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適度規模的行業及區域特徵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農業經營適度規模的行業及區域特徵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農業經營適度規模的行業及區域特徵及其形成機制研究》是依託南京理工大學,由孟令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經營適度規模的行業及區域特徵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孟令傑
  • 依託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農業經營的效益和效率直接受到經營規模製約。十幾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非農產業發展帶來的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對農業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其必要性。土地、勞動、資金等要素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本研究主要關注以土地、勞動和資金投入規模為特徵的農業規模經營。在現有理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辨析農業規模經營的完整內涵,規模經濟的衡量指標和度量方法;研究農業規模經營的區域和行業特徵,以及農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及技術水平對規模經營的區域特徵和行業特徵形成的影響。以安徽江蘇省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農業(農戶和農場)農業經營的規模及收益狀況。探討農業領域中的要素擁擠問題。區分不同經濟區域,種植業和養殖業等不同行業,尋求更科學的方法分別測算不同要素投入規模下的生產率和生產效率以及規模收益,為引導不同經濟類型地區的合理的要素經營規模和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供政策依據。

結題摘要

研究結果具體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結果:I、村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業產出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完善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和農村民生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從效率影響的估算結果上看,南京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僅僅是一個量的多少問題,同時也顯示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品種結構,以及地區間的合理分布,也能體現出公共產品對提高農業收入的積極意義。II、地經營規模對農業生產績效的影響研究:主要研究結論:1、從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來看,農戶和農地的分布呈現出“∩”,集中程度最高的是3—5畝的經營規模;2、不同規模農戶的經營績效方面,每畝土地的收入呈現“∪”狀;3、通過隨機前沿超越對數生產函式的測算,發現技術效率呈倒“V”,而80%的農戶都處於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階段;4、對不同經營規模的農戶組分別考察了土地規模對總經濟效率的影響作用,不同組別中土地規模的作用不同。III、關於工業化與江蘇縣域農業生產率增長:主要研究結論:對江蘇省工業化歷程進行及三大區域工業化程度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蘇南工業化程度最高,蘇北相對最低,城市化水平均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對江蘇省全省、三大區域和63個市(縣)的農業生產率增長測算,得到的結果顯示農業生產率增長主要依靠農業技術進步,大部分地區農業技術效率為負值,縣域農業生產率增長差距明顯。運用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方法檢驗了在封閉經濟下三大區域工業化與農業生產率增長之間的關係,實證結果表明工業化是引起農業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原因。對縣域農業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顯示,農業勞動裝備率、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農村工業化(非農就業和社會非農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的提高)都促進了江蘇縣域農業TFP的增長,土地規模擴大能提高農業TFP但效果不明顯。而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阻礙了農業TFP增長。IV、關於農業資本品要素擁擠問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投入結構方面,現代要素(機械、化肥、農藥)的投入顯著替代了傳統的勞動力投入;在投入強度方面,傳統要素投入不斷下降,現代要素需求不斷提高,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強。部分地區穀物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負增長,技術進步阻礙穀物TFP的增長,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各要素產出彈性估計結果顯示,稻類作物用工數的產出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顯示農業勞動力稀缺性越來越顯著;農藥、化肥和機械等要素生產彈性下降程度不同;各產區擁擠強弱程度不一,農業資本品的過量投入對產出的影響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