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範疇,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生產要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繫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要素
  • 外文名:productive resources
  • 條件:進行物質生產
  • 包括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
簡介,分配關係,要素貢獻,簡介,種類,勞動貢獻,資源配置,分配依據,市場概念,土地市場,土地的內涵,土地市場的構成,城市土地市場,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方式,土地價格,勞動力,勞動力及其價值,失業及其原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內涵:,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技術市場,技術與技術商品,技術成為商品的條件,技術商品的流通,技術商品價格,信息市場,簡介,信息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信息市場的構成,信息商品的價格,定義,定義一,定義二,生產要素,要素需求,

簡介

生產要素指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後者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
生產要素內涵生產要素內涵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進行社會勞動生產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進行勞動,使勞動對象發生預期的變化。生產過程結束時,勞動和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對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適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果整個過程從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不斷的有新的生產要素如,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進入生產過程,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而生產力越發達,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么被忽視了,要么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而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占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分配關係

研究生產要素分配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應遵循經濟學家的這一原理:“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
生產要素與收入分配生產要素與收入分配
以中國的城鄉收入分配為例,城鄉收入的差距與生產要素分配有著直接關係。
中國的城鄉結構,從區域來講,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少,卻控制著全民所有制資源;農村人口比城市多,只控制部分土地所有制(因土地出售,絕大部分收入被城市拿走)的少量資源。這種生產要素的分配格局,必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城市控制的生產要素多,質量好,居民與生產要素結合的機遇多,占有和使用生產要素的數量就大、質量就高,從而其收入自然就高;其次,城市居民享受著城市化所帶來的好處,享受著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而農民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卻得不到回報,是二等公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這必然使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水平差距擴大;最後,城鄉最大的差距是知識水平上的差別,農民文化知識相對貧乏,這是農民的致命傷,它剝奪了農民就業和獲取高收入的機遇。農村占有生產要素的匱乏,就使農民失去了發展權,就不能發家致富,增加收入,這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這一問題的形成,既不能怪罪效率優先,更不能用公平分配去解決,只能從生產要素分配入手,在使用生產要素上農民應與城市居民獲得同等待遇,才有利於社會公平。
生產要素的占有和分配不是隨心所欲的,最終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生產要素的公平占有不是重新分配,而是破除人為的劃分,使社會成員在社會生產要素的使用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場經濟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有使用社會生產要素的平等權利。但這種公平機遇只是一個前提條件,還需要在運行規則上的公平,即大家所使用的是同一規則。這一規則主要指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執行。
在政策制定上如果是區別對待,不能一視同仁,必然會影響一些人的收入。如在確定工農業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在徵用農民的土地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存在巨大差價,在支付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上低於城市同等工人,在享受公共產品,如教育、衛生、補貼、救濟、社保等方面,農村與城市存在重大差別,以及農民在城市就業受到刁難和不公正待遇,政府在財政轉移支付上偏重於城市,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會影響農民的收入。在政策執行上如監管不嚴,甚至有親疏之分,如偷稅漏稅,也會使一些人暴富。對於這一類問題的處理,即便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改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也無法解決,必須在政策上實行同一規則。
以知識為核心的生產要素以知識為核心的生產要素
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的原則是按生產要素進行的,因而生產要素的分配就決定了收入分配。正如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所以,要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不能用公平分配,只能改變生產要素的分配,在政策上一視同仁,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通用同一規則,大家機遇均等,公平競爭

要素貢獻

簡介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向更高層次發展。過去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應該按勞分配,共產主義應該按需分配。按勞分配,就是按照勞動貢獻分配,按需分配就是按照需要分配。按勞分配,有勞動就有分配;按需分配,有需要就有分配。
後來的實踐證明,單純地實行按勞分配是行不通的,無法達到共產主義,也就無法實現按需分配。於是就有了一種說法,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再加以按各種生產要素貢獻進行分配,這是按勞分配的一種補充。要素貢獻由此而來。
要探討要素貢獻,需要理清兩個問題,一是哪些要素算生產要素,二是這些生產要素如何計算貢獻。

