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高科技企業

民營高科技企業是指從事高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私營企業及部分集體所有制和股份制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營高科技企業
  • 外文名:Private high-tech enterprises
  • 特點:遠見卓識的危機管理
  • 關鍵要素: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
成長階段,成長模式,成長環境,成長現狀,成長對策,技術創新,

成長階段

一、企業創立與初步發展時期的影響要素
我們認為,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由創立到初步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存活下來;第二個階段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在初步發展後的持續成長和發展壯大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企業能否做大的問題。在這兩個階段中,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及其領導人的視野、目標、實力、素質和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均有所不同,故而影響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要素也不盡相同。在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與初步發展時期,促使其發展成功的關鍵要素有以下幾點:
1.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
一般而言,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業成功要依賴於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及時抓住有利的市場機遇,開發市場迫切需求或將要需求的高科技產品。這一點可以在聯想、巨人和方正的成功上得到說明。
聯想的前身是1984年11月1日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當時我國的電腦市場還很不成熟.我國的用戶還不太了解電腦.整個電腦市場基本上處於西方國家簡單進口的階段。當時電腦市場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就是西文漢化的問題,西文漢化向題成為當時計算機在中國推廣的第一大障礙。而這正是當時的聯想所面臨的市場機遇。當時的聯想的獨特優勢是中科院計算所的技術儲備和力量,在這個基礎上,聯想開發出了聯想漢卡,擁有了自己的獨特的技術。技術創新與市場機遇的結合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使得當時的聯想在1985年便實現了300萬元的銷售收人。巨人集團也是通過將市場對西文漢化的需求與自己開發的漢化技術相結合才實現了初步的發展和資本的原始積累。
方正成立於1985年,剛開始時並無明確目標和核心技術。直到1988年,北大計算機系的王選教授開發出了雷射照排系統,才使北大方正有了自己的技術。當時中國的計算機市場已經啟動。大量的計算機從作業系統到辦公軟體全是英文捆這對擁有中國人自己的雷射照排系統的方正是一個極好的市場機遇。
聯想、巨人和方正的成功,都是市場機遇與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的結果。我們很難判斷,如果沒有當時市場對西文漢化的需求,如果聯想、巨人沒有自己的漢化技術,如果沒有王選的雷射照排系統,聯想、巨人和方正能不能成功,或者還會以什麼其他的方式成功。為什麼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和初期發展意義重大呢?首先,一般而言.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以及市場開拓都要基於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高科技產品(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有些科技企業不是主要靠自己的技術起家,如網路公司),而自己獨有的技術是生產高科技產品的基礎。其次,對於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而言,如果它有自己的科技產品,但市場的需求不旺或者市場的競爭強度太大.那么就加大了這個民營高科技企業能否獲得初步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自己獨有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的市場機會,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立和初步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2.政治權力的靈活運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提出了大行銷觀念,將行銷組合因素由4P發展為6P,加人了公共關係(Publicre]a晚.)和政治權力(Politicalpower)兩個新因素。事實上,在中國特殊的行銷環境下,政治權力有著十分重耍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前途,這可能就是一些民營高科技企業在發展初期特別注意利用政治權力尋求支持與保護的內在原因。聯想和華為這兩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在其發展初期的實踐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麼政治權力的合理利用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創業和初步發展階段如此重要呢?我們知道,中國正處於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經濟體制不成熟,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模糊,這就決定了在中國政治權對經濟具有更大的影響,當然對於民營高科技企業也同樣具有更大的影響。政府的一個政策或一種短期的干預能夠促進一個民昔高科技企業飛速發展,也能夠促使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迅速地葵縮消亡。因此能否正確建立保持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關乎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興衰成敗。
3.廣告促銷的強勁攻勢。
鋪天蓋地的密集的廣告至少在很多民營商科技企業的發展初期取得了成功,大呈的廣告是他們的知名度和銷售收人大幅上升。能夠體現這一點的典型有瀋陽飛龍集團、巨人集團等。巨人集團可算作是利用廣告迅速成長的高手.讓我們考察其中的一例。1995年2月10日,史玉柱下達總動員令.發動促銷電腦、保健品和藥品的三大戰役。戰役打響後,巨人產品廣告鋪天蓋地,以集束炸彈方式一次性推出電腦、保健品和藥品三個系列30個產品。一時間巨人廣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全國50多家新聞媒體,行銷網路延伸到50萬個商場,戰役24小時不停。奇蹟出現了:30種產品上市不到巧夭,訂貨超過3億元。同時上百家新聞媒體聚焦巨人集團.其中《人民日報》在半個月內四次以長篇通訊的形式報導了巨人,新華社五次發通訊稿。藉助於強大的廣告攻勢,巨人名利雙收。
