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穆索爾斯基)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穆索爾斯基一般指本詞條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年—1881年),俄國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於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

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3年返回聖彼得堡,進一步受到了以H.r.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1881年3月28日卒於聖彼得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 外文名: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
  • 別名: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
  • 國籍:俄國
  • 出生地: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
  • 出生日期:1839年3月21日
  • 逝世日期:1881年
  • 職業:音樂家
  • 代表作品:《圖畫展覽會》,《跳蚤之歌》,《荒山之夜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創作領域,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穆索爾斯基(М.И.Мусоргский)的父親是莊園主。6歲起在母親指導下學習鋼琴。鄉村的生活,農奴保姆的哺養,使他對農民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懷有深厚的感情。
蘇聯1989年3月15日發行的穆索爾斯基紀念幣蘇聯1989年3月15日發行的穆索爾斯基紀念幣
1849年進聖彼得堡的彼得羅帕甫洛夫學校學習。
1852年進入彼得堡禁衛軍士官學校,1852—1856年在學校學習,同時跟A.A.格爾凱學習鋼琴,並嘗試作曲。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爾卡《陸軍準尉》(鋼琴曲)。
1856年畢業後曾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充御前禁衛軍,並先後結識了U.A.居伊、A.C.達爾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這對他一生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858年他辭退軍職,脫離軍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導下專事作曲,並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中最激進的成員。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寫了一些管弦樂曲、鋼琴曲和歌曲,還為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寫配樂。
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廢除農奴制後,他回到家鄉,將祖傳的土地和家產分給農民。穆索爾斯基的後半生在貧困中度過,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勢力的打擊,物質上沒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鋼琴伴奏、教書和當公務員餬口。

主要成就

他是俄國近代音樂現實主義的奠基人。
穆索爾斯基是俄國近代音樂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是“強力集團”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傾向,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特點和獨特個性,在音樂語言和藝術形式上有大膽的創新。
然而,在世時他的藝術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數有遠見的人士給以肯定的評論外,常常受到指責和非難,以至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他在藝術上的探索,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來,越來越獲得了廣泛的承認。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爾、L.雅那切克、C.C.普羅科菲耶夫、Ⅱ.Ⅱ.蕭士塔高維奇、r.B.斯維里多夫等人的創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爾斯基的影響。

創作領域

歌劇
在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領域中,歌劇處於首要位置。他總共寫了5部歌劇,但都沒有完成,由後人續完。
穆索爾斯基遺照,畫於其去世前幾天(列賓)穆索爾斯基遺照,畫於其去世前幾天(列賓)
最初的兩部歌劇《薩朗寶》(根據G.福樓拜的小說,1863—1866)和《婚事》(根據果戈理喜劇改編,1868)雖然尚不成熟,但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薩朗寶》中,作者強調了人民解放的主題思想,注意民眾場面的描寫,其中一些片斷後來移用在《鮑里斯·戈都諾夫》中。《婚事》在音樂與語言的關係方面,在角色的個性化方面,做了創造性的嘗試。
穆索爾斯基在歌劇創作上的最高成就體現在《鮑里斯·戈都諾夫》和《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這兩部歌劇中。
器樂創作
穆索爾斯基在器樂創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卻富有獨創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覽會上的圖畫》。
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說的交響音畫《荒山之夜》(1867)是俄羅斯標題交響音樂的傑作,它以構思新穎,形象逼真和色彩濃郁而引人入勝。
鋼琴組曲《展覽會上的圖畫》(1874)是有感於亡友、畫家Victor.A.哈特曼的遺作展覽而作。它以鮮明的音樂語言將視覺形象復活,同時又抒發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聲手法、曲式結構和鋼琴織體方面有新的探索。這獨樹一幟的作品吸引了許多作曲家為它配器,其中M.拉威爾的改編曲獲得了最廣泛的流傳。
聲樂浪漫曲和歌曲
聲樂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爾斯基創作的重要領域。
他總共寫了67首歌曲,包括多種的題材內容。
其中有描繪貧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舊俄農民辛酸生活的《睡吧,農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葉遼穆什卡搖籃曲》 (1868)和《孤兒》(1868);有針對社會陋習進行嘲諷的諷刺歌曲《神學院學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細緻描繪幼兒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兒歌》組曲(7首,1868—1873);有表現平民階層飽經心靈創傷,深感孤獨絕望的聲樂套曲《沒有陽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
作者在這些聲樂作品中不僅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傾注了個人的感情體驗,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以無限同情。在藝術手法上,作者繼承和發展了A.C.達爾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樂與語言結合的傳統,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聲樂朗誦旋律,其音調和節奏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都與歌詞語氣和感情色彩密切相關。作者善於吸取俄國民間音樂素材,採用生活中常見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如搖籃曲、進行曲、各種民間舞曲等),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歌曲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主要作品

《鮑里斯·戈都諾夫》
《鮑里斯·戈都諾夫》(根據普希金的同名悲劇,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歷史歌劇,作曲家根據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構思,使歌劇的歷史背景處於農民革命風暴的前夜,通過塑造人民民眾的歷史群像和刻畫沙皇鮑里斯的內心矛盾,尖銳地反映了人民與暴君的對立衝突,同時又深刻地揭露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為適應戲劇情節的需要,作者一方面運用了多層次、多線條的合唱,表現在不同場合下人民民眾的集體形象(如在修道院強迫人民請求鮑里斯登皇位的場景),另一方面又採用朗誦調風格的獨唱刻畫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內心充滿矛盾的沙皇鮑里斯,象徵俄羅斯人民苦難遭遇的瘋僧),同時又注意對戲劇發展情節的典型環境的烘托(如鮑里斯在克里姆林宮廣場上的加冕儀式,立陶宛邊境小酒店的場景,波蘭貴族宮廷生活場景等)。而整個歌劇的音樂語言則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
《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
根據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編劇本,1872年開始創作,死後由H.A.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續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紀末彼得一世時期射擊軍統領霍萬斯基發動叛亂的史實為題材,形象地再現了俄國歷史的畫面。
與《鮑里斯·戈都諾夫》相比,其情節線索更為繁複,人物形象更為多樣,涉及充滿尖銳矛盾和衝突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但是主題思想不夠集中和明確,結構較為鬆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寫上局限於獨立完整的歌曲或詠嘆調。儘管如此,其富於民族特色的多側面的民眾場面,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
此外,《索羅欽斯克集市》(根據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續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爾斯基的一部喜歌劇,它綜合了烏克蘭歌唱旋律和口語音調,並以抒情和滑稽鬧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民間風俗生活,刻畫了喜劇性的人物性格。
《圖畫展覽會》
圖畫展覽會是俄國著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所做的鋼琴套曲。
1873年,聖彼得堡的美術學校舉行了哈爾德曼的繪畫遺作展覽會,這一展覽會成為穆索爾斯基寫作這一首組曲的動機。這一鋼琴組曲,不僅是穆索爾斯基的代表性器樂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紀俄國最有獨創性的樂曲之一。
樂曲是由與“圖畫”有關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間奏功用的“漫步”主題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現了穆索爾斯基所獨有的大膽的創造性,因此,這一首樂曲時至今日仍然很受歡迎。這種直截了當的表現方式,對後來的法國印象派有很大的影響。這一組樂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後五年(1886年)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對於這一鋼琴組曲的管弦樂編曲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現在一般只演奏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