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遊蕩集》收錄的是許知遠在旅途中散落在航班的餐桌上,某個縣城空蕩的酒吧里,或者臨時租借的公寓中的意念斷片。從紐約到東京,從北平到橫濱,從
特拉維夫到
大馬士革,從
仰光到
汾陽,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世界各地遊蕩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他與
明恩浦、
梁啓超、
西鄉隆盛、
坂本龍馬、
卡戴珊等名人的“隔空”對話,更為這些遊蕩片段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思想與行動的融合,許知遠為囿於困頓生活的讀者,展開了一幅世界、歷史與人的文藝地圖。
作品目錄
|
時代的預言家 燦爛的“野蠻人” 湖畔散步 一個詩人的轉變 中國的味道 一個意外的預言家 兩種逃離 海妖伺服器 阿瑟·H.史密斯眼中的中國 一個羅馬尼亞人在紐約 循環的歷史? 兩個狂想者 | 城市漫遊者 大馬士革門外 特拉維夫的香港人 汾陽的煙塵 中山陵 北平的味道 被誇大的神話? 另一個新加坡故事 歡呼的囚徒 橫濱往事 大屠殺、卡戴珊與亞美尼亞 浮月樓中的憂慮 壽喜燒里的明治維新 鳳鳴館一夜 | 沉默的記憶 一個寫日記的人 梁啓超的美國 浪漫的失敗者 刺客 坂本龍馬牌咖啡 浪蕩的革命者 沉默的記憶 焦慮的聯盟 作為方法的日本 歷史的曖昧角落 帝國的最後低語 |
作品鑑賞
《遊蕩集》雖非傳統意義上的書評、遊記,但不難窺見讀書和行旅背後有趣的靈魂。在許知遠的書單里,沒有“應該”讀什麼書。選擇一本書可能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它看上去不錯、能提供談資、銷量驚人、跟後續的工作有關……但全身心投入一本書,往往只是因為它契合了當下的心境,牢牢抓住了此刻的讀者。許知遠並不諱言,他曾被書架上的大部頭吸引,那種“動輒上千頁,體積與內容都令人望而生畏的著作”。然而,在購入《
金與鐵》之後的七年裡,許知遠每每翻開,都覺得讀不進去。如此情景,買書如山倒的讀者當不陌生。無需焦慮,也無需強迫自己去閱讀,“讀完”不是最終的目的。或有一天,如許知遠一樣,讀到弗里茨·斯特恩的其他作品,“被他理解歷史的新穎角度所吸引”,又經歷史背景的鋪墊,再讀《金與鐵》便欲罷不能了。還有弗里德里希·萊克的《一個絕望者的日記》,許知遠購入英文版後,將之作為鎮定的靈藥,常常碎片化讀幾個段落,就能安撫焦躁的情緒。可見,人們能從書中汲取的,也未必存在於讀完的那一刻。
更感親切的是,許知遠說他買重了書。書名一會兒叫“中國人的氣質”,一會兒叫“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特性”。作者的名字也以“阿瑟·H.史密斯”和“明恩浦”兩種毫不相干的譯名出現。許知遠坦言,這是一個飯桌上的常見話題,可閱讀時的漫不經心讓他對另一個譯本猶如初見。許知遠重新審視這本書的契機在於,他發現正是這位作家的作品及其對
羅斯福總統的建議,促成了將
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的決定。人們會質疑作品以偏概全或者立論過時,但若遊蕩到書外去看作者,他的觀察角度、思維方式、對異鄉所傾注的情感,再來看看中國的發展和所處的環境,會品出不同的滋味。
旅行是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在途中能直觀感受到的是當下的氛圍。再進入,未嘗不是在與歷史對話。在明治風格的小旅館鳳鳴館裡,許知遠體驗到了清末中國留日學生的情緒。他們被規則禮儀弄得煩躁不安,又在日本的民族熱情和思鄉情感擠壓下又驚又倦。在古鎮汾陽,許知遠看到的是一個被潮流裹挾的彷徨小鎮。早已失去“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意,
梁思成、
林徽因夫婦尋找古建築的歷史沉沒在淘金的熱潮中,甚至
賈樟柯電影裡的故事也俱成過往。還有
王朔的北京、
姜文的北京,“看似自由實則充滿權力氣息”。現代人的尋訪何其倉促,所見的是局外人以想像和誤讀賦予的美感。不是誰都能像許知遠那般“遊蕩”——既是指認知層面上,也有資源層面的。但書中的文字沒有優越感,就好像每一個認真生活過的人遊蕩出去的樣子。讀過的書、遇見的人、走過的土地,融入了生命,進而改變人們的態度:如何讀書、如何待人、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9年11月26日,《遊蕩集》入圍11月華文好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