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學

越南在公元10世紀期只有口頭文學在流傳,直到李公蘊建朝時越南才開始有書面文學,但這個時期的文學與中國文學有著深刻的關係,到19世紀末,越南國語文學開始成形,此後,越南文學的形式逐漸多樣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南文學
  • 時期:李公蘊建朝時
  • 卷名:外國文學
  • 產生年代:10世紀中葉
yuenan wenxue
10世紀中葉前,越南藩屬於中國,在這段時期里,至今尚未發現有成文的文學,只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如《貉龍君傳》、《山精水精》、《雍聖》等民間神話故事和一些民歌、民謠等。
民族民主革命前的文學10世紀中越南建立第一個獨立王朝至“勤王運動”時期(1885~約1900),它的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與中國文學有密切的關係。1009年李公蘊建朝後,曾於1010年下詔遷都升龍(今河內),這個詔書是越南至今尚存的最早的歷史文獻,也是越南文學的濫觴。它是用成熟的漢文寫成。李朝定佛教為國教,史載1018年曾遣道清和尚赴中國迎請《三藏經》,說明當時佛教思想已成為越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朝廷又大力提倡儒學,1070年在首都建立文廟,塑孔子、周公像。1075年開科取士,一仿漢制。翌年設國子監,以培養人才。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李朝定漢文為全國通用文字。在此時期內雖然尚無較長篇的著作出現,但詩歌書啟多有流傳。從這些作品裡可以看出當時越南文學完全以儒家思想為正宗。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陳朝(1226~1400)時期,由於獨立日久,民族意識發展。據傳朝臣韓詮首創越南國音字“字喃”,和漢字摻雜使用。字喃的構成基礎仍是漢字,有些比漢字還複雜,不易在民眾中普及推廣,但在文人中間卻逐漸被用以進行創作。15至16世紀時,阮廌黎思誠等人寫出了大量的字喃詩作。18至19世紀時,字喃文學達到成熟階段,許多古典名著如《宮怨吟曲》、《金雲翹傳》、(根據中國青心才人著的小說《金雲翹傳》改寫)、《花箋傳》、《蓼雲仙傳》等,先後問世。女詩人胡春香的詩和阮攸的著作,則是字喃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峰。隨著字喃的產生,越南詩歌形式也有所發展。作家們依據中國詩歌的音韻格律,結合越南民歌,創造出了一種新詩體──六八詩體;後又將漢文七言詩與六八體詩組合成雙七六八詩體。這兩種詩體在民間廣泛流傳。此外,賦這一文體也被採用,19世紀後,更發展為用字喃寫賦。
漢文一直受到官方的提倡,一些自認為“正統”的文人也歧視字喃文學,所以在文壇上占優勢的仍然是漢語文學。皇帝黎思誠就曾集文臣28人,建“騷壇會”,有組織地進行漢語詩文創作。黎朝後期,社會陷入極端混亂之中。這時期的文學既豐富而又複雜。著名的古典作家阮攸、鄧陳琨等人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
1885年,法帝國主義全部占領越南。越南文壇開始分化:一部分人不甘心當亡國奴,或以詩文為武器,或投筆從戎;但也有一些人逃避現實或投靠法國占領者。生活的現實直接地反映到文學領域裡。占文壇主導地位的是民族革命者的戰鬥文學。這些人既是作家又是勤王領袖,他們寫出了大量的詩歌、檄文、傳單,充滿對敵人的仇恨和愛國愛民的熱忱(雖然尚未完全擺脫孔孟思想的束縛)。如潘文治、潘廷逢等揭露、批判投降派的詩文,阮廷炤、阮春溫、阮光碧、阮通等人的詩作,都是越南抗法文學中有價值的遺產。安屠(阮勸)、秀昌(陳濟昌)則成為越南諷刺詩歌承前啟後的人物。而孫壽祥、黃高凱等,則淪為投降派的代表。
19世紀末,國語(拉丁化越南文)開始被採用。1865年,越南官方在西貢出版了《嘉定報》,1892年在河內出版了《大南同文日報》,在這兩種報紙上發表的黃靖虢、張永紀等人的作品,便是越南國語文學的雛型。
