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是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實施意見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渝府發〔2015〕9號
渝府發〔2015〕9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加工、包裝、配送、貨代、信息等產業的複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對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國發〔2014〕42號),促進全市物流業健康持續發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機遇,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要求,以加強物流通道建設、完善物流網路、創新物流模式、培育壯大物流企業、加快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改善物流業發展環境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法治環境建設為保障,著力完善和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促進物流業轉型升級,切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加快建成長江經濟帶西部物流樞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物流保障。
(二)主要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切實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壯大物流企業規模,鼓勵生產製造企業和商貿流通企業剝離外包物流業務,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扶優扶強。
堅持深化改革,切實改善物流業發展環境。破除行業壁壘,完善行業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健全行業誠信體系,規範物流市場秩序。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政策引導扶持,最佳化物流業發展環境。
堅持創新驅動,切實轉變物流業發展方式。結合重大產業和交通網路布局,最佳化物流網路,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創新物流組織模式,推動國際物流服務合作,增強物流集聚輻射功能,提升物流業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進物流標準化、現代化,促進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物流。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物流網路進一步完善,物流社會化、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物流龍頭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物流效率大幅度提高,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實現物流反應快速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服務系列化、物流作業規範化、物流目標系統化、物流手段現代化、物流組織網路化、物流經營市場化、物流信息電子化,基本形成現代化物流服務體系。
物流業對經濟貢獻率進一步提升。鐵路貨物運輸量占比提高到10%,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100萬噸,港口貨櫃吞吐量達到300萬標箱,為周邊地區集疏運貨物占比達到40%以上。全市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物流業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全程物流、多式聯運、共同配送、甩掛運輸、第三方物流等現代物流方式快速發展,信息化、標準化廣泛運用,全社會物流總成本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
物流龍頭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培育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和一批知名物流服務品牌。打造十億級物流企業9―10家,百億級物流集團3―4家。培育5A級物流企業10家、全國百強物流企業5家。
物流網路更加完善。全面建成“三基地三港區”國家級核心物流樞紐,建成國家級物流示範園區1個、市級重點物流園區10個。進一步提升萬州、涪陵、黔江等區域性物流節點能力,充分發揮其他區縣級物流節點功能,形成“一核心多節點三層級”的城鄉物流網路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物流通道建設。
進一步增強“一乾兩支”航運能力,積極推進三峽大壩過閘擴能工作,加快實施長江涪陵至江津至宜賓段、嘉陵江、烏江航道整治工程;加強長江沿線港口建設,完善進港鐵路和公路運輸網路,形成果園港、新田港、龍頭港、貓兒沱港等六大鐵公水聯運港口體系;推進船舶標準化改造和甩掛運輸,提升長江通航能力和效率。加快蘭渝鐵路、渝黔新線、渝懷二線、黔張常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鄭―渝―昆、渝西等高速鐵路和安張、沿江貨運鐵路前期工作;啟動鐵路樞紐東環線、市郊鐵路建設,提高既有鐵路利用率,推進鐵路貨運進園區,形成覆蓋千億級工業園區的鐵路集疏運體系,構建內通外暢的貨運鐵路網路。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著力提升普通國省幹道公路等級,完善以港口、鐵路站場、沿江物流園區和產業開發區為節點的網路狀公路運輸體系,實現高等級公路網對市域內重要物流節點的全覆蓋。強化航空貨運樞紐功能,拓展江北國際機場航空物流用地,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構建航空大通關體系,完善機場地面交通運輸網路,增開全貨機航線,打造中西部航空物流高地。
(二)加快完善物流網路。
按照各功能區定位,依託物流交通大通道,最佳化整合市域物流布局。圍繞國家級物流樞紐,構建以重點物流平台為支撐、以區域性物流節點為紐帶、以城鄉社區商業網點為末端的三級物流網路體系。
完善物流節點網路布局。以“三基地三港區”國家級物流樞紐為核心,加快完善形成全市物流網路,促進各類物流節點有機連線、高效暢通。依託交通樞紐,在都市區二環區域布局團結村、白市驛―雙福、珞璜、南彭、東港、洛磧、果園港、寸灘、空港等9大重點物流樞紐,建設西部現代物流園、白市驛涉農物流園、珞璜物流園、南彭貿易物流園、魚嘴果園物流園、洛磧化工物流園、空港航空物流園等7大物流園區。按照“輻射周邊、服務本地”的原則,規劃布局區域性物流節點,重點推進萬州新田港口物流園、涪陵龍頭港物流園、江津珞璜物流園、長壽沿江物流園、合川渭沱綜合物流園、秀山武陵山現代物流園等物流園區建設。根據發展需求,規劃建設區縣級物流節點,併合理布局大型超市、社區商業網點等貨物裝卸點。