種類

常見的生產要素有勞動、資本、土地。勞動還可細分為工作時間、知識智慧,比如說智慧財產權、管理知識算是知識智慧。資本還 可細分為資金資本、設備資本、人脈資本。

勞動貢獻

勞動的貢獻通常按照工資衡量並加以體現,智慧財產權、管理知識等往往當作資本的延伸,按股權比例、分紅比例、投票比例來加以體現,在這個時候,智慧財產權、管理知識的作用可以和資金資本、設備資本、人脈資本、建主廠房、土地等相提並論。
有些要素本身可以創造價值,有些要素本身就是價值。各種生產要素按照貢獻參與分配基於兩個考慮,一是要素所有權關係在經濟上的體現,誰持有要素,誰是要素所有權人,誰就可以參與分配;二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內資要求,市場經濟要求資源最佳化配置,給予要素貢獻分配有利於引導資源往優的領域配置。
勞動要素分配,可以引導勞動者在優的領域多勞多得。當種番薯、種黃瓜比種水稻、種小麥更賺錢時,工資更高時,優秀的勞動者、想要更高工資的勞動者自然流入番薯、黃瓜種植領域。當西北和中原地區工資更高、生活消費水平更低時,東南沿海的優秀的勞動者也會遷徙到西北和中原地區的。
炒房的收益比炒股的收益更高時,炒股的資金就會流向房地產市場,從而推高房價。當股市、房市無法逐利時,炒股、炒房的資金自然就會流到實體經濟,流到商品市場市場,推高物價、推高工業品價格、推高期貨價格
給人端茶倒水本來是普通的家務活,一般人都不願意乾,一旦把這些活搬到飛機上,收高額的機票價,給空哥空姐開高工資,端茶倒水的活人人都搶著乾,隨著空中乘務員與其它行業職位的收入、處境、待遇逐漸持平時,空哥空姐也會變成空爸空媽。可以預測,未來不久,飛機的服務員不再是帥哥美女,而將是大叔大媽。

資源配置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是在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基礎上,按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由於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的工資、利息和地租 (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是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是在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基礎上,按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由於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的工資、利息和地租,不過是根據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所做的貢獻而給予這些要素所有者的報酬。”[i]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指按生產要素在生產財富即使用價值中的貢獻分配,而不是指它們在創造價值中的貢獻。
兩種觀點分歧的焦點在於,生產要素究竟是在財富形成中還是在價值形成中做出了貢獻,因而生產要素是按在財富形成中的貢獻還是按在價值形成中的貢獻進行分配。) 要把握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含義。生產要素包括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人的勞動是生產要素的主體,而生產所需的加工對象,如農耕需要土地,紡織需要棉花和棉紗,以及加工需要的工具和手段等,屬於客體方面。就勞動也是生產要素這一點來說,實際上按勞分配也應包括在按要素分配的範疇之內。
但在馬克思構想的社會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實行社會公有制,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客觀要素,由社會事先做了扣除,只有剩下的個人消費品才由社會按每個人的勞動貢獻進行分配。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下,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社會生產資源由國家統一分配,在勞動者中對消費資料則實行按勞分配。 聯繫現實: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分配依據

首先要分清兩個問題:一是不能將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相混淆;二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依據不是要素價值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找不到依據,似乎在西方經濟學的“三位一體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據。但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大小來決定分配,其中生產要素貢獻大小的量無法確定。克拉克依據生產率遞減規律,用邊際產品收益來測算生產要素的報酬,存在著一系列無法解決的難題,是科學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依據只能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
而最終分配導致的效率、公平問題,需要靠人民、靠政治領袖去解決。是公平一點好,還是高效一點好,還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使之變化,保持動態平衡,當中充滿了智慧。
早期生活在毛時代的人,不怨不公怨貧窮,今天的人,不怨不富怨不平。過去,大家一起走路,一起騎腳踏車,現在,有的人坐飛機,有的人坐賓士,有的人開寶馬,有的人騎機車,有的人走路,有的人擠捷運和公車。

市場概念

市場經濟要求生產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通過市場交易實現流動和配置,從而形成各種生產要素市場
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配置資源,自然會形成資本要素價格、土地要素價格和勞動要素價格。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與變動,具有兩重性質。
一方面,生產要素既然已經商品化,其價格形成和變動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質和規定性,其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就與普通商品的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具有共同之處;另一方面,生產要素雖然是商品,但畢竟是特殊的商品,其價格形成與變動必然具有自身的特點。

