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皮殼深褐色,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均為淡紅色或淡棕色。質松,略具彈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茯苓
- 拉丁學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 別稱: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 界:真菌界
- 科:赤茯苓科
- 屬:赤茯苓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河南
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皮殼深褐色,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均為淡紅色或淡棕色。質松,略具彈性。
赤茯苓採收儲藏 採收和儲藏:收穫季節和方法同茯苓,當茯苓削去外皮(獲苓皮)後,再切成厚薄均勻的片,取其中粉紅色的即為赤茯苓,曬乾。...
赤茯苓散在古醫書上有很多記載。根據不同的中藥搭配組合,組合成多種中藥配方,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茯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
赤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八十六。具有益氣溫陽,進飲食,除脹滿之功效。主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悶目昏,不思飲食。...
赤茯苓飲,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六三。主治產後上氣喘急。...... 赤茯苓飲,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六三。主治產後上氣喘急。...
赤茯苓煎,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主治消渴,心神煩亂,唇口焦乾,咽喉不利。...
赤茯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主治小兒疹痘瘡出後,咳嗽脅痛,吃食不下。...
方劑名稱瀉脾赤茯苓散藥物組成赤茯苓2分,旋覆花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桑根白皮3兩(銼),赤芍藥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半兩(...
白茯苓,中藥名。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
茯苓飲是一種中藥,主治婦人月水不調,腰腹疼痛。......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鱉甲(去裙襴,醋炙)2兩,地骨皮2兩,柴胡(去苗)1兩半,知母(焙)1兩半,枳...
瀉腎赤茯苓散是出自《聖惠》卷七,主治腎臟實熱,腹脅不利,心膈煩滿,腰背拘急,足下熱痛的一種藥散。...
赤茯苓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主治氣膈,咽喉噎塞,心腹痞滿,不下飲食,胸背俱悶。...
【處方】茯苓(切片)。【功能主治】補益。主【用法用量】上藥,以水浸去赤汁,又換水浸1日,如上法取粉,拌水煮粥。【摘錄】《遵生八箋》卷十一白茯苓,味甘、...
茯苓湯是由茯苓用適量清水及相應輔料熬制而成的湯品,具有安神、利尿、清熱等功效。...... 【藥物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梔子仁1兩半,...
赤茯苓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七。主治腎臟虛損,上焦痰滯,多唾稠濁,腹脅脹滿,吃食微少。...
赤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翼》卷六。具有宣肺降氣,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所致的腳濕氣,症見足脛腫重五里,行動不便,麻木疼痛,胸膈滿...
茯苓川芎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二。具有祛風除濕,通絡行痹之功效。主治著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商茯苓的用途,主要有醫用、食用、保健品三個方面,醫用方面,商茯苓的菌核入藥,且各部分的治療功用有所不同。茯苓的外皮,稱茯苓皮,長於利水消腫,主治水腫,小便不...
雲茯苓是茯苓中藥材中的一種,又名雲苓。產於雲南的白茯苓,品質最優。雲茯苓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
名稱:四苓湯 組成:白朮、赤茯苓、澤瀉、豬苓、白芍藥、酒芩、酒連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主治熱瀉,小水短少,腹中作疼 出處:《中醫方劑大詞典》四...
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以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松。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