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

軍民融合

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一般指本詞條

軍民融合就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美國建立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即是“軍民融合”的一個典型。美國國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軍民融合給美國國防部每年節約300億美元,相當於其採辦費總額的20%以上。

2015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

2018年11月15日上午,中央軍民融合辦舉辦軍民融合發展總體情況第三方評估成果報告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軍民融合發展重要論述,傳達學習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精神和全國軍民融合發展工作座談會精神,研討交流軍民融合發展總體情況第三方評估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民融合
  • 外文名: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 融合意義:通過軍民深度融合盤活存量資產等
  • 性質:國家戰略
發展方式,國家戰略,中國戰略,戰略意義,變革對策,體系建設,產業模式,發展意義,社會反應,科學內涵,

發展方式

二戰後,世界許多國家將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採取以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為主,軍事力量競爭為輔的戰略,促進了軍民共用技術的巨大發展,形成了各自的發展模式
美國方式
二戰後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美國的軍轉民階段。
二戰後,美國政府強調軍轉民,實行軍工科研資料解密,鼓勵將國防科技成果和人才轉入民用企業。在軍工科研所中成立研究與技術套用辦公室,幫助軍工科研所將國防科技成果轉向私營企業。美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就得益於大批軍事科研成果的解密。這一時期,美國堅持“以軍帶民”,強調國防與國民經濟共同發展。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軍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軍民融合作為一項國策被正式確立後,美國對軍工企業等部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了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融合。“以軍帶 民,以民促軍”政策的實施,將美國國防與國家經濟帶入跨越式發展階段
俄羅斯方式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改變其軍事畸形發展的狀況,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軍轉民。1990年,俄政府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防工業“軍轉民”法》,旨在推動俄羅斯軍方和軍工企業最佳化改組,通過對軍工企業進行結構改革,減少軍工企業數量,發展軍民兩用高新技術,加強軍工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儘快改變軍事畸形發展的局面。但因國內政治劇變與金融危機,使俄羅斯國防工業軍轉民的改革收效甚微,軍品與民品分割現象依然存在,軍民一體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難以落實,原本強大的軍工體系也受到了削弱。
日本方式
二戰後,日本軍力發展受到種種限制。為恢復戰後經濟,日本政府強調國家經濟依靠民用部,強調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沒有區別,採取大力發展民間軍事工業、成立軍民一體化公司、公司內優先發展民用技術、以民用帶動軍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軍民兩用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推進軍民一體化進程
歐盟方式
二戰後,英、意、德、法等歐洲國家在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後,渴望和平成為歐洲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各國元首以戰後的視角開始審視軍與民之間發展的次序問題。1975年,歐空局的成立標誌著先民後軍以民促軍戰略的確立。歐盟先在民用領域進行技術、人才開發。法國率先從法律和會計制度上實行軍用和民用之間通用,使軍用採購和民用採購之間無差別,在制定政策時也將國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同時考慮。德國、義大利也是歐盟軍民融合的支持者,它們採取的措施是縮減國防經費預算,加強國防科技的國際合作。歐盟各國國防軍工企業能力不同,軍轉民經歷與進度不同,但各國通過協商,在科研政策、國防工業、科研人才三個方面達成一致,致力於歐盟國防科技一體化,其目的是在開發民用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軍民聯合技術開發,從而為從民用技術合作過渡到軍用技術合作打下了基礎。
中國方式
20世紀50年代之前:全民皆兵軍民一體;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重軍民兩用;
20世紀60年代: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
20世紀50-70年代,處於“軍民結合”階段。1958年,毛澤東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方針後,開始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管理機構改革,從而拉開了軍轉民的序幕。這一時期,國防工業國民經濟各成體系,雖然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國防工業實行中央與地方雙重領導管理體制,但軍隊、政府間職能不清,加上國家實行面向國防建設服務的戰略,使得國防工業依然獨立於民用,還是民用為軍用服務,為發展武器裝備業服務。
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提出“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兩頭兼顧、協調發展”以及“提高軍民兼容程度”等思想,有力促進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同時,江澤民指出中國要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並反映時代特徵國防現代化建設道路。
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進入“軍民一體化”階段。鄧小平提出 “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後,國防科技工業開始實行軍民結合,要求國防工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為經濟建設服務,以四個現代化建設帶動國防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為與國民經濟相結合,實行了公司制市場化改革,將航天、航空、兵器、艦船等軍工總公司改組為10個集團公司,實行契約制,實現了政企分開、供需分開,從而使中國國防工業走上了“軍民兼容”、“軍民結合”的道路。國防科技工業真正融入到國民經濟中,由單一面向國防建設轉為面向為工業、科技、經濟和國防現代化服務,大力發展民品生產和第三產業
2006年:深化國防科研體制改革,建設國防科技創新新體系。
2007年,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的戰略思想,標誌著中國開始邁向“軍民融合”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思路是:國防工業要與經濟建設良性互動,國防工業要與民用工業相聯繫,實現民用與國防科技工業同步發展,形成國家創新體系下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這一思想要求對軍工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對不適應市場機制的軍工企業進行兼併、重組與關停,培育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中國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顯示,中國的軍民融合度在30%左右。這標誌著中國的軍民融合處於由發展初期向中期邁進的階段,處於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進的階段。

