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於薩爾斯堡,奧地利著名指揮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和導演。卡拉揚在指揮舞台上活躍60多年。他帶領過歐洲眾多頂尖的樂團,並且曾和柏林愛樂樂團有過長達34年的合作關係。他熱衷於錄音和導演,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資料,包括眾多的管弦樂,歌劇錄音和歌劇電影,涵括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貝多芬的交響曲還被多次錄製。卡拉揚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甚至在中文領域被人稱為“指揮帝王”。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青少年時代,初次登台,創業之路,人物祖先,人物事跡,童年,維也納,亞琛與柏林,二戰後,臨危受命,音樂總指導,指揮風格,指揮特點,德奧音樂,義大利歌劇,民族樂派,俄羅斯樂派,經典作品,評價,大事年表,
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代
卡拉揚的家庭原籍是希臘。自他的祖輩移居到奧地利以後,這個家族就不斷地出現著名的人物,由於祖上的功名卓著,先後有兩名成員被當時的奧皇封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屬於貴族家庭的,卡拉揚全名中的“馮”字,即是一種貴族的標誌。
卡拉揚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但他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業餘音樂家,經常在莫扎特音樂學校的管弦樂隊中演奏單簧管。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庭音樂環境的薰陶,卡拉揚從很小便顯露出了極為出眾的音樂才華。
他從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時就已經舉行了公開演奏會,由於才華和技藝的出眾,他曾被當時的輿論界公認為未來最有前途的鋼琴演奏家。卡拉揚早年曾在家鄉的莫扎特音樂學校中學習,在這裡,他曾受到該校校長的特殊關懷,這位校長是第一個發現卡拉揚的天才人物,他處處像慈父般地關心著卡拉揚,並且還介紹他去著名的義大利美術館中去學習繪畫和雕塑,自然,這種對姊妹藝術的了解和學習,對於卡拉揚以後的藝術成長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卡拉揚日後在指揮時所表現出的豐富色彩變化和雕塑般的音樂造型藝術,大概都是受益於此的。
到了十幾歲以後,卡拉揚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而來到了維也納,他同時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和維也納大學中學習鋼琴、指揮和音樂學,起初,卡拉揚一直是將成為鋼琴大師來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的,後來,由於他的手指出了毛病,才不得已而轉到了指揮系學習。他在這段時間裡,用心傾聽了維也納歌劇院所上演的理查·施特勞斯和普契尼的全部歌劇作品以及亨德米特、克申涅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許多現代派歌劇,同時還大量觀摩了像富爾特文格勒、克勞斯、托斯卡尼尼和瓦爾特等指揮大師們的排練和演出,從中學到了很多他所渴望學到的東西。
初次登台
卡拉揚首次登台指揮是在1928年,當時他是在他的教師馮德勒所主辦的一次學生音樂會上首次表演的,這一次,他指揮了學校的學生管弦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這次演奏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在座人們的好評,而20歲的卡拉揚,也終於首次嘗到了作為一名指揮所具有的獨特味道。
從大學畢業以後,卡拉揚便馬上遇到了選擇和尋找職業的問題,由於他感到在人才濟濟的維也納沒有什麼指望,便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薩爾茨堡,在這裡,他有著父母、朋友和熟悉他的人的支持,也有著當年自己作為神童鋼琴家時所留下的影響和印跡,他意識到,自己的藝術生涯還是應當從這裡起步,於是,當他回到薩爾茨堡之後,便開始精心策劃一場較有影響的音樂會,經過各方面的努力,音樂會被確定舉行了,卡拉揚將在這裡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演出,在他的演出節目單上,赫然地印著這樣一些曲目: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音樂會的演出很成功,人們不住地向這位青年指揮家報以掌聲。然而這場音樂會的最重要的意義卻並不在於此,誰也沒有想到在音樂會的觀眾席上,坐著烏姆市歌劇院的院長,這位院長在聽完了卡拉揚指揮的音樂會後,立即跑到後台找到了這個小伙子,同時向他宣布將聘請他擔任烏姆市歌劇院的常任指揮,就這樣,卡拉揚平生第一次有了一個作為指揮的正式職業。
創業之路
卡拉揚與烏姆市歌劇院的合作從一開始就體現出了創業的艱難,烏姆市不同於維也納和薩爾茨堡,這是一個文化和其它方面都不很發達的小城市,而烏姆市歌劇院則更是一個僅有著十幾個人的樂隊和二十幾個歌唱演員的戲班子,但這一切卻並沒有阻止住卡拉揚的天才的發揮,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和勤奮的工作,居然在1929年的3月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這的確不能不說是卡拉揚所創造的一項奇蹟。
從這以後,卡拉揚便以自己的堅韌毅力和刻苦精神,苦苦地經營著這個劇院,使其在自己的任期從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他領導這家劇院的五年時間,每年都要上演大約六部歌劇,而在這些歌劇中,竟包括著像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這樣的艱辛而大型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指揮該院樂隊舉行了為數眾多的音樂會,從而使烏姆市的音樂生活變得異常豐富起來。然而好景不長,五年後他突然被烏姆市歌劇院解除了職務,據說這次解職由於劇院經理看中了他身上的天才而不願意將他埋沒在小小的烏姆市的原故,故而善意地將他推向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絕境,逼迫他到更加廣泛的天地中去參與競爭,這個傳聞是否可信姑且先不談,而事實上的卡拉揚卻的確是失了業,一夜之間,卡拉揚竟變成了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然而,真金畢竟是不怕火煉的,也許是正中了那個傳聞中所講的原因,卡拉揚在經過多次異常艱苦的奔波和競爭後,終於受聘擔任了亞琛歌劇院音樂指導的職務。亞琛歌劇院比起烏姆市歌劇院來說,各方面的條件都要優越得多,這裡有著大型的樂隊和合唱隊,也有著良好的劇場和有修養的聽眾,卡拉揚在這裡得以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亞琛歌劇院任職期間,他有機會指揮了華格納龐大的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同時他也開始作為一名小有名氣和影響的青年指揮而被邀請到柏林、維也納和一些其它的歐洲名城中去擔任客席指揮了。
