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反應

輸液反應

輸液反應包括發熱反應,系靜脈輸液時由致熱源、藥物、雜質、藥液溫度過低、藥液濃度過高及輸液速度過快等因素引起的發熱反應。臨床表現主要為發冷、寒戰、面部和四肢發紺,繼而發熱,體溫可達41~42℃。可伴噁心、嘔吐、頭痛、頭昏、煩躁不安、譫妄等,嚴重者可有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狀而導致死亡。發熱反應發生的早晚,視致熱源進入機體內的量、致熱源的性質及患者的個體耐受性而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輸液反應
  • 具體表現:發熱反應
  • 所屬學科:醫學
  • 體溫:41~42℃
預防,常見類型,熱原反應,熱原樣反應,過敏反應,細胞污染引起,原因注意事項,藥物,輸液器材質量,輸液速度,輸液環境,患者因素,病例分析,臨床資料,原因分析,討論,預防和處理,

預防

發熱反應
1.原因發熱是常見的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致熱原、死菌、游離的菌體蛋白或藥物成分不純)、輸液瓶清潔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輸入液體消毒、保管不善變質;輸液管表層附著硫化物等所致。
2.症狀 主要表現發冷、寒戰、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嚴重者高熱達40-41℃),並伴有噁心、嘔吐、頭痛、脈快、周身不適等症狀。
3.防治方法
(1)反應輕者可減慢輸液速度,注意保暖(適當增加蓋被或給熱水袋)。重者須立即停止輸液;高熱者給以物理降溫,必要時按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針刺合谷、內關穴。
(2)輸液器必須做好除去熱原的處理。
心力衰竭、肺水腫
 1.原因由於滴速過快,在短期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所致。
輸液反應
2.症狀病人突然感到胸悶、氣短、咳泡沫樣血性痰;嚴重時稀痰液可由口鼻湧出,肺部出現濕羅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輸液滴速不宜過快,輸入液量不可過多。對心臟病人、老年和兒童尤須注意。
(2)當出現肺水腫症狀時,應立即停止輸液,並通知醫生,讓病人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擔。
(3)按醫囑給以舒張血管、平喘、強心劑。
(4)高流量氧氣吸入,並將濕化瓶內水換成20%-30%酒精濕化後吸入,以減低肺泡內泡沫表面的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從而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症狀
(5)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扎止血帶(須每隔5-10分鐘輪流放鬆肢體,可有效地減少回心血量),待症狀緩解後,止血帶應逐漸解除。
靜脈炎
1.原因由於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塑膠管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2.症狀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為原則。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黴素、氫化可的松等,應充分稀釋後套用,並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同時要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
(2)抬高患肢並制動,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進行熱濕敷。
(3)用中藥外敷靈或如意金黃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4)超短波理療,用TDP治療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空氣栓塞
1.原因由於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導管連線不緊,有漏縫;加壓輸液、輸血無人在旁看守,均有發生氣栓的危險。進入靜脈的空氣,首先被帶到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如空氣量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並分散到肺小動脈內,最後到毛細血管,因而損害較少,如空氣量大,則空氣在右心室內將阻塞動脈入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引起嚴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狀病人感覺胸部異常不適,瀕死感,隨即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紫紺,心電圖可表現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變。
3.防治方法
(1)輸液時必須排盡空氣,如需加壓輸液時,護士應嚴密觀察,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液體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氣時可增加胸內壓力,以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臥位可使肺動脈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氣泡則向上飄移右心室尖部,避開肺動脈入口由於心臟跳動,空氣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肺動脈內。
(3)氧氣吸入
(4)在行鎖骨下靜脈穿刺更換水槍時,應在病人呼氣時或囑病人屏氣時進行,以防空氣吸入,保留矽管或換液體時的任何操作環節,均不能讓矽管腔與大氣相通。

常見類型

熱原反應

主要是細菌內毒素經過靜脈輸液劑進入體內累積量超過人體的耐受量時,便發生熱原反應。臨床症狀是高熱、寒顫、皮膚蒼白、瞳孔散大、血壓升高、白細胞減少;嚴重者伴有噁心、嘔吐、頭痛以至於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熱原樣反應

由於輸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類似熱原的反應,主要受生產、貯存、輸液器具、輸液操作過程及輸液環境等污染。

