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歷史

尼日歷史

尼日共和國是西非內陸國。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東與查德交界,南與奈及利亞和貝寧相連,西與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為鄰,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接壤。面積1267627 平方公里。尼日河流經西部,國名由之而來。“尼日”一詞,源於塔馬謝克語,意為“大河”。人口約617萬(1984),其中豪薩人占一半左右,傑爾馬-桑海人約占22%。居民90%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尼亞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日歷史
  • 外文名:Niger history
  • 人口:人口約617萬(1984)
  • 官方語言:法語
  • 首都:尼亞美
  • 信奉:伊斯蘭教
歷史沿革
歐洲殖民主義勢力入侵前夕,在尼日境內出現了一系列相互紛爭的小王國。西南有傑爾馬-桑海人的多索王國,中部有長期保持自治的馬臘迪等豪薩城邦,其東有津德爾蘇丹國。11世紀北部圖阿雷格人的一支開始從費贊(今利比亞)遷入尼日,並在15世紀建立阿加德茲蘇丹國。19世紀,這些小國之間紛爭不斷。
殖民者的入侵與人民的反抗  從1891年開始,法國人同一些部落酋長簽訂保護條約,繼之以武力在各地建立軍事領地,1921年占領全境,1922年正式宣布尼日為其殖民地。尼日各族人民對法國的殖民統治進行了反抗。1914~1916年各地圖阿雷格人起義;1916年12月至1917年 3月,卡奧森領導起義隊伍曾長時間圍困阿加德茲的法國駐軍。1917~1918年,西部阿藻瓦克地區的圖阿雷格人反抗運動曾使當地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這些反抗都遭到了法國殖民者的鎮壓。在法國殖民統治下,尼日的經濟發展極為緩慢。
尼日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尼日要求自治的運動開始興起。成立了非洲民主聯盟尼日支部。1956年支部分裂為主張完全獨立的薩瓦巴黨 ( 豪薩語"自由"之意)和主張與法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尼日進步黨。1957年尼日獲得半自治地位,薩瓦巴黨在選舉中獲勝。1958年 9月薩瓦巴黨因反對戴高樂憲法並要求立即獨立而被取締。10月進步黨開始執政,由該黨書記阿馬尼·迪奧里組織政府。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60年 8月,尼日獨立,迪奧里任總統。
獨立後的尼日  迪奧里在尼日建立專制的一黨統治,政治腐敗,經濟發展遲緩。1974年 4月,以賽義尼·孔切中校為首的一批軍官發動政變,推翻迪奧里政權,成立軍政府,廢除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孔切政府分批釋放前政權的一些重要人物,努力調和各族關係,採取一系列增進社會福利的措施,孔切執政以來多次挫敗未遂軍事政變;在“尋求糧食自給,尋求經濟獨立”的方針下,尼日國民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73年的90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 330美元。從1982年開始調整經濟政策,實行經濟結構改革。198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600億非洲法郎。
在對外關係上,孔切政府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和不結盟政策,強調睦鄰友好和非洲的團結。1974年7月20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84年8月27日改組政府,孔切任國家元首兼軍委會主席、國防部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