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設六章,在緒論之後,第一部分(第二、三章)“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理論審視”主要解決“社會地位”和“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理論建構問題,即套用什麼樣的理論框架來審視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第二部分(第四、五章)“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變遷”主要是遵循第一部分構建起的理論解釋框架,對自近代以來農村教師社會地位之歷史變遷作套用性研究。第三部分(第六章)“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未來展望”是在第一、第二部分論述的基礎上探討提高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可能性問題。最後該書總結了歷來提高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各種舉措是“從道德關懷到制度關懷”,重申了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獲得實質性提高需要“道德和制度的雙重關懷”。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理論審視 | 第二章 社會地位的生成邏輯 第三章 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形成機制 |
---|
第二部分 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歷史變遷 | 第四章 去魅:農村教師職業的現代性轉化 第五章 邊緣化: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當代窘境 |
---|
第三部分 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未來展望 | |
---|
結語 從道德關懷到制度關懷再到雙重關懷:農村教師政策的重心轉移與農村教師社會地位走向 |
創作背景
農村教師社會地位問題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中各類問題的集中反映。提升農村教師社會地位不僅有益於改善農村教師職業群體的社會發展境況,而且有助於以此為突破口帶動農村教育的總體性發展。長期以來,社會各界深刻認識到農村教師社會地位不高的事實及其問題,也通過多種途徑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尤其是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把教師定義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第一資源”,同時高度關注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問題,並以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為施策方向來提升農村教育發展質量,頒布實施了系列傾斜性政策以推動農村教師在薪酬、職稱、編制和榮譽等方面的問題解決。然而,在強有力且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下,農村教師的獲得感和社會地位雖有改觀,但相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教師社會地位提升的自我感知依然有限。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學界亦是基於不同的學科視角、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資料占有等給出了不同的學理闡釋和理論判斷。《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研究》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作品思想
該書的學術考察發現,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總體經歷了從道德去魅化到地位邊緣化的變遷。傳統社會的生存性資源總體趨於平衡,社會亦即追求道德性資源的擴展,隨即建構起以“長者”“師者”為核心的社會倫理等級結構和一套完善且縝密的社會規約體系——文教道統。作為“長者”“師者”具體踐行者的農村教師則被賦予道德性符號。然而,受王朝更替和近現代革命運動的影響,傳統“長者”“師者”階層群體和意識形態被打倒,替之以權力和利益為主的主導思想。因而,農村教師逐步失卻了來自社會結構和文教道統的道德性支持和道德權威,轉而依附於權力和利益支配系統。而在生存性資源緊張而道德性資源式微的當代,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由其占有生存性資源的情況決定。但受知識稀缺性弱化、城鄉社會與教育等級關係強化的三重因素影響,農村教師在生存性資源的占有和支配過程中處於明顯弱勢,以致地位的下沉有因而上升乏力。
因此,在城鄉社會等級結構既存的情況下,農村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有賴於實現知識的相對稀缺性、社會提供競爭性的薪酬待遇以及尊師的社會道德使命化。然而,考慮到遠離知識中心、知識網路化、城鄉社會與教育極化發展、生存性資源持續緊張、社會分配重競爭性而輕公益性以及社會個體化過度等社會實際情況,農村教師在未來較長時間段難以實現知識相對稀缺性、獲得競爭性薪酬待遇和贏得道德尊重。為進一步提升農村教師社會地位,仍需在總體性社會職業評價體系與尊師重教,以及農村教師專業性教學能力和薪酬待遇等方面持續發力。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兆海,江西興國人,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2019—2020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做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教育社會學、農村教師政策與農村教育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