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土(陶瓷製品原料)

觀音土(陶瓷製品原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音土也稱高嶺土,又名膨土岩、斑脫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觀音土富含矽、鋅、鎂、鋁等礦物質,是粘土礦物,其化學成分相當穩定,被譽為“萬能石”。

觀音土是陶瓷製品的坯體和釉料以及粘土質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觀音土現在已成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術語。也就是說 “觀音土”已是世界同類粘土的統一名稱,這是中國瓷工對世界的一個大貢獻。

觀音土在饑荒時期普遍被饑民當成食物充飢,吃下暫時解除飢餓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土
  • 規範稱謂:高嶺土
  • 別稱:膨土岩、斑脫石、甘土等
  • 主要成分:蒙脫石(萬能石)
  • 化學分子簡式:Al4(Si4O10)OH6
  • 主要特點:鋁含量高,助熔劑含量低
  • 主要用途:作為制瓷原料
  • 分布範圍:遍布各地
  • 南方主產:原生高嶺土
  • 北方主產:粘積高嶺土
歷史記載,開發利用,制瓷,食用,相關傳說,

歷史記載

《天工開物·陶埏篇》說:“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相合,瓷器即成。”所謂糯米土即指觀音土。
觀音土

開發利用

制瓷

觀音土的開發和利用,為景德鎮制瓷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世界陶瓷工藝的發展起了重大的變革作用。從元至清中期為高嶺礦開採旺盛時期。如今高嶺山雖然已不再出產觀音土,但是由於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遺蹟,已經成為瓷都景德鎮市的觀光旅遊勝地。它將其文化特色和自然風光融合一體,成為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極其豐富的陶瓷古蹟。現尚存的有一丘丘雪白的尾砂堆、東阜村的古街道、古碼頭、明代石碑、高嶺村的清代商店、古礦井、水口亭和明萬曆至清雍正時期的有關開採高嶺土的碑刻等。 人們不僅在考察古代採掘和淘洗瓷土的情形,而且還能欣賞到青山映襯的雪白尾砂的奇觀、追憶當時制瓷、運瓷的一片繁榮盛況。
隨著瓷胎最初的單料成瓷(使用瓷石一種原料製造瓷器)到後來的二元配方(使用瓷石和高嶺土兩種原料製造瓷器),中國制瓷工藝也日益優異。以觀音土作為制瓷原料,大大促進了陶瓷工藝水平和製品質量的提高,促進了陶瓷的發展。

食用

在舊社會和三年困難時期,窮人在青黃不接時或災荒年間,常常靠吃觀音土活命;這種土可充飢,但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吃了以後腹脹,難以大便,少量吃不致命;儘管不會餓肚子,但由於沒有營養,人還是要死。饑荒年代因吃觀音土腹脹如鼓,無法排便,活活憋死之人不計其數。
2015年雙十一期間,有商家分子美食出售"高齡土",經查證,只有“高嶺土”這個名稱,並沒有“高齡土”這一說法。高嶺土(即觀音土)是富含高嶺石這一礦物的土壤的名稱,而高嶺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和二氧化矽,江西景德鎮高嶺地區有廣泛分布,高嶺土也因此得名。

相關傳說

在濟源,關於王屋山土饃的傳說,有很多。說是中國樊氏的祖先仲山甫被周宣王封於河內樊地(濟源曲陽湖附近)之後,其子孫便以封邑為氏。仲山甫是周文王之子虞仲之後,已經掌握織麻紡布,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基本生活技能。所以,仲山甫及其子孫在樊地定居後,勤於農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人丁日益興旺。而且,仲山甫還發明了一種易於攜帶,便於保存的食品,即:“王屋山土饃”。
另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風景秀麗的王屋山,突然流行一種奇怪的疾病,人人胃酸,心嘔,腸胃不適,無食慾;方圓百里的郎中無一人能醫。無奈,人們登天壇之頂祭天七七四十九日以求神靈相助。此舉感動上天,便由觀音菩薩化作一人間姥太前來相助;她采來天壇頂峰之土,並將麵團放到土中炒制,然後讓病人服用,幾天后相繼痊癒。人們為了感謝菩薩,親切的稱之為"土姥太",將此麵團叫做"土饃",此土便命名為"觀音土";因為此土又白又細,酷似麵粉,後人又叫其"白面土"。(經"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鄭州站"檢測,此土含有豐富的鉀〈提高胃動力〉、鐵、鈣、鋅,故與傳說實屬巧合)《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於脾虛泄瀉;《本草蒙荃》記載:"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用於補脾止瀉。因此,"土姥太"土饃是王屋山區人民出門遠行、休閒待客、饋贈親友的極好風味特色食品。
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寓言故事,叫《愚公移山》,經演繹之後,全國人民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了。據考證,這位老愚公姓呂,名三太,乃伯夷之後。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後助大禹治水。愚公就是伯夷助大禹在濟源治理黃河時遺留下來的子孫。愚公的祖先定居王屋山之後,繁衍生息1500多年,才傳到愚公這一代。這時候,仲山甫已經發明了“王屋山土饃”。愚公的老母親由於長期食用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濟源土饃”和“王屋山土蜂蜜”,飲用王屋山不老泉之水,活了100多歲,還依然明目皓齒,耳不聾眼不花。愚公還有兩個哥哥,幼年夭折,故愚公取名三太。愚公是個很倔強的人,其家族世代面山而居,在其90高齡時,為了出行方便,決心率領子孫搬走橫在家門口的太行、王屋二山。為了移山,愚公需要把挖出來的土石方運到渤海,填入海中。由於路途遙遠,一年之內,只能往返一次,其途中,愚公及其子孫所食用的就是“王屋山土饃”。
另一種說法:傳說在唐代時王屋山有一個財主,心狠毒辣,讓長工幹活不讓吃飽,有一次,一個叫王建生的長工偷了一點面,到野地里用白土泥把面裹住,放在火中燒,結果很好吃。這個方法在當地傳開,久而久之就成了土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