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Law of surplus value
資本主義 生產過程是
勞動過程 和
價值增殖過程 的統一。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僱傭工人的
具體勞動 創造了具有一定
使用價值 的商品。從價值增值的角度看,僱傭工人的勞動,作為
抽象勞動 ,形成了商品的新價值。僱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比他自身的
勞動力的價值 更大,為資本家提供了一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
剩餘價值 。
資本家 進行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要享用工人為他生產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攫取工人生產的剩餘價值,實現資本增值。資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斷的價值增值運動中,維持、發展和擴大自身。
馬克思 定義 (1)剩餘
價值規律 ,就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剩餘價值的客觀必然性。
(2)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中,剩餘價值規律居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
第一,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資本主義 的生產目的是追求
剩餘價值 ,使資本增殖。
資本家 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執行資本的職能。
第二,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資本主義
再生產 的各環節。資本主義生產的各環節都是為
生產剩餘價值 服務的,並且是由獲得剩餘價值的多少決定的。
第三,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對剩餘價值的追求驅使資本家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使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加劇和擴大,再生產比例遭到破壞,產品實現困難,引發經濟危機,最終導致
資本主義制度 滅亡。
由於剩餘
價值規律 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手段,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發展和滅亡,因此是
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
特點要求 在
資本主義社會 ,
資本家 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雖有
人身自由 ,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進行
資本主義 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
價值增殖過程 的統一。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僱傭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了具有一定
使用價值 的商品。從價值增殖的角度看,僱傭工人的勞動,作為
抽象勞動 ,形成了商品的新價值。僱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比他自身的
勞動力的價值 更大,為
資本家 提供了一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資本家進行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要享用工人為他生產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攫取工人生產的剩餘價值,實現資本增殖。資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斷的價值增殖運動中,維持、發展和擴大自身。馬克思指出: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
動機 ”。
剩餘價值規律 財富規律 在剩餘價值規律中蘊藏著財富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展——財富規律。剩餘價值生產的過程,實質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能力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次競爭傳遞給另一次競爭。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1)、資本家把一定數量的貨幣當作資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購買廠房、機器、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用另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可見,資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本,投資大。其次,資本家為工人準備好了一切生產條件後,僱傭工人不需要攜帶任何機器、工具或原材料,獨身一人投入廠房進行勞動。可見,僱傭工人投資小。最後,資本家得到的利潤是所有僱傭工人產生的剩餘價值的總和,是相對巨大的;僱傭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個人微薄的工資,是相對微小的。這就是所有僱傭勞動制不可更改的關係和規律,是剩餘價值不均衡的客觀要求。總之,在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中,資本家投資大,收入就大;僱傭工人投資小,收入就小。可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2)、 僱傭勞動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對剩餘價值貪得無厭的追求,促使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銳。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生產關係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和鬥爭一刻都未停過。資產階級作為強勢群體,力量大,因此在鬥爭中處於主動,想盡一切辦法儘可能的壓榨剝削工人階級。工人階級作為弱勢群體,力量小,因此在鬥爭中處於被動,總是處於被宰割、被傷害、被剝削的位置。這就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僱傭生產關係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關係和規律。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3) 、 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都是在資本家高額投資下產生的。資本家實力強,投資多,購買先進的生產機器,提高生產技術,那么就能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相反,資本家實力弱,投資小,使用陳舊的設備,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那么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就少,有時甚至無利可圖。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4) 、縱觀企業、工廠有不計其數,他們是不是都有等額的利潤呢?當然不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產規模、不同的技術含量,利潤是不同的。如果僱傭一名紡織工人一天能榨取剩餘價值30元,那么,甲資本家實力雄厚,投資大,可僱傭10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0元;乙資本家實力相對薄弱,投資小,只能僱傭100名工人同時生產,從而一天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是3000元。可見,企業的投資跟收效總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來說,投資大,利潤就大;投資小,利潤就小。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5) 、在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存在著激烈地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產者貧困或破產,而且小資本家的資本也不斷為大資本家所排擠和吞併;另一方面,一些資本家的資本越來越雄厚,終於發展成為壟斷資本。因此,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實力雄厚的企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發展壯大;實力薄弱的企業,經受不起殘酷的競爭,就會導致失敗,甚至被淘汰。可見,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
(6 )、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必然起作用。
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就是經典理論,就是先進理論。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湧現出無數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留下許多不朽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電影,一幅繪畫,一首樂曲,也可能只是一個公式,甚至是幾個字元,它們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歷史的進程,從而形成了一座座色彩絢麗、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財富規律就是眾多里程碑中耀眼的一座。
(7)、經濟學的核心——經濟規律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因此,學習經濟學就是學習經濟發展規律,研究經濟學就是探索經濟變化的必然規律。可見,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那么,經濟學中的規律究竟有多少呢?
