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本草

湯液本草

《湯液本草》,3卷,本草著作,元代王好古撰於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補充若干資料。王好古以本草、湯液(經方)為正學,故撰此書。上卷為藥性總論,中下兩卷記載242種藥物。

基本介紹

  • 書名:《湯液本草》
  • 成書年代:元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王好古少年曾與李杲一同學醫於張元素,後又受教於李杲,故其《湯液本草》較為全面的反映了易水學派的藥理學說。

流傳版本

現存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刻本、多種明清刻本、《醫統正脈》本、《四庫全書》本、日刻本等,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影印出版,1987年出版崔掃塵、尤榮輯校點本。

作者簡介

王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元代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約生於公元1200~1264年,曾同李杲學醫於張元素,以年幼於李杲二十歲,又師事之,盡得其傳。王好古以對陰證的闡發而著稱,其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復受著歷代諸醫家如王叔和、朱奉議、許叔微、韓袛和等影響,特別是其師張元素的臟腑議病和李杲的脾胃論,對他的薰陶尤深。著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斑論萃英》、《湯液本草》等書,其中《陰證略例》為其代表作。據《三三醫書》本《陰證略例》麻信之序末有“門人皇甫黻、張沌、宋廷圭、張可、弋彀英同校正”等字,則知王好古尚有以上五人為其弟子,可存以待考。

書評、序言

序一
世皆知《素問》為醫之祖,而不知軒岐之書,實出於神農本草也。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漢·仲景湯液為大法,此醫家之正學,雖後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書,復以本草正條,各從三陰三陽一二經為例,仍以主病者為元首,臣佐使應次之。不必如編類者,先玉石,次草木,次蟲魚,以上中下三品為門也。如太陽經當用桂枝湯、麻黃湯,必以麻黃、桂枝為主,本方中余藥後附之;如陽明經當用白虎湯,必以石膏為主,本方中余藥後附之;如少陽經當用三禁湯,必以柴胡為主,本方中余藥後附之。如太陰、少陰、厥陰之經所用熱藥,皆仿諸此。至於《金匾》祖方,湯液外定為常制,凡可用者,皆雜附之。或以傷寒之劑,改治雜病;或以權宜之料,更療常疾。以湯為散,以散為丸,變易百端。增一二味,別作他名;減一二味,另為殊法。《醫壘元戎》、《陰證略例》、《癍論萃英》、《錢氏補遺》等書,安樂之法,《湯液本草》統之,其源出於潔古老人《珍珠囊》。其間議論,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注奇辭於理趣之外,見聞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藥品之鹹精,抑亦疾病之不誤,夭橫不至,壽域可期,其《湯液本草》歟。時戊戌夏六月海藏王好古書。
序二
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於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漢張仲景廣之又倍於伊尹,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確論;金域潔古老人派之又倍於仲景,而亦得盡法之要,則不害為奇注。潔古倍於仲景,無以異仲景之倍於伊尹;仲景之倍於伊尹,無以異伊尹之倍於神農也。噫!宗之、廣之、派之,雖多寡之不同,其所以得立法之要,則一也。觀潔古之說,則知仲景之言;觀仲景之言,則知伊尹之意,皆不出於神農矣。所以先本草,次湯液,次《傷寒論》,次《保命書》,闕一不可矣。成無己《明理》方例雲: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憑。仲景方最為眾方之祖,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方。醫帙之中,特為縝細,參合古法,不越毫末,實大聖之所作也。文潞公《藥準》雲:惟仲景為群方之祖也。昔唐、宋以來,得醫之名者,如王叔和、葛洪、孫思邈、范汪、胡洽、朱奉議、王朝奉、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輩,其議論方定增減變易,千狀萬態,無一有毫不出於仲景者。百有餘載,有潔古老人張元素,遇至人傳祖方不傳之妙法,嗣是其子云岐子張璧,東垣先生李杲明之,皆祖常沙張仲景湯液,惜乎世莫能有知者,予受業於東垣老人故敢以題。丙午夏六月王好古書。

章節目錄

卷上
五臟苦欲補瀉
臟腑瀉火藥
東垣先生《藥類法象》
用藥法象
藥性要旨
氣味厚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五味所用
藥類法象
標本陰陽論
五方之正氣味
東垣先生《用藥心法》
隨證治病藥品
用藥凡例
東垣報使
諸經嚮導
制方之法
用藥各定分兩
用藥酒洗曝乾
用藥根梢身例
用丸散藥例
升合分兩
君臣佐使法
治法綱要
藥味專精
湯藥煎造
古人服藥活法
古人服藥有法
察病輕重
海藏老人《湯液本草》
五宜
五傷
五走
服藥可慎
論藥所生
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
氣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劑
卷中 草部
卷下 木部
果部
菜部
米谷部
玉石部
禽部
獸部
虫部

內容簡介

《湯液本草》共3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相當於總論,首列“五臟苦欲補瀉藥味”、“臟腑瀉火藥”,次引“東垣先生藥類法象”和“東垣先生用藥心法”,其後為“海藏老人湯液本草”,引據《內經》理論,補充並全面闡述張元素、李杲的學術思想,論述“五宜”、“五傷”、“五走”、“服藥可慎”、“論藥所生”、“論天地生物有厚薄堪用不堪用”、“氣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劑”等篇。第二部分為藥物各論,分為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獸、蟲等9部,收藥242種。每藥分別敘述氣味、陰陽、良毒、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畏惡、炮製等,其所引述取自《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藥性論》,以及陶弘景、葛洪、雷斆、孫思邈、朱肱、成無己等40餘家藥論,其中采輯張元素、李杲的論述為最多。記“象雲”者,出自《藥類法象》;“心雲”者,出《用藥心法》; “珍雲”者,出《珍珠囊》;“液雲”、“海藏雲”為好古發揮己見,內容廣泛,多為實踐經驗之談。本書雖然收藥不多,但綜合了金元藥理學說的主要成就,以實用為主旨,對研究金元醫學和本草學史很有參考價值。

影響評價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歷代諸家本草》中評價此書: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己、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本書雖然收藥不多。
《四庫全書提要》謂《湯液本草》“此書所列,皆從名醫試驗而來。雖為數無多,而條例分明,簡而有要,亦可適於實用之書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