過敏反應

除表現有皮膚瘙癢、紅斑樣皮疹等一般過敏反應外,臨床常見有類似熱原反應的嚴重過敏反應,難與熱原反應區別。

細胞污染引起

被細胞或真菌污染的液體進入體內而引起的一種比熱原反應為嚴重的急性細菌性感染反應,如嚴重的菌血症或敗血症

原因注意事項

藥物

(1)大輸液:大輸液若在貯存、搬運、使用中發生玻璃碰撞出現的細小裂紋或瓶蓋鬆動,會造成漏氣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輸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細檢查。發現輸液瓶口鬆動、瓶壁有細微裂紋及澄明度不合格,則不得使用。
(2)添加藥物:①添加的藥物質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輸液反應。必須使用合格的藥物。②添加藥物劑量過大,濃度過高,也易造成輸液反應。應降低藥物濃度。③添加藥物與輸液發生物理變化或分解、聚合等,從而導致療效下降,引發輸液反應。應避免藥物配伍禁忌。④藥物致熱停用後,患者體溫即恢復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選擇不當,中草藥針劑應與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釋後靜脈滴注,不宜與生理鹽水混配。原因為中草藥針劑與生理鹽水配伍後常可因鹽析作用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從而增加輸液反應的發生率。
(3)熱原累加:靜脈給藥時,當進入體內熱原質細菌內毒素達到一定量,患者即發生熱原反應。靜脈滴注給藥時,應儘量減少配伍藥物品種。
(4)微粒累加:配液順序不當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標。配藥受空氣污染,塵埃微粒較多,配藥針頭過大,致使輸液膠塞橡皮進入輸液中,導致輸液微粒增加。應改變配液順序,配藥間要設淨化設施,使用小針頭配液,可減少輸液中微粒。

輸液器材質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輸液器也是造成熱原污染的途徑,臨床上必須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輸液速度

靜滴含K + 、Ca 2+ 、Mg 2+ 等離子的藥物時,如滴速過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輸液反應。對體質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輸液環境

一般在夏季氣溫炎熱,空氣濕度偏高時,藥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發輸液反應。氣候寒冷季節,對高齡患者或者體質較弱者,也可引發輸液反應。輸液時一定要注意環境溫度。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發熱性疾病或體質虛弱、免疫力失調等患者,可使反應率升高。排除藥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後,判斷為病情發展變化所致。
(2)患者年齡:老年患者、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對細菌內毒素敏感性增強,輸液反應發生比例偏高,輸液時應注意年老體弱和幼兒患者。
(3)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細菌內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閾值,所以對敏感體質患者輸液時要特別注意。

病例分析

輸液反應是輸液不良反應的簡稱,系輸液引起或與輸液相關不良反應的總稱,有時臨床上也稱之為“熱原反應”。但嚴格地說,“熱原反應”只是輸液不良反應的一個部分。臨床最常見的輸液反應是熱原反應和類熱原樣反應所致的發熱、寒戰、嘔吐等,其他尚有菌(細菌、芽胞、真菌)污染反應,過敏反應等[1]。本文報導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69例輸液反應,並就原因和預防措施做一探討。

臨床資料

69例中,男 48例,女 21例;年齡19-74歲,平均 50.5±15.5歲;其中單純靜脈滴注大液體13例,大液體+西藥製劑24例,大液體+中藥製劑16例,大液體+中藥製劑+西藥製劑16例;大液體中加藥種類1-8種, 平均3.7±1.2種,其中加藥1-3種31例,加藥4-5種15例,加藥6-8種10例;加藥安瓿數1-20支,平均 6. 6±2.2支。發生反應時輸液量75-500mL,平均203±35mL;發生時間最早在輸液後 15分鐘,最遲 80分鐘,平均35±8分鐘。輸液反應的參考診斷標準如下[1]:在輸液後 15分鐘至 1小時內,發生冷感、寒戰,發熱 38℃以上,於停止輸液後數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腰部及四肢關節劇痛,皮膚蒼白、濕冷、血壓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原因分析

把發生輸液反應的因素分為四種,藥物因素:經檢測發現藥物外觀變化(包括透明度、顏色、絮狀物、瓶口鬆動、安培裂縫等)或發現熱原及微粒超標;輸液器具因素:經檢測發現輸液瓶、輸液器、注射器熱原及微粒超標;操作因素:經檢測同一批號的其它藥品和輸液器具熱原及微粒均不超標且無其他質量問題。病人因素:經檢測無其他原因可循。經分析本組屬藥物因素29例(42%),屬輸液器具因素7例(10.1%),屬操作因素27例(39.1),屬病人因素6例(8.7%)。

