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人民政府

通渭縣歷史悠久,漢元鼎三年置平襄縣,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國元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改平襄縣為“平相縣”,地皇四年七月,成紀(今秦安北)人隗囂聚眾10萬反莽,攻陷平相,復稱平襄,建立割劇隴右諸郡的政權。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平襄為轄縣之一。三國時平襄縣為曹魏廣魏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西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仍屬秦州。宋熙寧(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於擦珠谷築一大堡 (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屬熙河路通運軍(治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治今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天水專區轄,1955年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現定西市)所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平襄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渭縣人民政府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政府駐地:平襄鎮
  • 地理位置:甘肅東南部
  • 面積:2908.5平方公里
  • 人口:44.67萬
  • 著名景點:仰韶文化、秦長城、石峰堡、雞川寨、“榜羅會議”革命遺址
歷史沿革,縣情概況,地理位置,政府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縣直部門,鄉鎮政府,平襄鎮人民政府,馬營鎮人民政府,榜羅鎮人民政府,常河鎮人民政府,雞川鎮人民政府,義崗鎮人民政府,隴陽鄉人民政府,隴山鄉人民政府,隴川鄉人民政府,新景鄉人民政府,碧玉鄉人民政府,襄南鄉人民政府,李店鄉人民政府,什川鄉人民政府,三鋪鄉人民政府,華嶺鄉人民政府,寺子鄉人民政府,北城鄉人民政府,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通渭歷史悠久。據發掘文物證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通渭縣城全景通渭縣城全景
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春秋(前770—前476)和
戰國前期(前475一前273),通渭地為襄戎地。戰國後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眺)轄。
(前221一207)統一後,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隴西郡轄縣11,通渭地屬襄武縣(治今隴西城東5里)轄。元鼎三年‘前114),從隴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平襄(即今通渭城區),轄縣16,平襄為附廓首縣。元封五年(前106),全國設13個朝史部(稱十三部州)。平襄縣屬涼州刺史部(治隴,即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天水郡轄。
新莽(9-23)篡漢,改天水郡為鎮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縣為“平相縣”
西漢更始元年(23)至東漢建武八年(32),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188),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220^-265)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265-420)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265-274)中更名焉。統縣四:臨渭。平襄、略陽、清水。”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十六國前趙、前秦時,平襄縣猶存。西秦時,還兩次見於史冊。此後,平襄縣廢。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統一北方後,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治今秦安縣葉家堡西北)轄。永安三年(530)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535-556)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治今秦安縣西北)轄。北周(557-581)因之。
開皇十八年((598),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並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武德元年((618),復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並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領。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不久,演為五代十國割據面,縣置無定。
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天禧二(1018)置安遠寨 (今屬甘谷縣),屬秦州。治平四年 (1067)置雞川寨,屬秦州。熙寧元年 (1068),宋將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 (原名畢集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城成,宋廷賜名甘谷城,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竿5堡,屬秦州。同年,楊文廣於擦珠谷 (今什川鄉古城溝)又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 (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 (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 (今隴西)轄。崇寧五年 (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南宋開國,金人南下。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治通渭寨)、雞川、甘谷(治大甘谷口寨)3縣。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雞川、甘谷初屬鳳翔路秦州轄,貞佑四年(1216)改屬西寧州(今會寧)轄。興定(1217-1221)初,3縣俱陷於西。天興(1232—1234)初,3縣被蒙古族占領。
至元七年(1270),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谷縣.於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谷);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洪武二年(1369),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陝西行都司分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1668),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陝、甘兩省分置,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工718)五月二十一日,地大震,城北筆架山崩,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 (1730),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 (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 (下設“六營”: 中營、稠泥營、原川營、衙門營、石峽營、雙井營;“四所”: 中所、後所、左所、右所)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 (1739),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 (1748)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1913) 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民國16年(1927) 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廿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通渭縣隸屬至1949年8月6日(農曆閏七月十二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縣情概況