為什麼強大的廣告攻勢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原因主要是高科技產品的高技術含量與消費者所具有的知識之間的不對稱。一般的消費者不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精湛的知識,因此對各種高科技產品的品質特性缺乏判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本身不一定真實的廣告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大量重複密集的廣告會強化消費者對它的認可並樹立名牌效應,這時的可能結果就是誰的“聲音大”,誰的知名度就高.誰被市場的認可程度就大。
二、企業持續成長時期的影響要素
中國民曹高科技企業進人持續成長發展壯大時期以後,企業及領導人的視野、目標、實力、索質和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在新的成長時期和新的行銷環境下,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其中,企業文化、戰略決策、危機管理四個要素往往會影響到民營高科技企業今後的路能否走好,進而持續穩健地走下去.底得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1.企業文化的有效支撐。
許多民營高科技企業善子通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和卓有成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把人的潛力發揮至極,使追求企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相一致。不少企業家認識到:技術可以仿製,管理模式可以引進.形象包裝和品牌建設可以交給專業公司打理,惟有企業文化,只能產生於企業內部,需要踏踏實實地積累和創建。凡是成功的民營高科技企業,都是通過正確的企業文化創造出凝聚力。資源是可以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業的持續發展的真正源泉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可以凝聚企業的所有力量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為企業渡過難關而拼搏。通過對聯想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這一點。
聯想是國內有著鮮明文化特徵的企業。這種鮮明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聯想作為中國IT產業的老大,聯想文化中包含聯想創業成功的獨特理念和經營哲學。第二是聯想與諸多成功的中國企業一樣,背後有一個非凡的人物柳傳志,聯想的文化中處處體現著柳傳志的影子。”柳傳志十分強調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對聯想成長的重要性。柳傳志認為,在中國好的企業一定是實行了現代企業制度;股東、蓄事會和管理層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他說:與同時在中關村成長起來的企業相比,正是因為我們有了深厚的文化底組,才能任憑企業經營層面的千變萬化,經營策略的不斷調整,最終也能成功並健康發展。從聯想的成功實踐和柳傳志的話語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對民營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重要性。
2.戰略決策的明智選擇。
當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是否要多元化,如何多元化是它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多元化是中國企業做大的一個情結。很多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被發展初期的輝煌所迷惑而忽略了企業本身存在的深層次的問題.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目標而盲目進行多元化,結果是企業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如實達集團在1996年“實達電腦”上市後擁有的資源多了,就上VCD、上PC、上軟體,先後投資了20多個公司,而到今天我們得到一個教訓,實達不可能同時做這么多事情。
民營高科技企業如何跳過多元化陷阱,主要靠戰略上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聯想的發展過程中,柳傳志始終把企業定位於計算機領域,目標是成為長期的有規模的高科技企業,無論是企業處於危機關頭,還是面對國內的房地產熱、炒股熱.柳傳志都心無旁鶩,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聯想在戰略上的清醒的頭腦保證了聯想的成功。
3.遠見卓識的危機管理。
任何企業的發展中都潛伏著危機,民營高科技企業也不例外。民營高科技企業很可能被表面的高速發展所迷惑而看不到潛在的危機,危機的出現可能會帶來致命的打擊。樹立危機意識、正確對待危機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考察下面的案例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這一點。
三株集團曾在中國保健品市場上顯赫一時。但因,.常德事件”而一吸不振。就其原因,不能正確地處理危機是一個重要因素。1993年三株註冊不過30萬元.,4年後,三株淨資產已達48億,且資產負債率為零。但令人們驚訝的是如此強大的三株竟是那么地脆弱,因一場人命官司而衰落。三株對“常德事件’這樣的危機顯得束手無策,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公司萎縮。這暴露了三株公司缺乏危機意識及危機預警機制,以至於三株公司不能正確處理危機。如果三株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能有危機意識、建立危機應對機制,三株完全可能躲過這場災難。
反觀堪稱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榜樣的聯想和華為,他們在樹立危機意識,正確對待危機,強化危機管理方面做的卓有成效。例如,面對IT業發展迅速、變化快、競爭殘酷的嚴峻現實,聯想開展了獨特的危機教育。柳傳志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一“變是聯想集團永遠不變的主題飛柳傳志不但要求聯想集團各部門的決策者們自己要變.還要對其下屬和員工逐層進行“變”的教育,樹立變的觀念和意識,增強員工的緊迫感。使員工樹立起.變“的意識和危機意識。

成長模式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模式,分析每一種模式的利弊得失,可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借鑑,促使民營企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企業制宜,採取最佳的成長模式。
在學術界,有人曾將民營企業成長模式歸納為3種:科技領先型、行銷導向型、戰略聯盟型。所謂科技領先型成長模式,就是以技術或專利作為企業成長的關鍵要素,以科技創新為導向求得生存和發展。所謂行銷導向型成長模式,也就是以市場拉動作為企業成長的主要動力,以行銷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和趨勢進行技術研發或購買專利,通過有效的行銷管理來滿足市場需求,從而為企業成長奠定基礎。所謂戰略聯盟型成長模式,則是指企業以自身的業務專長或核心能力為基礎,與相關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進而不斷拓展業務。…也有人將民營企業成長模式歸納為專業化成長模式、區域化成長模式、國際化成長模式、產業化成長模式4種。專業化成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產品專業化,即“將小產品做大”,以專取勝。區域化成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在某一地區企業簇擁抱團,構成大小規模不等、專業特色鮮明的民營科技企業群落。國際化成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安排科技開發創新,供應適銷的科技產品,進而不斷拓展國外市場。產業化成長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企業以製造業為載體和基礎,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化或以高新技術為依託致力於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
