚集不足、創新驅動能力較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保障和改善民生壓力較大,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加快推進等。
謀劃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立足國家發展大局,關鍵是把握好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勢。要堅持科學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辯證看待經濟運行的波動,更加注重看整體、看主流;辯證看待經濟成長速度的換檔,更加注重看質量、看內涵;辯證看待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取捨,更加注重看潛力、看可持續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更加注重看後勁、看協同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更加注重看苗頭、看規律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環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長遠;辯證看待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統籌性、協調性;辯證看待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關聯性、互動性。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順應發展大勢、遵循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加快轉換髮展動力,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統籌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深入貫徹“六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一切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堅持擴大開放,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統籌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全面依法治市,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深入落實“五大發展”的基本理念。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全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協調發展,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綠色發展,把綠色作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開放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全面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新格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推動城鄉區域共同繁榮、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準確把握四個重大問題。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這個重要部署,堅持把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作為我市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的載體和平台,作為推動我市科學發展的戰略部署和路徑選擇。抓住發展動力轉換這個關鍵,統籌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和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四化”深度融合、協調互動,統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經濟發展的“混合動力”。強化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這個基本保障,充分運用改革的辦法、法治的思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確保全市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緊扣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這個目的,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要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經濟保持年均增長9%左右,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2.5萬億元新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5萬元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併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加快建設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金融結算、金融交易、資金融通、保險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更加凸顯。加快建設西部創新中心,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與國際接軌的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加健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充分發揮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功能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功能,基本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民主法治建設邁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民眾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實保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顯著進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
――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城鄉居民科學文化素養和健康文明素質普遍增強,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水平顯著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左右,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文化強市建設深入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明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長江幹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Ⅲ類,主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2%,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至46%。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建成生態文明城市。
――社會治理創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最佳化社會治理格局,充分釋放社會組織活力,構建起高效便捷的格線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暢通有序的社會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工作體系、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體系,推進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和法治化,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物價保持基本穩定。就業比較充分,累計新增就業300萬人左右。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質,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到2017年,基本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區縣(自治縣)全部“摘帽”,基本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專欄2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表(略)
備註:1.帶為五年累計數;2.大都市區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大生態區包括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3.長江幹流水質採用新標準統計,增加了總磷等指標;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約束性指標為預計數,最終以國家下達數為準;5.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市統計局口徑;6.2015年最終數據以市統計局發布為準。
推進創新發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進步和信息化的帶動作用,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發展新動力,完善發展新機制,厚植人力資源新優勢,推動全方位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和西部創新中心。
第二章 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
第一節 適度擴大總需求
圍繞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鞏固提升出口的促進作用,不斷增強“三駕馬車”拉動經濟成長的均衡性、協同性和持續性。
著力最佳化投資。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改革投資方式,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萬億元,產業結構調整投資比重提升至50%左右。完善促進投資的制度安排,以規劃確定項目,加強項目儲備和要素保障。堅持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動經營性、有收益的領域全面向市場放開,最佳化企業投資服務。強化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堅持以項目平衡資源、以效益吸引投資,以信用體系支撐投融資模式創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和社會投資的支撐作用。改革政府投資管理方式,原則上不直接投入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競爭性領域。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完善科學民主、審批透明、監督問效的政府投資機制。
專欄3 “十三五”投資情況表(略)
積極培育消費。適應新常態下需求結構升級趨勢,最佳化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萬億元左右。發展多層次、多樣性的新興消費業態,培育形成消費新增長點。最佳化消費環境,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消費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著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消費需求。
持續擴大出口。最佳化出口結構,創新出口方式,保持進出口規模中西部地區領先地位。發揮內陸口岸高地優勢,鞏固電子、汽車等產品出口優勢,促進裝備製造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對外貿易新業態,培育壯大進出口新增長點。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銷和物流分撥中心,推動更多“重慶造”產品“走出去”。
第二節 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
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著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最佳化要素配置,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積極穩妥化解無效低效產能。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淘汰落後產能,妥善處置“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促進生產要素從供給老化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式創造條件,減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加快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化解房地產庫存。
創新增加有效供給。準確定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積極適應需求變化,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短板,加大對脫貧攻堅、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新產業培育、創新驅動發展、勞動者素質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投入,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
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大企業減稅降費力度,降低企業在要素保障、勞動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低費基、全覆蓋的參保繳費機制,降低企業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繳費比例,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大力推進流通體制改革,提高運輸效率,降低各種物流成本。最佳化融資方式,促進實體經濟去槓桿,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暢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切實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圍繞消費升級需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鼓勵市場主體提高產品質量、擴大新產品和服務供給,擴大先進技術裝備和日用消費品進口。通過“網際網路+”等手段,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給,促進供給側與需求側高效耦合和精準對接。支持剛性需求和改善型換房需求,引導符合條件的開發項目向眾創空間和樓宇工業轉型。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有效防控政府債務風險,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三章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準確把握創新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創新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更加注重開放式創新,聚集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到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3萬元/人年。
