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語為湖北方言,湖北省的漢語方言有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贛方言,其中西南官話是主體,它不僅覆蓋了全省面積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還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南、廣西等鄰省的廣大地區。
在湖北的東南角,靠近江西的鹹寧地區,黃石地區(除市區外),鄂州(除鄂城)講贛語,被官方稱為大通片,湖北東北部及東部的孝感地區黃岡地區講江淮話,被官方稱為黃孝片。
但實際鹹寧的赤壁、嘉魚以及黃岡地區的東南角的黃梅、武穴、蘄春是江淮官話與贛語交雜區。
贛語和江淮話在湖北是弱勢方言。黃陂孝感話為代表的部分江淮話不斷被西南官話武漢話通化,北部的江淮話與河南信陽江淮話同支系,並逐漸向國語靠攏。鹹寧城區的贛方言也被西南官話武漢話嚴重侵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語
- 使用地區:湖北省
- 使用人數:五千多萬
語系範圍,語系背景,區域分布,江淮方言區,西南方言區,贛語方言區,文化魅力,聲調考究,武漢方言,孝感方言,黃岡方言,常用語,
語系範圍
- 中文名
- 湖北方言
- 民族
- 漢
- 分類
- 主體
- 西南官話
語系背景
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高級官員最表示,現代社會要提倡“多語多言”,既能講母語,又能講外語;既能講國語,又能講方言。有人士認為:語言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漢語教育持續升溫,國內方言生存環境較多寬容、語言實力漸獲重視的背景下,領略武漢話魅力,或許能對增強武漢城市“軟實力”帶來新的啟示。
武漢市語言文字工作會員會辦公室主任喻志軍透露,我省將於2014年開建湖北省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據悉,相關部門將在省內各地區遴選方言和地方國語發言人,參加字詞句和文章、日常對話等內容的音視頻錄製工作。漢劇、漢味小品等方言藝術也將被採錄。這些實地採集的語音及其轉寫的文本將被錄入資料庫。
武漢方言研究專家、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朱建頌說,“國語要推廣,但方言也不容忽視,二者要‘各美其美’。若方言沒記錄下來,有些文化就會消失。”
武漢人在外地,大多遇到過這樣的尷尬:與人交談,沒說幾句,“漢外人士”就判斷“你是四川人”。雖說人家有所武斷,甚至你可以笑他孤陋寡聞,但不能不說武漢方言曾經傳播有限、影響有限。不過,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
比如,武漢方言小品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的表現,最能說明這一點。2006年央視春節晚會上,武漢的《招聘》一炮打響,漢上熱議,呼為“開南方小品登全國大雅之堂的先河”。結果是《招聘》小品獲得當年春晚節目評比三等獎。“從初一到十五”,武漢上上下下著實為此高興了一番。
夜讀當紅名家易中天《讀城記·武漢三鎮》,深深地為裡面一段話所感悟。易中天說:“武漢話和北京話一樣,都具有藝術性和戲劇性。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聽北京話像聽相聲,怎么聽,怎么可樂;聽武漢話則像聽戲,有板有眼,鏗鏘有力。”戲劇較之於相聲,或許更可稱大手筆、大製作,於是就有了“板眼”,就有了自己的獨有的藝術性和魅力性。這是我的理解。不僅如此,易中天筆下的“武漢三鎮”,幾成最能代表武漢人性格、武漢人生命勁歌、武漢人可愛之處的“方言大全”。至2006年3月,《讀城記》出到第3版,印數至12萬多冊。武漢話借書揚名,進一步走向全國。