筆者認為,如果考慮到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科技型企業特性,再系統考察該類民營企業創業發展的全過程及其成長現狀,那么,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模式可歸納為以下五種。
1.專業化成長模式。
民營高科技企業在創業之初,擁有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管理資源通常十分有限,規模和實力非常薄弱。因此,在內有國有企業競爭、外有跨國公司擠壓的市場環境下,許多民營高科技企業依靠“將小產品做大”的專業化成長模式實現了企業的快速增長。藉助專業化模式發展壯大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所具有的共同特徵表現為:在資金匱乏和技術基礎差的發展初期,能夠依靠深入細緻的市場調查、市場分析和市場預測,獲取充分的需求信息,在市場中尋求“補缺基點”(market niche),運用市場補缺的發展戰略,選擇競爭者認為技術複雜、利潤不高而不願做或不值得做的產品,將其“做精、做大、做專、做深”。這些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其“專、精、新、特”經營原則。
(1)“專”就是指民營科技企按專業化協作原則,為大企業專門提供零部件、元器件,搞專門化生產。例如,包頭市新材料套用設計研究所看準了稀土永磁防蠟器在石油行業的套用前景,專門為大油田提供油田用永磁防蠟器件,包括抽油機井防蠟器、自噴井打撈式防蠟器、抽油桿防蠟器等40餘種產品,在該領域取得了市場領先者的地位。
(2)“精”就是指產品的性能、質量、特色精益求精。例如,科利華教育軟體公司在發展教育軟體產業方面精益求精。推動了教育和學習的革命,讓學校的教學和學習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作用和滲透,通過軟體集成實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集成,其產品之精湛和行銷之精準令人讚嘆。
(3)“新”就是要在產品和技術裝備上不斷開拓創.新。例如,四通公司在印表機領域重視產品創新,相繼推出了M2024印表機、M1570七色印表機、四通Ms一2400、四通Ms一240等新產品,贏得了市場競爭優勢。
(4)“特”就是指企業推出頗有特點的科技產品和服務。例如,北京用友軟體集團在強手如林的高科技企業中獨闢蹊徑,以特取勝,致力於發展財務管理軟體,2001年技工貿總收人超過3億元.從業人員上千人,成為北京市最大的軟體企業。
專業化成長模式並非只有產品專業化一條途徑。民營高科技企業還可吼選擇其他專業化成長模式,包括:
(1)最終用戶專業化,即專門致力於為某類最終用戶服務,以此作為成長發展的基點。如計算機行業的一些民營高科技企業專門針對某一類最終用戶(如醫院、銀行、證券公司等)進行科技研發和市場行銷,在滿足某類最終用戶需求方面做得卓有成效。
(2)垂直層面專業化,即專門致力於滿足分銷渠道中的某些層面的市場需要,藉以尋求成長壯大的契機。例如,以計算機及廣播電視技術套用為基礎的北京天華宇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藉助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達成的良好合作關係,暫時放棄大學和國小用戶,專門扶事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以及現代化電教設備的研發、生產和行銷。
(3)顧客規模專業化,即企業專門為某一種規模(大、中、小)的客戶服務,如不少民營高科技企業專門為那些被大企業忽略的小客戶服務。
(4)特定顧客專業化,即企業只對一個或幾個主要客戶服務,例如深圳市力德訊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電信公司生產電話磁卡。
(5)地理區域專業化,即企業專為國內外某一地區或地點的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例如,陝西三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專門為農村風濕病患者開發研製生物藥酒。
(6)產品或產品線專業化,即企業只生產某一大類產品,以此來獲得競爭優勢。例如,北京永興四方科技有限公司專門開發生產教育軟體。
(7)客戶訂單專業化,即企業專門按客戶訂單生產預訂的科技產品,滿足客戶的特定需要。例如,北京哈特韋一四方科技公司專門根據各地電力公司的訂單要求,開發、生產電力自動化保護設備。
(8)質量和價格專業化,即企業專門生產經營某種質量和價格的產品。例如,深圳華胄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生產供應優質高價的計算機晶片。
(9)服務項目專業化,即企業專門提供某一種或幾種其他企業沒有的服務項目。例如.北京江民新科技術有限公司專門生產集防、查、殺、修、擴、護於一體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實時監測防火牆,並提供智慧型升級自動更新服務。
(10)分銷渠道專業化,即企業專門服務於某一類分銷渠道。例如,西安金箭科技發展公司專門為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及各類醫院開發生產HIsTAR醫院信息管理系統。
2.網路化成長模式。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網路化成長是指企業圍繞某一特定的產業或產品而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集聚成彼此聯繫、產品互補、規模不等但特色鮮明的企業網路。在我國,採用該成長模式最為典型的當屬浙江溫州和江蘇蘇南地區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例如,浙江樂清的低壓電器民營科技企業群落、江蘇蘇州的計算機設備企業群落等。一般來講,民營高科技企業網路化成長需要具備三方麵條件:一是相對集中的地理空間布局,從而節約物流、溝通成本;二是以專業性市場為依託,便於產品分銷;三是以專業分工為基礎,以專業化產品為主業。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活力不僅來自企業內部的微觀所有制結構,而且來自企業之間的相互協同、相互增益的網路效應。面對國內外其他大型企業在技術、資金、規模、品牌上的先行優勢,民營高科技企業單打獨鬥是難以取勝的。而眾多民營高科技企業聯手走向市場,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它既可以保持民營高科技企業靈活多變、反應敏捷的特點,又能積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產品規模優勢。網路的形成還可以促進民營高科技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從而促進民營高科技企業整體生產技術與創新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交易成本的降低。
民營高科技企業網路化成長初期往往採用“原地膨脹”的方式,即當某類科技產業在特定區域初萌生機時,由於盈利示範效應,不斷有新的民間資本進入,日益增多的同類科技企業陸續開業,逐漸形成一個頗具特色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網路。待其擴張受到市場規模、經營環境和基礎設施狀況等外部客觀條件限制時,民營高科技企業又會採用“異地孵化”的方式,即在一個不同的通常距離較遠的地理空間孵化出與自身同質的新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網路。
