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規模經營

農地規模經營,就是把一定數量的土地集中經營,充分發揮各生產要素的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營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地規模經營
  • 定義:經濟學術語
  • 所屬學科:經濟學
內容簡介
實行農地規模經營的必要性
從世界農業發展的實踐來看,這種經營方式帶有普遍性的經濟現象,它反映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1.農地規模經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如何解決千家萬戶的分散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統一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是發展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由於經營規模的限制,產品數量少而單一,決定了他們有足夠的熱情去關注市場、研究市場,也有足夠的能力有效地開拓市場、占領市場。農地規模經營,必然帶來單位農戶生產產品數量的增加,這就要求經營者必須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種植效益可觀的產品。這對於加速農業和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2.農地規模經營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要靠國家政策的調節,但更重要更現實的是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土地的規模經營是農業集約經營的基礎。一般來說,小規模經營收入少,經營者增加物質技術投入的積極性較低,而較大規模的經營,商品生產的程度較高,收入多,經營者有積極性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產出率。我國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不可能完全依靠擴大種植面積來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土地規模經營是發展集約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
3.農地規模經營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舉措。實現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家家分地、戶戶種田”的經營格局,迫使眾多的勞動力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上,不僅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阻礙了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