第一節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2%。圍繞優勢產業大力培育多層次的產權明晰的企業研發創新中心、技術中心,力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00家以上。搭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創新水平。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科研院所和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鼓勵組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推動各類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法人化,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大力培育技術交易、智慧財產權運用與保護、法律服務等服務機構。各類創新服務機構達到1000家以上,其中具有跨區域影響力的品牌機構100家以上。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鼓勵支持創新主體採取共同研發、扶持技術社區、技術平台整合等多種開放式創新模式,尋求外部技術合作、戰略聯盟、風險投資等商業模式,推動內外部創新要素和資源互動、整合、協同。積極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雲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形式,加強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
第二節 強化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創新引領帶動作用
遵循創新區域高度聚集的規律,加快國家級、市級研發機構集聚,推動優質創新資源集中配置。以兩江新區和高新區為核心,引導研發機構、創新創業人才、創業投資資本、重大創新成果等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發展,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推動創新突破、先行示範,成為西部創新中心的“視窗”地區。強化國家級經開區和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創新功能,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驅動功能平台。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為核心,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突破。在科技創新領域,圍繞先進制造、智慧型硬體、網際網路產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綠色健康安全生活等重點突破,實施專利導航工程和重點產業與專利提升工程。在管理創新領域,圍繞品牌、組織、商業模式等加大創新力度。在制度創新領域,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安全等領域加快創新步伐。
第三節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
切實發揮好政府對創新的服務作用,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公益性、競爭性項目分類管理,改“前補助”為“後補助”,改“直接補”為“間接補”,改“行業部門決策補”為“多維評價決策補”。充分發揮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主體加大創新投入,強化金融對創新驅動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創新,設立多層次引導基金和投資基金,大力引進風險投資等第三方投資。健全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政策體系,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建立健全創新法律保障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技術創新基地,整合標準技術資源,創新標準化工作機制,推動質量標準技術創新,促進質量、標準、科技、產業同步發展。營造勇於探索、公平競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和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
第四節 極大激發創新活力
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最佳化高校專業結構,推動設定更多與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緊密結合的專業方向及交叉學科。推進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建立以產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為主導的科研項目考核評價體系、科研成果鑑定評價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加大股權激勵力度,健全科研獎勵報酬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評價制度。鼓勵引導科技人員、大學生創業者等重點群體創業創新,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迸發、成果湧現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力爭達到1000個以上。採取資金扶持、政府採購、“創新券”補助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
專欄4 重大創新驅動培育計畫
國家級企業研發創新中心培育計畫。在自主品牌汽車、積體電路、通航裝備、軌道交通、高性能合金材料、智慧型裝備、新材料、液晶面板等領域創建10家以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國家級企業研發創新中心。
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培育計畫。新建重慶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重慶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重慶頁岩氣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重慶3D列印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重慶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計畫。推動建立通信設備研發創新聯盟、下一代網際網路研發創新聯盟、智慧型製造研發創新聯盟、特種裝備研發創新聯盟、新材料研發創新聯盟、頁岩氣開採及裝備研發創新聯盟、道路交通研發創新聯盟、醫學健康研發創新聯盟、智慧城市研發創新聯盟、特色效益農業研發創新聯盟。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略)
第五章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略)
第六章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略)
第七章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略)
第八章 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共同發展(略)
第九章 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略)
推進協調發展
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協調兼顧各方面利益關係,促進區域協調、城鄉一體、軍民融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十章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略)
第十一章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略)
第十二章 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略)
第十三章 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略)
第十四章 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略)
推進綠色發展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牢把握“五個決不能”底線,保障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把重慶建成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
第十五章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略)
第十六章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略)
第十七章 著力改善環境質量(略)
第十八章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略)
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略)
推進開放發展
堅持在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戰略中謀劃自身發展,提升利用國際國內市場、資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第二十章 全面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略)
第二十一章 最佳化完善對外開放功能(略)
第二十二章 加快兩江新區開發開放(略)
第二十三章 高標準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略)
第二十四章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略)
推進共享發展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城鄉民生實事滾動實施機制,確保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二十五章 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略)
第二十六章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略)
第二十七章 著力促進就業創業(略)
第二十八章 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略)
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略)
第三十章 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略)
第三十一章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略)
推進地方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創新社會治理,為經濟社會發展構建良好的制度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保障規劃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實現。
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略)
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略)
第三十四章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略)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的核心領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團結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和維護我們的美好家園。
第三十六章 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略)
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奮鬥(略)
第三十八章 加強規劃實施和管理
規劃綱要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充分發揮規劃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健全規劃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的作用,將其作為制定土地規劃、城鄉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年度計畫以及相關政策、安排重大項目的重要依據。完善調控體系,加強年度計畫與綱要的銜接,建立健全發展規劃項目庫,強化綱要對政府公共預算安排、金融資本運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配置等領域的引導和協調。
強化政府目標責任,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內的任務,是政府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要分解落實到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並納入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科學引導市場行為,落實綱要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等任務,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
創新監測方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大資料庫,有效整合網際網路數據和統計數據,全面真實反映規劃實施情況,為科學評估提供支撐。創新評估方式,做好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探索開展年度評估,引入第三方評估,增強規劃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及時公開規劃實施相關信息,接受全社會監督。
市政府各部門要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實施過程中巨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對綱要進行調整時,按程式報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內容解讀

