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浪漫主義
- 外文名:Post Romanticism
- 哲學:一種哲學形式
馬勒,歷史背景,社會評價,代表人物,社會背景,生平,學習生涯,創作生涯,代表作,生態美學,
馬勒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十年里,歐洲音樂經過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期,浪漫主義音樂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似乎已走到了它的盡頭,而新的時期在後浪漫主義音樂的暮色中出現了黎明的曙光,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過度時期,有2位引人注意的作曲家,一位是RICHARD STRAUSS(理察,史特勞斯),另一位是GUSTAV MAHLER(馬勒)。
社會評價
馬勒,一位心靈充滿矛盾和極賦有創意的音樂家。他既能很好理解其他大師的作品的指揮家,又是一個有著自己鮮明創作風格的作曲家,是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代表,他主張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融合為一體,把哲學、文學,大自然和民間藝術滲透在音樂中,他的音樂充滿著巨大的感情衝動和豐富的想像力,無與倫比的大型樂隊和豐富多彩的配器色調,使人完全陶醉於浪漫色彩的音樂世界。然而,他又是20世紀音樂的先行者,他認為音樂無所不包,可以創造整個世界,並用嶄新的音樂語言預示可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即將到來,勛伯格把他看成是一位拓荒者,蕭士塔高維奇等20世紀最具創造的音樂家都受他的影響。
馬勒,不愧為先鋒音樂的先驅。
代表人物
20世紀的表現主義歌劇
後浪漫主義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勞斯
社會背景
在談及表現主義歌劇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後浪漫主義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的歌劇創作。他對形成的表現主義歌劇影響甚大。他強調主觀感受,追求感官刺激,把自我感覺當作最高的審美享受,認為醜惡的事物也應該進入審美領域。
理查·施特勞斯
生平
1864年6月11日,德國慕尼黑宮廷樂隊首席圓號手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的家裡,一個嬰兒呱呱墮地,他就是後來在德奧以至世界樂壇聞名遐邇的理查·施特勞斯。他從小就顯示出音樂才能,四歲時跟父親的一個朋友學鋼琴,八歲跟表兄學小提琴,十一歲起,跟隨宮廷樂隊的助理指揮梅耶爾學習作曲理論。理查·施特勞斯的父親信奉的音樂上帝是莫扎特,貝多芬等古典大師,他對施特勞斯的音樂啟蒙有著直接的影響。
學習生涯
1874年,理查·施特勞斯念完了國小,在城裡的路德維奇中學讀書時,觀看了華格納的作品,《湯豪瑟》、《齊格弗里德》和《羅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這偉大的藝術所震撼。他曾寫道:“儘管父親反對,我邁進了這魔術般的藝術世界--《尼柏龍根的指環》、《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我還記得十七歲第一次讀《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總譜時自己那出神入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施特勞斯:《回憶錄》(1949年)他音樂風格正是在那時逐漸成型的。
1882年冬,理查·施特勞斯在慕尼黑大學攻讀哲學、美學和藝術史等課程,但這並沒有妨礙他成為最有個性的作曲家”
創作生涯
在1935年前,他先後擔任德國4、5個城市的歌劇院副指揮、指揮。在執棒之餘,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響詩和歌劇。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多有哲理性的標題,代表作品有《死與變形》(1889年)、《查圖斯特拉如是說》 (1896年)、《梯爾·艾倫施皮格爾》(1895年)等。
