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論》以生產要素理論為主線,緊緊結合經濟活動過程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環節對各生產要素展開分析,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內涵、種類、組合、交易、收入分配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要素論
- 作者:於刃剛
- 英文名:Production factors theory
- 價格:22
- ISBN:9787801550576
- 出版社:中國市場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年12月1日
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作者:於刃剛
ISBN:9787801550576
定價:22
出版社:中國市場出版社(原中國物價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12-01
主要內容
生產要素論的致命之處在於,它把人等同於物。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價值論,是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價值論;生產要素分配論,是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分配理論。從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到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其基本內容是一脈相承的。這套理論,把勞動要素與非勞動生產要素完全等同;混淆價值和使用價值,將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說成是價值的源泉;把勞動力等同於一般生產要素,把生產要素參與財富創造的過程,等同於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進而推導出生產要素分配論。這樣,就迴避了要素所有權的問題,否定了剩餘價值的存在,掩蓋了剝削和僱傭勞動的本質。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進而否定剩餘價值論,這是西方經濟學的特點,是由其階級屬性決定的。
我們不能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直接等同於以薩伊為代表的生產要素分配論。我們認為,按勞分配還包括對部分剩餘產品的分配。也就是說,勞動力參與的分配不僅包括成本中相當於工資部分的分配,還應包括部分利潤的分配。
生產要素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伴隨一切生產過程始終的、必然的、自然的形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必然的、自然的形態。我們所主張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論,是不同於生產要素價值論所說的生產要素分配論的。
按勞分配製度,依照我們原來的理解,是一種單一的、純粹的、排斥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現在,我們應當這樣來理解:按勞分配作為一種分配製度,並不排斥非勞動生產要素同時參與分配。按勞分配可以與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相結合,構成社會分配製度,即按勞分配原則與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原則相結合的制度。實行這樣一種分配製度,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按勞分配和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按勞分配為主和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相結合的原則。要保護勞動權,同樣也要保護非勞動生產要素權。
非勞動要素是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是財富之母,是人類在任何歷史階段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的基本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要給與其充分保障。限制生產要素,破壞生產要素,就是限制生產本身,破壞生產力本身。一定要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