通渭位於甘肅中部,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現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總人口44.67萬人,耕地面積183萬畝。即將開工的寶蘭客運專線、規劃的景禮高速公路過境通渭。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通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境內發現的古遺址和彩陶,屬“仰韶”、“齊家”文化。通渭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榜羅鎮革命遺址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榜羅重鎮,紅色通渭。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通渭時,在榜羅鎮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榜羅會議”,毛澤東同志在縣城文廟街國小接見陝甘支隊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首次朗誦了《七律·長征》。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翰墨飄香,書畫通渭。素有“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之說。現有書畫創作人員3000多人,其中中美協會員4人、中書協會員19人,省美協會員32人、省書協會員35人,全縣有集創作、裝裱、交易、鑑賞等為一體的專業書畫經營場所320多家,年書畫交易額8000多萬元。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全縣有小曲、剪紙、春葉、遮面、皮影等民間藝術8大類近2000種,“通渭小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渭皮影、通渭脊獸、通渭剪紙等7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屏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南屏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詩書傳家,耕讀通渭。東漢時期有為我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趙榮、牛樹梅、李南暉、王瓚等文化名人,當代有大陸首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楊子恆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尚永豐。
——旱作農業,生態通渭。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優勢產業初具雛形,走出了“修梯田—覆地膜—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還田”的旱作循環農業路子。
——隴上神泉,養生通渭。通渭溫泉日泛水量6000噸以上,地下200米處恆溫113℃,地表水溫53.9℃,富含鉀、鈉、鋰、鍶、硼、鈣、硫、氟、氡等32種元素和化合物,是旅遊、休閒、養生的最佳去處。
通渭縣旅遊線路圖通渭縣旅遊線路圖
境內文化勝跡豐富多彩:“仰韶”、“齊家”文化等文化璀璨奪目;戰國秦長城橫貫全境,南北綿延125公里;通渭被譽為“千堡之鄉”,石峰堡、雞川寨等古堡寨保存完好;秦嘉徐淑公園成為人文旅遊的好去處。
紅色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有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的“榜羅會議”革命遺址、新建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和20多處紅軍長征期間中央領導人舊居、毛澤東首次朗誦《七律·長征》的紀念詩碑、紅軍長征南園文娛晚會舊址、義崗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遺址等。
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華家嶺生態林帶初具規模;素有隴上“隴上神泉”之美譽的通渭溫泉是遊客洗浴、療養、休閒、健身的理想場所。
文化旅遊特色鮮明:龐大的書畫創作、經營隊伍和“通渭小曲戲”、“通渭皮影”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種類繁多的剪紙、草編、麥稈畫、雕刻、春葉、遮面等文化藝術產品,成為通渭旅遊業的一個獨特亮麗的品牌。

地理位置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地區東部,華家嶺東側,渭河北岸支流—散渡河(牛谷河)中上游。地處北緯34°55′~ 35°29′、東經104°47′~105°38′之間。東西長約78公里,南北寬約64公里,總面積2908. 5平方公里。東南、南分別與秦安、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武山、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會寧和靜寧縣毗連。
通渭地圖通渭地圖
縣城距(直徑。下同,縣境最東端新景鄉大山村36. 5公里,最南端青堡鄉太平灣村37公里,最西端什川鄉黑崖下村39. 5公里,最北端義崗川鄉劉家灣口村32. 5公里。
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0公里,公路里程234公里:距定西地區行署所在地定西縣城70公里,公路里程116公里;東南距秦安縣城56公里;南距甘谷縣城52公里;西南距武山、隴西縣城分別為63公里和6。公里:北距會寧縣城55公里:東北距靜寧縣城56公里。
西蘭公路通過縣境西北,華雙公路橫貫東西,於華家嶺交匯。兩條重要公路幹線與通會、馬隴、通榜等10多條公路相互交織,形成網路,溝通了鄰近省(區)、縣(市)和縣內各鄉(鎮〕。

政府領導

現任領導

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謝占武
通渭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焦國華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林 捷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張曉玲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李清元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田耀宏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王 威
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苟建軍

歷任領導

邵志剛,男,1967年10月出生,甘肅定西人,2011年9月任中共通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縣政府代縣長;2011年10月當選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2011年10月通渭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選舉產生);
令續鵬,男,漢族,甘肅定西人,1966年4月出生,2006年5月至8月任中共通渭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2006年8月至2011年9月任中共通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2007年通渭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王亞娥,女,2002年12月通渭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鄭紅偉,男,漢族,1958年8月出生,甘肅臨洮人,1997.12—2002.07 中共通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
張敏政,1996年1月通渭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張鶴,1992年12月通渭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王學明,1989年11月通渭縣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王永泰,1986年3月通渭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莫守拙,1984年2月通渭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賈耀明,1979年6月通渭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通渭縣革命委員會主任,1980年12月通渭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通渭縣人民政府,同時選舉賈耀明任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楊步昌,通渭縣革命委員會主任,1968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派駐通渭“支左”部隊的組織領導下,召開全縣各“造反派”組織代表會議.用民主協商的辦法討論成立縣革命委員會。4月9日,經報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縣革命委員會(簡稱”縣革委會”)。有委員30人,常務委員會委員10人。通渭縣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楊步昌任縣革委會主任;
劉志榮,1965年8月通渭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
白尚文,1961年10月通渭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通渭縣人民政府縣長,1963年7月通渭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連任;
田步霄,男,陝西人,1956年通渭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通渭縣縣長,1958年6月通渭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連任;
1949年8月通渭縣人民政府成立。

