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傳統文化

重慶傳統文化

綦江農民版畫是改革開放後興起的,綦江的古老文化傳統為它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綦江地處渝黔交界處,居住著17個民族,各民族的石刻、木雕、泥塑、剪紙、蠟染、糕模等古老的民間藝術和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民風民俗賦予了農民作者生動豐富的表現內涵,他們把這些民間藝術注入了版畫之中。綦江農民所具有的獨特的豪放豁達、富於幻想的個性,賦予版畫以生動、活潑、亮堂、稚拙、幽默等特點,體現了獨特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充滿鄉土鄉音的綦江農民版畫,歷經春秋,長盛不衰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傳統文化
  • 民間文化:綦江農民版畫 銅梁龍燈
  • 風味小吃:重慶火鍋 山城名特小吃
  • 代表小吃:素什錦 糟醉玻璃球 煙燻鴨
  • 代表作品:《一把菜籽》《黃楊扁擔》等
  • 民族:17個
重慶民間藝術,重慶小吃,

重慶民間藝術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綦江人在傳承木板年畫的基礎上,為這門古老的藝術賦予了更加深厚的內涵和藝術語言。"老樹綻開新花",綦江農民版畫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牛文,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重慶市民間美術展覽辦公室主任朱宣鹹等著名美術家親臨指導與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縣農民版畫展"在重慶夫子池展出並獲得成功後,1984年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隨後在全國十八個城市展出,還漂洋過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所到之處深受喜愛,被國內外博物館廣為收藏。今天,中國美術館已經收藏70多幅綦江農民版畫;榮獲了國家級獎勵80多幅/次,省市級獎勵近100幅/次,綦江農民版畫被美術界稱為"中國的現代派";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文化局先後授予綦江縣 "農民版畫之鄉"的榮譽稱號;1988年,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日本日中藝術研究會為表彰綦江農民版畫取得的成就,派人專程從日本赴綦江贈送了三座金杯。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新華社、中國文化報等國家級媒體專題介紹了綦江農民版畫。重慶日報、重慶電視台和廣西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多次專題宣傳綦江農民版畫。法國《土魯斯報》、美國黃河電視台和日本《版畫世界》雜誌等國外媒體也紛紛報導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綦江農民版畫
銅梁龍燈】是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龍舞和彩燈舞,興起於銅梁縣。從龍、燈彩扎製作到舞容演練,集民間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銅梁龍燈歷史悠久,起於隋唐,盛於明清。民國12年(1923),銅梁民間藝人劉連山等,取各種龍燈長處,創作了蠕龍,其形體完整,比火龍、飛龍長大,玩舞時有如蛇行或蚯蚓蠕動的形態,慢時輕盈秀雅,快則跳躍飛騰,氣勢磅礴壯觀。1984年元旦,銅梁以長達54米的大蠕龍參加重慶市龍燈表演,聲譽鵲起;同年,民間藝術家蔣玉林等彩扎9條大蠕龍,赴京參加國慶典禮,在天安門前舞起接受檢閱,聲名大振。此後,在國家級大賽中五奪魁首,屢獲金獎。其品類多,分龍燈和彩燈兩大類。龍燈類有蠕龍、正龍、火龍以及彩龍、板凳龍、稻草龍等,彩燈類有鯉魚跳龍門、泥鰍吃湯圓、亮獅、開山虎、十八學士以及犀牛望月、豬啃南瓜、三條?NB153?、蚌殼精等,加上各種裝飾類工藝品,有上百個品種。銅梁龍燈舞蹈套路豐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別,情趣各異。主要特色是以大道具、大動作、大場面體現大氣勢,再配以歡快的民間吹打樂,激烈的民間煙火,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其適應性強,既可在街頭、廣場、農家院壩表演,又可上文藝舞台演出,保留了傳統的民間風味。其盛事是春節龍燈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縣城舉辦各類龍燈大會演。由黃廷炎等編導,王興富編曲,銅梁縣龍舞隊表演的龍舞,在1992年第二屆中國瀋陽國際秧歌節暨全國優秀秧歌、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優勝獎(大賽最高獎),同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第二屆全國"群星獎"銅獎。1994年代表中國參加在廣州增城舉辦的國際龍獅大賽,一舉奪冠。
銅梁龍燈銅梁龍燈
烏江船工號子】烏江江險浪高,上水時,通常是10餘條船成群出發,每遇大灘,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縴,船工們巨大的號子聲紮實鏗鏘,高亢激昂,能壓過咆哮的江水聲,遠傳數十里外。其中以"奪奪號"最為典型,它沒有弱拍,沒有領唱,也沒有歌詞,分三組五聲部以襯腔呼應。整個號子均以和聲式進行,宮調原位和弦、轉位和弦交替出現,透視出聲部,明亮而強烈。進入高潮時,節奏加快一倍,氣氛更加熱烈。船過灘一瞬間用長音結束,灘頭頓時一片歡騰。進入峽谷,浪平水靜,縴夫們又拉著各自的船在險道上慢慢爬行,艄公在船上領唱著極慢的敘事號子(如"鬧峽號"),其聲悠揚婉轉,輕鬆柔和,句尾岸上縴夫有一長音襯腔烘托,句間休止較長,可迎來清楚的山谷回音。船行下水過險灘時,船工們喊三拍子的"橫駛號子",第一拍用領唱,二、三拍用節奏旋律圍繞徵調主音在上下四度內跳進,號子流暢自如,張弛分明。進入平水,多是船工們輪換休息或開懷暢飲,這時也唱一些帶有情節的"數板號子",以調節生活。
秀山花燈】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花燈戲演員班較小,如花燈唱詞所云:"燈哥花妹跳花燈,金花銀花掌燈人,兩個拉絲弦,四個打鑼鈸,還有一個掌調師,麼哥么妹來幫腔,將將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燈舞蹈分"單花燈"、"雙花燈"和"花燈戲"三種。單花燈由一旦一醜兩個角色表演。旦角叫"么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裝,扎假辮,系花裙,著短圍衣,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賴花子",反穿皮襖,扎腰帶,頭戴瓜皮帽或扎頭巾,右手執大蒲扇。雙花燈有兩旦兩醜或兩旦四醜。花燈戲則近似湖南花鼓戲,表現故事情節較完整。花燈舞蹈語彙有200多個,如"雪花蓋頂"、"犀牛望月"、"蛤蟆戲水"、"白鶴亮翅"、"掃地蓮花"、"蜻蜓點水"等。舞蹈在一張方桌的微型舞台上進行。花子先上台,藉故道白請花妹上台,開始旋轉唱跳,動作細膩準確,表演別致滑稽。花燈唱詞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愛情婚姻、生產知識、歷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內容。花燈音樂曲牌400多個,曲式一般為2~4個樂句的單句段。歌詞以五、七字居多。襯詞輕快活潑,分正調、雜調。雜調生活氣息較濃,調式、唱腔都很優美,乃花燈戲精華。經過加工的一些雜調,如《採茶調》、《一把菜籽》、《黃楊扁擔》等,流行全國,蜚聲海內外。
秀山花燈秀山花燈
【土家族擺手舞】是酉陽縣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禱過年、喜慶佳節等活動中的一種民眾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間進行,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間進行的。屆時,男女老少身披"西蘭卡普"(土花被面),手舉龍鳳大旗,肩扛鳥槍、梭鏢齊眉棍,浩浩蕩蕩,聚集於擺手堂或擺手壩。巫師頭戴鳳冠高帽,腰系八幅羅裙,手搖銅鈴司刀,手舞足蹈地進行指揮。場中敲響震天鑼鼓,吹起牛角、土號,點放三腰銃,民眾於是載歌載舞。擺手舞的形式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大擺手主要用於祭祀,三年或五年舉行一次,人數多至成千上萬,氣氛隆重。小擺手用於一般喜慶活動,人數為數十人、數百人不等,氣氛熱烈活潑。擺手舞的動作分為"單擺"、"雙擺"和"迴旋擺",表現各種祭祀禮節儀式、勞動與戰鬥動作,如雙手合十、屈膝墊腿、觀音坐蓮台、舉刀舞棍、圍獵撒網、跋山涉水等,舉止簡潔,氣勢粗獷,原始氣息十分濃郁。?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區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歷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和劉家班等演奏最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樂學院為舒家班演奏的八片鑼鼓錄音,並請鼓師舒培成去學院傳藝。八版鑼鼓的樂器古樸、小巧,一般有5種:鼓(俗名腳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馬鑼(又叫馬當子)、大鑼(相當於戲曲用中音鑼)、金鼓(實為銅質)。一般為5人演奏:鼓居中,右邊馬鑼、包包鑼,左邊鈸、碗鑼。少數曲牌由馬鑼發點,其餘由鼓點指揮。演奏的曲牌相傳有400多支,但大多失傳,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龍擺尾,二鳳點頭,三獅搖鈴,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錢,七牛擦癢,八馬過河,九猴獅洞,十豬八戒;多雞放草,雙燕含泥,丹鳳朝陽,四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賢過關,八仙過海,九龍翻身,十龍過江等。八牌鑼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現力豐富,能在香會、廟會和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使用。其點子密集,旋律緊湊、明朗,聲情並茂,引人入勝。

