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中藥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朮、白茯苓、桔梗、蓮米、薏苡仁、淮山藥、扁豆、甘草組成。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主治: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脾虛夾濕之證。現有《藥典》《局方》等多種處方版本。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參苓白朮散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等
  • 劑型:散劑;丸劑;片劑;口服液
  • 藥品類型:中藥方劑
  •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桔梗等
  •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方劑,注意事項,方劑歌訣,臨床新用,

方劑

參苓白朮散-方劑1-《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散劑;丸劑;片劑;口服液 。
【性狀】為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組成】人參100g,茯苓100g,白朮(炒)100g,山藥100g,白扁豆(炒)75g,蓮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炮製】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效】補脾胃,益肺氣。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①主要用於治療慢性泄瀉,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鼻竇炎,緩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②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③亦治小兒脾疳,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毛髮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
【用法用量】
①散劑:每次6-9g,日2-3次口服。丸劑:每次6g,日2次口服。片劑: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口服液:每次10ml,日2-3次口服,或遵醫囑。
②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③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
【附註】
①中醫辨證屬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②西醫診為消化不良、慢性胃腸炎、附屬檔案炎、氣管炎等而見有上述證候者,
均可以此方治療。
【禁忌】本方稍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高血壓及感冒熱症者忌用;孕婦忌用。
【臨床套用】慢性結腸炎: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飯後溫開水送服,30日為1療程。治療慢性結腸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58歲,平均42.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40年,平均12.4年。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大便成形帶粘液1例;糊狀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膿血1例;腹痛22例,腹脹22例,腸鳴26例,里急後重感21例。結果:治療1療程後,3例顯效,19例好轉,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3.33%。
【藥理作用】主要有調節胃腸運動,改善代謝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調節胃腸運動:本方煎劑小劑量對腸管有興奮作用,能解除腎上腺素對腸管的部分抑制;大劑量則抑制腸管的收縮,並能拮抗氯化鋇和毛果芸香鹼引起的腸管收縮,能增強腸管對水和氯離子的吸收。
2.改善代謝:該方治療脾氣虛之腸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治療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顯低於正常值,治療後明顯升高,並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變學的指標。
【貯藏】密閉,防潮。
【來源】《中國藥典》(2000年版)
【各家論述】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於濡養,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並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參苓白朮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並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參苓白朮散-方劑2-《局方》卷三 紹興續添方
【別名】白朮調元散、參術飲、白朮散
【來源】《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組成】蓮子肉(去皮)1斤,薏苡仁1斤,縮砂仁1斤,桔梗(炒令深黃色)1斤,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1斤半,白茯苓2斤,人參(去蘆)2斤,甘草(炒)2斤,白朮2斤,山藥2斤。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吐或瀉,胸脘悶脹,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苔白、質淡紅,脈細緩或虛緩。
方歌】參苓白朮四君底,山藥扁豆加薏苡;桔梗砂仁蓮子肉,脾虛濕盛此方理。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服2錢,棗湯調下。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脾胃喜甘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2.《馮氏錦囊·雜症》: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否塞之憂也。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氣健脾,山藥、扁豆、蓮肉補脾滲濕;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氣,用以載藥上行。諸藥合用,共成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之功。
【附註】白朮調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參術飲(《張氏醫通》卷十六)、白朮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本方改為丸劑,名“參苓白朮丸”(見《醫林繩墨大全》;改為膏劑,名“參苓白朮膏”(見《雜病源流犀燭》)。