調整最佳化物流樞紐平台功能。著力推進鐵路、港口、公路、航空等物流基地建設,最佳化重點物流園區功能。繼續推進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建成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保稅貿易產業園。積極推進南彭貿易物流園布局口岸功能。充分利用江北機場跑道空側資源和空港保稅港區功能,布局航空貨運功能區,增強航空物流樞紐功能。調整最佳化寸灘港、果園港、東港物流功能,寸灘港重點發展口岸物流,其他物流功能逐步轉移至果園港;果園港重點發展貨櫃、商品滾裝和散貨,增加保稅物流功能;東港重點發展件雜、散貨、液態類以及重滾物流。白市驛涉農物流園重點發展涉農物流及加工、冷鏈物流及相關市場群,建設全市農產品冷鏈、糧食物流配送中心。將洛磧化工物流園建設成為以成品油物流倉儲功能為主的化工品倉儲基地及成品油、危化品交易中心。珞璜物流園重點發展大件散貨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大型倉儲和批發市場、貨車大型停車場原則上進入物流園區集聚化發展,不再單獨布局建設。加強批發市場建設管理,通過土地控制等措施,防止批發市場盲目建設、無序發展。採取市場化機制,逐步引導城市小散亂的物流節點向物流園區集中,促進物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建立城鄉物流配送體系。依託物流網路,加快完善城鄉配送體系。引導都市功能核心區貨運站場和大型批發市場及物流倉儲設施整合或外遷。依託現有物流樞紐平台、物流園區、大型批發市場以及大型超市等,合理布局大型分撥中心和一批綜合型、專業型公共配送中心;按照方便快捷和服務半徑適度的原則,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鼓勵商業網點、便利店、社區物管等利用自有設施建設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依託物流園區,完善運輸市場管理,最佳化通行保障,著力解決城市配送車輛通行停靠難題。建設智慧型物流基礎設施,發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統一配送、城鄉一體化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進一步發揮郵政、供銷合作社、縣鄉客運網路和服務優勢,加強農村配送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促進農村地區商品的雙向流通。鼓勵交通、郵政、商貿、供銷、出版物銷售等開展聯盟合作,整合利用現有物流資源,進一步完善存儲、轉運、停靠、卸貨等基礎設施,加強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共同配送能力。
(三)創新物流組織模式。
推進多式聯運。加快推進公鐵水聯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鐵水聯運的“無縫銜接”。鼓勵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物流企業結成多式聯運實體或合作聯盟,推進大宗散貨鐵水聯運、貨櫃多式聯運,貨物運輸“一票到底”。積極發展甩掛運輸、帶板運輸、聯合運輸、公交化配送等多式聯運配送模式。鼓勵大型物流企業搭建多式聯運信息平台,實現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建立聯動機制。
打造全程物流。依託鐵路樞紐、沿江港口、航空貨運站、保稅港(區)、物流園區等相關物流設施,利用鐵路貨運班列、水路五定快班輪、航空貨運航線、公路貨物運輸等運輸組織方式,形成公、鐵、水、空多種運輸方式銜接順暢、組織有序的複合型國際國內物流網路。依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程貨物跟蹤平台、電子商務平台,整合資源、規範操作,採用先進技術和服務提供供應鏈物流。引導大型物流企業整合業務和資源,最佳化物流組織,進行流程再造,拓展物流增值服務,實現現代化的全程物流經營與管理。
推進物流信息化。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跨行業和區域的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集物流信息發布、線上交易、數據交換、跟蹤追溯、智慧型分析等功能於一體的物流信息服務中心,推廣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先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套用。鼓勵物流龍頭企業建設供需對接、產業聯動的信息服務平台,打通物流信息鏈,促進各類平台之間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提高物流組織效率。
構建區域性交易平台。依託重慶航運交易所,重點完善航運融資擔保、船東互保、船舶交易、貨運交易等交易功能,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交易中心、結算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建立石油化工全行業全產業鏈商品交易的重慶石油化工商品交易中心。爭取建成上海期貨交易所重慶有色金屬交割庫。積極培育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做大做強重慶再生資源交易中心。
(四)改善物流薄弱環節。
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繼續加快白市驛涉農物流園區建設,建成綜合性冷鏈物流集聚區,增強冷鏈物流功能。支持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各類保鮮、冷藏、冷凍、預冷、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鮮活農產品產地預冷、銷地冷藏、保鮮運輸、保鮮加工等全流程無縫對接。在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周邊加快規劃布局一批生鮮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大力改善農產品加工環節的溫控設施設備,建設經濟適用的農產品預冷設施。配備節能、環保的長短途冷鏈運輸車輛,推廣全程溫度監控技術。完善與冷鏈物流相配套的查驗與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套用快速準確的檢測設備和試劑。
