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計畫化

資本主義計畫化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國民經濟實行的總體調節。這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的、較高級的形式。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從局部調節發展成為總體調節;從臨時性糾正經濟發展過程中偏差的政策措施,發展成為中、長期計畫調節

一般種類,發展過程,發展原因,一般特點,積極作用,

一般種類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畫,按計畫期限的長短,可分為短期(一年)、中期(一般五年)及長期(五年以上)三種。按計畫的功能可分為預測性計畫、行情性計畫和結構性計畫三種。預測性計畫只有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及某些政策建議,一般屬於短期中期計畫。行情性計畫一般是短期的,它除了有行情預測外,還包括為促使行情短期內朝一定方向發展而採取的各種政策措施。結構性計畫一般是中、長期的,它有較明確和重大的目標,並包括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計畫的形式可分為固定式和滑動式兩種。固定式計畫的期限是固定的,一個計畫到期就另行制定新計畫。滑動式計畫的期限則是不斷延伸的,計畫制定之後,每年向後延伸一年;因此,只需根據新一年的預測,對原計畫作些局部調整即繼續執行。在50年代,這些計畫一般只涉及經濟問題,稱為經濟發展計畫。60年代以後,為了緩和國內的社會矛盾,計畫中增加了社會目標及社會政策,稱為社會經濟發展計畫。在一些國家中,除了編制全國性多部門計畫外,還編制地區計畫、部門計畫及單項計畫,形成了一套計畫體系。香港特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發展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個別資本主義國家曾作過計畫調節的嘗試,但為時甚短,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戰後時期,一大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後推行計畫化,而以法國日本較為突出。法國從1947年開始執行第一個計畫,迄今已實施了八個中期計畫和一個臨時計畫,正在推行第九個中期計畫。這些計畫是:“第一個現代化和設備計畫”(1947~1950,後延長到1953年)、“第二個計畫”(1954~1957)、“第三個計畫”(1958~1961)、“第四個計畫”(1962~1965,從這個計畫開始改稱“社會經濟發展計畫”)、“第五個計畫”(1966~1970)、“第六個計畫”(1971~1975)、“第七個計畫”(1976~1980)、“第八個計畫”(1981~1985)、兩年“臨時計畫”(1982~1983)、“第九個計畫”(1984~1988)。 日本自1956~1985年,也已經實施了九個計畫。這些計畫是:“經濟自立五年計畫”(1956~1960)、“新長期計畫”(1958~1962)、“國民收入倍增計畫”(1961~1970)、“中期經濟計畫”(1964~1968)、“經濟社會發展計畫”(1967~1971)、“新經濟社會發展計畫”(1970~1975)、“經濟社會基本計畫”(1973~1975)、“70年代後期經濟計畫”(1976~1980)、“新經濟社會七年計畫”(1979~1985)。
英國在1943年制定了戰後經濟復興計畫,實施過1947~1951年計畫,但沒有繼續下去。到60年代,又推行了1961~1966、1964~1970等計畫。義大利推行過“戰後重建計畫”(1945~1948)、“全國協調新建設計畫”(1948~1950)、“1955~1964年增加就業和提高國民收入計畫”、“1965~1969年新國民經濟計畫”等全國性多部門計畫,以及“南部地區開發計畫”(1950~1957)和“1960~1964年農業發展五年計畫”等區域性或部門性計畫。
聯邦德國雖然在戰後初期實行過補償拆卸損失的計畫,50年代以來又實行過援助薩爾區的計畫,發展鐵路、內河航運、住宅建設、科學研究、農業部門性計畫,以及德捷邊境地區發展計畫。但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沒有全國性多部門經濟計畫。1967年開始編制全國性經濟計畫,採用滑動原則,將已制定的中期計畫每年順延一年。此外,荷蘭瑞典、比利時、挪威、愛爾蘭、冰島、西班牙等國也都實行了程度不同的計畫化。