3.全球化成長模式。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是指民營高科技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利用生產要素和管理技能,根據全球市場信息開展技術創新,從事高起點的研究開發工作,或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和經銷服務點,直接參與全球競爭。近年來,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在全球化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成為民營高科技企業成長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和新趨勢。例如,北京時代集團的拳頭產品HL-D硬度測試儀第一代產品的開發設計靈感來源於1987年5月的“北京一埃森國際焊接展覽會”。
在這次展覽會上,時代集團的創辦者發現該產品具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前景,立即套用中外結合法開發研製:研製的硬度計,其探頭是進口瑞士的.計算機選用日本的,自己則集中力量開發軟體——AD轉換裝置。結果,僅用了半年時間就開發出第一代產品。現在,已研發出第五代產品。由於該產品性能優異,價格適當,歐美各國紛紛採用。到20世紀90年代,時代集團在歐洲相繼成立了英國時代、德國時代,並在整個歐洲建立了40餘家代理機構。
1994年,時代集團在美國建立子公司,同時發展了60餘家代理商,在全美形成了運行高教的行銷網路。目前,時代產品已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般來講,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紛紛瞄準國際市場實施全球行銷,自覺融人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之中;而中小型民營企業多以合資經營、特許經營、虛擬經營等內向型全球化的成長模式逐步壯大。浙江萬向集團自1994年以來先後在美國、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設立了分公司或辦事機構,並採取本土化經營戰略,有效地提高了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再如,華為公司是位於深圳的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生產以電話程控交換機為主的通信產品,屬於典型的高科技企業。以信息和技術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引發全球性的經濟成長方式革命,其勢不可擋的衝擊力已波及各個傳統產業領域,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華為公司在最高的起點上,開始同國際上同行業中最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展開針鋒相對的較量,通過十幾年的努力,華為公司不僅實現了同跨國公司在我國程控交換機市場分庭抗禮的目標,而且已經以自主智慧財產權與跨國公司在國際舞台上展開了激烈競爭,在全球化成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4.聯結成長模式。
依託某大型企業或實力雄厚企業而使自身獲得發展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大都是藉助配套聯結型、行銷聯結型、供應聯結型等聯結成長模式。
(1)配套聯結型成長模式是指民營高科技企業圍繞某大型企業的核心產品,以lS09000為紐帶,為大企業提供配套的零部件及半成品,以此作為成長發展的基本途徑。例如,重慶市民營高科技企業在機械、軍工等領域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尤其是占據了機車產業的龍頭地位。在宗申集團、力帆轟達、隆鑫集團等大型企業周圍,形成了眾多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群體為之提供發動機、自動化儀表等配套產品。這種配套聯結型成長模式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新興民營高科技企業。
(2)行銷聯結型成長模式是指以某大型貿易公司為核心,民營高科技企業為其提供產品,而該大企業專門負責行銷的合作模式。在四川、雲南、廣西、甘肅等地,專營中草藥、生物藥劑的貿易公司周圍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群體即屬這種類型。例如,在昆明市,以開發中草藥資源為主的其他民營高科技企業,如滇虹、綠野、名揚、南藥等,都得益於行銷聯結型的成長模式。這些民營高科技企業大都藉助大型貿易公司為其產品打開市場,以此為契機贏得市場知名度和信譽度,並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3)供應聯結型成長模式是指某一大型原材料生產企業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群體提供原材料的一種合作模式。一般是先有原材料生產大型企業,之後,按照經濟原則和比較優勢逐漸形成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例如,上海石化廠周邊的生產化纖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便屬這種類型。再如,四川省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玉蟾茶廠依靠當地豐富的茶資源,藉助大型茶場為其提供的優質茶原料,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與瀘州醫學院合作研製成了保健飲,料茶“玉蟾春”抗衰茶,開闢了茶葉消費新領域,填補了我國的一項空白,企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5.產業化成長模式。
很多民營高科技企業依託高新技術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把工商資本引入農業,根據農業的特點發展和完善高新技術,快速地實現農業的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例如,武漢和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工農業科技開發、物業管理、水產養殖等多領域經營活動的大型高科技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
為推進農業產業化,近年來集團組建了“和平農業公社”,在當地政府的批准下,實行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把農民變為股民,把農業變為企業,把分散的農民土地經營通過股份合作方式,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由企業組織經營,風險由企業承擔。
這種體制的創新和獨特的企業成長模式使農民看到了希望。人股的土地,由企業重新規劃,套用高新技術,種植名優蔬菜、水果、水產以及動禽養殖等,在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農業的產業化。
綜上所述,民營高科技企業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選擇不同的成長模式,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行業特點、市場環境和企業狀況等各種因素。實際上,許多成功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模式都是以上述五種成長模式的某一種為主導,或有機地結合其他四種成長模式。

成長環境

成長模式選擇適當,市場反應靈敏,內部管理嚴格,只是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健康成長創造了基本的內因條件。然而,創造民營高科技企業健康成長的外因條件同樣至關重要。深入研究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環境,全面認識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制約因素,有利於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營造更加寬鬆有利的成長環境,尤其是有利於推進政府部門在市場準人、企業融資、稅費負擔、權益保護等相關領域的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
