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可以這樣認為,邊款藝術幾乎是與流派印章的興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這一領域內是傑出的開拓者。而鄧石如、丁敬之後,歷代篆刻家在邊款創作中以用刀風格及種類的變化而各顯神通。這一時期的邊款風書水準之高,堪稱空前,並因此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斗榮的局面,成了邊款藝術史上最光彩奪目的一頁。
邊款藝術的發展與石質印材的發現、套用有極其重要的關係。隋唐宋元時期,官印邊款之所以文字簡短,可能所用質地堅硬的金、玉等印材有關,與當時
印章仍以實有關。而隨著印章至明清時逐漸發展成了一種藝術品,其藝術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邊款在形式上有陽款與陰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單刀、沖刀、切刀及沖切兼用之別,在書體上融真草隸篆、一體,在風格上雄強與婉約並存,在內容上則由作者單刻印的年月和署名,發展為或有感而發,或敘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極其廣泛。這樣,邊款就成了一門集書法
章法、繪畫及文學、史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刻法
簡介
先將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塗一遍,這樣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邊款,應當是刻在印面的右邊,蓋印時其款就在左邊,這樣只要根據邊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蓋顛倒。
具體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點”以刀上鋒側勢切刻,“橫”以刀鋒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時略重,“豎”下刀時略重,“轉折”一般單刀刻,轉折處分兩刀完成,有時看起來像一刀。懂得單刀楷書邊款刀法後,多臨多練即可掌握。至於行草印款可取法鄧石如、
吳讓之,魏碑可取法
趙之謙,篆書可取法吳昌碩諸家。
印款的創作應注意兩點:一是文字可記事、記興、記時,也可發表藝術體會與見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與形式要考慮與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基本刀法
邊款的刻法,重要有單法和雙刀法兩種。
1.單刀法
單刀法,是指一刀刻成一筆線條,不復刀。單刀法一般是用切刀刻成的,以刻行楷書為宜。單刀法刻邊款時一般不先寫字樣,隨手在石上刻去。但遇到跋語較長時,可先在石上塗沙層墨,再用鉛筆在上面劃出每一行的直格,這樣刻起來容易掌握行數及行距,並可保證每一行都刻得挺直。石面著墨,容易看清刻成後的效果。單刀法是印章邊款中最常見的一種刻法,著力表現筆畫的頓挫,著意於刀刻的意味,字跡為陰文。
單刀法刻邊款,利用腕的轉動,使刀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石,不必轉動印石,或很少轉動印石。具體刻法簡述如下:
點
點有兩種,均作三角形,一種是平頭在上的,一種是平頭在下的。
平頭在上的,刀桿斜向內,用外刀角入石,向左略按便成。
平頭在下的,刀桿斜向外,用內刀角入石,向內一按便成。
橫
橫有短橫與長橫兩種。
短橫,刀桿斜向右內,以右刀角入石,然後擺動刀桿,向左稍切便成。
長橫,起刀同短橫,切下的幅度較大,或於切下的同時,刀角向左移,便成長橫。
直
直有短直、長直和帶鉤直三種。
短直,刀桿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然後擺動刀桿,向內切下便成。
長直,起刀同短直,在切下後,隨即將刀角向下移動便成。
帶鉤直,刻如短直或長直後,隨即把外刀角移到下端,向左一推便成。
撇
刀桿向右內,用外刀角入石,擺動刀桿,向左下切去,便成一撤。
捺
在單刀邊款中,捺筆一般都是以長點來代替作形,可以內刀角入石,向左上切去,或把印石轉動90度,以外刀角入石,向左下切下便成。
戈
刀桿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釘下後,隨即邊移動刀角邊向右下切去,然後在下端補刻一三角點便成。
直彎鉤這一筆用三刀接成。第一刀與刻直筆相似,但下端末銳處須注意略向右彎,第二刀刻法與橫畫相似,在估計應為挑鉤處進刀,向左切,注意與前一刀末銳處搭接,然後在挑鉤處補一三角點便成。
耳
長直刻好後,在耳形右上角進刀,先向左切,把刀收回,轉動刀桿,再向左下切,成一彎折,然後把刀角移下,刀桿向外,先輕後重,向下推動,同時擺動刀桿,使成一圓弧彎,最後把刀角向左一推,便成一鉤。