1937年,卡拉揚應著名的猶太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的邀請赴維也納指揮維也納歌劇院演出了華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雖然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但卡拉揚本人卻對此行很不愉快,因為實際上在他到達維也納時,才知道他與樂隊的排練計畫已被取消,這使得他不得不在基本上沒有排練的情況下進行演出,而更使他不滿的是,那些擔任主角的歌唱演員排練時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給排練和演出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演出結束後,維也納歌劇院曾邀請卡拉揚擔任永久性的指揮,然而卡拉揚卻拒絕了,他經過比較之後,還是更喜歡在亞琛歌劇院工作。這次維也納之行使他得出了一個經驗,他在自傳中說到:“通過這次演出,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今後只有對我來說時機成熟了,我才再來維也納指揮。”但是,這次演出的確是一次成功的演出,卡拉揚本人也通過這次演出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了解。就在他赴維也納演出後的第二年,柏林國家歌劇院由於富爾特文格勒受“亨德米特事件”的影響被解職而空出了常任指揮的位置,劇院經理鐵特金一下想到了卡拉揚,於是便邀請他來指揮柏林歌劇院的演出,在經過一番藝術和權力上的討價還價以後,卡拉揚終於來到了柏林國家歌劇院,他在這裡首先上演了貝多芬的《菲德里奧》,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等歌劇,一下便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但這時的卡拉揚卻仍然沒有放棄自己在亞琛的職務,直到1941年,他才正式辭去了亞琛歌劇院的職務而專心在柏林工作了。
微微低頭,緊閉雙眼,手執指揮棒,抬起雙手,屏住呼吸,空氣也在那一刻凝息……每一次站在指揮台開始指揮前,總會看到卡拉揚這副沉默的樣子。一剎那間,整部樂曲在腦海形成,一切都掌握在卡拉揚手中。卡拉揚像皇帝一樣,駕馭了整支管弦樂團,只等他揮動指揮棒,樂聲便隨之奏起。1988年3月,在卡拉揚去世前一年,傳記作家理察·奧斯本曾與指揮家卡拉揚有過以下一組對話:
奧:“人們說,當你站在指揮台上開始指揮演出時……”
卡:“是的,我知道。這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人物祖先
卡拉揚的祖先來自馬其頓,他們起初名為“卡拉約安內斯”(Karajoannes)或“卡拉揚尼斯”(Karajannis)。17世紀時,家族中一名為喬治·約翰的青年離開家鄉先是遷至奧地利維也納,立腳不穩,繼而前往開姆尼茨(Chemnitz)。在那裡他和兄弟合作從事紡織,大有成就。數年之後,兩兄弟分開,喬治返回維也納並於1813年逝世。他的一個兒子名為希奧多·馮·卡拉揚,是一位在歷史學,語言學和政治方面頗有影響的人物。他和格林兄弟是好朋友,而且還在那個歐洲的多事之秋—1848年參加過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另外,這位教授有著良好的藝術鑑賞力。
而他的兒子,也就是指揮家的爺爺,名為路德維希·瑪麗亞,是一位醫生。當他在1906年逝世的時候,其子恩斯特已經接過父親的衣缽,開始轉到薩爾茨堡行醫。恩斯特在1905年與比他年輕13歲的馬塔結婚,並於1906年7月21日生下長子沃爾夫岡(Wolfgang von Karajan)。
而家族中人的名與姓之間多插的一個“馮”字(von)是家族兩次被冊封為準男爵的結果。第一次是在1792年6月1日德國開姆尼茨,當時霍亨索倫王朝的腓特烈·奧古斯都三世因喬治兄弟在紡織業上所做出的成就而授予了他們爵位。第二次則是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為了表彰卡拉揚家族對帝國健康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而給家族再戴頭銜。
人物事跡
童年
(1908年—1926年)
1908年4月5日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恩斯特夫婦再獲一子,取名為赫里伯特(Heribert Ritter von Karajan),即是後來的赫伯特。薩爾茨堡是一個有著濃郁音樂氣息的城市,莫扎特的故鄉,每年有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就在此拉開帷幕。卡拉揚一家非常熱愛音樂。父親恩斯特會彈鋼琴,演奏單簧管,還經常參加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和薩爾茨堡州立劇院的各種活動。城裡的音樂家都很樂意和這一家子來往。父親除了帶孩子上交響音樂會外,還時常在家裡舉辦小型的音樂會。不難理解,兄弟兩人很早就接受鋼琴訓練,年長的沃爾夫岡首先學習音樂,到了1912年,赫伯特4歲時,也開始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他從8歲起就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基礎,為時10年。這音樂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繼續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外,他還在薩爾茨堡的教堂唱詩班中參加合唱,另外更是師從弗蘭茲·紹爾學習和聲。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作曲和室內樂的老師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Bernhard Paumgartner),他很快就發現了卡拉揚身上的潛能,並對之顯示出父親般的關懷。卡拉揚經常駛著老師的軍用機車在郊野狂飆。包恩伽特勒不但誘發了卡拉揚對繪畫和雕塑的興趣,也正是他鼓勵卡拉揚後來走上指揮道路。其實,兩位家長才是赫伯特最重要的老師。在卡拉揚的家裡,兒子們要用“您”(德語:Sie,是德語中的敬稱)稱呼家長。恩斯特是一位嚴謹的人。他每天步行25分鐘上班,在路上將快要進行的手術通盤琢磨。這種作風無疑也深深地影響著日後的赫伯特,讓他養成事事做足準備的習慣。母親則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好人。卡拉揚12歲時,一次他在爬樓梯的時候失足,從20米高處墜下,腳部關節和脊椎受傷,後遺終身,母親馬塔對之的關懷照料令人動容。據卡拉揚的自述,他曾因自己在鋼琴方面的早熟,被人稱為“神童”,不過他從沒為這一稱號而去耗費力氣。經過5年的鋼琴課,卡拉揚終於在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裡登台演出。兩年之後的1月26日,他在老師包恩伽特勒的指揮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維也納
