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川鎮

雞川鎮

雞川鎮位於甘肅通渭縣縣境東部。東南與秦安縣魏店接壤,西與碧玉鄉相鄰、西北、東北分別與隴山、新景鄉毗連,總面積127.98平方千米。雞川鎮轄15個行政村148個社,總人口17148人(2017)。鎮人民政府駐地許家堡子,海拔1657米,距縣城約37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雞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
  • 下轄地區:15行政村
  • 政府駐地:許堡村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316
  • 地理位置:通渭縣東部
  • 面積:127.98平方千米 
  • 人口:17148人(2017)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宋、金、元雞川縣(寨)古城遺址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通渭站
  • 車牌代碼:甘·J
  • 總戶數:4381戶
鄉鎮概況,發展思路,歷史沿革,特色產業,玉米種植,馬鈴薯,林果業,中藥材,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文化藝術,

鄉鎮概況

雞川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樑起伏,溝壑縱橫。安逸河(古名顯親河)流經境內20多公里,沿岸形成部分狹長河谷台地,農業條件較好。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無霜期150天左右。許家堡子南2.5公里處有宋、金、元雞川縣(寨)古城遺址。
雞川鎮雞川鎮
通渭縣雞川鎮通渭縣雞川鎮

發展思路

雞川鎮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總體目標,發揮自然資源和人才資源兩大優勢,走種、養、加三條路子,發展洋芋、中藥材、地膜作物、果菜四大支柱產業。雞川鎮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8250畝,果菜7911畝,地膜作物229859畝。在抓好農業經濟的同時,該鎮還大力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小青瓦加工廠27個粉條加工廠6個。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壯大為全鎮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鎮上下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齊心協力紮實工作,全鎮各項工作得到健康、快速、協調發展。該鎮先後被定西地區授予“科技工作先進鄉鎮”、“先進鄉鎮黨委”,被通渭縣委、縣政府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良好鄉鎮”等榮譽稱號。地名來歷
雞川原名為青雞川,意為野雞出沒的地方。雞川鎮位於縣境東部。東南與秦安縣接壤,西與碧玉鄉相鄰、西北、東北分別與隴山、新景鄉毗連,總面積128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許家堡子,海拔1657米,距縣城約21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樑起伏,溝壑縱橫。安逸河(古名顯親河)流經境內20多公里。許家堡子南2.5公里處有宋、金、元雞川縣(寨)古城遺址。

歷史沿革

雞川鎮歷史悠久,在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置雞川寨,屬秦州。在南宋開國,金人南下天會五年(1127年)置雞川縣。在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在中華民國18年(1929年),全縣設6區下置25鎮(鄉)時,雞川屬二區轄雞川鎮(許家堡)。民國30年(1941年),改6區為4區轄25鎮(鄉),雞川屬第一區轄雞川鎮。1950年進行區劃調整時在七區的基礎上增設雞川區。1961年7月調整體制,全縣設8區工委(縣委派出機構),下轄36個公社,雞川區工委(許家堡)轄雞川、金城、永新、新景、碧玉5個公社。1964年5月撤銷雞川區工委設雞川人民公社。1985年11月改人民公社為雞川鄉。2001年11月14日撤鄉建鎮至今。歷史人文
雞川鎮雞川鎮
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許堡村堡子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見證了先民們開天闢地的艱辛歷史。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軍民修築了雞川寨,從此開創了雞川人民建設家園的征程,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統治當地,設定了雞川縣,公元1279年,元朝並雞川入秦安縣,公元1279年明朝開國將領率兵徐達占領此地,雞川古城從此衰敗。但雞川崇文尚教的歷史氛圍卻並未衰退。雞川的歷史悠久歷長,民風淳樸,文風濃厚,境內百年古堡星羅棋布,千年古誠殘坦猶存。
雞川歷代名臣顯宦眾多,當代英才濟濟。歷代通渭有名記載的進士共有7人,而雞川就有4人,其中數四川按察使牛樹梅最為有名,以一代廉吏“牛青天”之譽名垂青史。在現當代,雞川籍幹部、學者、教授、工程技術人才遍及省內外。雞川鎮家家戶戶門上久貼不變的“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對聯道出了雞川人最樸素,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歷史文化深厚悠久居全縣之冠,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薰陶下的仁義禮儀之鄉。雞川歷年高考上榜人數為全縣之最,雞川人居可陋不求華,食求飽不求精,衣求暖不求麗,但子女不可不學,學不可不精,有傾其家產供子女讀書上學者,足見雞川人重視教育的程度之高。

特色產業

由於雞川境內氣候溫潤,光照充足,海拔較之全縣其他各鄉鎮較低,故在發展林果業、中藥材、地膜玉米、馬鈴薯等特色產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廣大幹部民眾,發揮比較優勢,走出了一條適合雞川的發展之路,雞川成為典型的依靠科技,發展優勢產業的特色經濟強鎮。2007年,鎮黨委、鎮政府更是審時度勢,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提出了“抓規模,實現量的擴張;抓品種,實現良種的普及;抓科技,實現效益的提高;抓特色,實現產業的升級”為主要內容的“四抓四實現”的具體思路,以“舉科教旗、打特色牌、走產業路、建小康鎮”為目標,發展壯大“馬鈴薯、林果業、中藥材、地膜玉米”四大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雞川鎮雞川鎮