民族民主革命時期的文學 抗法勤王運動失敗後,以潘佩珠為代表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在中國維新派代表梁啓超康有為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的思想影響下,開始組織“維新會”、“東京義塾”、“越南光復會”等團體,傳播新思想。日本在東方的崛起,使他們受到啟發,於是掀起留學日本的“東遊運動”。潘氏的《越南亡國史》、《海外血書》等漢文作品,就在此時寫成。此外,黃叔抗、阮尚賢、吳德繼等人的詩文,也都能闡明團結抗法的意義,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特點是:舊的韻文已經不能滿足複雜的鬥爭形勢的需要,國語散文文學得到發展。“東京義塾”大力號召人民學習國語。一些新辦的報刊,對此也起了積極的作用。進步文壇上一時漢文、字喃、國語文學兼存並茂。在辛亥革命對越南產生巨大影響後,中國的“五四”運動又很快波及越南,反帝反封建的作家隊伍更加壯大。
為了抵消愛國文學的影響,法國殖民者在百般加以限制的同時,指派阮文永、范瓊等人出面創辦《東洋雜誌》(1913~1917)和《南風雜誌》(1917~1934)等,宣揚儒家和佛教思想,尤其是資產階級的頹廢思想,企圖麻痹人民的鬥志。但在上述報刊中,也有一部分人如阮有進、阮杜牡、潘繼秉、阮文素等,卻衝破樊籬,把東西方(主要是中國和法國)一些有進步意義的作品翻譯介紹到越南,對越南的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為統治階級始料所不及。文學體裁也漸趨完備,報告文學、政論、短篇小說、新聞報導、戲劇等開始在越南文壇上出現。拉丁化越南文逐漸取代了漢文和字喃。作家的創作題材也更多地涉及現實的社會問題。胡表政、阮伯學、范維遜、黃玉珀、阮重術等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成了越南新文學的先驅者。
20世紀30年代,越南安沛起義失敗,義靜蘇維埃政權瓦解,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再加上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文化受到嚴重摧殘。有些作家悲觀失望,寫了大量傷感主義作品,代表者有團如奎、陳俊凱、東湖、湘浦夫人、傘沱等。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織“自力文團”小組,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家族制,要求思想自由、戀愛自由,並提出“青春快樂”的口號,宣揚努力改善生活;出版了《風化》、《今日》兩種刊物。主辦者一零、概興等人寫出了《斷絕》、《蝶魂夢仙》、《花擔子》等浪漫主義小說。“文團”中也有一些作家如阮公歡、秀肥、吳必素等則致力於反映社會現實。“文團”的成員在越南語言規範化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貢獻,使它的表達能力更臻完善。這時期思想自由的要求也影響到文藝形式,年輕的詩人開始寫作新詩。劉重廬、世旅、輝通、春妙、輝瑾等都是在這時期湧現的。
1936年,法國平民陣線執政,殖民當局對越南的文化政策略有放鬆,許多進步的越、法文報刊如《民眾》、《人民》、《勞動》、《集合》、《我們的聲音》等相繼出版。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得以在文壇上占一定地位。阮公歡吳必素、元鴻等人的長篇創作和秀肥的諷刺詩,都在這時期問世。文藝理論領域中海潮和少山關於“藝術為藝術”與“藝術為人生”的爭論,關於《金雲翹傳》以及《暴風驟雨》(武重鳳)的不同評價等,都對越南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除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在民間廣泛流傳外,翻譯文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高爾基羅曼·羅蘭、魯迅等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譯介紹到越南。
1940年,德軍占領法國。同年9月,日軍進駐越南。越南文壇遭到摧殘。南高的《死亡線上的掙扎》,較忠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彷徨苦悶的情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扶植,出現一股反動的文藝思潮,以黎文章為代表的一批作家,揉和了德國尼采思想和日本武士道精神,塑造出一些超人的“雄人”形象。縱慾文學也應運而生,它們把在日本占領下的青年引上歧途。