(1926年—1929年)
但這些音樂方面的小成就似乎還不能讓他的雙親立下心思,讓年青的卡拉揚將來以音樂為生。母親馬塔總希望卡拉揚能當上一名銀行職員。務實的父親則曾勸他說:“我知道你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但你總得學一些實用的技術來餬口。”為了順從父親的意願,卡拉揚在1926年以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完成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的學習後,即去了維也納進入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不過他並沒有離音樂而去,而是堅持學習,所以他在研修技術的同時,還在維也納大學入讀音樂科學系和在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他在維也納跟隨新老師約瑟夫·霍夫曼學習鋼琴,還同時向亞歷山大·溫德爾(Alexander Wunderer)和弗朗茲·紹克(Franz Schalk)第一次學習他日後的職業:指揮。年輕的卡拉揚當時具有一個鋼琴演奏家的一切音樂才能。不過後來,一如羅伯特·舒曼,卡拉揚手指的腱鞘嚴重受傷,即使他本人作了一些荒誕的嘗試以使之痊癒,也沒見好轉,這讓他不得不在通往鋼琴家的路上止步,而將之轉到指揮的前途上。
亞歷山大·溫德爾在維也納音樂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作為老師,他就未必勝任。卡拉揚對指揮的知識主要不是來自於老師,而是職業實踐本身。但卡拉揚在維也納卻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歌劇劇目和更難得的—當時維也納的頂尖歌劇表演:當時卡拉揚並沒有什麼機會指揮樂隊進行實踐,卻和同學想到辦法來打發時間。
1928年12月17日,卡拉揚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指揮登場,指揮學院樂隊演奏羅西尼歌劇《威廉·退爾》的序曲。但是他可能意識到,當時毫無名氣的他在維也納很難找到工作,於是他決定回去薩爾茨堡一試。過了一個多月,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這位年輕的指揮家在家鄉作了自己的公開亮相,他延請並指揮了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曲目是施特勞斯的《唐璜》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演出很成功,並且,卡拉揚為自己贏得了機會—烏爾姆市立劇院的經理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經理在再聽過卡拉揚的指揮後,決定聘任這位年輕人在劇院指揮歌劇,月薪約為20美元。當時卡拉揚跟經理說道,自己並未指揮過任何歌劇,要接受這工作他得先研究一下。經理回答得很簡單:“沒問題,你過來研究就行了。”於是,烏爾姆之職成為了卡拉揚指揮事業的正式起點。
亞琛與柏林
(1934年—1945年)
1933年納粹黨上台,德國音樂人才急劇衰減。就在那一年,布魯諾·瓦爾特,克倫佩勒,埃里希·克萊伯,弗里茲·布希被迫離開德國。有著猶太血統的作曲家作品被禁,孟德爾頌、馬勒或是荀白克都在此列。而欣德米特的歌劇《畫家馬蒂斯》被禁,富特文格勒為此大鬧納粹,辭去了其身上所有的終身職務,以47歲的年紀暫時退休。
而在這些大事發生不久之後的1934年,卡拉揚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這個劇院比烏爾姆的高一個檔次,樂團有70多人,合唱隊300人,而且帶領合唱隊的正是日後揚名合唱界的威廉·匹茲(Wilhelm Pitz)。以這樣的人員,卡拉揚迫不及待地上演了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而亞琛也是卡拉揚到柏林和維也納的跳板。1934年8月21日,他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了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到了1935年4月12日,卡拉揚更是被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卡拉揚以他當時27歲的年紀,成為了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但是,卡拉揚得作出一項妥協:被迫加入納粹黨。
1937年6月1日,卡拉揚受布魯諾·瓦爾特之邀,首次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劇目是華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這是一場令人矚目的勝利。但卡拉揚也領略到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艱難工作條件:大排練被取消,小排練里主角們唱兩句就要離去辦點私事。日後的1956到1964年,卡拉揚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這些難處。而同在1937年,卡拉揚被邀請去指揮一支柏林的管弦樂團,但卡拉揚拒絕了,因為樂隊不能給他任何時間去排練。不過很快,到了1938年,樂隊就同意了卡拉揚的要求,先排練再演出。於是卡拉揚就在4月8日,首次和這支樂隊合作,指揮了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亦即第35號交響曲),拉威爾第2號《達夫妮與克勞伊》組曲和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而這支樂團,就是日後和卡拉揚合作35年的柏林愛樂樂團。
而在個人方面,卡拉揚在1938年7月26日與亞琛輕歌劇首席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兩人在亞琛附近的樹林裡擁有一座房子。但是卡拉揚關注得更多的是其事業。而霍格羅夫與戈林夫人的友好關係幫助了卡拉揚進軍柏林。1938年9月30日他得到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的機會,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而到了10月21日,是卡拉揚的勝利時刻。他指揮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范·德·努爾(van der Nuell)稱之為“神奇的卡拉揚”(das Wunder Karajan)。
