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方式

農業發展方式

農業發展方式是指決定農業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結合和作用以實現農業發展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涉及怎樣發展農業的問題。農業發展方式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生產要素和其他投入品的配置方式,二是農業結構的狀態與特徵,三是各項相關制度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與影響。而且,由於農業增長是指農產品產出總量的增加,因而農業發展包括農業增長,農業發展方式包含農業增長方式(農產品總量的增加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發展方式
  • 類型:經濟術語
演變,分類特徵,

演變

農業發展方式的形成與演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下,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首要任務不同,決定了農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待農業的各種政策與制度的基調不同。
第二,農產品的供求格局。農產品的市場供求格局不同,決定了農業生產所追求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例如,在農產品短缺條件下,追求糧食產量的最大化是農業政策和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而農業效率、資源與環境保護則被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這必然導致農業發展方式的粗放。
第三,農業科技水平與生產技術水平。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尤其是生產技術水平是決定農業生產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從而決定了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狀態。

分類特徵

由此,農業發展方式可以劃分為以粗放、低效、結構失衡和不可持續為主要特徵的傳統型農業發展方式,和以集約、高效、結構合理和可持續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型農業發展方式。
(一)傳統型農業發展方式及其基本特徵
傳統型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是:主要依賴生產要素的投入實現農產品產出的增長,農業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農業生產結構層次和農產品品質較低;農業中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存在著諸多阻礙農業發展的制度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環境薄弱等。
從我國農業發展的歷程來看,長期以來,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部門,成為了為國家以重化工業為先導的趕超型工業化提供剩餘的基本來源,“以糧為綱”、追求最大化的農產品產量,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目標;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工業利潤以用於增加投資、擴大工業規模,又通過戶籍制度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雖然滿足了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向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但也致使農業和農村沉澱了大量的勞動力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而且長期得不到提高;而且,由於“只取不予”,農業再生產由於投入不足而造成了對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農業缺乏長期發展的後勁。儘管進入新世紀以後,國家開始加強了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型的農業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改變,農業發展依然走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代價”的路子。
(二)現代型農業發展方式及其基本特徵
現代型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是:農產品產出的增長主要依賴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展;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品質能夠適應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農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持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協調發展;農業勞動者收入水平較高;相關制度因素能夠適應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需要等。
目前,我國要努力構建的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就是符合上述特徵,與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相一致、與我國農業所處的新的環境相適應、並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發展方式。這一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就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的方式和途徑。具體來說,新型農業發展方式應當體現如下要求:
(1)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農業是高度依賴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產業部門,我國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農業資源相對短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保持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對於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糧食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未來的農業要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支撐更多人口和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必須建設生態能自我維持、資源能多級循環利用、經濟能獲得較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農業。
(2)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產品總量的同時,還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轉換農業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對食品的多樣化需求,又要發揮農業在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城鄉居民生活休閒、農民就業增收等多方面的功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3)體現高效發展的要求。高效發展是指在相同的約束條件下實現更多產出的發展。實現農業的高效發展,是在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我國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的迫切要求。農業高效發展的關鍵在於通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4)體現協調發展的要求。首先是農業內部結構的協調,即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之間及其內部生產結構的協調。其次是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協調,即保持農業和非農產業合理的比例關係和有機的內在聯繫。農業與非農產業協調發展,是促進農村經濟成長,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使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別,減少貧困的基本途徑。再次是農業與自然、生態的協調,正確處理好農業生產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的關係。
(5)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把農民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與增加農產品供給、發展農業經濟並重,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生產出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的同時,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農民的生存與發展能力作為核心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