魅力歸魅力,實力當實力。相對於一些地方方言已轉化為一種文化生產力的現實,武漢方言還得將魅力變為實力,要走的路還很長。考察國內方言實力,較早雄起的是“川普”現象,從《傻兒師長》到《傻兒軍長》、《傻兒司令》,再到《凌湯圓》、《山城棒棒軍》,等等,巴山蜀水創作出許許多多川味濃烈的好作品,甚至將上世紀60年代拍攝的《抓壯丁》衍生成“王保長系列”,濃濃的川味國語,具有十分的感染力。其後是“湘普”旋風,湖南衛視在多檔節目中,穿插大量的“湘普”,有時還直接插入湘方言,詼諧搞笑,增強互動性,提高了收視率。多年來,以本山大哥的東北話和二人轉為代表,不僅幾乎壟斷了小品領域,而且強勁地向電視劇進軍,創作出《劉老根》系列品牌作品。一些最能反映方言文化生產力的地方戲,譬如,用河南方言表演的豫劇長久未見其衰,用安徽方言表演的黃梅戲為人喜聞樂見,用陝西方言表演的秦腔影響西北五省等,還有,“滬普”“儂儂”的電視劇《孽債》,也都代表著語言的穿透力量,體現出方言實力。用方言生產作品,體現出了文化生產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綜合實力。
近與傳媒界人士言及方言作用,他們中有精深於此道者稱,正確運用方言,展現方言藝術和方言魅力,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覺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競爭意識。武漢在這方面也應該走在中部地區的前列。
著名地理學家劉盛佳在其新著《中部地區文化發展比較研究》(李星明合著)中,提出“文化先導的中部崛起之路”的觀點。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甚至是一種情結。發掘武漢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弘揚其魅力,至少將為武漢文化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提供一個有效的載體。
武漢方言,一展魅力正當時
或許是因了“川普”、“湘普”、“二人轉”文化生產力的啟示,或許是因了武漢地域情結的影響,為改變武漢方言的相對弱勢地位,武漢人多年前就踏上了展示武漢方言魅力的艱難之旅。在“漢味文化”的大旗下,人們不僅大力挖掘武漢題材,而且直接以武漢方言表現武漢魅力,楚風漢韻走出湖北武漢,影響力在不斷放大。
鬧得最為熱火的是廣播電影電視中的方言作品。湖北經視從《經視故事會》發展到《咵天》,開闢《阿星笑長開講》;武漢電視台擁有自己的《江城一家親》和《道南說案》,著名的《都市茶座》經營6年後,進行全新改版,一天推出一個故事,講述武漢市民的“酸甜苦辣都市情”。武漢教育電視台創辦《新聞故事會》,先是用武漢話演繹人家的故事,後來也用武漢話講述武漢人自己的故事。2007年7月1日,湖北電視台綜合頻道開播以武漢方言為主、穿插湖北各地方言的情景喜劇《信了你的邪》。電影《漢口夏日》以武漢人、說武漢話、演武漢事為創意,成為在第59屆坎城電影節惟一獲獎的中國影片。武漢方言廣告頻頻出現在電台、電視台中。所有這些令人目不暇接。
漢味小品為武漢方言長了一把臉。《招聘》之外,還有《搭白算數》、《你嚇我》、《活到就要活快活》等,均以方言喜劇而自稱。其間所作的努力,可說是為漢味小品挺進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南方小品登全國大雅之堂之先河,奠定了相當基礎。沒有《搭白算數》和《你嚇我》的先行,恐怕也難有《招聘》在央視春節晚會上火了那一把。
漢味說唱在武漢方言傳播中另闢蹊徑。2006年以來,以說唱方式演繹的漢味歌曲《賣豆皮》、《雙截棍》、《信了你的邪》、《服了你的啄》走紅網路。在武漢方言的“說”與“唱”中,不僅有著名藝術名家何祚歡、田克兢、尹北琛、周錦堂、余信傑等,而且出現了笑星主持人阿星、網路歌手段思思等。
