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已有2100餘年歷史。通渭縣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下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縣政府駐平襄鎮,2017年末常住人口40.79萬人。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擁有草畜、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7年,通渭縣完成生產總值40.72億元、同比增長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6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7元、增長8.8%。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夏、商、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戰國前期,通渭地為襄戎地。
戰國後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眺)轄。
秦統一後,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新莽篡漢,改天水郡為鎮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縣為“平相縣”西漢更始元年至東漢建武八年,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
前趙、前秦時,平襄縣猶存。西秦時,還兩次見於史冊。此後,平襄縣廢。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後,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轄。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年),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轄。北周(557年-581年)因之。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並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復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年),並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年),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領。大中三年(849年)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
宋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天禧二(1018年)置安遠寨(今屬甘谷縣),屬秦州。治平四年(1067年)置雞川寨,屬秦州。熙寧元年,楊文廣於擦珠谷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1072年),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年)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天會五年(1127年),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谷3縣。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
元至元七年(1270年),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谷縣,於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谷),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年),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縣署又臨時移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1739年),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1748年)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廿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6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通渭縣共轄14鎮4鄉: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河鎮、義崗鎮、隴陽鎮、隴山鎮、隴川鎮、碧玉鎮、襄南鎮、什川鎮、華嶺鎮、北城鋪鎮、新景鄉、李店鄉、三鋪鄉、寺子鄉。縣政府駐平襄鎮西街64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通渭縣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介於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西長78公里,南北長64公里,東南、南分別與秦安、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武山、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安定區、會寧和靜寧縣毗鄰,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
通渭縣
地形地貌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耕地面積183萬畝,海拔1410—2521米。
氣候
通渭縣為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7℃,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無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時數2100~2400小時,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上。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通渭縣年均徑流量9540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0986萬立方米,自產水資源為9690萬立方米。全縣水利工程現狀供水能力1800萬立方米,引洮一、二期工程建成後新增年供水能力7380萬立方米。通渭縣水資源貧乏,人均擁有量是全省人均的25%,全國的10%,且分布不均,受地形地勢等條件限制,開採不大、利用率低,水資源保障面臨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的雙重壓力。
土地資源
通渭縣土地總面積為29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32.7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66.7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4萬畝。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對大,山地面積大,集約化經營水平低。
礦產資源
通渭縣境內有螢石、白雲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耐火粘土等24個礦種,各類礦床(點)約50多處。石英岩、白雲岩、花崗岩、耐火粘土資源儲量具有比較優勢,花崗岩分布僅露地儲量在6億立方米以上,高嶺土可開採儲量187萬噸,在定西市獨具特色。目前已發現金屬礦6種、產地10多處,其中,矽鐵礦總儲量300萬立方米。
氣候資源
通渭縣華家嶺、牛營大山—黑燕山區域、隴山—新景梁沿線等區域風力資源豐富。華家嶺全年可利用有效風速時間大於6000小時,年日照時數2430時,華家嶺風電場總裝機容量500兆瓦、總投資42億元,其中一期工程總裝機50兆瓦、總投資4.9億元,於2012年12月30日併網發電;二期工程總裝機容量50兆瓦,總投資4.6億元,於2013年12月30日併網發電;三期工程總裝機容量200兆瓦,總投資16.5億元,於2015年12月30併網發電。截至2017年末,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通渭風電基地華嶺一、二期和義崗一期3個風電場已累計發電14億度,已建成47個村級光伏電站累計發電750.01萬千瓦時。
通渭縣年平均溫度7.7℃,極端最高氣溫達32.1℃,年利用時數達1400時,年太陽輻射量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熱資源充足,具有一定開發前景。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通渭縣常住人口40.79萬人。人口出生率14.42‰,死亡率7.58‰,自然增長率6.84‰,城鎮化率24.42%。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通渭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72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082yi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5.2621億元,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25.7500億元,增長3.7%。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017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4.4:13.2:62.4轉變為23.8∶12.9∶63.3。
2017年,通渭縣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5.6086億元,同比下降32.5%,其中,項目投資30.5161億元、同比下降40.3%,房地產開發投資5.0925億元,同比增長197.6%。本年度內施工項目個數149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17個,全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4.6796億元。
2017年,通渭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3.3515億元,增長3.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015億元,增長4.8%;財政支出31.4150億元,增長13.5%。