不管有沒有范·德·努爾的評論,卡拉揚開始在柏林揚名。雖然他被富特文格勒掌管下的柏林愛樂拒之門外,但是卡拉揚還是成功在柏林立足,他在1939年11月同時接受了柏林國家歌劇院樂隊長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兩職。他還在1940年2月18日於理查·施特勞斯面前上演了其歌劇《埃萊克特拉》,並得到作曲家的首肯。卡拉揚也到過被占領的巴黎演出華格納的作品。而且其錄音生涯也即將開始,他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第一份契約期至1943年。卡拉揚的第一個正式錄音,是指揮柏林國立樂團演繹莫扎特的《魔笛》序曲(這些早期錄音為DG公司結集發行)。
二戰後
(1945年—1954年)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但盟軍對其前納粹黨員的身份要進行調查,再加上富特文格勒的阻撓,卡拉揚的半退休狀態似還沒有盡頭。他被禁止在德國和奧地利演出。不過有一次例外:1946年1月12日卡拉揚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本來他還被邀請去指揮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又譯:薔薇騎士),但演出就在最後一刻在蘇聯方面的堅持下被迫取消。幸好此時卡拉揚得到了兩個人的幫助,走出了困境,成功復出。一位是華爾特·李格(Walter Legge),當時英國EMI公司的古典音樂唱片製作人。另一位則是卡拉揚的導師和好友,指揮家維克多·德·薩巴塔(Victor De Sabata)。
1947年10到12月,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為EMI錄製了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後者的合唱部分由維也納歌唱協會合唱團(Wiener Singverein)擔任,該合唱團於當年10月第一次與卡拉揚合作),還有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Das deutsche Requiem)。
非納粹化後的卡拉揚,很快就成為了歐洲音樂生活的中堅力量之一。1948年行程緊密。卡拉揚不但開始了與琉森國際音樂節的合作(兩者的合作關係持續到1988年,1960年除外),還參加了當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包括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還有兩場音樂會,曲目分別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而任職方面,他一方面接受了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和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首席指揮兩職,並將它們訓練成一流的音樂團體。而另一方面在倫敦,他則與由李格組隊的愛樂管弦樂團(the Philharmonia)緊密合作,並在接下的幾年陸續製作了一系列名盤,如和鋼琴家李帕蒂合作錄製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和圓號手丹尼斯·布萊恩(Dennis Brain)錄製了莫扎特的《圓號協奏曲》,和李格的夫人伊莉莎白·施瓦茲科普夫錄製的一系列歌劇:《蝙蝠》,《法斯塔夫》,《漢塞爾與格蕾太爾.》,《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和《玫瑰騎士》,還有他自己的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52年,他帶領了這支樂隊做了第一次歐洲大陸之行。
而從1949年起,卡拉揚開始經常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合作,並成為其德國演出季的指導。卡拉揚對歌劇製作細緻入微,排練數以月計。所以在那裡他雖然每年只將一到兩部歌劇搬上舞台,但卻是部部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在此曾與有著“歌劇女神”之稱的瑪麗亞·卡拉斯數度合作,如1954年有名的《拉美摩爾的路契亞》(Lucia di Lammermoor),並且為EMI留下了諸如《游唱詩人》,《蝴蝶夫人》等歌劇的錄音。
1949年,卡拉揚再度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演奏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不單是他故鄉的音樂節,就是拜魯伊特也向卡拉揚招手。1951年這個幾度風霜的華格納音樂節戰後重開。該年的音樂節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盛事。華格納的兩位孫子維蘭·華格納和沃爾夫岡·華格納首次上任製作。各地有名的華格納歌手齊集一堂。卡納匹茲布希為觀眾展現了他對華格納作品詮釋的獨特魅力—《帕西法爾》。而富特文格勒也到場指揮了一次令後世難忘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卡拉揚作為後輩,則在7月27日的音樂節開幕當晚指揮了《紐倫堡的名歌手》全劇,以及和卡納匹茲布希攜手指揮了《戒指》。次年,卡拉揚再度登台拜魯依特,指揮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兩次登台,皆有錄音,而且深得好評。其中《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演繹甚至被奉為卡拉揚所有詮釋之最佳。但是就在這兩次成功的演出之後,卡拉揚就再也沒有重登拜魯伊特的舞台。
臨危受命
戰後的柏林愛樂幾經危機,除了樂隊本身需要重建,人員要添補外,首席指揮問題始終需要解決,先是首席指揮里奧·波查德特(Leo Borchardt)被占領區士兵射殺,後來由年輕的謝爾蓋·切利比達奇(Sergiu Celibidache)短暫接掌。1947年富特文格勒歸來,但在種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他要一直待到1952年才下定決心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但此時的富特文格勒已經力不從心。他的耳聾日漸嚴重,他需要西門子公司為指揮台安裝線路設備,以便聽到樂隊的聲音。而且富特文格勒人緣欠佳,與其他指揮的關係都比較緊張。早在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逝世前,柏林愛樂樂團就要考慮其繼任人問題,而候選人都是當時指揮界的能人:克魯依坦,切利比達奇,約胡姆,舒里希特,還有卡拉揚。
富特文格勒在1948年重返舞台,同時也意味著卡拉揚一直在維也納,柏林和薩爾茨堡這些音樂重鎮之前不得正門而入,加上卡拉揚身系繁忙的任務,所以他只得零星的機會與柏林愛樂樂團接觸。