縣直部門

鄉鎮政府

通渭縣鄉鎮信息如下:平襄鎮、馬營鎮、榜羅鎮、常河鎮、雞川鎮、義崗鎮、隴陽鄉、隴山鄉、隴川鄉、新景鄉、碧玉鄉、襄南鄉、李店鄉、什川鄉、三鋪鄉、華嶺鄉、寺子鄉、北城鄉。

平襄鎮人民政府

通渭縣平襄鎮東街40號
通渭縣平襄鎮人民政府
黨委書記劉昌盛 鎮 長陳耀輝
平襄鎮位於通渭縣中部,牛谷河中游。北與北城鄉接壤、東與碧玉鄉、南與徐川鄉相鄰、西南、西北分別和三鋪、錦屏鄉毗連。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13公里,總面積213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縣城東街,是全縣政治、 經濟、文化教育及交通中心,集市繁榮,人口集中。
全鎮現轄27個行政村,222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居委會,12799戶60624人,其中農村人口8439戶39691人。

馬營鎮人民政府

馬營鎮地處隴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馬營鑒志》記載,元大德年間,肅王府在今甘肅境內設有三個苑馬寺,馬營即當時的東苑馬寺。明永樂7年(公元1409年)改為安定監,隸屬靜寧州。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又改為馬營監,馬營即由此得名。為明清時甘肅四大名鎮之一,1997年撤鄉建鎮,2004年11月原錦屏鄉、黑燕鄉合併至馬營鎮。
通渭縣馬營鎮人民政府
全鎮共轄35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234個村民小組、8828戶,總人口41636人,耕地面積19.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4.56畝,其中梯田面積9.07萬畝。境內土地資源廣闊,物產豐富。近年來洋芋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全鎮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華雙、馬隴、310國道橫穿全境,鎮區是馬隴、馬李公路的交匯點,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人口集中,貿繁榮,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文化、教育、衛生、服務等設施齊全,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馬營籍華人學者楊子恆當選為2006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民間民俗文化底蘊豐厚,“馬營小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鄉鎮”稱號;近年來,全鎮馬鈴薯、草畜等優勢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經濟社會發展較快, 2008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80元。

榜羅鎮人民政府

榜羅鎮位於定西市通渭縣西南部,地處定西天水兩市轄區的通渭隴西甘谷武山四縣交界地帶,鎮區中心距縣城34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社),屬典型的溫暖半乾旱區。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榜羅鎮已發展成為一個向現代化迅速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常河鎮人民政府

常河鎮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最南端,交通便利,通甘谷路、常榜公路穿境而過,與甘谷、隴西武山毗鄰。氣候特徵為降雨少、溫差大,光照充足,十年九旱,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山區,平均海撥約在1400—2200米之間。由於植被稀少,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溝沿坍塌等自然災害頻繁。境內共轄19個村委會,166個村民小組,6623戶,32495人,耕地面積10.4萬畝,人均3.4畝。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221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5459公頃,糧食總產量93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544元;財政收入1486萬元,財政支出1510萬元。
通渭縣常家河鎮人民政府

雞川鎮人民政府

雞川鎮位於甘肅通渭縣縣境東部。東南與秦安縣魏店接壤,西與碧玉鄉相鄰、西北、東北分別與隴山新景鄉毗連,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000畝。雞川鎮轄15個行政村148個社,4260戶20777人。鎮人民政府駐地許家堡子,海拔1657米,距縣城約21公里。

義崗鎮人民政府

義崗鎮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最北部,西北、北與會寧縣接壤,東北與靜寧縣相鄰,東南、南、西南分別與寺子川鄉北城鋪鄉、華家嶺鄉毗鄰,距縣城37公里。義崗鎮東西長22.8公里,南北寬約12.6公里,總面積136公里。義崗鎮交通便利、商貿業發達,國道“西南公路”在西部過境,省道“靖天公路”穿鎮而過,東勝、明聯等7條鎮村公路貫穿義崗鎮。村、組道路暢通,為相鄰3縣7鄉9個集市的中心,民國時期就為通渭“四大集鎮”之一。2003年被列為甘肅省級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隴陽鄉人民政府

