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盧梭(法國著名思想家))

讓-雅克·盧梭(法國著名思想家)

盧梭(法國著名思想家)一般指本詞條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思想觀點,哲學和政治,教育,文學,人物爭議,後世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父親依薩克·盧梭是新教教徒、鐘錶匠,母親蘇珊·盧梭,本名蘇珊·貝爾納,出生於牧師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之後,盧梭由姑姑撫養。
1722年,盧梭的父親和人發生糾紛,逃往裡昂避難。盧梭寄居舅舅家,後與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爾西埃牧師家,學習古典語文、繪圖、數學。
1724年,與表兄回到日內瓦舅舅家。1725年,在馬斯隆先生處打雜。在雕刻匠杜康曼處當學徒,養成偷竊的惡習,閱讀大量雜亂的書籍。1728年16歲從雕刻匠家逃跑,漫遊數日,在安納西結識華倫夫人。從安納西經歷七八天的旅行到達都靈,在都靈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當僕役。在維爾塞里斯伯爵夫人家當僕役,偷一條絲帶,並誣陷一個女僕。
1730年,護送勒·麥特爾逃難到里昂,在麥特爾犯病的時候離開他。送麥爾賽菜小姐去弗賴堡。與麥特爾先生前往里昂,在洛桑當音樂教師。盧梭不懂樂譜卻給人教音樂,自稱是巴黎人。期間有短暫旅行,常到樹林散步給一位希臘主教當隨從,從弗賴堡經伯爾尼到索勒爾,得到資助去巴黎。在巴黎做軍官的隨從。
1732年,輾轉回到尚貝里華倫夫人處,做土地測量工作,自學數學沉漫於音樂當中,結識音樂愛好者,教授音樂,大量閱讀學術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為華倫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諧相處。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幫華倫夫人管家,研究植物,製藥。1737年,因化學實驗雙眼受傷,到沙爾麥特村養病。他享受鄉村生活,享受愛情,並專心鑽研學問,閱讀洛克、笛卡爾等人的哲學著作。
1740年,到里昂馬布利神父家當家庭教師,結識孔狄亞克。1742年,在巴黎科學院提出《新樂譜記譜法》,未被接受。將《新樂譜記譜法》改寫成為《現代音樂論》並出版。結識狄德羅和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在盧森堡公園背維吉爾和讓·巴蒂斯特·盧梭的詩,往返於劇院和咖啡館之間。進入杜賓夫人的沙龍,向杜賓夫人求愛被拒。學習化學。
1743年,寫成歌劇《風雅的繆斯》,以教音樂、抄樂譜為生。到威尼斯法國大使館,給蒙太居伯爵當秘書。1744年,與蒙太居伯爵吵翻,離開大使館。回到巴黎,仍舊以抄樂譜為生。1745年,結識戴菜絲·瓦瑟,並與之同居。結識伏爾泰(1694-1778年),幫助修改他的歌劇《拉米爾的慶祝會》,他對歌劇的修改卻沒有得到承認。1747年,到都靈寫成喜劇《冒失的婚約》、詩劇《西爾維的幽徑》等。1748年,結識霍爾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烏德托夫人。
1749年,為狄德羅、達朗貝爾撰寫《百科全書》的音樂部分。狄德羅因發表《論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獄。盧梭設法營救狄德羅。為應徵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科學與藝術》,該文得到狄德羅的賞識。
1750年,應徵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第戎學院獎金,盧梭聲名鵲起,卻因《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和眾多文人筆戰。疾病纏身,改變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樂譜謀生,過獨立而清貧的生活。
1752年,歌劇《鄉村卜師》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后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並賜給他一項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迴避,遭到普追的譴責。《鄉村卜師》後來曾多次上演,但盧梭從中獲益很少。
1753年,到聖日耳曼短期旅行,為應徵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4年,與果佛古爾、瓦瑟去日內瓦。受到日內瓦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恢復日內瓦公民權,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論》。後選取其中一部分出版為《社會契約論》。因厭惡頻繁的社交生活,經常到樹林裡散步。