土地市場

土地的內涵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範疇,是未經人類勞動改造過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統稱,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築用地,也包括森林、礦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和利用的經濟資源,比之於其他經濟資源,其自然特徵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動性和持久性,以及豐度和位置優劣的差異性。相對於其它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土地是最難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它生產要素更顯著。特別是隨著人口的增多、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深度的發展,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顯加強的客觀趨勢。
生產要素市場-土地生產要素市場-土地
如何保護和利用好現有的各種土地資源、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始終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問題。對於人口眾多、人均可用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我國來說,土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更為重要,而使土地資源商品化、配置市場化,是提高土地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

土地市場的構成

私有制市場經濟中,土地是私有的生產要素,土地市場實際上有兩個層次:一是土地交易市場,以土地的最終所有權為交易對象,相應地形成土地價格;二是土地租賃市場,以土地的使用權為交易對象,相應地形成地租。在我國,土地實行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制度。城市土地和非農業用地實行國家所有制,農業用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以此為基礎,在改革中形成兩種彼此分隔的土地市場,即城市土地市場和農村土地市場。

城市土地市場

城市土地市場,包括土地使用權出讓市場(一級市場)和土地使用權轉讓市場(二級市場)等兩級市場。城市土地使用權出讓市場是由國家的地產機構壟斷經營的市場,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在被國家徵用為國有土地之後,才能進入城市土地轉讓市場。城市土地一級市場就是國家將國有的城市土地包括國家有償徵用的原屬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有償出讓的市場。

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方式

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方式分為“零租制”和“批租制”兩種。“零租制”對出讓的土地按不同等級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費;“批租制”是有限期地出讓土地使用權,一次性地收取地價款,並每年收取為數不多的使用金。在二級土地市場上,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有租賃、抵押等不同的具體形式。

土地價格

在土地出讓和轉讓過程中,受讓者向出讓者交納的土地使用費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並形成土地生產力固定資本土地資本折舊和利息,另一部分是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地租資本化就表現為土地價格。土地作為生產的自然要素條件,自身不能創造價值,而是憑藉所有權分享生產剩餘或利潤收入,地租收入的價值源泉是“剩餘勞動的產物”。
土地價格不是土地作為自然力要素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權利商品化、市場化、實行市場交易的買賣價格,實質是地租收入資本化的貨幣表現。儘管地價的高低不僅取決於地租量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供求、地理區位、生態環境、心理偏好等相關因素影響,但這些都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土地價格是沒有價值而有價格的“不合理形式”。

勞動力

勞動力及其價值

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通過市場實現其配置和形成價格。“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工資不是勞動要素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勞動力價格的表現。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並具有價值。勞動力價值取決於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通過勞動力商品交易市場的僱傭勞動關係,實現勞動者與資本的結合。
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
工資在現象形態上表現為勞動的報酬,實質是勞動者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的貨幣表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通過市場供求雙方的契約契約關係,實現勞動者與公有生產資料的結合。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工資的實質是勞動者按勞分配個人消費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失業及其原因

在勞動力價格形成和變動的過程中,供求關係的作用很大。在現代經濟中,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還是社會主義經濟,都存在著程度不同性質各異的失業。失業就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處於相分離的狀態,依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區分為四種。第一,摩擦性失業。這是在勞動力正常流動過程中,勞動者正處於尋找工作的時期,其原因是勞動者同工作之間的不適應、信息不充分、勞動力流動不暢等。第二,結構性失業。這是在經濟結構發生變動時,衰落部門的勞動者因與擴張部門的工作不適應或工作崗位與勞動者距離太遠而不能就業。第三,季節性失業。這是由於生產過程存在很大變動而引起的暫時失業。第四,需求不足的失業。這是由於經濟成長速度相對較低而使就業機會增長趕不上勞動人口的增長速度所引起的失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過努力降低其程度。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的內涵:

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是指在現代銀行制度下的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的總稱。金融市場,就是貨幣資金的供給者和需求者進行貨幣資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場所、機構和供求交易關係。通過買賣各種信用工具而進行貨幣資金的收集、發放、轉換等活動,金融市場可以實現社會閒散資金向生產經營性資金的轉化,提高資金和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要素市場-金融要素市場-金融
金融市場的構成:
金融市場主要由參與者、金融工具和組織方式等三個基本要素構成。