隴陽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縣城東北部,四面與平襄、碧玉、隴山、隴川、寺子、北城等鄉鎮毗連,總面積1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71633畝。鄉政府所在地隴陽村(舊稱呂陽鋪)距縣城16公里,通靜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隴陽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2350米,最低1840米,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隴陽鄉共轄14個行政村,98個村民小組3249戶16301人。境內群山起伏。鄉鎮企業有地毯、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豌豆馬鈴薯,盛產胡麻。2006年隴陽鄉人均純收入1617元。

隴山鄉人民政府

隴川鄉位於通渭縣東北部,東北兩邊和靜寧縣毗連。全鄉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20個社,現有人口3300戶15468人,耕地面積67989畝,其中水川地2100畝。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年降雨量約45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金牛河自西北入境曲折東流,後入靜寧縣境內。川區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有發展果菜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鄉黨委、鄉政府充分發揮這一難得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逐漸摸索出一套“果菜立體種植”的高效立體農業生產模式,既節約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並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糧蔬配套、種養結合、協調發展的目標。全鄉果菜產量達2000噸,人均經濟純收入達1100元。

隴川鄉人民政府

隴山鄉地處黃土高原南部邊緣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山樑起伏,溝壑縱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乾旱少雨,光照資源充足。一月份最低平均氣溫在-7.3℃左右,七月份最高平均氣溫在19.6℃左右,年平均氣溫為7.3℃,溫差大。年降水量約45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360毫米。乾燥度大於1.3;無霜期150天左右;乾旱、冰雹、霜凍、低溫和連陰雨為主要災害天氣。水資源豐富,屬淡水區。全鄉總土地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400畝。1958年8月——9月,人民公社化後撤消區,全縣建14個人民公社,設隴山公社;1961年7月,全縣設8個區工委,隴山區工委轄隴川等4個公社;1964年5月撤消區工委,保留人民公社設定,1985年11月,改人民公社為隴山鄉至今。

新景鄉人民政府

新景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東部,鄉政府所在地大寨村距縣城52公里,地處安、通渭、靜寧三縣交界地帶。總面積10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3624畝,其中洋芋種植面積達3萬畝以上,為通渭縣洋芋種植大鄉;2003年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3000畝,荒山造林9000畝,實現了“生態化”鄉建設;至2005年底新景鄉共有梯田面積58991畝,實現了“梯田化”達標鄉建設,牧草留床面積15226畝。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7—8℃,年降雨量480㎜左右,無霜期135天。地勢溝壑交錯,梁峁縱橫,植被保護較好,氣候較陰濕。

碧玉鄉人民政府

碧玉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城東部,東鄰雞川鎮、西接平襄鎮、南鄰襄南鄉、北依隴陽鄉,鄉政府所駐地—新城距縣城16公里,平均海拔1660米。全鄉東西寬13公里,南北長16公里,總面積129.16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105337畝。牛谷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地下水資源豐富;310國道和華雙公路貫穿境內6村31社,交通便利。 現轄16個村民委員會和11個鄉直單位,118個村民小組,4113戶,20432人,耕地面積9.23萬畝,人均4.4畝。2006年糧食總產量813萬公斤,人均39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48元。

襄南鄉人民政府

南鄉位於通渭縣南部,總面積14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馬家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牛谷河從東過境流入甘谷縣散渡河,文家堡大溝經石窯峽流入甘谷縣虎狼溝,匯入散渡河,形成境內兩大主要河系。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總人口23303人。全鄉耕地面積10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麥蕎麥也有分布。林草面積15500畝,養殖大家畜主要有,戶均1.5頭,家禽有

李店鄉人民政府

李店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東界秦安,南臨甘谷、 武山縣 , 北接會寧、 靜寧縣 ,西鄰隴西、定西縣。其地形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自然條件嚴酷。李店鄉是一個乾旱鄉,且地下水苦鹹。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該鄉各村和鄉政府所在地用集雨窖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和部分糧食蔬菜的灌溉。甘肅定西縣1999年在縣城西郊1萬平方米的地方上,利用集流蓄水技術,建成集雨窖38座,建成高效日光節能溫室15座,發展高科技、高效益的現代農業,成為定西縣高科技農業的視窗。