1756年,與瓦瑟遷往退隱廬,退隱廬是埃皮奈夫人的房產,盧梭在退隱廬期間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資助。盧梭在退隱廬生活將近兩年,儘管無法完全避免交際,他還是很享受這種孤獨寧靜的鄉村生活的。
1757年,因與鳥德托夫人戀愛一事,和狄德羅、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鬧翻。寫《新愛洛伊絲》,沉漫在對故事情節的幻想之中。準備寫《愛彌兒》。年底搬出退隱廬,遷至蒙莫朗西。盧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盧森堡夫婦的資助和龐護,直到《愛彌兒》一書出版為止。
1761年,《新愛洛伊絲》出版,受到女性讀者的熱捧。盧森堡元帥去世。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法國法院對盧梭發出逮捕令,查禁他的書。在《愛彌兒》出版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盧梭漸漸感到氣氛不對,但他認為自己是正直無辜的,因而並不慌張。巴黎大主教畢蒙對《愛彌兒》發出禁令,接著,巴黎高等法院也發出禁令,並下令追捕盧梭。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盧校直在逃難。在各種迫害、譴責甚至是密探的監視下生活,盧梭變得敏感多疑,以致後來不斷懷疑身邊的人要謀害他盧梭隻身從巴黎逃至日內瓦,日內瓦當局焚燒《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魯士轄內納沙泰爾,和瓦瑟居住於莫蒂埃。結識喬治·吉斯元帥。接受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但拒絕接受國王的饋贈。取得納沙泰爾公民權,放棄日內瓦公民權。出版《致畢蒙教皇書》,抗議教會當局對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書簡》,責問日內瓦當局。科西嘉解放運動領袖德·布達福柯邀請盧梭為科西嘉起草憲法。
1765年,《科西嘉憲法草案》出版。謝絕普魯士國王的年金遷居伯爾尼的聖皮埃爾島,瓦瑟搬來和他同住。在享受幾個月寧靜的隱居生活之後,盧校再次遭到驅逐。盧梭的《山中書簡》和伏爾泰的《哲學辭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燒。潛回巴黎。
簽名簽名
1766年,在大衛·休謨的帶領下,與瓦瑟前往英國休謨家避難,後與大衛·休謨發生衝突。後前往英國武通。編寫《植物學術語詞典》。寫作《懺悔錄》第一卷。盧梭寫作《懺悔錄》的目的,與其說是要懺悔,不如說是辯護。在逃難的四年中,盧梭經歷種種迫害、誣衊和攻擊,他感覺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與瓦瑟正式結婚。到格勒諾布爾進行植物學考察,和植物學家通信。以抄寫樂譜為生。1769年,遷居布戈市農場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寫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謄寫樂譜和作曲,準備寫《對話錄》。參加植物學家儒錫葉領導的採集標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讀《懺悔錄》,後因埃皮奈夫人的請求,朗誦會被禁止。應波蘭威爾豪斯基伯爵的邀請,寫《對波蘭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計畫的考察》。1774年,結識生物學家拉馬克。1775年,未經盧梭同意,他的歌劇《匹克馬梁》在法蘭西歌劇院成功演出。
位於先賢祠的盧梭的棺槨位於先賢祠的盧梭的棺槨
1767年,英國友人幫他領取英王喬治三世賜給他的年金。誤解英國友人,化名勒努,潛回法國加萊。《音樂辭典》出版。
1776年,完成《對話錄》,想放在聖母院的祭壇上,未能成功。寫《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未竟。在散步時被馬車撞傷。
1777年,健康惡化,停止抄寫樂譜。生計困難。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爾默農維爾莊園。羅伯斯庇爾慕名來訪。病逝於愛隆美爾鎮,葬於愛隆美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個人生活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
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黛萊絲同居。對於黛萊絲,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黛萊絲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黛萊絲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
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主要作品