1.市場準入問題。
儘管我國已經加入了wTO,但是相當一部分企業,並沒有同外商投資企業一樣享受國民待遇。從總體上看.政府對民間資本投入的限制還是偏緊。200i年12月11日,國家經貿委下發了《關於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這個意見中稱,對外商放開的領域,原則上要對民營企業放開,但如何具體化,沒有說明。
這就使地方上出現了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操作現象。不少學者呼籲:隨著我國加人wTO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急需把對內開放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幅度拓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在市場準人方面,有學者提出要統一準人原則、統一準入辦法、統一準入條件、統一金融服務待遇、統一產業服務待遇、統一企業兼併待遇、統一法律地位、統一法律規定、統一執法力度的“九統一”構想。總體原則是:政府對所有企業應一視同仁,按照市場經濟“國民待遇”原則,允許外商進入的領域就要允許民營企業進入。而要將理想變為現實,還必須實施行政審批制度創新,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
尤其是國家有關部門應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儘快制定出一個進入目錄,使民營企業可以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便利。各級政府部門要在經營許可、銀行貸款、城市土地供應、行業監督等方面儘快取消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限制,因地制宜實施促進民營高科技企業快速健康成長的規劃和措施,加強指導、協調和服務。
2.企業融資問題。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資金來源基本上靠自我積累,滾動發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嚴重不足,導致許多企業科技開發、規模生產滯後。近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發育較快,形成了股票類、貸款類、債券類、基金類、項目融資類、財政支持類六大融資方式,以及數十條國內外融資渠道。但是,除了短期信貸以外,其他融資渠道對民營企業的開放度很低。民營企業相對國有企業的融資機會少、規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種少、擔保難、成本高,遠遠滿足不了各類民營高科技企業融資的需求。據2001年的一項調查,國有企業申請貸款271億元,貸款滿足率為71%,外資企業申請貸款175億元,貸款滿足率為81%,股份制企業申請貸款177億元,貸款滿足率為68%,私營企業申請貸款77億元,貸款滿足率僅為60%。這樣計算下來,民營企業所獲得的貸款僅僅是國有企業的24%,三資企業的32%,股份制企業的38%,占整個貸款總額的10%。民營企業受歧視的程度由此略見一斑。融資困難已成為當前民營高科技企業成長的一大難題,因為沒有資金的支持,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商品,阻礙了科技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進程,致使生產規模維持在低水平。為此,必須對企業融資的所有制歧視問題給予關注,破除所有制歧視,執行統一的貸款標準和上市標準,為民營高科技企業成長開闢多種融資渠道。
3.稅費負擔問題。
各地同一行業、同一規模的企業稅收執行標準不統一,納稅額彈性很大,人情稅現象比較普遍。例如,對合夥企業和個人企業,既征個人所得稅,又要征企業所得稅,這種雙重納稅既不利於企業發展,也在法律上站不住腳。
再如,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捐款活動中,民營企業捐款不能抵扣稅,而國有企業則可抵扣3%的稅。一些省份的收費不僅多,而且不公開,不透明,成了企業不堪忍受的負擔。個別執法人員到企業收費無標準,“三亂”現象嚴重存在。為了有效地制止“三亂”,一要實行統一透明的稅費徵收辦法,保護民營高科技企業正當的投資收益;二要在執法機構建立收支兩條線制度,收費數量不能直接與收費人員收入掛鈎;三要健全監督機制,對於執法、執紀部門的“三亂”行為,可直接向當地法院與政府有關部門舉報申訴。不僅如此,各級政府還要努力營造有利於民營高科技企業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扶持政策。對於民營高科技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舊設備和舊工藝,國家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例如,在稅制方面,對於科技含量較高的高科技企業可以給予適當幅度的稅負削減,以刺激高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在不能改革現行的增值稅政策的情況下,對民營高科技企業開發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所征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後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力度較大,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這些政策的宣傳和落實,使之充分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
4.權益保護問題。
目前,全社會還不能公平地對待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至少還存在如下現象:(1)如果國有企業欠民營企業或銀行的錢,那就是債務關係,而民營企業欠國有企業或銀行的錢,卻可能被賦予某種罪名。(2)儘管政府規定了民營企業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經營場所,“因建設需要徵用、拆遷的,應當給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補償,”但什麼是“合理”的標準,安置和補償的具體程式又是什麼卻沒有明確,最終導致現有保護政策往往有名無實。(3)為保汪國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維護國家的所有者權益,政府必然會通過行政權力來限制稀缺的資源流人非國有企業,維護國有企業的經營特權。這種限制不僅抑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而且違背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原則。(4)如果國有企業財產被盜竊,公檢法會全力偵破;如民營企業資產被盜竊,有關部門還難以做到執法嚴明。(5)民營企業維護權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求助於法律的保護,如果法律保護的是私營企業,而侵權的是國有單位,法律常常是站在維護國有資產的角度來處理糾紛,還不能把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的保護放到同等重要的法律位置來施行。為了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必須認真清理歧視性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建立一套全國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權益保護細則,並將重點放在健全投資經營中止賠償制度、強化投資產權的侵權處罰制度、建立投資財產權的合併保護制度等方面。

成長現狀