單刀小行草書邊款,是在刀角入石後,用切、劃、拉、轉、挑等手法,像寫字那樣刻成。這種刻法,執刀須緊,用力在腕,同時宜有較好的行草書功底,否則很難刻好。一般較大的單刀行草書款,多先在印石上寫好墨稿,然後根據其筆勢刻成,較易掌握。
篆書和隸書款,也可用單刀法刻,但一般亦均在印石上寫好墨稿後再刻。
2、雙刀法
雙刀法,先在印石上寫好印稿後,用雙鉤的方式在點畫的兩內側,以沖刀法刻好,然後挖去中間部分,宜於刻字型較大的行草書和隸書邊款。它的特點是,基本保存筆寫的意味,較少露出刀鑿的痕跡。雙刀法邊款有陰文、陽文、裝飾圖案等各種形式。
位置
1、終於左側
邊款經內側而結束於左側,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刻法,但往往在刻較長印款時必須經過仔細的計算,這樣才能保證結束於左側。
2、始於左側
邊款左起經外側,一側一側刻下去,直至結束。邊款的這種安排較為合理。
3、成對章
邊款一側一側連續刻下去,直至結束,最好刻成八面或十面。
4、獸鈕印
邊款應刻在獸頭所向一面。
內容及形式
1、內容
邊款能長能短,、沒有定式,可以是兩三個字的,稱為窮款或短跋,也可以是十幾個字,乃至數百個字的,稱為長款或長跋。
(1)單款:僅刻作者的名字,刊刻的位置不宜居中或太低,一般安排在印章左側的兩邊;
(2)雙款:除了作者名字外,還刻上此印為誰所作,同時刻有作者表示謙遜的用詞;
(3)時間:記述刻印的時間,一般採用農曆記時;
(4)地點:記述刻此印時所在地方;
(5)緣由:記述此印為何而作;
(6)技法:記述此印所採取的藝術技法;
(7)錄文:以詩詞、文章、格言等作為邊款的內容。
2、形式
有行書、楷書、隸書、篆書、草書、圖文並茂等形式。
章法
1、長款
一行一行刻下去,每面行數相等,行距勻稱,字型大小基本一致,每行的末一字,不要離底線太近;
2、印壁單面款
章法安排,變化較多,一般來說,不宜刻得太滿,以留有一些空白透氣的地方為好。
3、頂款
可分幾行刻滿,或刻一側或上下留空刻中間一條均可,但必須注意印頂和印面的天字方向要一致。
拓法
簡介
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硯台、墨、羊毫筆、清水、拷貝紙、連史紙等。
先將印款面擦乾淨,然後用毛筆醺水塗石面使其微濕,水中也可以加少許漿糊。然後將連史紙(或薄而勻的宣紙)蒙在石上,正面朝上,這樣紙貼石面部分全濕。然後將拷貝紙覆蓋在連史紙上,用棕帚在拷貝紙上刷,開始要輕一些,不能因濕而把紙穿透。換紙僅覆在上面按擦,使連史紙完全陷進邊款字口內,鋒芒清楚,然後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須是新磨的墨或新鮮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勻,可先在紙上試一試(墨不可太濃),然後在紙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濃厚發光的稱“烏金拓”,淡墨淺淺地勻拓的,稱作“蟬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為要點。拓好後等墨乾即可將連史紙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工具和材料
1、棕刷
系用棕柯皮卷孔而成的圓柱形刷子,市場有售,打磨後方可使用,也可用尼龍牙刷代替。
2、拓包
用來撲墨的,需自製,內芯為一小團棉花或海綿,外用塑膠薄膜包裹,再裹一層毛嘩嘰,最外層裹上一層細絹,用細繩紮緊即成。
3、紙
連史紙或薄型的綿連紙,拷貝紙,毛邊紙等。
4、墨和硯台
油煙墨或高級書畫墨汁,硯台須洗淨。
5、白芨
中藥店有售,每次三一五片,用熱水泡成極薄而略帶粘性的液汁待用。
6、毛筆
兩支,一支蘸清水,一支蘸白芨水,均須潔淨。
拓款的步驟
1、清理石章
將石章上的石屑及油膩污垢清除,以利於拓紙複合和著墨。
2、著水蒙紙
用乾淨的筆蘸白芨水濕潤印章的拓面,然後將拓紙蒙在上面,再用清水筆潤紙,使之濕度均勻。
3、吸乾余水
待拓紙漲足後,用毛邊紙蓋在上面,通過手掌輕按,將水分吸乾,以拓紙不能透視石章頗色為度。
4、刷擦拓紙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將拓紙下的石章鉗住,用右手將拷貝紙復在拓紙上,然後用棕刷刷擦。先將拓紙刷平服,由拷貝紙吸去余濕,再將拷貝紙由內側向外側輕輕揭去,移位後再復上,繼續加以刷擦,如此反覆。刷擦的力度可適當加強,直至拷貝紙與拓紙毫無粘連,拓紙字跡顯示清晰,字跡完全嵌入石內,並呈半透明狀。
5、均勻著墨
用拓包蘸上墨汁,先在其它紙上按拓幾下,調整墨色的濃度和墨的乾濕,墨宜濃、乾。先從無字處開始,逐步展開。拍打時可略帶斜度,頻率宜快。注意著墨均勻,墨宜薄,不可在一處反覆過多以致墨汁透到拓紙下後滲開。可一層一層拍打,直至字跡清晰、烏黑光亮為止。
6、乾後揭下
拓好的邊款不能馬上揭下,因拓紙未乾會起皺,造成前功盡棄。乾透後揭下,便取得光挺平整的墨拓邊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