重慶小吃

重慶火鍋】重慶的火鍋以麻、辣、燙、鮮、脆為特色,味美可口。高、中、低檔火鍋館遍布全市大街小巷,商樓路旁,筵席上,便餐中,處處都可吃到火鍋。其中最著名的有一四一火鍋店、橋頭火鍋店、小天鵝火鍋、山城火鍋店等。火鍋的種類很多,有紅湯、清湯、鴛鴦、酸菜等。火鍋的菜餚豐富,牛、羊、豬、雞、鴨、鵝、魚、蝦、參及各種蔬菜均可入食。重慶火鍋不分季節,春夏秋冬四季常年供應,特別是三伏天,滾燙麻辣火鍋下肚,大汗淋漓,別有一番情趣。重慶火鍋不僅本地人愛吃,外地人和外賓來渝也都愛品嘗。現重慶火鍋已遍及全國,譽滿全球,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大奇蹟。
【山城名特小吃】重慶流傳至今的名特、風味小吃有106種,其中獲國家商業部金鼎獎4種;評為四川省名特小吃4種,省風味小吃2種;市名特小吃62種,風味小吃34種。獲商業部金獎中的老四川餐廳的"糟醉玻璃球",外型別致,香甜、醉、酥軟香糯,三味一圓。味苑餐廳的素什錦,選材精細,食味鮮宜,味形俱全,美觀大方。吳抄手的雞汁鍋貼,月牙形好,底部金黃,肉餡細嫩,鹹鮮爽口。王鴨子煙燻鴨,油潤光亮,鹹鮮濃香,色如琥珀,肉質細嫩。被評為四川省名特小吃的山城小湯圓,形如"龍眼",皮薄餡大,潤滑滋糯,甘甜適口。會仙樓的提絲髮糕,色澤淺黃,化渣爽口,油量適宜,甜味適中,果料配比適度。丘二館的雞絲涼麵,色澤鴨黃,質地松韌,豆芽脆爽,雞絲鮮香味濃,偏重酸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