據2000年底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民營科技企業超過4.92萬家,從業人員333.6萬人, 全年總收入8736.6億元, 實現淨利潤606.6億元。總的來說,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
(1)產權問題。產權不清一直是限制和制約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瓶頸。由於歷史的原因,高科技企業往往採用“民營公有” 、“民營集體所有” 等混合所有制形式。隨著企業資產的增加、企業規模的擴大,這些所有制形式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投資混亂、管理粗放、控制權糾紛、企業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智力付出沒有足夠的回報等,最終導致許多企業 “一做大就垮” 。
(2)技術創新問題。到目前為止, 我國的技術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市場中介機構也很缺乏,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使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難度加大,難以獨立承擔技術創新的風險。
(3)融資渠道問題。我國儘管制定了有關扶持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很大,甚至政策不能到位,使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非常突出。資金不足,已成為影響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大主要障礙。
(4)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家族經營問題。
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大多是由兄弟伙、父子兵、朋友搭檔建立起來的。因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管理,容易造成家族管理成員與非家族成員間的不合,致使企業內部溝通困難,派系衝突日增,民營企業家把精力集中於組織內衝突的排解,而無時間考慮企業的經營管理。
(5)人才問題。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遠未真正形成,社會保障體系也不完善,這都對民營高科技企業從市場上獲得自己適用的人才造成困難。

成長對策

1.創新—— —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之源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創新,現在,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以模仿型創新模式為主,原質性的、獨創性的自主性創新不占主導地位。自主創新是企業在成長中追求的最終目標,即使是那些靠模仿起家,後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它們的競爭優勢地位也是在經過一段模仿、學習過程的磨鍊,在取得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後才取得的。因此要加強自主創新力度, 加大研究與發展(R&D)經費投入, 建立技術創新體制: ①建立內部激勵機制,做好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工作。這是搞好技術創新的核心生產因素。人們通過創造新技術和經營管理好企業,獲得相應的高收益,人們的創造潛能才能發揮出來; ②吸納各類高素質人才; ③處理好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的關係。
2.現代企業制度—— — 民營高科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產權結構大都主體單一,這一方面導致企業缺乏有效的、社會化的能力監督機制,制約了企業廣泛籌集資金, 用於企業再發展; 另一方面, 企業承擔無限責任, 風險太大。由於企業內部關係、 決策方式、分配製度、財務管理等諸方面與現代企業制度相去甚遠,與市場經濟中的股份制、國際化運營、資產重組等現代經濟運行方式不相適宜, 故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大。
解決上述矛盾的關鍵就是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對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產權界定,分清產權歸屬,有利於調動產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規避風險,有利於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
民營高科技企業產權界定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 “誰投入誰所有” 的原則; 二是公平、公正、科學的原則;三是保護初創人權益的原則。根據勞動者聯合產權理論,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產權多元化構成主要有:資本投入、勞動剩餘轉移部分、土地投入、企業商譽、 商標、 技術和管理投入等。這些投入要素存在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有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它們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使企業資產增值,當然應該成為企業產權的構成, 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
通過實施現代企業制度,民營高科技企業可以調整股東結構,實現產權多元化,在企業與員工間建立起一種以資產為紐帶的新型勞資關係,構成促使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使創業者不再吃老本,堅持創新;使新員工有一種歸屬感,為新人創造發展的機會和發揮能力的空間。這也是企業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3.風險投資—— —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成長之翼
根據我們課題組所發出的200張問卷反饋回來的數據統計分析,目前民營高科技企業中,內部積累是其最重要的融資渠道的企業占70.6%; 銀行貸款是最重要的融資渠道的企業占23.5%;利用風險投資基金、發行公司債券和股票上市作為主要融資渠道的企業僅占5.9%。這說明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場融資體制,基本上是內部融資,致使相當一部分企業被迫滯留在“小打小鬧”式的自我積累和零負債投資階段,或者通過民間渠道借款,利息負擔沉重。可以預期,隨著民營高科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資金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資金供求矛盾的解決,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強有力支持: ①加快組建二板市場,拓寬民營高科技企業股權融資的渠道;②借鑑國外經驗,組建產業投資基金,增強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資本金實力;③完善債券市場,拓展民營高科技企業債券融資的渠道;④建立高科技企業的貸款擔保和財政貼息制度,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貸款提供政府擔保和財政支持;⑤發展私募市場,允許並支持民營高科技企業在法律框架內私募融資;⑥培育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4.企業家才能—— — 民營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指南針