到了1953—54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合作日益頻繁,他們不但錄製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共同出席節日周音樂會(Festwochenkonzert)。這些演出得到了當時樂評家的熱烈讚賞。
經過這短期的磨合,卡拉揚的繼任只是時間問題。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逝世,正是柏林愛樂美國之行的前夕。當時卡拉揚正在羅馬一所酒店裡。他的秘書給他遞上一封來自維也納發出的匿名電報,上書“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法語:老王駕崩,新主萬歲。)就在第二天,柏林愛樂樂團經理格哈德·馮·韋斯特曼(Gerhart von Westerman)就立刻打電話給卡拉揚,請後者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韋斯特曼打這個電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紐約負責樂團訪美事務的有關方面致電他道:除非卡拉揚指揮,否則樂隊的旅美之行,免談。
至於卡拉揚方面,這支樂團正是他日思夜想要擁有的。他曾說:“我一定要得到這支樂團,因為他的素質讓我著迷,而且我也知道,和這支樂團一起我將能有什麼樣成就。我要一份終身契約,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在這支樂團身上花很多時間,以求他能與我最終同心同德。我不能讓一個新來的議員說著說著就結束我倆的合作關係。我必須承認,這支樂團通過幾十年的成長,正是成長為我夢寐以求的樣子。”
不過當時他還有斯卡拉的契約在身。為此卡拉揚與他的朋友兼老闆吉永高利(Ghiringhelli)進行了一次面談,後者很清楚柏林愛樂的職位對卡拉揚的意義,很爽快地同意了卡拉揚的跳槽。
另一方面,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也投票通過了對卡拉揚的任命,意味著卡拉揚將帶領樂團旅美。不過卡拉揚在這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任命文書要在出發之前面交到他的手上並且其任命要得到官方確認。
1955年初,這對新組合踏上了前往新大陸的航班。該次出行贊助人就是西德總理阿登納。不過就在樂團和卡拉揚到達紐約國際機場的前一周,一陣反對的浪潮差一點就扼殺了這一次巡美演出。美國音樂家聯盟和“地方802”(Local 802)在2月20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名曰《音樂家反對納粹帶領的柏林樂團在此舉行的音樂會》。其實從2月8日到27日樂團正式在華盛頓拉開訪美帷幕這段時間內,紐約時報幾乎天天報導反對卡拉揚戰時納粹身份的抗議聲音。韋斯特曼在“地方802”文章刊出後一天聲明,自己與卡拉揚雖然的確加入過納粹黨,但只是純粹地為了在當時能繼續工作下去。雖然這聲明更多的是煽動了反對派的氣焰。不過這些反對最終還是未能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次巡迴是由西德政府出資的。
2月25日樂團抵達美國,一切平靜。卡拉揚對此一切只是做了一簡短的聲明:“我不談政治,我只是作為一位音樂家來到這裡。”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在接下來的6個星期以其聲音打動了美國聽眾和樂評界。他們分別在華盛頓,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辛辛那提和巴爾的摩等城市演出。樂評總體來說是正面的。而抗議的聲音則在紐約演出之時到達高潮,卡內基門外有人抗議,還有人放飛帶有反對標語的鴿子。但即使這樣,演出的進行也沒有受到影響。
這次美國之行,是一次真真正正的試用期。卡拉揚要向三方面交答卷:一是觀眾和樂評人,二是柏林愛樂樂團,三是西德政府。不但是藝術方面,卡拉揚還必須在道德和政治方面要表現成熟(例如在美國時言行是否得體,是否會被反對聲音打壓下去),才能顯示自己可勝任柏林愛樂首席一職。卡拉揚不負眾望,早在3月5日卡拉揚一行還在匹茲堡逗留時,就已傳出樂團大部分成員投票贊成卡拉揚成為他們第四任常任指揮的訊息。而等到他和樂團返德之後幾天,其任命被柏林政府確認。卡拉揚再一次被問道,他是否願意繼承富特文格勒衣缽,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他回答道:“萬分歡喜地接受。”於是,柏林愛樂的權杖歷經漢斯·馮·彪羅,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終於傳到卡拉揚手上。
音樂總指導
1956年到1971年,卡拉揚在歐洲炙手可熱。他先是出任了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歷時4年。在1957年,除了率領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問日本之外,他還接受聘任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以一改這座歷史悠久的歌劇院頹落之勢。在他身上的職稱還有:1967年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指導,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之一,1969到1971年繼去世的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顧問。
1959年,卡拉揚除了和維也納愛樂在59年秋季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等地演出外,還再次為DG公司錄音,和柏林愛樂樂團製作出自己第一張立體聲唱片,理察·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這同時也標誌著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長時間的合作的開始。當時的卡拉揚雖然與EMI有錄音契約在身,但是柏林愛樂卻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過契約。因此契約需要進行修改,使得這對組合能同時為兩家品牌錄音。在EMI旗下卡拉揚的錄音活動後來一直持續到1984年,並錄製了不少歌劇,另外還有一些不曾為DG錄製過的作品,例如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
有了柏林愛樂和大唱片公司作後盾,卡拉揚就開始有計畫大規模地錄製古典音樂世界裡的管弦樂作品。不過,1959到61這三年間,他只是很謹慎地錄製了一些管弦樂炫技曲(Showpieces),例如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安東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中的幾首,還有德里布和蕭邦的一些舞曲,不過這些錄音一朝製成,即成經典。到了61年末,卡拉揚終於開始有大行動,為DG公司錄製樂聖貝多芬的全套交響曲,並在62年完成,即俗稱的“紅卡”。時至今天,縱然市場上有著難以勝數的貝多芬交響曲全套,但是這套錄音依然光彩奪目,飽受讚賞。其實,卡拉揚早在接手柏林愛樂樂團時,就已經開始準備這套錄音製作。在第一次美國之行前夕,他就排演了《第五》。《第七號》他在55到59年上演過三次。到了開錄前,除了《第二》和《第八》,他已將其他交響曲在音樂會上過了最少一遍。