提速發展電商物流。充分發揮水、空、鐵交通樞紐,一類口岸,保稅(港)區“3個三合一”內陸開放平台優勢,整合優勢資源,構建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平台和配送網路,加快發展快遞服務。推進物流企業與電子商務互動融合、協同發展及業務流程再造,促進電商物流全供應鏈一體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配送企業整合資源,建立共同配送聯盟,完善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快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等區域性倉儲基地建設,吸引電商、快遞、第三方服務公司入駐,設立服務西南地區的區域性現代化電商物流中心和公共倉儲配送中心,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專業化服務水平。抓住重慶作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機遇,推動企業選擇海外建倉模式,最佳化跨境電商平台綜合服務和流程監督,吸引更多線下交易轉線上、商貿企業上平台。
推進發展綠色物流。推動液化天然氣(LNG)等清潔能源在運輸、倉儲等環節的廣泛使用。推廣行業標準化,提高托盤、包裝等循環利用水平,構建綠色低碳的循環物流系統。加快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加大廢棄物回收物流處理設施的投資力度,建設一批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管理水平,實現廢棄物的妥善處置、循環利用、無害環保。
(五)培育壯大物流企業。
培育物流龍頭企業。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併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整合市場主體,組建一批大型現代物流集團和骨幹物流企業,壯大企業規模,提升物流企業競爭力。在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郵政領域,各依託1―2家大型物流企業整合現有行業資源,形成聯盟,規模化發展,打造本領域領軍企業。整合資源,培育壯大一批城鄉配送骨幹企業,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配送服務。依託一批具有海內外資源整合能力、完備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三方物流。積極引進聯邦、中海運等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來渝發展,支持市內物流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合作,增強服務功能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物流服務的一體化、網路化水平。
整合組建專業物流企業。鼓勵生產製造企業和商貿流通企業剝離外包物流業務,或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組建專業物流公司,整合物流功能,大幅度提高物流業與產業的融合度。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引導傳統倉儲、運輸、國際貨代、快遞等企業採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裝備,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提高服務能力。引導中小物流企業向特色化方向轉型發展。
(六)提升標準化和先進技術套用水平。
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大物流企業分類評估、冷庫等級與全程冷鏈服務等國家物流標準的推廣力度。推進運輸標準化建設。推進城市配送示範車隊建設,推薦試點配送車輛車型,統一車輛標識,加強和規範其運行管理。推進船舶、城市配送車輛和冷藏車輛的標準化;制訂零擔物流貨運場站、物流管理及服務、危險品(化工)物流服務等地方服務規範,建立覆蓋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加工及物流信息化等標準體系。開展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試點,促進相關配套設施設備的標準化改造。逐步在重點物流企業和重點物流園區開展標準化運用試點。
推進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支持貨物跟蹤定位監管、物流信息平台、智慧型交通、手機物流等物流技術在產品可追溯、線上調度管理、全自動物流配送、全程溫度監控、智慧型配貨等領域的套用。加快推進物品編碼體系,推動條碼和智慧型標籤等標識技術、自動識別技術以及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的廣泛套用。鼓勵各類倉儲物流設施特別是電商快遞、商超、醫藥、菸草等領域的倉儲設施改造升級,建設智慧型物流基礎設施,實現立體化倉庫、自動化分揀、機械化搬運、智慧型化管理,提高物流裝備現代化水平。
(七)擴大物流開放合作。
深化國際物流合作。依託“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大力發展平行貿易,推動國際郵政專列正式運行,開設鹿特丹、巴黎、斯圖加特、慕尼黑、米蘭等區域物流分撥中心。加快重慶到東協陸路物流通道建設,建立萬象、仰光、曼谷、吉隆坡、河內、新加坡等區域物流分撥中心。引進知名國際物流企業在重慶設立區域總部、分撥中心、供應鏈營運中心、結算中心。依託江北國際機場引進國際航空物流企業。大力發展國際航空貨物中轉,建設航空物流分撥中心。
加強區域物流合作。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加強沿江水水中轉合作,深化滬渝兩地航交所戰略合作,推進江海聯運。加強省區市間合作,推動形成包括共同監管、協同執法、企業誠信信息共享在內的聯動市場監管體系。利用重慶物流公共服務平台,加強與沿江及周邊地區物流信息化合作。充分發揮公鐵水聯運潛力,吸引周邊地區貨物通過多種運輸方式經重慶集貨後通江達海,吸引長江中下游省市附加值高、時效性強的貨物通過“渝新歐”鐵路大通道直達歐洲腹地,擴大沿江地區與歐洲的貨物貿易,增強重慶的物流集聚輻射功能。
最佳化開放合作環境。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和口岸經濟,著力構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做強做優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和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推進萬州、南岸保稅物流中心(A型)建設,爭取設立南彭保稅物流中心。爭取新設更多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空港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採購、國際轉口貿易等高端服務業。寸灘水港重點發展保稅商品展示交易和口岸物流。西永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製造、研發、維修。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重點發展與國際貨櫃鐵海聯運、鐵路國際聯運相配套的物流服務業,依託整車進口口岸發展進口汽車銷售、改裝維修、零配件中心、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務等產業。完善一體化大通關體系,加快電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化互聯互通建設,提升快速通關查驗能力。推進重慶關區“一站式作業”,推行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口岸通關模式。完善“渝深快線、區域聯動”便捷通關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規範市場秩序。