國家戰略

中國戰略

軍民融合成為國家戰略
2015年3月12日習近平在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任。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是中央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
軍民融合成為國家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
“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軍民融合戰略由構想轉為實踐
2017年6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時指出: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必須立足國情軍情,走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道路,把軍民融合發展理念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領域全過程,強化貫徹落實和改革創新,堅持法治思維,向重點領域聚焦用力。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黨中央領導,強化使命擔當。各省(區、市)要加快設定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完善職能配置和工作機制
軍民融合進入實質性實踐階段
2018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時指出:
要抓好《關於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建設的意見》貫徹實施,推進軍民融合領域立法;加快職能轉變;通過戰略性重大工程有效推動科技創新;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統一協調相關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項目,統一調動所需的人、財、物等創新資源

戰略意義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說明了,推動中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確保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必由之路,對於提高中國人民解放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變革對策

以政府為先導
中國政府在軍民融合中扮演兩種角色,一是直接干預軍工企業的併購活動,參與有關軍工企業改革、併購的重大決策;二是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通過法律、經濟等間接的方式影響軍工企業。從歐洲與美國來看,政府充分發揮“管理者”進行巨觀調控的作用,在國防工業購併中採取發動、鼓勵等間接手段,促進軍民融合發展。而俄羅斯在軍轉民中,由於政府未擔當起巨觀調控人的角色,使得軍工企業與民用企業生產相同的產品,造成企業間不必要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國政府把軍民融合作為國家戰略,對軍工企業的產業結構布局和調整 進行長遠規劃,對“軍轉民”實施政策引導,使軍工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環境。
法律法規為保障
軍民融合需要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 系,規範軍民融合中各參與主體的行為。制定 “軍轉民”法規,以保障軍轉民的順利實施。從法律制度來講,中國的軍民融合工作才剛剛起步,需要通過立法加以推進,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規範化。
以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為核心
一是借鑑先進國家的經驗,對中國現有的國防機構進行改組,或擴大國防科研項目的申報範圍,使民用科研機構參與到國防科研項目的申報中來;二是建立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軍民兩個領域的雙向技術交流,實現軍民雙贏。

體系建設

2、工作運行體系
3、政策制度體系
體系的建設實際上是一個破除現有軍民之間的信息壁壘、準入門檻等的過程,是為二者融合落地激發活力、降低成本、構建橋樑和紐帶,“三大體系”統一於推進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之下。

產業模式

1、“軍轉民”
2、“民參軍”
中國“民參軍”尚處於起步階段,兼具機制靈活、效費比高等諸多優點,未來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民參軍”,即民營企業、民營資本,或者以民品為主的國資進入軍工行業
中國民營企業進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主要有三層含義:
1、進入軍用產品和技術市場,參與軍品的研製和生產,或進行零部件的配套研製和生產;
2、進入軍工資本市場,參與國有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或合資合作組建新的股份制項目公司
3、進入軍工人才市場,各類民營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應聘于軍工企業。
據統計,截至2016年3月,中國已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比“十一五”末期增加 127%,在2010年中國參軍的民用企業僅為700多家。
“民參軍”的方式:
1、通過參加總裝備部總參謀部總後勤部、海軍、空軍等國家機關和十一大軍工集團組織的項目招投標活動直接參與;
2、與現有的軍工企業合作研製或配套生產;
3、收購或兼併現有的軍工企業;
4、參與軍用高科技企業的股份制改造。