以同樣的精心準備,卡拉揚和樂團在63,64年還錄製了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而柏林愛樂樂團終於在1963年10月15日迎來了自己的家—柏林愛樂大廳。這座大廳是應卡拉揚的技術標準而建成的。一如華格納為拜魯伊特節慶劇院在開幕之際所做的一樣,卡拉揚指揮樂團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示喜慶。
指揮風格
指揮特點
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於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為一體。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緻。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為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最擅長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奧地利作曲家的作品,如:貝多芬、勃拉姆斯、孟德爾頌、舒曼、華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另外,對於近現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尼爾森、蕭士塔高維奇,他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演繹。
德奧音樂
雖然卡拉揚涉獵廣泛,但不能否認,他指揮的作品以德奧作曲家的創作為主。他錄製過四次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布魯克納的全套交響曲,莫扎特,海頓的部分交響曲,華格納全套拜魯伊特劇目,另外還有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理查·施特勞斯的音詩和歌劇等等。另外現代派作曲家,如在漢斯·維爾納·亨澤(Hans Werner Henze)之前卡拉揚也有過受到作曲家本人肯定的表現。卡拉揚華麗光滑的處理手法在這些德奧古典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弦樂綿密厚實,銅管靚麗粗壯。而他在《企鵝唱片評鑑》裡面獲得三星帶花評價的作品,多為該體系的作品:理查·施特勞斯的《死與淨化》,歌劇《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莫扎特的《女人皆如此》,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等。
“紅卡”:卡拉揚60年代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封面。卡拉揚60年代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可以說是一套非常有名的唱片。雖然並非人人都認為它,或者是其中的幾部是該曲集的首選,但是它一直被給與很高的評價,例如網上書店Amazon將它評為“Amazon必備錄音”,並說道:
“赫伯特·馮·卡拉揚為DG錄製的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63)是他本人四套裡面之首,這已是共識。柏林愛樂處於最佳狀態,他們在藝術上還未曾崇尚那種柔和光滑的處理手法,該手法可在指揮家後來的版本中聽到。卡拉揚一塵不染,情感冷峻的貝多芬對聽眾逐漸發展的聽覺鑑賞力總會有些影響,不過該全集是最有可能滿足它們的。”——David Hurwitz
雖然卡拉揚對莫扎特,舒伯特交響曲的演繹並未獲得聽眾的一致贊好[85],不過他的布魯克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的錄音卻向來是有口皆碑的。例如在《美國錄音指導》(American Record Guide)中評論員湯瑪斯·古多爾寫道:
“卡拉揚(的理查·施特勞斯)呈現的則是強韌性和戲劇性,在《英雄的生涯》中則有著強烈的性慾表現。……沒有人能夠像卡拉揚那樣有力地把握住戰鬥一景中的恐怖氣氛,另外他在作品結尾處所呈現的壯麗豪華也是無人能及的。”
而卡拉揚所錄製的布魯克納交響曲也深得好評,例如《企鵝唱片評鑑》評價其為DG公司所製作的全集唱片中說道此版被“奉為圭臬。”而其最後一版第八交響曲則得到了如下評價:
“最令人難忘的一個版本,其音響之華美,肢體之豐富多彩令人讚嘆,但決不會轉移你的注意力:因為演出的美感與真實性是挽手同行的。……聽這張唱片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義大利歌劇
卡拉揚對義大利那種直率而又有生氣的藝術特別感興趣,特別是義大利歌劇中那種一往無阻的演唱風格,優美的旋律,使得卡拉揚終身不斷地製作和錄製威爾第和普契尼的歌劇名作。在一次和《紐約客》記者溫托·薩吉安(Winthrop Sargeant)談話中,卡拉揚提到了自己對義大利歌劇的看法:
“以托斯卡為例,這就好像來一頓衛生,簡單但又少見的漢堡包快餐換換口味一樣,非常有益。裡面有著最基本的情感和暴力。你能在托斯卡那傾瀉大堆的能量——這正是它與謀殺掛上鉤的原因,不過它的魅力在於,你看完過後不用被送去吊死。”
縱觀卡拉揚一生的指揮事業,義大利歌劇總是伴隨著他。從開始時的烏爾姆,到後來的亞琛,倫敦,米蘭,柏林,維也納和薩爾茨堡,他都排演了威爾第,普契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劇名作。雖然他只是排演了威爾第,普契尼有限的幾部歌劇,但是他選擇的作品無疑是兩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前者的《阿依達》,《奧賽羅》,《法斯塔夫》,《游吟詩人》,《茶花女》和《唐·卡洛斯》,還有最後的歌劇製作《假面舞會》,後者的《波希米亞人》,《蝴蝶夫人》,《圖蘭多特》和《托斯卡》。另外還有里昂卡瓦羅的《丑角》和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這些作品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刻,情節充滿張力。在音樂方面,卡拉揚喜歡加強輕弱對比以增加效果,例如《奧賽羅》最後一幕,苔絲德蒙娜的祈禱和後來奧賽羅與之的爭執被卡拉揚先柔後剛地處理,而類似的還有他棒下的《丑角》“殺妻”一景。
民族樂派
卡拉揚是西貝柳斯音樂的積極推廣者,他曾指揮過西貝柳斯除了第三號以外的6首交響曲和音詩。其中的4號“演奏水平之高,讓人無話可說”。有一次作曲者西貝柳斯在聽過卡拉揚錄製的第4,7交響曲和《塔皮奧拉》之後說到:
“只有卡拉揚懂我的音樂。我們的老朋友比徹姆,他指揮錄製的效果就不太一樣,聽起來總覺得他是先學了我的音樂,然後站在第一小提琴前指揮。”