2017年,通渭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5.8元,比上年增加1574.8元,增長8.0%;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1.60平方米;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7.2元,比上年增加501.2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4.32 M2;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9.2。
第一產業
2017年,通渭縣第一產業增加值9.7082億元,增長6.0%。
2017年,通渭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88萬畝,同比下降0.8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8.56萬畝,同比下降1.71%。糧食總產量達到403796.3噸,增長8.49%。其中,夏糧59167.6噸,增長4.72%;秋糧344628.7噸,增長9.16%。全年糧食單產254.7公斤,增長10.37%;油料種植面積13.16萬畝,增長2.71%,油料產量16396噸,增長1.94%。
2017年,通渭縣肉類總產量10416.44噸,比上年增長1.39%。大牲畜存欄13.48萬頭,同比增長5.66%;牛存欄5.25萬頭,同比增長15.55%,出欄1.1萬頭,同比下降1.57%;豬存欄10.11萬頭,同比下降4.01%,出欄11.66萬頭,同比增長3.32%;羊存欄3.82萬隻,同比下降3.64%,出欄2.30萬隻,同比增長0.23%;雞存欄55.58萬隻,同比增長2.43%,出欄44.61萬隻,同比下降16.54%。
2017年,通渭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5.24萬千瓦,同比增長6.7%;農業生產用電量2186.01萬千瓦小時;化肥施用量(折純)18204噸,下降5.2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8萬畝。全年新修水平梯田1.68萬畝,累計173.04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通渭縣第二產業增加值5.2621億元,增長2.0%。
2017年,通渭縣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15家,實現增加值1.19984億元,比上年增長5.4%。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482.3萬元,重工業實現增加值7516.1萬元。
2017年,通渭縣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企業8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0423萬元,比上年增長1%;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3.22842億元,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0.1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5.5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6%;實現利潤總額7534.2萬元,比上年下降6.9%。
第三產業
2017年,通渭縣第三產業增加值25.75億元,增長3.7%。
2017年,通渭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8229億元,同比增長7.4%。按銷售地區分,城鎮零售額7.69651億元,增長7.42%;鄉村零售額1.58578億元,增長7.07%。批發業、零售業分別實現商品銷售額9.36352億元、13.24055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1%、10.6%;住宿業、餐飲業分別實現營業額2894.9萬元、1.03012億元,分別增長11.9%、11.3%。
2017年,通渭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3.8312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2.3573億元,增長19.2%;各項貸款餘額81.5544億元,同比增長3.9%。
2017年,通渭縣郵電業務收入3.64億元(含郵政、電信、移動、聯通)。
交通運輸
2017年,通渭縣全年貨運周轉量9.73242億噸,客運周轉量1.295億人。寶蘭高鐵、通榜公路穿境而過。全縣公路總長度1768.24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通渭縣共有獨立高中4所,完全中學4所,獨立國中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0所,在校學生普通高中10973人,職業生1063人,國中生12245人;國小52所,在校學生16725人(特教92人),幼稚園109所,在園幼兒868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小畢業升學率100%。向大專及以上院校輸送新生5700人。
科學技術
2017年,通渭縣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3期,完成普及性培訓440多人(次)。全年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項,列入全省科技發展計畫2項。科技成果轉化10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評定縣科技進步獎6項。
文化事業
2017年,通渭縣共有文化相關產業機構95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3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博物館1個,影劇院1個,美術館1個,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48709卷、冊、袋、件、本、份、盒。電視覆蓋率94.52%。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通渭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含診所)407個,其中醫院4所,病床970張,衛生機構人員數2096人,衛生技術人員1666人。有疾控中心、婦幼保健各1個,食品藥品監督機構1個,衛生社區服務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18所,床位數480張。
體育事業
2017年,通渭縣共舉辦縣以上體育競賽活動23場次,參加運動員12000人(次),全縣中國小學生體育達標率97.5%。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通渭縣新型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329846人,參合率達98.02%,為43.93萬人報銷醫療費1.562993億元;全縣農村低保人數68546人,發放人口保障資金902.47萬元;農村五保戶人數2500人,發放保障資金101.91萬元;累計發放城鎮低保資金3609.73萬元,保障對象達到10367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40739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710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121人。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9263萬元,失業保險金522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24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4%以內。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名稱 | 簡介 | 類別 | 圖片 |
榜羅會議紀念館 | 為了肯定“榜羅會議”的歷史地位,在原榜羅國小舊址修建成了紅軍長征榜羅會議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室中現藏有紅軍長征遺留的革命文物443件,其中有紅軍指戰員遺留下的生活用具、辦公用品、作戰武器、宣傳標語和90多位老紅軍、老將軍的近照和墨跡、紅軍老戰士題詞和簽名旗等珍貴文物,國家級文物5件,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2件,二級革命文物3件。 | 國家級 | |
戰國秦長城遺址 | 通渭境內戰國秦長城西南起自榜羅鎮四新村,東北至寺子鄉張家灣村,長城牆體長度88.8公里,壕塹2段401米,遺存障牆7段388.9米、關堡1處。 | 國家級 |
(參考資料來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稱 | 簡介 | 類別 | 圖片 |
通渭小曲是廣泛流行在甘肅隴中地區的一種曲牌體民間戲曲,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目前已發展成為通渭縣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標誌性文化之一。 | 國家級 | ||
通渭影子腔是廣泛流傳於定西、天水、隴南一帶民間的皮影戲音樂,皮影戲亦稱“燈影子”、“燈戲”、“影子戲”、“燈影戲”等,一般是在夜間演出,藝人以小桿操縱影人、道具,借燈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紙製作的影窗上,有時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稱“日影子”。 | 國家級 |
(參考資料來源:)
風景名勝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南屏山公園 | 南屏山位於縣城西南0.5公里處,海拔1754-1887米,平均氣溫3-8℃,公園主景區面積608.3畝,附屬面積298畝,共906.3畝,造林綠化保存面積達630.2畝,栽植有雲杉、側柏、油松、沙棗等60多種,並營造有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丁香園等觀賞園林10畝。 | |
鹿鹿山森林公園 | 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通渭縣城北部,距縣城15公里,規劃總面積30000畝,園內有草本、木本植物約400於種,主要樹種有雲杉、油松、落葉松、山杏、楊樹、沙棘、檸條、狼牙刺、山定子等50餘種。 | |
通渭是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故里。為銘記秦嘉、徐淑在五言詩創作上的貢獻,縣委、縣政府於2010年啟動建設其紀念性主題公園,公園占地150畝,東西長500米,南北寬190米,整體構思以秦嘉、徐淑的歷史事跡及其詩詞作品為文化主線,公園栽植各類園林苗木4.52萬株,栽植7-9米的雲杉、油松共46株,種植綠化草坪9200平方米。 |
(參考資料來源:)
榮譽稱號
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