1900年後,施特勞斯的創作以歌劇為主。他於1893年創作完成的第一部歌劇《貢特拉姆》和1902年創作的《火荒》,這是根據中世紀佛蘭德傳奇而寫的喜劇作品,在德勒斯登首演,大獲成功,持續演出了好一陣子。這給了理查·施特勞斯極大的鼓舞。
1903年理查·施特勞斯根據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同名作品而創作完成了歌劇《莎樂美》,1905 年底在德勒斯登首演。歌劇的故事有些荒誕且有點傷風敗俗,女高音主角為了博得答應她砍下倔強的先知者頭顱的男高音的歡心而表演“七紗舞”。她要砍下這顆頭顱,並把他放在銀盤子裡,然後還要去吻那砍下的頭顱,實在是太可怕了,而女高音最後被士兵的盾牌壓死了。這部充滿恐怖感和罪惡感的作品轟動一時,但爭議極大。它使輿論界目瞪口呆,甚至連德國皇帝也認為這是一部病態的作品。但在音樂上卻是理查·施特勞斯歌劇作品的巔峰之作。音樂的誇張手法同劇本中露骨的描寫異曲同工。他用這部作品的報酬蓋起了鄉間別墅。
在施特勞斯作品中注重表現“力”和“激情”的發泄而不計藝術的“真”、“善”、“美”。莎樂美》所譜寫的獨幕歌劇
代表作
1908年,理查·施特勞斯認識了奧地利詩人、戲劇家雨果·馮·霍夫曼史塔爾,開始同他合作。他們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艾萊克特拉》它比《莎樂美》更為外在,一樣引起了轟動和攻擊。《艾萊克特拉》講述了古希臘王阿迦門農被王后與姦夫謀害致死。她的女兒艾萊克特拉為報父仇,住進牛棚,被人視為怪物,在弟弟的幫助下,殺死了仇人後狂喜而死的故事。這部篇幅很長的獨幕劇,始終貫穿著神志錯亂的恨與仇。音樂雖然給人以光怪陸離、奇異可怖的感官刺激,但也表現了施特勞斯創造樂思和利用器樂音響,來描繪事件、刻劃人物的技藝。
1910年,他們又合作完成了三幕喜歌劇《玫瑰騎士》。 1911年,在德勒斯登公演受到歌劇界的普遍讚賞,它描繪了由威頓堡公爵夫人瑪莎琳和伯爵奧克塔維安私通而引發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玫瑰騎士》的音樂風格趨於浪漫主義,曲調借鑑了德國南部民歌和舞曲的旋律,劇中的詠嘆調和重唱都較動聽,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這是一部回歸傳統的歌劇,它成為理查·施特勞斯歌劇作品中的保留劇目是演出場次最多的一部歌劇。
此後,他又創作了《阿里阿德涅在那克索斯》(1916年)、《沒有影子的女人》(1919年)、《間奏曲》(1927年)、《埃及的海倫》 (1928年)、《沉默的女人》(1935年)等。由於施特勞斯具有世界聲譽,德國納粹黨在未經他本人的同意的情況下,任命他為國家音樂局局長。此後,施特勞斯度過了幾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納粹黨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關係。此間,他又創作了幾部歌劇,其中有的作品被納粹黨所利用。1945年,二戰結束後,施特勞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部分恢復了名譽。1948年,經允許回到德國。1949年,以85歲高齡去世。
理查·施特勞斯作有15部歌劇。施特勞斯歌劇作品的音樂風格不太統一。他稱自己的作品為“劇”,表示既不是傳統歌劇,也不是樂劇。有的作品受到華格納音樂創作手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華格納式的痕跡,音樂顯得尖銳恐怖,和聲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這也是《莎樂美》等劇令人驚駭的主要原因。有的則具有浪漫主義的因素,旋律較有美感,風格較為柔和。
理查·施特勞斯的音樂出現在兩個世紀之交,既寫了上一個世紀人的痛苦、掙扎,也寫了下一個世紀人的歡悅、迷惘。十九世紀 的浪漫主義與二十世紀的通俗主義,在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里給出了果實--一株甜蜜滲透著苦澀的藝術之花。 《玫瑰騎士》:史上最優的元帥夫人——施瓦茨科普芙/施特勞.
生態美學
後浪漫主義生態美學的基礎具有多元、平等的特點,其核心是整體的和諧生存。針對後浪漫主義生態美學在諸方面之不足,通過藝術主題在實現神、半神半人、英雄、人四循環階段以後,以原型主題的重複和象徵體現,轉向到新一輪神的階段,並通過在審美態度上實現審美的陌生化和在在審美維度上確立了人在選擇立場方面的審美文化之“態”,從而展現了中國文學史中蘊含著的“冬去春來”循環模式,即後浪漫主義生態美學的詩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