玉米種植

全覆膜玉米種植探索出科技抗旱新路子。鎮上始終把興辦農業科技示範點作為引導廣大農民民眾調整農業結構、增加收入的有效載體來抓,每年投入一定資金,引進實用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在沿川台地興辦4—5個科技示範點,依靠科技,先後推廣了油葵套大豆、蘋果套袋、矮化密植、網室擴繁馬鈴薯原種、小麥良種推廣,全覆膜雙壟溝栽培玉米等實用技術,取得了明顯效果。2007年,通過引進高產、優質的吉單系列等10個玉米新品種,建成了總投資30萬元,惠及楊川、丁店、許堡、司川等6村29組468戶農戶的5000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示範點,在2008年的大旱面前體現出了強勁的科技抗旱性能,實現了由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為發展旱作農業,進行科技抗旱走出了一條新路。預計畝產可達800公斤,總產值達600多萬元。

馬鈴薯

馬鈴薯產業跨越式發展。鎮上按照“五縣”戰略的總體部署,以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在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上做文章,在推廣良種普及上下功夫,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品種進一步最佳化,2007年,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3.5萬畝,其中建成萬畝良種種植片帶1個,1000畝良種擴繁基地2個,良種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良種率達73%以上。

林果業

林果業成為農民增收主導產業。2007年全鎮建成涉及司川、上店、金城、水蓮、苟堡、牛坡等6村27社862戶果農的雞川鎮果園更新改造示範點1個,總面積達2000畝,新建果園2200畝,全鎮蘋果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大關。同時,雞川鎮林果業發展協會通過採用“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全方位開展工作,協會實力不斷壯大,會員達到80名,經濟效益明顯增強,協會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全鎮果品年產量達到3000多噸,優質商品率達80%以上,優良品種率達到89%,年產值達到680萬元,果農人均純收入達到1150多元,占年收入的70%,林果業已經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中藥材

中藥材種植異軍突起。雞川鎮中藥材種植主要分布在四合、川道、上馬等三個山區村和許堡村的4個山區社。品種主要是黨參、柴胡、防風、板藍根等,其中四合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鎮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發展壯大的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專業村,是聞名全縣乃至周邊縣區的規模化中藥材種植基地,經濟效益十分可觀。2008年,鎮上通過因勢利導,強化服務,在四合村集中建成2000畝中藥材種植示範點1個,戶均種植面積達到11畝,面積最大的達到19畝多,最少的也在5畝以上。僅此一項,戶均純收入可達到4500元以上,同時,輻射帶動川道、上馬、許堡等種植中藥材面積達8000畝。

基礎設施

雞川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2007年規劃機修梯田3000畝,已籌措資金40多萬元,機修2000多畝,全鎮梯田面積達到60000多畝;同時,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新修農路道路13條143公里,全鎮境內現有鄉村公路14條124公里,其中新修6條46.9公里,維修6條80多公里。橫穿全鎮的劉新公路和縱貫雞川全鎮的楊(川)——牛(坡)、姚(灣)——牛(坡)南沿兩條鄉村路逐步形成“一橫兩縱”為主的公路主幹線,成為雞川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全鎮實現了社社通電、通路,村村通郵、通電話、通汽車。四村(許堡、苟堡、上馬、川道)通自來水,五村(許堡、上店、金城、楊川、丁店)通有線電視。2005年在許堡村修建塘壩一座,解決了許堡村千畝梨園的灌溉問題。在四合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新修村組道路5公里,機修梯田350畝,沼氣池100眼,暖棚82座,村文化衛生培訓設施1處;種植中藥材2000畝;培訓農民650人次;發展養牛戶83戶,引進秦川牛45頭;投放太陽灶200台。
雞川鎮雞川鎮
鎮黨委、鎮政府把村級活動場所升級改造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投入資金16萬元,先後對許堡、四合、司川、上店、金城、水蓮、牛坡、苟岔、永和、太平、楊川、丁店、上馬、川道等村村級活動場所進行了升級改造;對苟堡村村址進行重修,現都已投入使用,全部配備了高檔辦公設施,全鎮15個村都有了高標準的村級活動場所。
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發展鎮區經濟發展。2005年籌措資金18萬元,完成了鎮區街道的鋪油硬化,成為全縣第一個硬化街道的鄉鎮。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投資35萬元的雞川法庭辦公樓、投資54萬元的雞川衛生院門診大樓、投資42萬元的雞川計生服務所均已竣工,現都投入使用,投資8萬元的司法所辦公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即將交付使用。

社會事業

全鎮始終把“科教興鎮”擺在戰略高度,多方爭取資金,加大對科教事業的投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新修了雞川中學和苟堡國小的教學大樓,夯實加強教育的基礎。全鎮現有普通中學2所,國小15所。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使全鎮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有機結合。國小、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98%和99%,2008年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230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2007年參合農戶達3575戶17802人,占全鎮農業總人口的85.21%以上,收繳參合資金17.802萬元,已為患者報銷醫療費用總計11.01萬元,有效的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有鎮級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5所。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通過紮實摸底,造冊登記,張榜公示,對全鎮91戶427人生活確實有困難的人群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發放4月至9月最低生活費總計2.9萬元,人均月領取11元,切實保障了困難民眾的生活困難。同時,建立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濟、殘疾人扶助等制度。2008年全鎮共供養“五保戶”59人,發放衣物120件,發放救濟麵粉354袋,發放財物23600元;向特困戶、受災戶救濟衣物200件,發放救濟麵粉1024袋,救濟498戶2588人次;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2008年共為殘疾人發放救濟麵粉60袋,為2名肢體殘疾人配備了輪椅,為3名貧困殘疾人救助了修鞋機,為10戶貧困殘疾戶共資助0.5萬元,幫助養殖獺兔40隻。
雞川鎮雞川鎮

文化藝術

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文化藝術之鄉”、“田徑體育之鄉”的發源地,歷史上被譽為牛青天的牛樹梅老先生就出生在這裡,官至清朝四川按察使。雞川中學畢業的學生有10人已獲得博士學位,20人獲得碩士學位,成為定西市農村中學的一面旗幟,正是這種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鑄就了雞川人聰明能幹的性格和苦幹爭一流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