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遺蹟文物,
人物生平
少年
趙藩,字界庵,晚年自號“石禪老人”,1851年2月7日,出生於雲南劍川縣向湖村一戶白族人家。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書法家。趙藩主攻詩詞、書法,詩詞頗豐,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一席之地。書法專習顏、柳,兼習何、翁行楷,可謂具顏骨柳意,何風翁神之妙。
自幼從父學,5歲授書,過目成誦,有“神童”之稱。
趙藩6歲時,杜文秀義軍激起,攻克大理、劍川等地,他便隨家人避難金沙江畔。此後,趙藩一直致力於學。15歲時,入維西將領張潤戎幕下當幕司。雖在軍中,依然日日手不釋卷,每過一地,必先赴書市。日子一長,存書太多,只好藉資購來兩匹小馬,馱書隨軍而行。
科舉
1875年,參加鄉試,中雲南省第四名舉人。
從1875年至1893年,趙藩六次赴京參加會試,皆名落孫山。
六次往返京滇之間,趙藩得以細訪名山勝景,古廟老庵,每到一處,尤喜觀賞前人字畫,揣摩拜謁。也寫下眾多山水詩。 同時,趙藩亦目睹民間疾苦,憤然寫下不少憂思詩篇。如《觀音土》、《小兒歌》(見《向湖村舍詩初集》)等。)
1875年,趙藩省試中舉後,曾任易門縣學官,後又任雲貴總督岑毓英的幕僚。這期間,趙藩利用閒暇時間,專心練字。1888年,岑毓英重建大觀樓,因見趙藩筆力渾厚,便囑他書寫孫髯翁大觀樓長聯。此聯歷經歲月變遷,至今仍懸於大觀樓上。
1893年
上級指派趙藩到四川酉陽直隸州任知州,此後15年,趙藩一直在四川宦遊。在川為官期間,他秉公辦事,被百姓稱為“趙青天”。任職直隸州期間,趙藩每月必下鄉視察,每次出行,皆不擾民。城中遭水災,趙藩捐出俸祿,賑恤災民。
1900年
以道員銜分發四川候補。1901年冬,四川白蓮教、紅燈照起義方興未艾,清政府派封疆大臣岑春煊到四川任總督。岑上任後,以重兵圍剿紅燈照,殺害了深得民心的紅燈照領袖廖九妹。趙藩曾當過岑春煊的啟蒙老師,但此時身為其下屬,無法開口規勸。只得另闢蹊徑,以諷諫之筆,撰寫一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並將其刻好後掛到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中。隨後,特請岑到武侯祠赴宴,讓岑看到對聯。 15年中,在四川歷任酉陽知州,鹽茶道、永寧道、按察使等官職。四川總督趙爾豐,殘民以逞,大肆捕殺革命黨人,趙藩深表不滿,力持不妄殺。1908年,同盟會員謝奉琦謀在敘府起義,事泄被捕。趙藩竭力營救不果,辭官返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解職在家的趙藩接受了宣布雲南獨立的蔡鍔、李根源等人的電請,行抵大理。陸軍協統曲同豐及地主士紳,在大理成立“迤西自治機關部”,各界集合千餘人,公推趙藩為總理。
1913年春
1918年7月,軍政府大元帥制改為“七總裁合議制”,唐繼堯被選為總裁,電請趙藩為代表到廣州列席政務會議。軍政府特任以交通部總長職。他悉心規劃,提出西南鐵路方案,力促南北議和,後因皖喜軍閥段祺瑞破壞,未能達成協定,他遂辭職回滇,掌雲南圖書館。集白香山“專掌圖書無忌地,閒尋山水自由身”之句榜門,以示志力著述,不復過問政治。
著作
收藏圖書頗富,《續滇南碑傳集》載有鄧邦述所作《文熊先生趙公傳》,稱其“於經史傳記百家之書,無不博綜詳考,洞其流別,聚書十數萬卷,多手自批識”。今雲南省圖書館所藏《兩漢金石記》、《聖諭廣訓》及明代麗江土司木增詩文集有其藏書章:“趙藩印信”、“臣名日落”、“仙寓目”、“趙藩”、“劍川趙氏”等。晚年致力於文化事業,關心地方文獻的收集,總纂《雲南叢書》等書籍,向全省各地徵集地方文獻,共收古今雲南人著述211種、1631卷及不分卷51冊。趙藩一生著述頗多,,詩文有《向湖村舍詩初集》、《向湖村舍詩二集》、《向湖村舍雜著》等,楹聯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鈔》、《介庵楹句續編》、《介庵楹句正續合鈔》等,四川成都武侯祠著名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就是出自趙藩之手。趙藩在書法上也造詣頗深,宗顏真卿、錢南園,深得南園剛勁靈動之氣,結體用筆又有自己的風格,為清代滇中四書家之一,如今懸掛在昆明大觀樓由孫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長聯”,就是趙藩38歲時應雲貴總督岑毓英之請所書的。