熊彼特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將企業家的首要職能定位於創新,即創新是企業家個性化的重要標誌。奈特則將企業家的職能概括為 “商業決策和承擔風險” , 而科斯納則強調了企業家在不均衡的市場中, “識別機會和把握機會” 的能力。綜上所述, 可以將企業家的職能概括為兩點,即經營和創新。因而作為行使企業家職能之能力的企業家才能,就可以歸結為兩個維度,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所謂經營管理能力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經營者必須具備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及協調控制能力等,對於企業家而言,這是維持企業生存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而創新能力則可以分解為兩部分,即識別機會的能力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我國目前出現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一般是以企業主式 包括家族式 或合夥式企業占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其管理方式難以適應規模較大的企業, 而業主 企業家 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具有本專業和本行業豐富的知識,但大多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其管理方式主要憑直覺或經驗。前一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而後一特點則說明他們不擅長全面管理。在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初創時期,由於他們對本行業的產品和市場較為熟悉,因而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進行創新活動,從而迅速打開企業的局面。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 創新難度增加, 管理問題也日趨複雜, 對企業家來說, 他們的優勢 創新 在減少, 而劣勢 管理 卻在增加。事實上, 絕大多數陷入困境的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問題並非出在技術上, 而是出在管理上, 如內部管理混亂,行銷失誤, 預測失靈等。因此, 我們認為, 民營高科技企業家的創新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的不協調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當務之急就是提高企業家的管理能力或改革企業制度,來改變經營者—— — 企業家才能的不均衡。
5.集團化發展和跨國經營—— — 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壯大之路
在國際跨國公司的強勁攻勢面前,我國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實現企業集團化戰略模式,即在國內企業之間進行強強聯合,或企業與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結合,爭取把自己發展成為以大型骨幹企業為核心,集資本、 生產、 技術於一體的企業集團, 並以此作為我國跨國投資的主體,充分利用國家、 法人、 自然人和國外資本, 努力提高企業資本的運營效率,這對於強化企業技術、資金及人才的基礎,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組建企業集團,有利於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因為它可以通過核心企業的支配地位調動生產要素在企業集團內部之間自由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向高效率的配置主體轉移, 從而打破地區、 部門界限, 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充分發揮現有存量資產的作用。組建企業集團,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於形成企業間的群體優勢和綜合功能, 可以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在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型”的企業集團發展模式,“拉郎配”式的行政干預往往有規模不經濟。要特別發展以資產聯結為紐帶的股份制企業集團,建立不受政府行政干預的金融體制。企業集團舉債要適度,謹慎地進行多元化經營。
對於處於劣勢的我國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是否有資格和可能進行跨國經營呢 按照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 回答是肯定的。比較優勢理論啟迪我們,並非擁有壟斷優勢的企業才能進行跨國經營,只要採取的戰略和對策正確,民營高科技企業集團在參與全球競爭中會逐漸壯大。

技術創新

一、民營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顯然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投入資金過少。如以湖南省長沙市高新區“一區四園” 為例, 該區1998年共有在冊企業367個, 全年實現銷售收入總計119.3億元, 而當年全部企業的R&D支出不到1.51億元, 只占全部銷售收入的1%稍微多一點。這實在與高科技企業的稱謂不相符合。而且, 如剔出R&D支出絕對數額大的企業如三一重工、 遠大空調、 創智科技等, 其他企業對R&D的投入就更是少得可憐了。這樣的企業往往都是憑藉創業者的看家技術, 開發出某種產品, 然後向市場推廣, 等著坐吃山空。一旦市場沒了, 企業也就走到了盡頭, 根本談不上什麼可持續發展。
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的人力資源體系。長沙 “一區四園” 總共從業人數為38979人(1998年) , 其中技術開發人員5815人, 占總從業人數的14.9%; 其中大學以上學歷的占18.4%, 高中及以下的占45.9%, 相應指標較一般國有企業還低得多。而少量的高學歷人員又為遠大、 三一重工、 創智科技、LG彩管等所擁有。因此, 可以認為湖南省的所謂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最重要的支撐— — —人力資源體系根本沒有建立起來。這種致命的先天不足注定了這些所謂的高科技企業中絕大多數是短命的。
技術研發缺乏嚴格的論證, 市場 “失誤現象”嚴重。技術研發過程缺乏嚴格的論證, 尤其是對市場容量、 市場潛力及其商業推廣過程缺乏論證。單純是為了技術的先進性而進行研究開發, 沒有考慮到其技術的實用性和未來市場產業化推廣的可能性與價值, 這樣的結果是盲目地研究出了某項可能很尖端的技術甚至世界領先的技術, 又盲目地籌資建廠進行產業化生產, 其後果是企業尚未成立就已注定了其破產的命運。
政府的政策導向不明確, 對民營企業關注不夠, 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資助的範圍之外。據 《中國科技統計年鑑》(1997年) 的資料顯示, 一直至1995年為止, 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的來源依次是國家研究機構、 高等院校、 企業和其他, 前二者共同創造了70%以上的成果, 後兩者的分額少於30%, 而這裡的企業又主要是指的國有大中型企業, 由於沒有明確的詳細的資料, 民營企業顯然是包括在 “其他項目” 之中了。這裡民營企業對重大科技成果貢獻的數量少之又少的背後是民營企業科技的投入的對稱性少數分額。從相關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 目前人力資源與資本尤其是資本這種真正制約中國的技術創新的瓶頸資源的分布是極不均衡的, 也就是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資助的範圍之外了。