討論

3.1發生機制 熱原是指引起動物體溫升高物質的總稱。廣義的熱原包括了細菌性熱原、內原性高分子熱原及其化學熱原等,藥劑學上的熱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現已證明熱原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種內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微粒異物也是引起輸液反應的重要因素,靜脈輸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異物如橡膠微粒,不溶性無機鹽、活性炭微粒、纖維、配伍用藥過程中產生的微粒以及輸液過程中空氣沒經濾過而進入輸液的致病菌或灰塵等,可引起類熱原樣反應、靜脈炎,血管肉芽腫、肺水腫栓塞、過敏反應等 。熱原由靜脈輸入血液,刺激腦下垂體發熱中樞,引起發熱反應[1,2]。
3.2 預防
3.2.1 嚴把藥物及輸液器具關 液體使用前要認真查看瓶簽是否清晰,有否過期。檢查瓶蓋有無鬆動及缺損,瓶身、瓶底及瓶簽處有無裂紋。藥液有無變色、沉澱、雜質及澄明度的改變。輸液器具及藥品的保管要做到專人專管,按有效期先後使用。輸液器使用前要認真查看包裝袋有無破損,用手輕輕擠壓塑膠袋看有無漏氣現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輸液器具[2,3]。
3.2.2 改善治療室環境 治療室按常規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晚1小時,每周用2%過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進行室內、門窗、台面、治療車及地面濕式擦拭2次。每月治療室空氣細菌監測1次。配藥及輸液操作過程中,減少治療室及病房人員流動,避免掃地、掃床,以減少空氣中的塵粒。目前採用的淨化技術是提高輸液環境空氣的潔淨度保證大輸液質量的最有效途徑,如安裝淨化間,層流罩或使用超淨工作檯進行輸液配藥。
3.2.3 嚴格操作規程 靜脈輸入過程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醫護人員在靜脈輸液操作前有效地進行手的清潔與消毒。改進安瓿的割鋸與消毒,採用安瓿鋸痕後用0.5%強力碘或75%酒精棉簽一次消毒後折斷,能達到無菌目的,且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瓶塞、皮膚穿刺部位消毒要徹底,重複穿刺要更換針頭,熟練過硬的穿刺技術及穿刺後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覆穿刺靜脈增加的污染。經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產品,如果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單位時間內進入人體內的內毒素量有可能超過閾值,對體質虛弱或敏感患者則可能引發輸液反應,因此,輸液中經常巡視觀察,防止輸液速度過快。
3.2.4 合理用藥,注意配伍 液體中應嚴格控制加藥種類,多種藥物聯用儘量採用小包裝溶液分類輸入。兩種以上藥物配伍時,注意配伍禁忌,配製後要觀察藥液是否變色、沉澱、混濁。配製粉劑藥品要充分振搖,使藥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針時,加藥後應讓藥物必須充分溶解,必要時增加燈檢,符合輸液要求方可輸注;藥液宜現配現用,尤其是在高溫潮濕季節或外部環境較差時。藥液配製好後檢查無可見微粒方可加入液體中。由於中草藥提取製劑成分較為複雜,與含有離子成分的輸液配伍後可能會因鹽析作用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輸液反應的發生率。因此,複方丹參、雙黃連等中草藥針劑,一般採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後靜滴,而不選用生理鹽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離子成分較多的輸液作為稀釋劑。

預防和處理

輸液時儘量減少藥物配伍品種 多種藥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熱原疊加引起輸液反應。由於中草藥注射劑既易帶入微粒,又易與其他藥品發生反應,因此使用中草藥注射劑時儘量不要與其他藥物配伍。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認真執行查對制度 仔細檢查液體有無混濁,瓶口是否鬆動,瓶身有無裂縫。消毒、操作按規定執行,並選擇質量保證的輸液器具。紫外線定時消毒,保持空氣清潔,防止污染。
選擇適宜的稀釋劑和輸液速度 藥液應現用現配,選用藥品說明書上的稀釋劑,並查看好配伍禁忌。輸液速度應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及藥物性質進行調整。
輸液反應的處理 一旦發生輸液反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輸液器及液體(保留備查),做好搶救治療準備。但不能拔針,因為再次靜脈穿刺可能有困難,導致搶救治療延誤。
對發熱及血清樣反應立即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0.3~0.5mg/kg、異丙嗪0.5~1mg/kg肌注,同時給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溫或對乙醯氨基酚等退熱藥治療。如患者出現寒戰、高熱、唇紫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難等過敏性休克症狀時,立即肌注腎上腺素0.01~0.03mg/kg,並每隔15~30分鐘反覆用藥。同時靜滴氫化可的松5mg/kg,24小時內可達3~4次。血壓過低時快速補充膠體及晶體液,並在充分擴容的基礎上,套用多巴胺、間羥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分別加入5%葡萄糖溶液靜滴。對氣管持續痙攣並出現呼吸困難者,給予氨茶鹼靜注、噴霧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並配合吸氧喉頭水腫引起呼吸道梗阻時應緊急行氣管切開。對急性肺水腫者立即停止輸液,取坐位或半坐位,減少靜脈回流;給予經20%~30% 酒精濕化的氧氣,必要時給予氨茶鹼5mg/kg緩慢靜滴或速尿1mg/kg緩慢靜注,甚至可用西地蘭等強心治療、甘露醇治療腦水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