趙藩致力於學術,凡經史子集,百氏雜家之書,以及古今文章流別,金石文學,無不廣泛涉獵,詳加考校。平素關心滇蜀文獻對兩省(雲南、四川)掌故,尤為熟悉。他的書牘為世所推重,詩名書法尤震一時。同代人推為儒宗,莫不以師視之。 《滇八家詩選》稱趙藩“與詩極深研幾,意興所志,伸紙吮毫,立即成詠,自同治甲子(1864)起訖民國丁卯(1927)止,有詩70餘卷,不下萬數千首,視放翁尤過之”。 趙藩的聯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續合鈔》里,計錄存542聯。其詠成都諸葛亮武侯祠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給諸葛亮以辨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受毛澤東主席的稱讚。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第一集對此亦有精彩評論。
遺蹟文物
位於劍川金華山的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書法家、詩詞楹聯家趙藩墓,現已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任過都江堰水利監工的趙式銘在墓碑上題詞道:“經守其常,權濟其變,蜀攝監司,粵總部院,長養人才,訓正文獻,滇士之魁,清儒之殿。”短短32個字,概括了趙藩的一生,耐人尋味。同樣,趙藩墓後 的王藻湄墓志銘和郭鳳翔墓志銘讀來也耐人尋味。王藻湄墓志銘中說:“王藻湄,字澹漪,系劍川道光甲午科舉人王紹科季女,生於1853年9月初3,卒於1926年冬。她1873年與趙藩結婚,別名太原君,以小鷗波館為齋名。她賢明慈惠,知書達理。夫婦感情深厚,常以詩文唱和。”郭鳳翔墓志銘中說:“郭鳳翔是西昌人,字芍芸,別名河陽君,生於1879年正月29日,卒於1919年5月2日。1894年,龍安太守麗江人楊小泉目睹趙藩在四川隻身遠宦,無人照應起居飲食,遂介紹其內侄女郭鳳翔為趙藩側室。她婉慧知禮,隨侍趙藩26年,噓寒問暖,照應周全,伉儷情深。”足見趙藩能精研經史,學養深厚,成為雲南歷史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是與為成就趙藩的事業而選擇了自我犧牲的王藻湄、郭鳳翔默默無聞的鼓勵和支持分不開的。趙藩故居之一的劍川金華鎮西門街光祿第,是座幽深且具有韻味的住宅,為趙藩回劍川拜見父母雙親之地。該宅高大敞闊的大門上高懸刻著“光祿第”三個大字的大紅木匾,是清光緒皇帝為趙藩題贈的匾額。住宅中坐北面南的“正安堂”左右兩邊懸掛的木刻堂聯是:
“有德則貴,有業則富,有禮則安,有學則雅;寧厚勿薄,寧方勿圓,寧拙勿巧,寧朴勿華。”
上聯邊款是:“第三子聯元命長孫藩敬書”。藩即趙藩。聯元即趙聯元,趙藩之父。趙聯元終身設館教學,培養人才,逝世後,仁人志士特為他立“德教”碑。可惜這副對聯現僅保存著上聯,下聯在“文革”中被燒毀了。鑒於趙藩任四川省臬台,積極參加辛亥革命、護國護法運動,曾擔任南方軍政府交通部長,功勳卓越,振興國家需要趙藩那樣的人才,而劍川開放、和諧的人文環境又是培育趙藩成長的沃土,黎元洪曾題寫了“滇南一老”的大字橫匾懸掛於光祿第中堂,光祿第更是聲名遠播。光祿第還是中共滇西北地委進行革命活動的地方。地下黨編印的《滇西北日報》、 《人民日報》曾在這裡出版。解放後,幸得居民段耀全、吳繼鵬,農民李洪、羅映香的保護,才使得光祿第及其一些珍貴文物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