全面清理涉及物流業發展相關政策法規,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服務市場。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監督體系,規範物流市場準入制度。嚴格監管執法,強化執法責任,加強和規範收費管理,加大對亂收費、亂罰款的清理整頓力度;加強對物流企業的安全管理,依法打擊利用物流渠道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督促物流企業切實履行安全主體責任。加快建立行業徵信平台,出台企業失信行為懲戒辦法,逐步將信用狀況納入各類準入門檻,建立從業企業和人員“黑名單”制度,加大失信公開和懲戒力度。
(二)強化人才培養。
制訂物流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元化教育培養體系和在職人員培訓體系。積極推動重點物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支持高等院校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推進物流相關學科建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物流企業培養引進熟悉國際物流規則、精通現代物流管理的高層次人才。
(三)完善統計體系。
整合重點物流企業統計、部門物流統計、行業市場調查,建立完善的社會物流統計制度。統一統計指標口徑,優選調查企業樣本,制訂科學的物流統計報表,做好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成本、物流業增加值等指標的統計核算工作。按年度發布物流統計分析報告和全市物流業年度發展報告,及時準確反映我市物流業的發展規模和運行效率。加強企業統計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統計質量。
(四)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重慶市現代物流業工作推進機制,市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統籌協調全市物流工作,研究解決物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事項,推動實施重大物流項目。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要按照物流業發展重點工作方案,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進落實全市物流業發展目標任務。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物流業規劃建設各項工作。物流行業協會在物流企業誠信體系、標準和技術推廣、交流合作、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市政府督查室負責對全市物流業發展工作進行督促檢查。
附屬檔案:全市物流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1日
全市物流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
1.最佳化完善物流布局規劃。編制市域物流布局規劃和城市配送中心節點布局方案,進一步最佳化完善我市物流設施網路布局和功能。(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參與)
2.編制實施城市末端配送網點方案。按照方便快捷和服務半徑適度的原則,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鼓勵商業網點、便利店、社區物管等利用自有設施建設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市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局、市市政委、市郵政管理局參與)
3.提升長江航運能力。積極推進三峽大壩過閘擴能工作,加快實施長江涪陵至江津至宜賓段、嘉陵江、烏江航道整治工程;加強長江沿線港口建設,完善進港鐵路和公路運輸網路,形成果園港、新田港、龍頭港、貓兒沱港等六大鐵公水聯運港口體系。(市交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鐵路集團、重慶港務物流集團參與)
4.加快鐵路貨運通道建設。加快蘭渝鐵路、渝黔新線、渝懷二線、黔張常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鄭―渝―昆、渝西等高速鐵路和安張、沿江貨運鐵路前期工作;啟動鐵路樞紐東環線、市郊鐵路建設,提高既有鐵路利用率,推進鐵路貨運進園區,形成覆蓋千億級工業園區的鐵路集疏運體系,構建內通外暢的貨運鐵路網路。(市交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兩江新區管委會、市鐵路集團參與)
5.實施高等級公路升級改造。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著力提升普通國省幹道公路等級,完善以港口、鐵路站場、沿江物流園區和產業開發區為節點的網路狀公路運輸體系,實現高等級公路網對市域內重要物流節點的全覆蓋。(市交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重慶高速集團參與)
6.最佳化城市幹道與物流節點通道網路。解決都市區集疏運骨幹道路連通重點物流節點間的重點路段擁堵、江河山脈地理阻隔、快速路網“斷頭”等問題,打通物流通道關鍵環節。(市城鄉建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規劃局、市市政委參與)
7.強化航空物流樞紐建設。強化航空貨運樞紐功能,拓展江北國際機場航空物流用地,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構建航空大通關體系,完善機場地面交通運輸網路,增開全貨機航線,打造中西部航空物流高地。(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交委、市規劃局、市外經貿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政府口岸辦、民航重慶監管局、重慶機場集團參與)
8.提升重慶航運中心能級。依託重慶航運交易所,重點完善航運融資擔保、船東互保、船舶交易、貨運交易等功能,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交易中心、結算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市交委牽頭,市金融辦、市國資委、重慶航運交易所參與)