同時由於我國科技研發領域並未實行招投標制, 退一步講, 就算實行招投標制, 由於民營企業距科技研發主管部門 “距離” 遙遠, 加上我國對研發資助的切塊管理, 民營企業要想從政府獲得R&D資助的成本也是巨大昂貴的。這個問題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繼續困擾民營企業。
與外界的聯繫不夠, 沒有能夠充分利用廣泛的技術信息資源。在我國成長起來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似乎都離不開這么一個規律或現象: 即創業者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自己籌措資金搞研究, 苦苦數年甚至十數年, 突然有朝一日靈感迸發他成功了, 而碰巧這項技術又大有市場, 於是他冒著風險建廠進行產業化, 他就發達了。這其實是典型的個人的成功,其機率是很小的。而有許許多多沒有成功, 或是技術研究出來了卻又被市場無情的否決了, 他還是失敗了, 沒有人知道, 沒有人同情。這樣憑著個人的智慧與巨大的風險去抗爭畢竟勝算太小了。如果他能夠走出自己的斗室, 加強與外界的聯繫, 充分利用各種技術、信息資源和關係資源, 一則其技術突破成功的可能性會增加許多, 二則可以避免鑽牛角尖做無用功— — —技術開發成功了卻不能進行產業化開發的“市場失誤” 現象。在經濟、 生產、 技術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 我們的技術專家卻置若罔聞, 依然單打獨鬥, 這真是我們的又一個莫大的悲哀。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封閉效應較好, 而擴散和溢出效應很低。創業者— — —技術專家對自己賴以創業的技術敝帚自珍, 對企業的研發人員缺乏足夠的激勵。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企業所賴以發展的關鍵技術的凝固效應。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 由於其創業過程的特殊性, 民營企業始終都擺脫不了家族主義的影子。作為創業者, 歷盡了艱辛才僥倖開發出來的某項成果, 他肯定會小心翼翼、 千方百計地守護和看管, 不許外人窺覷, 即使到了產業化的階段成立了研發班子, 其中的核心技術與訣竅依然會嚴密地封鎖在他自己和他最為信賴的親屬的腦子裡。這樣核心技術被凝固、 鎖住難以再向前突破而保持其技術的競爭優勢, 同時作為經營企業、 技術研發的最為重要的信賴也就不復存在, 其他的研發人員激勵不足也就是自然的了。
二、如何加強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
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促進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 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和設計。
1.正確確定我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 技術創新是一種外部性很強的產品。原來的經濟理論往往把其作為存在於經濟系統之外的技術環境來加以研究和處理。而這種技術環境的優越與否則標誌著一個社會進步的程度。作為公共品的技術在技術的產權安排上具有模糊性, 與一般物品的公共產權制度一樣, 社會成員均享有使用和共同所有的權利, 因為他們都為技術的生產付出過成本 (納稅) , 當然還因為這些技術具有基礎性而使得對其所有權和使用權作清楚的界定是極為困難的, 同時這類技術的學習與傳播只需要極低的成本,等等, 公共技術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技術的供給主體只能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科技研究與開發計畫, 由政府預算作為技術的投資計畫, 以政府所屬研究機構作為技術的開發主體。客觀現實強力地支持這一理論的成立。而作為脫胎於計畫經濟的我國來說,由政府來包辦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就表現得更加強烈。在集中決策的計畫經濟體制內, 決策權利的壟斷性與經濟運作過程的調度計畫性決定了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和扮演的關鍵角色, 從研究機構設定、 立項、 成果鑑定以及推廣套用等全過程都具有充分的政府行為。這完全是一種 “三位一體” 的運作模式, 即政府投入、 政府所屬機構從事研究開發、 政府負責推廣套用。
過去幾年的中國科技界, 每年均創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 僅重大成果就有數萬項。這些重大成果大都從政府創辦的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的實驗室中“走” 出來。最具有公共產品特徵的國家級重大項目成果來源結構 (依成果數量排列) 為: 研究機構、 高等院校、 其他來源、 企業。其中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二者共創造出了70%以上的成果, 後二者的分額小於30%。在省、 部級重大科技成果中, 由於相當部分的成果是針對經濟活動過程中具體問題的研究產物,成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套用性, 企業作為行為主體參與到這樣一類成果的研究過程中, 由此引起了省、 部級重大科技成果在國家級成果來源結構基礎上的構成變化。專門研究機構和大學的貢獻減少,企業和其他科技來源比例增大, 雖然如此, 但仍未能動搖政府所屬研究機構在省、 部級成果供給中的重要地位, 二者仍分享50%左右的成果數量。從這些資料顯示, 基礎性的或者是公共性的技術的供給主體不可能由民營企業來承擔, 因而民營企業在這裡面能夠得到的政府的資助是相當少的。不僅我國如此, 世界其他各個國家的情況也概不例外。
我們在此要討論的是看民營高科技企業能否成為專用技術的供給主體?理論上, 專用技術是技術的產權具有排他性的技術類型, 在這裡所謂的 “專用” 本質上是指由於技術的產生與存在所派生的所有權、 使用權、 技術所帶來的收益索取權, 對技術本身的處置權等 “權能束” 的可定義性並得到清楚的界定。專用技術又可分為專用和專有兩種情形, 前者強調技術的使用權利, 而後者則更多的關注對技術所有權的擁有。專用技術與公共技術的根本區別在於: 前者與少數人 (甚至與某個人) 有關, 後者與社會全體成員密切聯繫。專用技術與少數人相關是因為這部分人對專用技術的創造、 生產付出了代價 (成本) , 代價形成過程的有限性決定了代價的 “回報” — — 技術的壟斷性占有。之所以產生專用技術是由於專用技術的創造同時具備必要性與可行性。
這所以必要是因為技術帶來的收益有高於成本的可能, 也就是說在不考慮機會成本時對技術的投入能給投資者帶來正利潤。專用技術存在的可行性表明保持技術的 “專用” 狀態成為可能。當某種技術在具備任何生產成本 (只要成本大於零) 的條件下擴散,成為社會的共有資源, 這時雖然技術的投資行為對社會而言具有 “外部經濟性” , 但對投資人而言則是非理性的行為, 技術創新的投入者同時受到 “打擊” ,技術的創造受到抑制。專用技術產權內容的可定義性與社會的技術產權制度安排共同達到保護技術的“專用” 性, 可定義性具有產權主體安排的低成本特徵, 而技術產權制度的設計與安排則是加大技術非交易性擴散的代價 (成本) 。鑒於此, 不難得出: 只有在一個產權明晰和具有完善產權制度的社會裡, 才可能出現真正意義的 “專用技術” 。因此, 產權明晰與知識技術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就成為了 “專用技術” 存在與發展的兩個必要條件。而目前我國產權制度的改革已經深入人心, 而關於知識技術產權的保護力度也是越來越加大和細化, 各種法律和法規不僅日趨完善而且也越來越得到貫徹執行, 這樣我國專用技術滋生的環境條件已經具備或是將要具備, 這樣作為民營企業主也就會得到足夠的激勵去進行技術的創新。也就是民營企業完全可以與其他如科研機構、 高等院校及國有企業一樣成為一個技術供給主體。因而國家要在政策導向上對民營高科技企業進行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