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矛盾
其具體表現是:
1.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
2.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市場的無序競爭;
階級矛盾
其階級表現是作為僱傭者的企業主與作為被僱傭者的勞動者.
要素投入是廠商生產的基礎。經濟學家通過利潤證明,生產要素所創造的財富大大超過廠商購買生產要素所支付的成本,兩者的差額就是廠商獲得的利潤。在廠商在市場上的競爭中,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不僅生產產品的廠商,而且從事流通的商人、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參加了社會財富的分配。在市場經濟社會,地租是土地自然力產物的轉化形式。生產要素創造的財富是經濟主體發財致富的源泉,是企業融資和擴大再生產的源泉。獲取財富或追求利潤,是市場經濟中廠商生產的絕對規律,是他們進行生產和從事各種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動機。一切提高生產力的手段,同時都是生產利潤(即縮短再生產工人勞動價格的時間,相對延長生產利潤的時間)的手段。機器的改進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受到排擠,形成一支產業後備軍。這支後備軍是工人推進工資增長的絆腳石,是市場把工資抑制在合乎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水平上的調節器。機器的改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套用,是增加社會財富、縮短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所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無產階級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它自身受剝削的程度也越深。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以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是工人貧困的積累。
生產矛盾
卡爾·馬克思認為,
生產力與
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
基本矛盾。正是由於這一基本矛盾的運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形態發展到高級形態。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基本矛盾表現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衝突。一方面,個人的
生產資料變成了由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產品卻由資本家私人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