金融市場的參與者

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個人等五類。
a. 政府在金融市場中主要是充當資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場的管理者。
b. 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者和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者,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吞吐有價證券直接調節貨幣供給量,影響和指導金融市場的運行,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
c. 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中介機構,是金融市場的最重要的參與者,資金供求雙方是通過這些中介機構實現資金融通的,因此,它們實際上是金融商品交易的中心。
d. 企業在金融市場上既是資金的供應者,又是資金的需求者。企業在經營中形成的閒置資金是金融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而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又構成資金需求的主要部分。
e. 居民在金融市場上主要是資金供給者,也提供一部分資金需求。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也稱為信用工具,是在金融市場上藉以進行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證明資金交易雙方債權債務關係的書面憑證,是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約。金融工具種類繁多,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債權債務憑證,如票據、債券等;二是所有權憑證,如股票等。

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

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是指金融交易所採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固定場所、有組織、有制度、集中進行交易的方式,如交易所交易方式;二是在金融機構櫃檯上買賣雙方進行面議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如櫃檯交易方式;三是場外交易方式,是一種既沒有固定場所,也不直接接觸,而是主要藉助電訊手段完成交易的方式。
金融市場的分類:
(1) 根據融資方式的不同劃分,金融市場可以區分為直接融資市場和間接融資市場兩大類。
在金融市場上,直接融資主要是籌集中長期資本,而間接融資則主要是籌集中短期周轉資金。
(2) 根據融資期限的長短劃分,金融市場可以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兩類。
金融市場價格:
在資本融通過程中,資本的轉讓是有代價的,在市場運行中這種代價表現為資本要素價格。資本要素價格分兩種情形。一種是借貸資本價格,表現為利息。利息不是資本價值額的表現,而是體現資本化收入的不合理的價格形式。利息是借貸資本所有者貸出資本使用權分享生產剩餘或利潤的表現形式,本質上是一種資本化收入。其價值源泉是勞動者勞動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一種是虛擬資本價格,如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價格。股票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本質上是股息資本化收入的貨幣表現,是比借貸資本價格更為虛幻的不合理的價格形式。

技術市場

技術與技術商品

技術是人類在實踐基礎上通過經驗總結、科學研究和實驗等方式創造和發明出來的可以直接地改進生產或改善生活的知識和技能。
生產要素市場-技術生產要素市場-技術
技術一般以知識形態存在,在生產上,技術具有創造性和單一性,在使用和消費上具有持續性,並能在使用和消費中得到改進。技術具有使用價值,也是人類勞動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場交換,自然就表現為商品。

技術成為商品的條件

技術成果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先進性、成熟性、適用性和經濟性等條件:技術的先進性是指新技術必須優於原有技術;技術的成熟性是指新技術必須穩定和可靠;技術的適用性是指新技術能滿足使用者的生產和市場需要,適應使用者的生產技術條件與環境,能為使用者消化掌握;技術的經濟性是指技術的轉讓價格要合理、套用成本和投入為使用者所能承擔。技術商品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技術商品的交易具有延續性和重複性。

技術商品的流通

技術商品的流通表現為技術貿易,具體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技術轉讓。技術轉讓是將具有一定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包括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由一方轉讓給另一方的活動。技術轉讓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許可證貿易
許可證貿易是指由技術貿易雙方以簽訂許可證協定的形式進行的一種技術交易,具體地說有三種形式:第一,獨占許可證貿易。它要求在確定的區域內,被許可方對所購技術具有獨占的使用權,許可方和任何第三者不能在該地區內使用所轉讓技術製造和銷售產品。第二,排他許可證貿易。其特徵是在確定的區域內,被許可方獨家使用所購技術製造和銷售產品,任何第三方不得在該區域內使用所轉讓技術製造和銷售產品,但是,許可方本身仍然保留在該區域內使用所轉讓技術製造和銷售產品的權利。第三,普通許可證貿易。其特徵是許可方被允許在規定的區域內使用所購技術製造和銷售產品,同時,許可方仍然保留在該區域內將同一技術再出讓給第三方的權利。

