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文

關於“款識”一詞,初見於《史記》載:“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以及《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之中,其曰:“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其注曰:“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通雅》引《扈言》說:“款為陰文,凹入;識為陽文,凸出。”《博古錄》記載:“款,在外;識,在內。”因此,廣義來說,凡是在石、磚、瓦、陶、金屬器物上刻寫、鑄造的文字,都可泛稱為款識;狹義則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即金文。現在在國畫、書法、篆刻中常提的“題款”、“邊款”、“題識”等,就是從這種意義上繁衍變化而來的。但元代吾邱衍《學古編·字源七辯》則認為款識是指六國古文。他說:“七曰款識。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款識
  • 出處:《史記
  • 釋義:青銅器上的銘文
  • 拼音:kuanzhi
款識文,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關於“款識”一詞,初見於《史記》載:“鼎大異於眾鼎,文縷(指紋縷)無款識”,以及《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之中,其曰:“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其注曰:“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通雅》引《扈言》說:“款為陰文,凹入;識為陽文,凸出。”《博古錄》記載:“款,在外;識,在內。”因此,廣義來說,凡是在石、磚、瓦、陶、金屬器物上刻寫、鑄造的文字,都可泛稱為款識;狹義則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即金文。現在在國畫、書法、篆刻中常提的“題款”、“邊款”、“題識”等,就是從這種意義上繁衍變化而來的。但元代吾邱衍《學古編·字源七辯》則認為款識是指六國古文。他說:“七曰款識。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