1943年,印度支那共產黨中央針對文化陣線上這種混亂局面,發表了《越南文化提綱》,指出文學藝術應具有“民族性、大眾性和科學性”。此後,在日法勢力控制之外的地區都先後成立了“文化救國小組”,團結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解放祖國的事業而奮鬥。
八月革命後的文學 革命成功後,“文化救國小組”召開第一次文化工作者代表大會,重新發表《越南文化提綱》,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張酒發表《越南文藝的未來》一文,對印度支那共產黨所制定的文藝路線進行攻擊,受到鄧台梅阮廷詩、懷青等的駁斥。
1946年,抗戰開始,文學藝術獲得很大發展,不少作家參加掃盲工作,深入實際,為抗戰服務。特別在全國文化、文藝會議召開並成立“越南文藝會”(1948)之後,作家參加游擊隊或深入敵後,推動了民眾性創作活動的開展。1951至1952年首次舉辦文學評獎競賽,湧現出許多新的作家,武輝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少數民族詩人如儂國振、盤才團也在這時被發現。
1954年,越南抗戰勝利,開始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同年10月,越南文藝界在河內召開了包括南方代表的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1959年,越南文學研究會成立,創辦了《文學研究集刊》。1961年,越北自治區文藝分會成立,為少數民族更好地發展文學藝術創造了條件。
從1954至1975這20多年裡,越南的和平建設時期只維持幾年,大部時間仍處於非常艱苦的戰爭環境,但文學創作的體裁和題材都更加多樣和廣泛,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越南詩選集》(1945~1960)和《越南詩》(1945~1975)收入新老詩人和南方詩人的作品。短篇小說集《文選》收入1945至1956年有代表性的作品。《短篇小說選》收入1960至1970年的作品。阮輝想、元玉、元鴻等作家都寫出了比較成功的中長篇小說。其他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友梅的《領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潘思的《阿敏和我》(1972)和朱文的《海上風暴》(1969)等。這一時期,武玉潘、阮董之整理編纂的《越南民間故事》(1963)和《越南故事的寶庫》(1973)出版;許多越南古典名著(漢文和字喃作品)被譯成通俗易懂的拉丁化越南文;收集編印有關古典名作家如阮廌、阮攸、阮廷炤等人的資料;編纂出版各類文學史;開拓了文學領域的新園地──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鄧台梅、懷青、張政、阮廷詩、春妙等人有關文學創作的論著,很受文藝界的重視。
50年代越南和平恢復不久,以阮有當、陳寅、黎達、黃琴等人為首的一批作家主辦的《人文》、《佳品》等刊物出版,開展文藝批評。作家素友的《越北》詩集成了主要的批評對象。這場激烈的爭論涉及面較廣,許多作家受到影響,文壇上一時出現混亂,直到1958年才告一段落。
越南南方文藝工作者雖然處在美國和吳庭艷陳文香、阮文紹等反動集團統治下,工作環境異常艱苦,但他們仍能堅持創作,使南方的文學得到不斷發展。他們反對殖民文化,反對頹廢文學,提倡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古代英雄人物,出現了一批現實主義作品,如描寫人民對地主的鬥爭的《諾難》,揭露走狗賣國賊嘴臉的《爬蟲的兒子》,描寫戰爭情況的《象飛翔著的鳥翼一樣》等。
這一時期由於民族文學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瀕於滅絕的傳統劇種如?劇、嘲劇等都得到恢復。胡志明主席用漢字寫的《獄中日記》詩集也在此時發表。
參考書目
文新、阮鴻峰等:《越南文學史初稿》(5冊),河內,1957。
黎貴惇小組:《越南文學史略》(3冊),河內,1957。
黃如梅:《越南現代文學(1945~1960)》,河內,1961。
《越南文學史初稿(1930~1945)》,河內,19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