【藥理作用】對消化系統功能的影響《中成藥研究》(1982;8:25):參苓白朮散水煎液小劑量對腸管蠕動有興奮作用,大劑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腸管的痙攣,並能增加腸管對水和氯離子的吸收。解痙作用的機理初步看來一方面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擬膽鹼藥的作用。
【現代套用】現用於慢性胃腸炎、糖尿病、貧血、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性水腫,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蛋白尿久不轉陰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證屬脾胃氣虛挾濕者。亦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脾虛痰多者。
參苓白朮散- 方劑3-《醫方集解》補養之劑
【方名】參苓白朮散( 補脾)
【 主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
土為萬物之母,脾土受傷,則失其健運之職,故飲食不消,兼寒則嘔吐,兼濕則濡泄也。飲食既少,眾髒無以稟氣,則虛羸日盛,諸病叢生矣。
【 組成】人參、白朮 土炒。茯苓、甘草 炙。山藥 炒。扁豆 炒。薏仁 炒。蓮肉 炒去心。陳皮、砂仁、桔梗。
【用法】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方論】《醫方集解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然茯苓、山藥、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然合參術苓草,暖胃而又能補中。陳皮、砂仁,入補藥則補。桔梗苦甘入肺,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於地道。肺和則天氣下降。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藥之上僭也。
參苓白朮散-方劑4-《回春》卷三
【來源】《回春》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去蘆)、茯苓(去皮)、山藥(炒)、砂仁(研)、藿香、陳皮、乾薑(炒)、蓮肉(去心皮)、訶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加減】嘔噦噁心,加半夏、烏梅;元氣虛脫,昏倦,加黃耆、升麻少許,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朴,去肉蔻、訶子;小水短澀,加木通、車前,去乾薑;瀉甚不止,加炒蒼朮、烏梅、熟附子少許。
【主治】氣虛泄瀉。
【製法】上銼1劑。
【用法】加生薑1片,燈心1團,水煎服。
【附註】本方方名,《東醫寶鑑·內景篇》引作“參苓蓮術散”。
參苓白朮散-方劑5-《片玉痘疹》卷五
【來源】《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人參、白朮(去油炒)、白茯苓、粉草、山楂肉、陳皮、桔梗、木香、枳殼(炒)。
【主治】痘瘡,脾胃氣弱不能消食。
【用法】上用水一盞,砂仁1個(捶碎),為引,煎服,不拘時候。
參苓白朮散-方劑6-《嬰童百問》卷二
【別名】和中散
【來源】《嬰童百問》卷二。
【組成】扁豆(炒)2錢,人參2錢,茯苓2錢,白朮(土炒)2錢,甘草(炙)2錢,山藥2錢,米仁1錢,砂仁1錢,蓮肉1錢,桔梗1錢,天麻5分,藿香5分。
【功效】急驚下後和氣助胃。
【製法】上為末。
【用法】每服2錢,棗湯送下。
參苓白朮散-方劑7《鎬京直指》
【來源】《鎬京直指》。
【組成】東洋參2錢(米炒),白茯苓3錢,煨肉果1錢5分,炒薏苡5錢,炒車前3錢,仙居術2錢(炒),淮山藥3錢,冬瓜子3錢,桔梗1錢,炒谷芽5錢。
【主治】久瀉傷脾胃,氣虛脈弱,飲食不化。
【製法】上為末服。
參苓白朮散-方劑8-《己任編》卷三
【來源】《己任編》卷三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米仁、山藥、扁豆、芡實、砂仁、桔梗、川連、甘草(一方有葛根)。
【主治】小兒疳症,頭大肚大,筋青,四肢獨細。
參苓白朮散-方劑9《種痘新書》卷四。
【來源】《種痘新書》卷四。
【組成】白朮1錢,人參5分,茯苓5分,苡仁5分,蓮子5分,山楂5分,神曲5分,肉蔻(去油)4分,訶子(煨,用肉)4分,陳皮4分,白芍5分,木香2分,炙草2分。
【功效】健脾去積。
【主治】痘瘡虛泄。小便清利,其糞或白或黑,或飲食不化,其氣腥,其泄則滑溜自下而無聲者。
參苓白朮散-方劑10-《幼科指南》卷下
【來源】《幼科指南》卷下。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1錢半,白扁豆(薑汁炒)1錢半,白茯苓1錢半,山藥1錢半,甘草1錢,桔梗1錢,苡米1錢,蓮肉(去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
【主治】小兒脾胃久虛,不能轉運,無以榮其氣,或胎中受毒,臟腑蓄水,以致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瘦,肚大臍實,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名曰哺露。
【製法】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
【用法】 米飲送下。
參苓白朮散-方劑11-《古今醫鑒》
【來源】《古今醫鑒》
【組成】人參15g,白茯苓15g,白朮15g,炙甘草9g,山藥15g,蓮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陳皮9g。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滲濕,保肺(培土生金)。
【辨證要點】面色眯白或萎黃,飲食不化,腹脹便搪,倦怠乏力,舌淡苔白略膩,脈虛緩。
【注意】本方是治脾胃氣虛的基本方。重點在滲濕患者以長期脾胃氣虛挾濕為特點,適合大多數氣血不足有飲食不佳、腹脹但症狀並不分明的亞健康人群,尤以中年婦女多見。並本方用藥平和,辨證正確,可考慮長期做丸、散劑用。
【方論】本方證為脾虛夾濕所致。方中以人參、白朮、扶荃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人參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又載藥上行,以益肺氣。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適用,補其中氣,滲其濕濁,行其氣滯,恢復脾胃受納與健運之職,則諸症自除。
參苓白朮散-方劑12-《馮氏錦囊·痘疹》
【來源】《馮氏錦囊·痘疹》卷十四。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炙草、乾葛、木香、藿香、麥冬。
【主治】痘已靨未靨,身熱不退,煩渴不止。
【附註】《種痘新書》有炙耆。
參苓白朮散-方劑13《誠書》卷八
【來源】《誠書》卷八。
【組成】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陳皮、厚朴、肉桂、澤瀉、訶子肉、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煨)。
【主治】小兒驚風。久吐、久瀉、久痢、久熱之後,目陷無神,唇燥煩渴,厥,掌中熱。
【製法】上為末。
【用法】米湯調服。
參苓白朮散-方劑14《醫學心悟》卷六
【來源】《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人參1兩,茯苓(蒸)2兩,山藥(炒)2錢,苡仁(炒)2錢,扁豆(炒)2錢,蓮肉(去心,炒)2錢,砂仁1兩,神曲(炒黑)5錢,甘草(炒)5錢,白朮4兩(陳土炒),陳皮1兩(微炒)。
【功效】健脾養胃。
【主治】癰疽脾虛者。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3錢,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