另外,卡拉揚也很喜歡錄製民族樂派中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和兩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以及斯美塔納的作品。其中前者的《皮爾金組曲》被他錄製過三次。德沃夏克的最後兩首交響曲和《斯拉夫舞曲》以及斯美塔納的《伏爾塔瓦河(音樂)》也是他喜歡演繹的炫技曲。
俄羅斯樂派
而在俄羅斯音樂裡面,卡拉揚花了很多心思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上面,將這位作曲家的全部交響曲(《曼弗雷德交響曲》除外),三大芭蕾舞組曲,《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還有《斯拉夫進行曲》都錄製過一遍以上。強力集團裡面穆索爾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作品也很得他的青睞。
經典作品
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演唱: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托馬斯·斯特華德&傑西·托馬斯&黑格爾·布里奧特&佐爾坦·克勒門&喬恩·維克斯&貢朵拉·雅諾薇茨&雷吉內·克莉斯賓&希爾佳·德內施&埃文·沃爾法特&傑哈德·施托爾茨&卡爾·里德布施等
合唱: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合唱團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57 780-2 GOR14[14CDs]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女高音:貢朵拉·雅諾薇茨 男中音:艾伯哈德·瓦希特 合唱:維也納合唱協會合唱團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63 661-2 GOR[1CD]
里姆斯基-科薩闊夫:《舍赫拉查德》柴科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63 614-2 GOR[1CD]
海頓:《創世紀》演唱:貢朵拉·雅諾薇茨&弗里茨·溫德里希等 合唱:維也納歌劇院合唱團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DG 449 761-2 GOR2[2CDs]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華格納:《齊格弗里德的牧歌》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49 725-2 GOR[1CD]
馬勒:《升f小調第五交響曲》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47 450-2 GOR[1CD]
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蒂爾·艾倫斯皮格爾的惡作劇》&《唐璜》&《莎樂美的七紗舞》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47 441-2 GOR[1CD]
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大提琴:米沙·梅斯基&姆斯蒂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47 413-2 GOR[1CD]
理查·施特勞斯:《最後四首歌》&《變形》&《死與淨化》 女高音:貢朵拉·雅諾薇茨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DG 447 422-2 GOR[1CD]
貝多芬:《C大調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協奏曲》勃拉姆斯:《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鋼琴:斯維托斯拉夫·里赫特 小提琴:大衛·費多羅維奇·奧依斯特拉赫 大提琴:姆斯蒂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
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喬治·塞爾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 EMI CDM 5 66954 2[1CD]
理查·施特勞斯:《唐·吉訶德》
大提琴:姆斯蒂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EMI CDM 5 66965 2[1CD]
威廉·理察·華格納〕《帕西法爾》~三幕神聖節日舞台劇
[德國]DGG公司413 347-2GH4[4CDs] 演唱:喬西·范·達姆[阿姆弗塔斯] 維克多·馮·海勒姆[提圖雷爾] 庫爾特·莫爾[古內曼茨] 彼特·霍夫曼[帕西法爾] 齊格蒙德·尼姆斯根[克林索爾]
1945年 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1951年 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
1962—1963年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63年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慶賀柏林愛樂大廳落成現場版)
1963年 比才卡門(現場錄音)
1965—1968年 西貝柳斯《第四至第七交響曲》
1967-1970年 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全劇
1971年 《舒曼交響曲全集》
1975年 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
1977年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1981年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DG 439 011-2)
1987年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G 419 616-2)
1988年 布魯克納:c小調第八交響曲(“三冠王”)
1989年 布魯克納:e小調第七交響曲(DG 439 037-2)
評價
卡拉揚熱愛體育,經常滑雪,飆車,開船和飛機,還練瑜伽,而且他的記憶力驚人,一貫背譜演出。終其一生,他都與技術結緣,從錄音錄影到機械,甚至手術都會引起他的興趣,而且他承認自己的個人發展深受媒體技術發展的影響,並盡力在他的演出中使用最新的音頻和視頻技術。卡拉揚以其錄音數量之多廣,演繹之精彩在指揮界享有盛譽。西貝留斯曾致信華爾特·萊格說道卡拉揚是“一位大師”。受他細心栽培的穆特說道:“對於那些認識他(卡拉揚)的音樂家來說,他一直是未能超越的巔峰。他的音響有著超出時空的色質。他能夠在一支樂隊中打造出和諧統一,使之成為一件擁有廣大音響和有著獨特演繹方式的樂器。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著。他是一位完美的音樂家,還是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當然我們每個人都追求著技術方面的完美,但是他的著眼點則首先是音樂的表達。”