社會事業

教育
新建、改擴建2100所幼稚園,建成500所“百姓身邊好學校”,建設寄宿制學校1000所,完成36所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支持500所中國小建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1.5萬套,建成60所特色示範普通高中學校,推進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建設100個高校眾創空間,推進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實施500個“三特行動”計畫項目,推進一批高校新增博(碩)士授權單位專項建設,建設大學城共享體育藝術設施18個,建成市級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基地,建設市級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平台。建設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市創業實訓中心和一批創業孵化基地。
社會保障
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市、區縣(自治縣)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標準化示範基地,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示範社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和區縣(自治縣)康復托養設施建設。打造5個家服品牌培育基地。完成重慶市兒童愛心莊園二期工程,改建2個區域性兒童福利院。建成6所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成15個流浪人員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護中心)。
醫療衛生
市人民醫院、市兒童醫院北部分院、市疾控中心遷建、市血液中心輸血技術中心遷建等公共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市三甲醫院達到40所;中心鎮衛生院能力提升工程;區縣(自治縣)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精神病院等公共衛生能力提升工程;“網際網路+醫療衛生”;“人才強衛”工程。
體育事業
大田灣體育場改造、奧體中心(綜合館、小球館)、市體育職業學院(市競技訓練中心、市體育運動校),區縣(自治縣)全民健身中心、城市體育公園健身設施。
民政事業
推進醫養結合,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新增床位6萬張,改建現有床位3萬張。石橋鋪殯儀館改造完善工程,新增2個市級城市公益性公墓,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建設城市公益性公墓。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市、區縣(自治縣)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建設。