技術商品價格

技術商品的價格是指科技出讓後從技術受讓方獲得的技術使用費。技術商品價格形成的特殊性在於:首先,形成技術商品價值的勞動是高級複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其次,形成技術商品價值的勞動不僅要包括套用技術研究所耗費的勞動,而且要包括與此直接有關的基礎研究所耗費的勞動。再次,形成技術商品價值的勞動是通過技術套用後節約的勞動量,即一項科技產品新增的經濟效益來表現。在具體的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中,供求關係、技術商品的成本、潛在經濟效益、壽命周期、轉讓次數、研製與推廣風險、實用性和實施條件、以及價格的支付方式和技術流通方式等,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實際影響。

信息市場

簡介

信息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某種了解和知識,以消除不確定的認識,它是人類認識的一種成果。(“信息”概念還沒有公認的定義。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認為,“信息是用於消除不確定的東西”;維納在其《控制論》一書中認為,信息是“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經濟信息是人類對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特徵和規律性的認識,其中的部分內容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應作為商品成為市場交易的對象。

信息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市場經濟中,被投入市場交易的信息是具有商業價值或經濟功能的經濟信息。這類經濟信息都具有現實的經濟套用價值,能給掌握這種信息的經濟活動主體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提高其經濟活動的效益水平,這就是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從信息產品的生產來看,信息產品特別是有經濟功能的信息產品,一般地說都是耗費了人類勞動而專門生產出來的,是人類勞動成果的一部分。
生產要素市場-信息生產要素市場-信息
從事信息收集、加工和創造的勞動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產性勞動,也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實現補償,這就要求將信息產品商品化,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勞動補償及相應的利益。信息產品成為商品,必然形成以信息商品為交易對象的市場即信息市場。

信息市場的構成

信息市場主要是信息諮詢市場,進行信息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服務等活動的產業就是信息諮詢業,它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技術對生產的作用日益增強的現代經濟中,信息業已經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並被稱為“第四產業”。

信息商品的價格

信息商品化,不僅可以使信息生產的消耗得以補償,而且能促進信息的生產和流通,最佳化信息資源的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在信息交易中,信息商品的價格,一方面以信息商品的生產加工成本和社會勞動消耗數量為基礎,另一方面也與信息商品的經濟效益有很大關係。信息商品價格與其直接成本存在較大背離,這一方面是因為信息生產所消耗的勞動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高級複雜勞動,單位勞動消耗會形成較大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其潛在的經濟效益較大,有較大的市場需求。
生產要素

定義

定義一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定義二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西方經濟學高鴻業主編第四版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要素一般被劃分為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這四種類型,勞動是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土地不僅僅指一般意義上的土地,還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資源,如江河湖泊森林海洋礦藏等等。資本可以表示為實物形態和貨幣型態,實物形態又被稱為投資品資本品,如廠房,機器,動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資本的貨幣型態通常稱之為貨幣資本。企業家才能通常指企業家組建和經營管理企業的才能。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么被忽視了,要么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占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要素需求

一、生產要素需求的特點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
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對生產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對生產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企業。
4、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於生產產品,希望從中間接地得到收益。
二、決定生產要素需求的因素
生產者對於一種生產要素需求的大小,決定於以下幾個因素: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表示某種單位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大小。
(2)所生產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本身價格的高低。
(4)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
(5)短期和長期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時間因素亦會對要素需求產生影響,因為短期與長期的要素需求彈性不同。
三、單個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完全競爭
(一)單要素投入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有兩種表示方式。一種是用實物形式表示,表現為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另一種是用價值形式表示,表現為邊際產量價值。
生產要素邊際產量價值等於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乘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即:
MP=p·MP (1)
2、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邊際產量價值決定企業對要素投入的需求。要素邊際產量的價值等於要素的價格,即:
VMP=w (2)
實際上,人們也可以通過對企業的利潤函式求導的方法求出使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企業的利潤函式為:
π =p0qwLFC (3)
其中FC為企業的固定成本。就上面的利潤函式對要素投入L求一階導數並令其等於0,得到:
p0MPL=w (4)
四、生產要素需求和需求量的變化
1、要素需求的變化是指,要素需求量不是隨要素本身價格的改變而改變,而是隨著要素本身價格以外的因素變動而變動。它使整條要素需求曲線的位置上下移動。
2、要素需求量的變化是指,其他情況不變下,要素本身的價格的改變所引起的要素需求量的改變,即在同一條要素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