1、泄瀉兼有大便不通暢,肛門有下墜感者忌服。
2、服本藥時不宜同時服用藜蘆、五靈脂、皂莢或其製劑。
3、不宜喝茶和吃蘿蔔以免影響藥效。
4、不宜和感冒類藥同時服用。
5、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本品宜飯前服用或進食同時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8、服藥2周后症狀未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9、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1、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13、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品。此藥組成中含甘草,不可與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時服用。

方劑歌訣

方歌(一) 參苓白朮四君底,山藥扁豆加薏苡;桔梗砂仁蓮子肉,脾虛濕盛此方理。
方歌(二) 參苓白朮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方歌(三) 參苓白朮薏砂仁,甘桔淮山扁豆陳;再加蓮子棗湯送,脾虛濕盛此方珍。

臨床新用

【關鍵字】 參苓白朮散 手足掌發黃證 繼發性肌無力
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朮、白茯苓、桔梗、蓮米、薏苡仁、淮山藥、扁豆、甘草組成。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主治: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脾虛夾濕之證。筆者臨床套用此方化裁,人參改用黨參,變散為湯,治療多種內科病證,屢獲滿意療效。
【臨床醫案】
手足掌發黃 患者,女,34歲。2004年10月5日初診。患者1個月前開始手足掌發黃,而且逐漸加深。曾多處診治,不知何病,肝功能及各項生化檢驗指標正常。觀其手足掌黃如橘色,面色萎黃,目無黃染。飲食稍減,舌質苔白膩,脈緩弱。詳問病史,自訴甘橘上市以來,每日吃1kg,約1個月後出現上述病狀。屬於過食濕性果物,聚濕傷脾所致。以參苓白朮散方加味。藥用:黃芪20g,黨參20g,白朮15g,白茯苓20g,淮山藥15g,白扁豆15g,桔梗15g,蓮子15g,砂仁9g,苡米20g,茵陳20g,車前子15g,甘草6g。5劑,每日1劑,煎服2次。10月11日二診時,手足掌黃色轉淡,守方繼進10劑,手足掌轉為紅潤。
按:橘,果於夏,熟於秋,又多水汁,屬濕性果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