發展原因

資本主義計畫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的結果,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在資本主義允許的範圍內把這種生產力當做社會生產力來看待。資產階級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以自己手中掌握的巨大經濟力量作為物質基礎,對社會生產進行調節、控制和管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並要求把一定時期的各種調節措施統一起來考慮。資產階級國家根據對一定時期內的經濟預測,針對著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制定出系統的調節措施和政策,這就形成了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資本主義計畫化首先在那些私人壟斷資本於戰爭期間遭到嚴重削弱、國有制經濟在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有共產黨參政或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國家中得到推行,到60年代就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普遍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由於經濟危機日益深刻,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再加上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一國範圍內的計畫化遇到了來自國際的衝擊而難於推行,資本主義計畫化的吸引力有所減弱。

一般特點

資本主義計畫的指導性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畫是指導性計畫,對私營企業並不具有約束力。政府只能通過經濟槓桿(稅收、補貼、貸款等)來影響私人企業的決策,而不能直接干預其經營。私營企業的決策仍然完全以利潤為依歸。國家計畫對於它們,實際上只起兩個作用:一是預報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二是表明政府的政策意圖。而這些都只是供私營企業作決策時參考,至於如何決策則完全是企業自己的事,國家計畫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畫中,並不為私營企業規定必須完成的指標。這就是說,資本主義計畫化並不曾觸動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制度。在實行計畫化的同時,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不是被廢除了,而是被保留著、加強著、發展著。因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必然不斷發展,剩餘價值規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依然居於統治地位,支配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資本主義計畫化不可能消除周期性經濟危機,也不會使資本主義經濟實現有計畫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是經濟計畫指導著社會經濟有計畫地發展,恰恰相反,經濟計畫常常被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更迭所打亂,無法繼續執行。往往一個計畫尚未到期,又需要另定新的計畫。這往往造成了國家計畫的多變,各個計畫的時間交叉很多,從而降低了計畫的有效性。
資本主義計畫化資本主義計畫化
資本主義計畫的階級性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計畫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證壟斷資本家的高額壟斷利潤,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何況,這些計畫又都是由壟斷組織的代表和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官員、學者們所制定的。計畫的內容和目標體現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工會代表雖然也在形式上參加了制定計畫的各種機構,但人數極少,只是一種點綴。列寧說:“實行計畫化並不能使工人擺脫奴隸地位,相反地,資本家將更‘有計畫地’攫取利潤”(《列寧全集》第24卷,第274頁)。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和改良主義者否認國家和國家干預的階級性,從而抹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畫的階級實質,宣揚這種計畫“代表全體人民”,具有“全民性”。同時,他們任意誇大資本主義計畫化的作用,說計畫化可以消滅失業和經濟危機。這種“有計畫的資本主義”論,目的在於混淆資本主義計畫化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根本區別;混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根本不同的經濟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近40年來的事實證明,在所有實行計畫化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沒有哪一個擺脫了失業和經濟危機,也沒有哪一個真正實現了國民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的發展。這一基本事實再次表明,如果不從資本家下面解放出來,如果不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原則,那么就不能建立計畫經濟

積極作用

資本主義計畫化是資產階級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措施的系統化和協調化。由於資產階級國家手中握有強大的經濟力量,為推行經濟計畫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計畫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對經濟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起過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促進了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戰爭結束時,一些國家的私人壟斷資本力量薄弱,恢復經濟的任務主要靠國家來支撐。國家通過計畫把投資集中於對整個經濟能起推動作用的基礎部門,使經濟恢復工作得以較快完成。
②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為了扶持本國壟斷資本,增強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家通過計畫撥出巨款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支持大壟斷企業更新技術、增加贏利,加速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這些措施對生產技術的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③促進了部門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調整。國家在計畫中規定優先發展的部門和地區,國家投資隨之以這些部門和地區為重點,並實行一系列吸引私人資本到這些部門和地區中來的優惠措施,因而有利於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的調整。但是,資本主義計畫化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壟斷資本主義所具有的阻礙技術進步的腐朽趨勢,以及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而只能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部門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調整,而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在調節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調整勞資關係方面,計畫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過成效極微。這表現在:所有實行計畫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均多次爆發了經濟危機,7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成長滯緩,失業問題和通貨膨脹嚴重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