什川鄉人民政府

什川鄉位於甘肅省通渭縣最西部,東接第三鋪鄉,南與榜羅鎮相鄰,北與馬營鎮毗連,西連隴西縣權家灣鄉渭陽鄉,總面積164.8平方公里,東西長20.3公里,南北寬20.66公里,耕地面積9.35萬畝。鄉人民政府駐地賈家山,海拔2142米,距縣城31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山巒起伏,深溝大澗,高廟山(2241米)為全境最高峰。年平均氣溫5-6℃,年降雨量420毫米左右,無霜期在135天左右,氣候屬溫涼半乾旱內陸氣候。全鄉共轄16個村,108個村民小組,4293戶,20198人。境內歷史文化深厚,民風淳樸,並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鋪鄉人民政府

三鋪鄉甘肅省定西的第三鋪鄉。第三鋪鄉東接平襄鎮、東南與李家店鄉、常河鎮鄉相鄰,西北與什川鄉、馬營鎮相連。境內有馬李、通高公路交叉通過,鄉村公路寬廣通達,19個村通公路,全鄉所有村通郵,交通方便。有屬於省級文物的戰國秦長城縱橫南北,成為三鋪鄉自古就為重要之地的有力見證。 第三鋪鄉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扶貧開發為龍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的力度,走出了一條畜牧強鄉,藥材富鄉的新路子,全鄉面貌得到極大改善,受到了上級部門的一致好評。該鄉先後被評為全縣“信訪工作先進集體”,“雙培雙帶工作先進黨委”和“先進黨組織”等榮譽。

華嶺鄉人民政府

華嶺鄉是甘肅省通渭縣轄鄉。1949年設華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1年更名為華家嶺公社,1983年改置鄉。位於縣境西部偏北,距縣城29公里。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8萬。312國道(舊線)、華(家嶺)通(渭)公路縱橫貫境。轄新站、小牛溝、大牛溝、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溝、高堯、騸馬溝、黃鶴灘、牛家山、世歌堯、活馬灘、後灣、席家罕 、老站、石窩、李家岔、班家岔17個村委會。屬高寒山區,華家嶺海拔2457米,為四水分流地區。鄉鎮企業有地毯、農機具、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

寺子鄉人民政府

寺子鄉甘肅省通渭縣一個山區農業鄉,地處通渭縣南部山區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這裡的農民貧窮,核心是缺少糧食;農民忙,中心是忙口糧;但沿著以糧抓糧的老路子,一年到頭是白忙,窮忙,忙下來畝產不過百十公斤,民眾生活非常困難,但寺子鄉政府並沒有嫌棄山的貧瘠,整修梯田,開挖道路,因地制宜,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做起了項目建設的大文章,並以此來拉動寺子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境內群山起伏,金牛河貫流中部。有地毯、農具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戰國秦長城由寺子鄉入靜寧縣境。

北城鄉人民政府

北城鋪鄉位於通渭縣城北16公里,東鄰寺子鄉、隴陽鄉,南接平襄鎮,西南、西北分別與錦屏鄉、華嶺鄉、義崗川鎮毗連,面積169平方公里,靖天(靖遠—天水)公路橫穿中部。地勢西高東低,海拔2000—2343米,氣候乾燥,溫差大,年降水量450mm,無霜期135天左右。農作物以小麥、莜麥、扁豆、豌豆、洋芋為主。 全鄉共轄19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農村戶數4838戶,鄉村人口23797人。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0499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10090人。按文化程度分,高中以上598人,國中1824人,國小以下文化程度7668人,分別占鄉村從業人員總數的5.9%、18%、76.1%。全鄉實現了村村通農電、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農路、村村通郵。 全鄉共有中國小校15所,其中獨立初級中學1所,共有在校學生4730人,其中中學生910人,小學生3820人,現有專職教師143人。全鄉醫療機構達到20個,其中鄉中心衛生院1個,醫生12名,病床數12張。 2002年全鄉糧食總產量7023噸,人均產糧29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310元,農業總產值2400萬元,鄉鎮企業產值37萬元。地處北城鋪鄉東南部的鹿鹿山,針葉林茂密,景色宜人,是通渭縣境內有名的避暑旅遊勝地。 2003年,全鄉主要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為總目標),抓好兩項工作(計畫生育、科技興農),爭取三個項目(爭取新建徐陽希望國小,爭取為鄉政府所在地各單位、部分社的農戶安裝自來水工程項目,爭取為鄉政府所在地各單位、部分社的農戶安置有線電視工程項目),搞好四項工作(退耕還林、梯田建設、集雨節灌、道路建設)

所獲榮譽

2020年3月12日,被定西市綠化委員會授予“定西市城鄉綠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