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茯苓野生家種兼有,但野生資源量小可忽略不計,商品供應主要來自家種資源。茯苓產區主要分布在安徽的岳西縣、霍山縣和金寨縣,湖北的英山縣、羅田縣,湖南的靖州縣,雲南的永勝縣、思茅區和永平縣等,此外在廣西和貴州也有家種茯苓資源分布:茯苓採挖後可選擇作為鮮貨出售,也可自行加工成乾貨。部分產區鮮貨外流現象嚴重,故對茯苓產區產量統計時,以當地的乾貨產出量作為依據。安徽省為茯苓的最大產區,湖南靖州為茯苓的第二大產區。
栽培技術
種植技術
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
木質部0.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選背風向陽、微酸偏砂的緩坡地,挖直徑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溝。取木段3-5根,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於窖中。
菌種也稱引子,有
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用
PDA培養基從菌核組織中分離出純菌種,栽培種培養基用松木屑76%、
麩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裝入廣口瓶,滅菌後接入純菌種,在25-28℃條件下培養半月,翻轉瓶在22-24℃下再培養半月,即為菌絲引。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採挖鮮菌核為引。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鋸成長50cm的木段,每5根為一堆,分二層堆疊,將新鮮
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覆土3cm,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
早春3-4月份接種,用菌絲引接種,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圍,覆土厚3cm。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將苓肉麵貼在簡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鋸成5-6cm長,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三段,夾在料筒中間。
田間管理
結苓期常在地面出現裂縫,應及時補土填縫。
病害防治
黑翅白蟻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選苓場時應避開蟻源,挖地時注意清除腐爛樹根,或在苓場周圍設誘殺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誘
白蟻集中於坑中,即可捕殺之。同時可引進白蟻天敵-
蝕蟻菌,蟻群只要有一隻染病,全巢無一倖免,滅蟻率達100%。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甘;淡;平。心;脾;肺;腎經。
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
痰飲咳逆;嘔吐;
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遺精白濁。
用於脾虛泄瀉,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套用白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白茯苓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對用試管法的抑菌試驗結果是無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但水煎液無效。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
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3、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離體健康人
紅細胞2,3-DPG水平上升約25%,並能有效地延緩溫育過程中2,3-DPG的耗竭。
4、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茯苓煎劑按5-10g/kg 腹腔注射,對預先給與
咖啡因或未給與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鎮靜作用。茯苓與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茯苓煎劑(10g/kg)未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用40g/kg的劑量則使麻醉時間較對照組更顯著延長,隨著劑量的加大,鎮靜指數也隨之增加。
5、其它作用
乙醇提取物有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的作用。
茯苓的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對離體蛙心都有增強心臟收縮以及加速心率的作用。
茯苓體內外均明顯抑制MAO-B活性。
羧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腹腔注射、12天,可對抗60Cor射線對小鼠末稍白細胞的抑制作用,使肝勻漿細胞色素P450含量減少,硫噴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加強。
臨床套用
茯苓含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茯苓酸、
卵磷脂及甾醇等。具有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化痰、寧心安神的功效。現代臨床顯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複合物(U-P)、經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次聚糖對實驗動物的多種癌瘤有抑制和殺傷活性。對S180、EAC、腹水型瘤株的抑制作用與口服5-FU類似,且抑制作用與劑量相關,但毒性較低。
藥物鑑別
性狀鑑別
完整的茯苓呈類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皺紋和縊縮,有時部分剝落。質堅實,破碎面顆粒狀,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習稱獲神塊。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粉末特徵
用斯氏液裝片,可見無色不規則形顆粒團塊、末端鈍圓的分技狀團塊及細長菌絲;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膠凍狀,加熱團塊物溶化。
用5%
氫氧化鉀溶液裝片,可見細長的菌絲,稍彎曲,有分枝,無色(內層菌絲),或帶棕色(外層菌絲),長短不一,直徑3-8(-16)μm,橫隔偶見。
理化鑑別
粉末少許加
碘化鉀試液1滴,顯深紅色,如加α-萘酚及
濃硫酸,顯橙紅色至淡紅色。(檢查多糖類)
取粉末0.5g加丙酮10ml,水浴溫浸1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
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顯淡紅色,後變淡褐色。(檢查麥角甾醇)
薄層色譜取粉末2g,加
乙醚4ml,冷浸24h,濾過。濾液濃縮至1ml,點樣於中性
氧化鋁板上,用苯-95%乙醇(9:1)上行展開,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有黃綠色及紫色兩個螢光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