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鄉

寺子鄉

寺子鄉位於通渭縣境北部偏東。通(渭)會(寧)公路沿境內西部邊緣通過。轄劉家窯坡、王兒岔、窵嘴、花亭、鄭陽、謝黃、寺子川、峽口、大營、山坪、中心、董家溝、風凰、董家山、長城15個村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寺子鄉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下轄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15村民委員會
  • 政府駐地:窯坡村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321
  • 地理位置:通渭縣南部山區
  • 面積:117平方公里
  • 人口:1.4萬人
  • 方言:秦隴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區
  • 著名景點:秦長城遺址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通渭站
  • 車牌代碼:甘·J
鄉鎮簡介,歷史沿革,農業結構,文化遺址,

鄉鎮簡介

寺子鄉是甘肅省通渭縣一個山區農業鄉,地處通渭縣南部山區。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這裡的農民貧窮,核心是缺少糧食;農民忙,中心是忙口糧;但沿著以糧抓糧的老路子,一年到頭是白忙,窮忙,忙下來畝產不過百十公斤,民眾生活非常困難,但寺子鄉政府並沒有嫌棄山的貧瘠,整修梯田,開挖道路,因地制宜,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做起了項目建設的大文章,並以此來拉動寺子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有地毯、農具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戰國秦長城由寺子鄉入靜寧縣境。
寺子鄉

歷史沿革

寺子鄉寺子鄉為通渭縣轄鄉。1949年設寺子鄉,1958年併入義崗公社,1961年分設寺子公社,1981年更名為寺子川公社,1983年改置鄉。

農業結構

寺子鄉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為了增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寺子鄉在農業結構上加大了調整力度,以科學的發展觀引導農民壓縮傳統農業規模,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養殖業,使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在農戶中已基本形成了“人均2畝洋芋、1畝玉米地膜、1畝飼草、1頭牛、輸1個勞動力”的產業思路。寺子鄉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6萬畝,飼草種植面積1.6萬畝。寺子鄉在洋芋種植上已形成了“二帶六點”種植布局,分別是王通公路帶的王兒、謝黃、窯坡點各1000畝的洋芋種植點,北山公路帶的中心、山坪、董溝各1000畝洋芋種植點,並全部調兌隴薯3號,新大坪,9408-10等優良品種150多噸,其中建立吊咀、王兒新大坪育種示範點700畝。在草蓄種植上,寺子鄉共種植紅豆草等優質牧草5000畝,使飼草留床面積達11000畝,同時,結合整村參與扶貧、信用合作組、貧困養殖等形式,在王兒、山坪、中心3個村建立了種草養畜示範基地,並建成標準化圈舍200座,引進繁育黃牛260頭,成立了6組“雙培雙帶”養牛信用合作組,使規模養殖戶達到了80多戶。
在玉米種地膜種植上,寺子鄉重點沿北山公路建成了2000畝地膜玉米長廊。果菜種植作為山區農村的潮陽產業,重點分布在川區地帶的寺子、窯坡、花亭、峽口、吊咀五村,並沿義隴河建形成500畝的無公害蔬菜示範點。其中在寺子上莊灘、李灘200畝優質西瓜套大豆種植示範點的成功種植,據估算,綜合畝收入可達1300元左右。它的建成,對於轉變農民種植觀念,調整糧經比例,探索高效農業新模,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一定的示範推動作用。按照種草易草,種樹易樹的思路,寺子鄉對茺山補植補造,完成了窯坡、鄭陽、王兒、吊咀、花亭等5村800畝荒山造林工程,退耕5000畝,選調山杏15萬株,山毛桃10萬株補植補造荒山面積6800多畝,苗木成活率達90%以上。寺子鄉初步形成了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一村一品的產業化生產格局。
在抓項目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寺子鄉把加大勞務輸出做為寺子鄉的又一工作重點,對外輸出務工人員進行了前期培訓,使其有一技之長。寺子鄉針對對外輸出務工人員舉辦了3期工程、電動、縫紉培訓班,參訓人員超過180餘人,同時鄉上還舉辦了幾期農民實用培訓班,參訓人員達400人次,科學技術的培訓不但使寺子農民提高了文化知識,而且學到了一技之長,在家鄉種地增了產,在外面務工掙回了票子,從而達到了政府、農民和幹部職工三滿意的局面。
寺子鄉全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是真正拉開寺子鄉項目建設序幕的開始。寺子鄉從轉變以往的只重視農業經濟發展上下功夫,加大了項目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整合地域優勢,確立了以項目帶動作為發展經濟工作的重頭“戲”,寺子鄉掀起了領導跑項目,村社抓項目,社會辦項目的熱潮。重點在道路建設、種植業、養殖業、村級文化培訓上付諸實施。為川區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土地保障,徹底結束寺子北山區農民水、電、路不通的日子,實現寺子鄉村社道路網路化。
通渭縣寺子鄉民眾廣泛參與,做到資金有效整合,技術綜合配套,使已啟動實施的謝黃、花亭、山坪、窖坡等村項目建設起步良好,進展順利。
寺子鄉4個項目村已改建圈舍638間,引進黃牛200頭,在謝黃村建成沼氣池100座,種植優良牧草1.2萬畝。完成標準化洋芋種植面積2000畝,新修道路29公里,新修梯田1960畝,培訓農民86人次,已建成新農村1處160多戶,總投資30多萬元的鄉計生服務所已竣工投入使用,寺子鄉已建成了集文化、醫療、計生為一體的標準化村級活動室15個。

文化遺址

甘肅靜寧秦長城遺址,西南與通渭縣寺子鄉秦長城相接,在靜寧縣田堡鄉梢家灣入境, 經四河, 紅寺、高界鄉,在原安鄉李保村北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蔣台一段相接,全長62公里。大部分城址已不明顯,唯田堡鄉陸家灣村的烽墩樑上,以及附近農民周姓住宅南側,城牆基尚存。塌陷斷面,土質堅硬,板築痕跡明顯,板層厚0.8至0.1米,寬5至6米。自紅寺鄉的吊岔梁往西,至通渭縣寺子鄉。通渭縣寺子鄉境內的秦長城遺址就“多有烽燧、壕塹”(《通渭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