中新項目

重慶企業有望在新交所直接上市。

交通建設

一環八線
軌交新增200公里,建成“一環八線”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交通建設一環八線
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將按照“線隨人走、人跟線走”原則,建成“一環八線”城市軌道交通網,新增營運里程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415公里。
續建並建成軌道三號線北延伸段、軌道環線、軌道四號線一期、軌道五號線一期、軌道十號線一期、軌道延長線跳磴至重慶江津段、軌道延長線尖頂坡至重慶璧山段、市郊鐵路主城至重慶合川段。
新開工軌道九號線一期、軌道九號線二期、軌道十號線二期、軌道六號線支線二期、軌道四號線二期、軌道延長線重慶璧山至重慶銅梁段、市郊鐵路重慶合川至重慶銅梁至重慶大足段、南彭至茶園有軌電車。規劃論證重慶萬州等城市軌道交通。
橋隧
新建續建並建成一批橋樑隧道
主城區續建並建成紅岩村大橋、寸灘大橋、高家花園複線橋、白居寺大橋、曾家岩大橋、中梁山隧道擴容、歇馬隧道、華岩隧道、龍洲灣隧道。
新開工寶山大橋、水土大橋、大竹林大橋、郭家沱大橋、黃桷坪大橋、蔡家大橋、禮嘉大橋、銅罐驛大橋、黃桷沱大橋、石門大橋複線橋等;井口隧道、白市驛隧道、鹿角隧道、土主隧道、陶家隧道、燕尾山隧道、重慶龍興隧道、大學城複線隧道等;內環快速路高架線、主城區十字通道。
鐵路
新增1000公里,建設“米”字形高鐵網, 水陸空發力,重慶市將建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重慶鐵路
著力發展高速鐵路,建設“米”字形高鐵網和一批鐵路幹線及園區鐵路專線,推進沿江貨運鐵路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新增鐵路里程1000公里,總里程超過2500公里。
續建或建成渝萬城際、渝黔鐵路、三南改造、黔張常鐵路渝懷二線鐵路重慶涪陵―梅江段、鄭萬高鐵、樞紐東環線、重慶北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重慶沙坪壩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重慶西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
將新開工及推動前期工作的鐵路包括:渝昆高鐵、渝西高鐵、渝湘高鐵(重慶段)、安張鐵路、恩黔畢昭鐵路、廣安至重慶涪陵至柳州鐵路、成渝鐵路和達萬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達開萬城際鐵路、菜園壩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重慶東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
此外,渝黔高鐵、沿江高鐵、重慶至宜昌沿江貨運鐵路、長(壽)墊(江)梁(平)貨運專線、廣(安)忠(縣)黔(江)鐵路等將進入研究論證階段。
高速公路
新增1000公里,進入“三環”時代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高速公路
加快建成高速公路骨幹通道,形成“三環十二射多聯線”網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1000公里,總里程超過35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助推與周邊省市的聯繫互動。
重慶永川至瀘州高速、重慶酉陽至永順高速等進入研究論證階段。
機場
布局上形成“一大四小”體系
機場布局上,重慶市將形成“一大四小”機場體系。
“十三五”期間,重慶江北機場第三跑道投用,適時啟動T3B航站樓、第四跑道前期工作,到2020年重慶江北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5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10萬噸。
建成重慶巫山、重慶武隆機場,改擴建重慶萬州、重慶黔江機場。以重慶江北機場為核心,加大航線開發力度,為推進區域性航空樞紐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支持軍民機場合用,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新開工萬盛、重慶永川等一批通用航空機場(起降點)。
停車場
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新增泊位15萬個
按照配建為主、公共為輔、占道停車為補充的原則,推進配建停車場建設。大力發展專業公共停車場,同步推進“P+R”換乘設施建設,新建專業公共停車場300個,新增泊位約15萬個。

特色產業

榨菜產業鏈。柑橘產業鏈。草食牲畜產業鏈。生態漁業產業鏈。中藥材產業鏈。茶葉產業鏈。調味品產業鏈。木本油料產業鏈。

經濟增速

增長水平:“十三五”期間,全市經濟保持年均增長9%左右。
能源項目:
電源項目。火電:建成奉節電廠、安穩電廠二期、重慶電廠環保遷建、南桐低熱值煤發電、習水二郎電廠二期和貴州畢節電廠項目,建設永川港橋工業園等熱電聯產項目,開展華能江津電廠、萬州電廠二期等項目論證工作。水電:建成浩口、羅洲壩等水電站,加快建設綦江蟠龍抽水蓄能電站,開展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穩妥推進白馬等電航樞紐工程。再生能源:建成萬州蒲葉林、奉節金鳳山、巫山紅椿、巫溪貓兒背、武隆大梁子、石柱千野草場、酉陽龍頭山風電場,開工彭水遼竹頂等一批風電場,建成涪陵―長壽垃圾焚燒發電廠、第三垃圾焚燒發電廠等一批生物質發電項目。清潔高效能源:實施主城、涪陵、潼南等100個分散式能源示範項目,啟動淺層地源熱泵等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工程。核電:開展重慶核電前期論證,做好涪陵、豐都、忠縣廠址保護。
管網項目。建設川渝第三輸電通道和銅梁、金山、中梁山、忠縣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擴建板橋、聖泉、巴南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按照國家要求推進川渝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前期工作。新擴建220千伏變電站36座,有序推進城市配網和農村電網改造。建成江津―榮昌成品油管道、渝湘黔天然氣管道重慶段、萬州—雲陽天然氣管道、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天然氣管道、自貢—隆昌—榮昌—永川—江津天然氣管道、磨溪―高石梯等天然氣管道。開展渝黔桂頁岩氣外輸通道前期工作。
煤炭項目。實施礦井安全標準化建設。實施礦井四化建設和瓦斯治理示範礦井全覆蓋。
油氣項目。續建磨溪氣田、羅家寨常規天然氣開發項目,建成涪陵頁岩氣二期,啟動宣漢―巫溪、忠縣—豐都、彭水、丁山核心區、榮昌—永川、渝西、酉陽、黔江、城口、秀山等頁岩氣田開發項目。繼續推進昆明―重慶―成都原油管道前期工作。建設國家物資儲備局四三五油庫、航空煤油庫。建成涪陵、潼南、忠縣、豐都、銅梁LNG液化工廠。加快推進車(船)用LNG加氣站建設,力爭建成80個LNG加氣站。推進潼南天然氣脫硫廠項目前期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