中文名法語名出版年
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年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1755年
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
1761年
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
1762年
愛彌兒
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1762年
《山中書簡》
Lettres de la montagne
1764年
懺悔錄
Les Confessions
1782年
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1782年

思想觀點

哲學和政治

1,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盧梭之前的近代哲學家大多相信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有一個自然狀態,並把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過渡當作歷史的進步。盧梭也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並把自然狀態作為社會政治學說的出發點。他的自然狀態說與其說是歷史事實,不如說是為了闡明人的本性和正確地判斷人們現在所處的狀態而採取的一種理論假設。他使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從“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實中,剔除人的社會性,剩下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經過這樣的抽象,他能夠透過醜惡的現實和社會的罪惡,追溯到自然狀態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按照盧梭的分析,在自然狀態中的自然人是孤獨的,相互之間沒有交往和聯繫,人們自由自在地漂泊在森林中,沒有語言、家庭、住所、技能,除了生理上的差異而外彼此自由平等。自然人的唯一的需要就是食物、異性和休息。自然人有兩種天然的情感——自愛心和憐憫心。自愛心使人關心自己的生存,憐憫心使人本能地不加害於別人,並在同類遭受災害和痛苦時,會感到天然的憎惡。人心中的這兩種情感相互協調,使得人人獨化,相忘於江湖。人類在不知道社會、私有制和家庭因而沒有“你的”和“我的”的觀念的狀態下度過了許多世紀。
自然狀態既賦予人以自由,也包含著喪失自由的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這是“由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和心靈的性質的不同”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個人充分發揮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識、聲譽、分配等方面產生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最後到達自然狀態的終點——私有制的產生。盧梭說,私有制首先產生於對土地權的要求,誰第一個把一塊兒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個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他對文明的批判著重指出,文明的基礎是私有制。
2,自然與文明對立
盧梭關於社會的學說包含著對人類文明的反省,他克服了啟蒙學者盲目的社會進步觀。在其第一篇論文中,他對第戎科學院徵文題“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化風俗”做了否定的回答。在他看來,文明與自然、理性與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種蛻變,甚至是墮落。在自然狀態中,人類在為自己的生存而與自然作鬥爭中和睦相處,並在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中形成了良好純樸的德性。而文明的發展摧毀了這些原始的德性,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而私有制卻使人的心靈變壞。盧梭把文明的進步稱做人類“最大的不幸”,因為人類所有的進步,不斷地使人類與其原始狀態背道而馳。因此,他認為, “文明的發展史”不過是一部“人類的疾病史而已”,有理性的人類失去了原始樸素的感性,產生了大量無益的需求,科學和藝術助長了奢侈浪費,自由變成了專制。
3,自由和平等的理想
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 《論人類不平等》的主題是探討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社會契約論》則提出了實現社會平等的理想。前者的終點是後者的起點:專制被暴力推翻後,人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中達到新的平等。盧梭說可能的道路有三條:一是回到自然狀態,二是通過暴力革命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三是用社會契約來保證社會平等。第一條道路是不可行的,返歸自然狀態的道路已經被人們遺忘;第二條道路也走不通,因為暴力只能打破,而不能產生新的權力。“那么剩下的就只能用契約作為人間一切合法權力的基礎。”鑒於歷史上的契約是以犧牲人的自由平等為代價的,所以盧梭要創立一種真正合法的契約來取代它。
在盧梭看來,社會契約的核心是權力的轉讓。在轉讓什麼、轉讓給誰等關鍵問題上,盧梭的回答與他的前輩都不同:霍布斯要求把除生命權以外的全部權力都轉讓給代理人,洛克要求只把財產代理權轉讓給代理人,盧梭卻認為,社會契約的要旨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力轉讓給一切人。由於,這種轉讓的條件對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因而每個人並沒有把自己奉獻給任何一個人,反而從所有訂約者那裡獲得了與自己轉讓給他們的同樣多的權力,所以每個人在訂約後仍然只是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自由。
社會契約所產生的結果既不是霍布斯所說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只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於一身的“公意”。所謂公意,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它是“每一個成員作為整體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公意”是一個抽象概念,而不是一個集合概念;“公意”不同於“眾意”:“眾意”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它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公意”是沒有相互矛盾的個人利益,它是在扣除“眾意”中相異部分之後所剩下的相同部分。“公意”永遠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永遠是公正的,不會犯錯誤。“公意”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表現為法律。

教育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體。1762年出版的《愛彌兒》集中闡述了這一思想。歌德稱這本書是教育的自然福利,康德因閱讀《愛彌兒》而忘記了十幾年定時散步的習慣,席勒則稱盧梭為新的蘇格拉底,是耶穌擬造的人。盧梭認為,人的教育的來源有三種。即“自然天性”“事物”和“人為”,只有三種教育良好的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自然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自然人”,自然人並不是回復到原始社會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即身心兩健、體腦並用、良心暢旺、能力強盛的新人。盧梭自然教育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改變兒童的看法。人們既不要把兒童當成待管教的奴僕,也不能把孩子當做縮小的成人,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文學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
書信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利於直接描寫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視角(內)觀察事物,事件。至於小說情節,則可潛藏於信之間。這種體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亂,或人物同一化。此書在這幾方面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在主要的幾個人物中,男性與女性口吻有很大差異。幾個人物可作為某種象徵,當然也可具體化看待。聖·普欒的信多不是直接表達內心的,但僅有的幾封以及側面的描寫,使他成為了一個積極追求卻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於麗對"理性"的幾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要說的東西。來信與覆信,往往可理解為在同一問題上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於是有很大的選擇空間。

人物爭議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後世影響

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人物評價

英國歷史學家、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在面對巨大的困難時,盧梭既沒有表現出排山倒海的氣魄,也沒有表現出驚天動地的力量,但這卻正是其非凡之處的真正體現。他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意志力,決不是那種勇不可擋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種特殊的東西。比如,一個正在痙攣發作的人,可能六個人都無法把他制住,但他並不能被稱為強大有力。一個肩負重擔,卻還能保持穩健的步伐、努力前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德國詩人拜倫:“他能把瘋狂的性格描繪得美麗端莊/把不規的行為塗上燦爛的色彩/他的言語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淚水”。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盧梭首先發現了人性中感性衝動與理性衝動的矛盾,並且自覺地去探討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構想和建立“社會契約”的政治理想。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還可以說,盧梭思想中對人類情感世界的發掘,對人性自由問題的關注,已經包含了些許精神生態的意味。
德國文學家歌德: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