報刊方言欄目的作用功不可沒。只見其字、不聞其聲的紙質媒體也紛紛加入武漢方言傳播的行列,開闢方言欄目,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比如,《武漢晚報》的《千家街周刊》、《楚天都市報》的《茶館周刊》辟有專門的武漢方言欄目;《武漢年鑑》的《社會·方言》成為長期傳播與研究武漢方言的代表性欄目。
其他“藝術性”、“規範化”的武漢方言傳播也不可忽視。黃陂區在弘揚木蘭文化、提升黃陂形象的過程中,運用傳奇楚劇演繹《少年花木蘭》的故事,武漢楚劇院創作演出的《三月茶香》入選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競獎劇目。一些武漢題材的小說作品中也穿插了大量的武漢方言。這是在以“規範化”的武漢方言展現她的特色追求和藝術魅力。只可惜,曾經廣泛流傳於漢上的湖北四大曲種(湖北大鼓、湖北漁鼓、湖北道情、湖北小曲)幾近絕滅。
武漢方言,說聲愛你不容易。武漢文化傳播界為展示武漢方言可謂使盡十八般武藝,愛你確實不容易;增強武漢方言實力,將其轉換成文化生產力,進而形成文化產品的規模經營,要走的路還很長,這何嘗又不是一種不容易。
區域分布
江淮方言區
西南方言區
贛語方言區
文化魅力
什麼是方言?《現代漢語詞典》作有如下解釋: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
歷史上的武漢人不完全這樣理解。對待語言,他們也有著毫不“打梗”的豪氣,認為外國語言也是一種方言。張之洞督鄂時,武漢創辦的外語學堂,就叫方言學堂。至少在學人眼中,當時外語是作為區別於中國母語的一種方言出現的。
民國時期,曾有人認為“古之正音存於域中者,洋洋乎其惟江漢大鄂之風”,因而主張以“夏口之音”“導用於國中”,以之為“正音”,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這是學術觀點的一種。民國初期,甚至有人提出以黎都督所出之地的黃陂話為“國之正語”,這或許是因了權力諂媚而至的一種語權霸道。
“俱往矣!”增強武漢方言魅力和實力,要把握特色,在展示武漢方言的顯著特徵中進行語言提煉和品牌包裝,在展示精神核心中發揮武漢方言的實力作用。
一是進行語言提煉。提煉出最具代表性,又能為“漢外人士”所接受的語言。北京的“借光”、河南的“俺”、陝西的“我”(音e,去聲),還有東北的“忽悠”等等,在體現地方語言方面至今都不可替代。成都的“儍(音ha,三聲)兒”武漢的“苕”,武漢的“么事”山西的“甚”,對應了武漢方言與其他方言的區別。除了幾句著名“漢罵”外,最能體現武漢方言特點主要有“么事”、“冇得”等。方言之外。
二是注意品牌包裝。比如趙本山、趙麗蓉的聲音就非常有特點。僅聞其聲,就知其人,這是一種具有個性的語言品牌的感染力。這就要求我們對武漢方言,特別是對傳播武漢方言的代表性人物,進行聲音化裝,進行品牌包裝。這種人物你可以“秀”他一把,但絕不可能代替他的全部。
三是見諸精神核心。語言是一種文化工具,是一個文化外殼。提高武漢方言的文化生產力,要從文化流變、文化價值、文化追求、文化心理、文化素質和文化精神等思想文化的層面綜合思考問題。武漢方言作品追尋的是一種漢味文化。但漢味文化絕不是幾句武漢話、幾個武漢地名,或幾個武漢人說和寫就能真正表現出精髓的。原汁原湯的漢味作品要突破標誌性地名穿插、典型方言點綴、經典建築再現的域境,體現武漢在艱苦生活中磨礪出的城市精神(包括精明、厲害的市井文化),以漢味文化的真正核心,在武漢人的性格品質、處事方法、思維習慣等最佳“載體”中展現武漢市井生活、風貌氣質,揭示武漢的“史詩性”、“史詩追求”和“史詩品格”。
聲調考究
武漢方言
陰平44,陽平313,上聲42,去聲35,
武漢黃陂:陰平44,陽平31,上聲53,陰去35,陽去33,入聲12
孝感方言
陰平44,陽平22,上聲53,去聲12,入聲22
黃岡方言
陰平34,陽平212,上聲42,陰去35,陽去44,入聲24
常用語
生活常用語
1、蠻紮實 (厲害)
2.勺吃哈脹 (猛吃很多東西)
3.條子 (身材)
4.胯子 (腿)
5.稱透 (整潔)
6.打赤膊 (半裸)
7.打挑胯 (全裸)
8.條帚 (掃帚)
9.灶瑪子 (蟑螂)
10.雷頭=(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