發展意義

中國發展意義
1、通過軍民深度融合,盤活存量資產,吸引各種渠道資源進入安全領域,促進創新,加快武器裝備升級換代;
2、解決原有中國軍工資產的效率問題,構建中國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軍民深度融合的運行體系,由原來的“輸血”轉為“造血”,促進軍工產業升級。
3、把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共同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實現軍民兩部門合作共贏的目標。

社會反應

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很多國家的社會信息化程度遠遠高於軍隊信息化程度,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借雞下蛋、借海出船,是軍隊科技強軍的必然選擇。美、英、法、德、日等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所需要的高新技術80%—90%來自地方企業。因此,通用技術時代到來的本質意義,就是軍與民兩大領域真正成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對“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中國許多民營高科技企業,不僅技術領先而且有巨大發展潛力,與傳統國防軍工企業可形成優勢互補。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深化軍民融合發展之路,無疑是為科技強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北京現代產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彭劍彪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全局,是大勢所趨。伴隨著國家鼓勵軍民融合發展政策的不斷出台,社會資本參與軍工領域的熱情不斷高漲。相信未來在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的環境下,我國的軍民融合進程將不斷加快。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軍民融合的發展還面臨著渠道不夠暢通、體制機制藩籬仍然存在,思想觀念轉變不夠徹底等一系列挑戰,極大地影響了軍民融合的步伐。
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看來,一家軍工企業要在社會上有影響力,必須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產業。“2017年集團公司軍民融合產業營業收入要達到1470億元;初步構建協同共享的集團公司軍民融合產業研發體系架構,逐步提升研發能力;著力構建‘製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新業態”。
中航工業航電股份董事長盧廣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軍工是尖端技術優先套用領域,也是顛覆性創新的匯聚之地。“中國軍民融合產業前景極為廣闊,通用航空北斗衛星導航商業航天發射、網路安全等,每一個產業無不是以萬億計的市場規模。”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CEO郭正標是一個擁有商業航天夢的初創企業創始人,一個連續創業者。他涉足商業航天已有4年,渴望通過技術變現,通過自建低軌毫米波衛星通信星座,實現未來“5G+天基網際網路+空間計算”的商業融合,使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牌照的民營空間寬頻運營商。
其實,像郭正標這樣願意參與“軍民融合”的民營企業不在少數。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盡理想。數據顯示。我國已有超過8萬多家高新技術民企,產值超億元的有1500多家,並且部分企業在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眾多領域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均達到或超過了軍工標準,能夠參與裝備科研生產的尚不足1%。
究其原因,郭正標坦言:首先,是缺乏公平競爭環境。國家的巨觀政策是希望民營企業能夠參與到國防建設體系中,但事實上,很多民營企業無法享受到與軍工企業同等優惠的政策。其次,思想觀念尚未轉變,人們對將國家安全與發展視為一體的社會意識還比較淡漠。由於民營企業的體量較小,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還不夠完善,一部分央企為了規避風險不願意和中小企業合作,甚至對民營企業有著實質性歧視。再次,體制與機制的藩籬仍然存在。其中一大阻力就是我國頂層統籌統管軍民融合的體制尚未建立,軍民兩大系統各自為政、建設相互脫節。加之中小民企獲取和知曉相應軍用標準的信息較為滯後,以及重重的行政審批,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的進程。
郭正標認為,“民營企業是有能力參與軍民融合的,可能初期的力量會比較弱小,也會有個別的資質還達不到要求,但是希望國家可以培育和扶持這股力量,多傾聽一些民間企業的聲音。此外,央企能夠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如通過PPP的或股權投資的方式與民營企業合作,把民間企業一些好的東西用起來,互惠互利。”

科學內涵

我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黨領導打贏革命戰爭和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是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認識的重大升華。
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兼顧發展和安全,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之所以能夠對發展和安全構成支撐,是因為國防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雙向支撐拉動作用。
應對複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有助於提升國家戰略能力。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結合有助於提升國家創新能力、贏得國家戰略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