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鄉是甘肅省通渭縣一個山區農業鄉,地處通渭縣南部山區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這裡的農民貧窮,核心是缺少糧食;農民忙,中心是忙口糧;但沿著以糧抓糧的老路子,一年到頭是白忙,窮忙,忙下來畝產不過百十公斤,民眾生活非常困難,但寺子鄉政府並沒有嫌棄山的貧瘠,整修梯田,開挖道路,因地制宜,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做起了項目建設的大文章,並以此來拉動寺子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境內群山起伏,金牛河貫流中部。有地毯、農具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莜麥、馬鈴薯,盛產胡麻。戰國秦長城由寺子鄉入靜寧縣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寺子鄉
- 地理:甘肅
寺子鄉-歷史沿革
寺子鄉寺子鄉為通渭縣轄鄉。1949年設寺子鄉,1958年併入義崗公社,1961年分設寺子公社,1981年更名為寺子川公社,1983年改置鄉。
寺子鄉-行政區劃
寺子鄉寺子鄉位於縣境北部偏東,距縣城21公里。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1.4萬。通(渭)會(寧)公路沿境內西部邊緣通過。轄劉家窯坡、王兒岔、窵嘴、花亭、鄭陽、謝黃、寺子川、峽口、大營、山坪、中心、董家溝、風凰、董家山、長城15個村委會。
寺子鄉-農業結構
寺子鄉馬鈴薯種植寺子鄉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為了增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寺子鄉在農業結構上加大了調整力度,以科學的發展觀引導農民壓縮傳統農業規模,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養殖業,使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在農戶中已基本形成了“人均2畝洋芋、1畝玉米地膜、1畝飼草、1頭牛、輸1個勞動力”的產業思路。寺子鄉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6萬畝,飼草種植面積1.6萬畝。寺子鄉在洋芋種植上已形成了“二帶六點”種植布局,分別是王通公路帶的王兒、謝黃、窯坡點各1000畝的洋芋種植點,北山公路帶的中心、山坪、董溝各1000畝洋芋種植點,並全部調兌隴薯3號,新大坪,9408-10等優良品種150多噸,其中建立吊咀、王兒新大坪育種示範點700畝。在草蓄種植上,寺子鄉共種植紅豆草等優質牧草5000畝,使飼草留床面積達11000畝,同時,結合整村參與扶貧、信用合作組、貧困養殖等形式,在王兒、山坪、中心3個村建立了種草養畜示範基地,並建成標準化圈舍200座,引進繁育黃牛260頭,成立了6組“雙培雙帶”養牛信用合作組,使規模養殖戶達到了80多戶。
寺子鄉-歷史文化遺址
秦長城遺址甘肅靜寧秦長城遺址,西南與通渭縣寺子鄉秦長城相接,在靜寧縣田堡鄉梢家灣入境, 經四河, 紅寺、高界鄉,在原安鄉李保村北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蔣台一段相接,全長62公里。大部分城址已不明顯,唯田堡鄉陸家灣村的烽墩樑上,以及附近農民周姓住宅南側,城牆基尚存。塌陷斷面,土質堅硬,板築痕跡明顯,板層厚0.8至0.1米,寬5至6米。自紅寺鄉的吊岔梁往西,至通渭縣寺子鄉。通渭縣寺子鄉境內的秦長城遺址就“多有烽燧、壕塹”(《通渭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