9.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做大做強白市驛涉農物流園區綜合冷鏈物流集聚區。在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和大型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周邊加快規劃布局一批生鮮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加大冷鏈設備推廣套用。(市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供銷總社參與)
10.加強農村配送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配送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推進農資物聯網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地區商品的雙向流通,實現城鄉一體化配送。(市商委、市供銷總社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郵政管理局參與)
11.整合或外遷都市功能核心區大型批發市場及物流倉儲設施。(市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參與)
12.建設重慶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跨行業和區域的智慧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集物流信息發布、線上交易、數據交換、跟蹤追溯、智慧型分析等功能於一體的物流信息服務中心。(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交委、市商委參與)
13.建設區域性現代化電商物流中心。加快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等區域性倉儲基地建設,吸引電商、快遞、第三方服務公司入駐,設立服務西南地區的區域性現代化電商物流中心和公共倉儲配送中心。(市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郵政管理局參與)
14.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推動企業選擇海外建倉模式,最佳化跨境電商平台綜合服務和流程監督,吸引更多線下交易轉線上、商貿企業上平台。(市外經貿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委、重慶海關參與)
15.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推進物流企業兼併重組,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和知名物流服務品牌。(市國資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外經貿委、市商委參與)
16.建設物流示範園區。建成國家級物流示範園區1個、市級重點物流園區10個。(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區縣人民政府參與)
17.推進運輸標準化建設。推進城市配送示範車隊建設,推薦試點配送車輛車型,統一車輛標識,加強和規範其運行管理。探索發展多式聯運配送模式。推進船舶、城市配送車輛和冷藏車輛的標準化。(市交委牽頭,市商委、市公安局參與)
18.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制訂零擔物流貨運場站、物流管理及服務、危險品(化工)物流服務等地方服務規範。開展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試點,促進相關配套設施設備的標準化改造。(市質監局、市商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物流與供應鏈協會參與)
19.做強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立保稅貿易產業園。做強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推進萬州、南岸保稅物流中心(A型)建設,爭取設立南彭保稅物流中心。爭取新設更多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市外經貿委、市政府口岸辦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金融辦、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參與)
20.建設一批國際貨物分撥中心。依託“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加強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開設鹿特丹、巴黎、斯圖加特、慕尼黑、米蘭等區域物流分撥中心,建立仰光、曼谷、吉隆坡、河內、新加坡等區域物流分撥中心,推動國際郵政專列正式運行。(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外經貿委、市政府口岸辦、市郵政管理局、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參與)
21.推進重慶關區“一站式作業”,推行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口岸通關模式。(重慶海關牽頭,重慶檢驗檢疫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外經貿委、市政府口岸辦參與)
22.改善物流業相關政策環境。全面清理涉及物流業發展相關政策法規,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整頓交通運輸亂收費、亂罰款,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服務市場。(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政府法制辦、市經濟信息委、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郵政管理局、市物流與供應鏈協會參與)
23.強化人才培養。制訂物流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元化教育培養體系和在職人員培訓體系。積極推動重點物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支持高等院校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推進物流相關學科建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市人力社保局牽頭,市教委、市物流與供應鏈協會參與)
24.建立全市物流業統計體系。完善物流基礎數據,規範和完善統計指標,形成全市統一的物流統計體系。(市統計局、市物流與供應鏈協會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委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