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賽義尼·孔切(Seyni Kountché,1931年7月1日——1987年11月10日)
尼日前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兼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
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陸軍
準將。
人物傳記
投身軍旅
軍部首腦
1960年在法國駐尼日殖民軍中服役,1960年8月3日,尼日宣告獨立,賽義尼·孔切於1961年轉入尼日武裝部隊服役。從此,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揚眉吐氣,誓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貢獻力量。由於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指揮才幹,受到
哈馬尼·迪奧里總統的賞識和重用。1965年被尼日武裝部隊
總參謀部保送到法國巴黎參謀學院深造,1966年畢業回國。1967年任尼日武裝部隊副總參謀長。1973年7月升任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晉升為
中校。
政變奪權
哈馬尼·迪奧里統治下的尼日
政治腐敗、
經濟崩潰、
民不聊生,迪奧里政權對內專制高壓,對外媚法賣國,激起社會各界強烈不滿,總統限制、削弱軍隊的做法使其與軍方矛盾尖銳,軍政對立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1974年4月15日,因不滿哈馬尼·迪奧里總統的獨裁和腐敗統治,賽義尼·孔切率領武裝部隊的一批青年軍官發動
軍事政變,推翻迪奧里政權。孔切任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1974——1976年兼任經濟發展部長和內政部長,1977——1987年兼任國防部長,1981——1987年再次兼任內政部長。1983年11月和1985年9月改組政府,仍留任原職。1979年8月晉升為
上校。1982年12月在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
多哥互不侵犯和相互援助協定等三個地區組織會議上當選為執行主席。1983年1月晉升為
準將。1984年1月當選為
薩赫勒地區國家抗旱鬥爭常設委員會主席。1985年2月在
西非協商委員會(成員國有多哥、
尼日、
貝寧、
布吉納法索和
象牙海岸)舉行的首腦會議上,被推選為協商委員會執行主席。
從1986年底開始,賽義尼·孔切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1987年11月10日,孔切因患惡性腦瘤在法國巴黎病逝,年僅56歲。
新紀元
政變成功後,孔切在國家電視台發表“歷史性聲明”,他充滿激情地說:“公民們,今天,1974年4月15日,武裝部隊決定負起責任,以結束你們所熟悉的那個政權”,它“在以不公正、腐敗、利己主義和聲稱保障人民的幸福,而實際上對人民漠不關心為標誌的15年統治之後,我們不能再容忍這種
寡頭政治繼續下去了”。“我作為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宣布解散國民議會,廢除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分批釋放被前政府關押的政治犯”。4月16日,
尼亞美局勢恢復平靜,學生遊行並高舉“孔切萬歲!人民軍隊萬歲!”等標語。
1974年4月17日,尼日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還組成了包括12名軍官的臨時政府,以孔切為軍委會主席、國家元首和臨時政府總理。臨時政府設定了內政部、礦業和地質部、財政部、外交和合作部、經濟部、
國民教育和青年體育部、農村經濟、環境、氣候和居民救濟部、公職和勞工部、以及新聞、郵電和旅遊部。孔切還兼任經濟部長,親自主抓經濟工作。這標誌著尼日軍人破天荒地登上領導國家的政治舞台,從此開始了軍政權的新紀元。但同時也為日後尼日的軍人干政開了先例。
同一天,尼日全國工人聯合會和國家電視廣播局發表公報,決定支持新政權。次日,尼亞美市退役軍人和戰爭中的捐軀者家屬舉行遊行,表示支持軍政權。1974年4月22日,賽義尼·孔切發布施政綱領,宣布軍政權將“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孔切政權對內提出爭取“糧食自給”口號,重視發展農業,對外採取溫和中立
不結盟政策,博得了國內外比較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為政舉措
賽義尼·孔切將軍綽號“PrussianAfrica”,意為“非洲
普魯士人”,被稱為
非洲大陸的
軍國主義獨裁者。他試圖使尼日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儘管步伐緩慢,但畢竟開啟了尼日探求新路的新紀元。
探求新路
孔切上台執政後,對內提出“整頓國家秩序”、“維護國家團結”、爭取“經濟獨立”和“優先發展農業”等主張,並清查前政府高級官員非法占有的財產。孔切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政權,他先後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不僅取締了
尼日進步黨和尼日薩瓦巴黨,還禁止成立任何政黨,並逮捕反對黨成員及清洗軍人集團內部的反對派。孔切成功挫敗了1975年8月、1976年3月、1983年10月的未遂政變。在政權基本鞏固後,孔切又及時地擴大內閣中文職官員的比例,改變完全由軍人執政的局面。1983年1月和11月先後委任以奧馬魯·馬馬內和哈米德·阿勒加比德為總理的兩屆文官內閣。
1974年8月3日,孔切提出建立發展社會的口號,主張通過各階層人民的積極參與民主協商找到一條符合尼日人民願望的發展道路。1983年8月3日建立了發展社會全國委員會(立憲性質的諮詢機構),1984年1月建立全國憲章委員會,起草預備制憲性檔案《國家憲章》,1987年6月14日,全國舉行
公民投票,正式通過了以建設發展社會為中心內容的《國家憲章》。
孔切曾明確指出:一個國家如不消除部族的、地區的對立鬥爭,就不能建成一個民族,它的獨立和完整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他積極調解部族關係,緩和部族矛盾,主要是在政治上逐步吸收
豪薩族和
圖阿雷格族的代表人物參加政府,從而改變了哲爾馬-桑海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發展經濟
尼日的鈾礦儲藏量居世界第六位。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於國際鈾價上漲,市場擴大,鈾礦業發展迅速,收入激增,帶動了整個
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一個“黃金時代”。1978~1980年間,
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高達20%以上。1980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30
美元。加之風調雨順,農牧業也得到發展,由嚴重缺糧轉為自給有餘(1980年餘糧15萬噸)。
外交政策
在對外關係方面,尼日奉行反帝、反殖和
不結盟政策。孔切主張在互相尊重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發展關係。強調和平解決
國際爭端,反對
強權政治,反對大國干涉非洲事務;重視睦鄰友好,致力於地區合作和非洲的團結、統一和發展;注重務實、開放和
多元化,執行“外交為發展服務”的方針,積極爭取外國援助。
本著這一原則,尼日同法、英、美等已開發國家保持密切關係,尤其與法國保持最優惠的關係。同時也與
開發中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在與鄰國的交往中尤其強調互相合作、睦鄰友好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中期,尼日與
利比亞關係一度緊張,利比亞指責尼日境內的
遊牧民族圖阿雷格族遭到孔切政權的迫害。在1985年5月的尼日-利比亞邊境武裝衝突中,所有非尼日的
圖阿雷格人被驅逐出境。
賽義尼·孔切重視對華關係,在上台後立即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於1974年7月20日派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家副元首)薩尼·蘇納·西多少校率尼日政府代表團訪華,受到
毛澤東主席、
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中尼雙方簽署了建交公報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尼日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
外交關係。1977年9月和1984年5月,賽義尼·孔切主席兩次應邀訪華,為增進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