而英語界權威的音樂辭典《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則寫道:“在他生命的最後30年,沒有別的指揮家在音響和織體上比他作出過更大的影響。”
卡拉揚認真對待排練,即使是樂隊已經熟習的曲目,他也要求再認真演練。而這種“完美主義者”作風也很受一些與他共事過的人士的讚揚,例如法國的劇院經理米雪·格羅茲(Michel Glotz),卡拉揚的左右手愛華德·馬克爾(Ewald Markl)和卡拉揚的傳記作者羅賓遜。例如格羅茲的描述則是對卡拉揚的幽默和完美主義的綜合:
“他(卡拉揚)在一些方面專製得和卡拉斯別無二樣,整個暴君相:卡拉揚是一個極端完美主義者,他就是受不了那種被他稱為“吊兒郎當”(德語:Schlamperei)的作風,那簡直可以讓他發瘋。不過除了要求每個人做出最出色的表現外,他倒是很喜歡看到樂隊能輕鬆下來,音樂家和歌手笑起來的。而且他通常是第一個搞起笑的人。”
另外卡拉揚通過“卡拉揚基金”,“卡拉揚指揮比賽”的形式帶攜提拔了很多年輕音樂家,如蘇菲-穆特,小澤征爾,鋼琴家基辛,女高音貢杜拉·揚諾維茲等等。這些音樂家後來都成為了音樂界的重要人物。而且,卡拉揚也很喜歡教學,並自稱能夠在兩分鐘後得出結論,對方是否合適指揮這一職業。曾經師從過兩位大師(另一位是倫納德·伯恩斯坦)的小澤征爾回憶道,卡拉揚在聽過小澤的演出後,經常一針見血地提出批評和建議,並總結道“伯恩斯坦指指這裡說說那裡。而卡拉揚則是位真正的老師。”
另外《高保真》雜誌的大衛·漢密爾頓則認為卡拉揚在《費德里奧》的錄音中壓低重音,忽略總譜上強拍的提示。還有威廉·曼則更加認為,卡拉揚縮短休止以求音樂的平滑過渡。不過,對這些音樂理念方面的差異是沒有誰是誰非的。
大事年表
1908年4月5日 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 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1926年 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 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裡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 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 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畢業。
1926-1928年 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1929年 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裡指揮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33年 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1943年 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 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華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1938年4月8日 第一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 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契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 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 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史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 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契約過期。
1945年 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
1948年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史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1953年 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琉森指揮班指導。
1948-1968年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1988年 琉森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洲之行。
1951-1952年 登台拜魯依特指揮華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1960年 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 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受伯恩斯坦之邀客座指揮紐約愛樂樂團
1959年 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 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華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女武神》。
1968年3月4日 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1971年 獲得巴黎管弦樂團諮詢會內一職。
1973年 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9年10月13日 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
1981年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華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3月,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 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80歲高齡依舊指揮的精妙。
1988年 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 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