(一)、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價值規律是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揭示了商品經濟變化和發展的奧秘,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剩餘價值規律
1、剩餘價值規律出自《資本論》,作者:馬克思。
2.剩餘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剩餘價值實質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工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3.剩餘價值規律的意義和作用:剩餘價值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僱傭勞動生產制的本質,揭示了僱傭社會的財富不斷增長的源泉。
(三)、財富規律
1、財富規律出自《財富論》
2.財富規律的基本內容: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
3.財富規律的意義和作用:財富規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豐富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證明了先前任何人類社會發展學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8)、資本家與僱傭工人客觀存在收入差異
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可見,能夠創造財富,或者參與創造財富,或者為創造財富提供了條件的要素都是生產力。例如: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等直接創造財富,是生產力;廠房參與了創造財富,或者為創造財富提供了條件,也是生產力。 因此,資本是生產力。
生產力是組成企業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說,無數個細小的生產力結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企業。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科學技術、資本等都看作是生產力,那么一個企業實質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為單位形成的組合,企業生產的過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產力耗費的過程。既然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生產力,都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利潤的分配就是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工程師就是由普通工人(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組成。那么,工程師所代表的生產力單位數量就要多於普通工人;同理,同樣工作一個月,工程師比普通工人耗費的生產力單位數量要多。因此,工程師的工資(或者說是利潤)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追求利潤,工人獲得了工資,工程師也獲得了工資,那么,企業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利潤。可見,這種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各自的利潤的原則就是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由企業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的,而並非像馬克思所說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僱傭工人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里,老闆,或者說資本家獲得的利潤要比工程師的工薪多;工程師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為什麼呢?目前,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沒有回答正確。
出現這個亘古不變的局面,需要具備二個條件:
條件一.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里,老闆或資本家代表的生產力單位的數量比工程師多,工程師代表的生產力單位的數量比普通工人多。從而形成了,在同一個時間段里,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等,老闆或資本家代表的生產力的實際耗費量大於工程師,工程師代表的生產力的實際耗費量又大於普通工人。也就是說,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里,老闆或資本家支出創造財富的能力大於工程師,工程師支出創造財富的能力大於普通工人。
條件二.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地存在。也就是說,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財富規律就必然起作用。也就是說,創造財富的能力大,酬金就多;創造財富的能力小,酬金就少。
因此,綜合以上二個條件,“老闆或資本家獲得的利潤要比工程師的工薪多;工程師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理有據,從而形成了貧富差距。
(9)、貧富差距是財富規律作用的結果
人的自然欲求性和人的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最簡單的說,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現為我要,要我所需要的東西,以至於活得更好,以至於下一代活得更好等。人的社會性表現為血緣關係、產業關係、地緣關係等,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通社會性來實現的。我們不難看出,個人作為社會的細胞都向社會伸出貪婪的手,我要,我能夠要到多少,能夠給我多少,所有的個人都在給社會這個“大老闆”打工,個人為“大老闆”付出勞動、智慧,以及個人所能夠付出的所有的能力,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畫的換取自己所需財富.。
每天都是24小時,每天幾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毋庸忌諱,每天每個人的勞動報酬幾乎都不一樣;收入的懸殊就逐漸形成了貧富差距,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窮的依然貧窮,富的依舊富裕。在種種現象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早已注定,這就是能力的轉換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
每個自由的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私有者。由於體力強度差異、智商高低差異、熟練程度差異、家庭出生差異,地域發展差異、人為能力差異等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私有者創造財富的能力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創造財富能力的大小是通過掙錢工具優劣表現出來,如果說掙錢工具的優劣是現象,那么創造財富能力的大小就是本質。農民工靠雙手出賣苦力掙錢,雙手就是農民工掙錢的工具,雙手就代表著農民工創造財富的能力。文化人靠知識和藝術掙錢,知識和藝術就是文化人掙錢的工具,知識和藝術就代表著文化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企業家靠企業和產品掙錢,企業和產品就是企業家掙錢的工具,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產品,就代表著什麼樣創造財富的能力。
財富規律是財富的分配規律;財富規律的發現,揭示了貧富差距的本質根源;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是隱藏在財富爭奪戰爭中的遊戲規則。“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窮”是財富規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結果。如果說創造財富能力大小是原因,那么貧富差距就是結果。可見,“允許貧富差距”,“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財富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本質關係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關係。也就是說,獲得一定量的生存資料是人體維持生命存在必要的條件;生存資料不會憑空產生;生產資料是通過掙錢的工具獲得的;掙錢工具的優劣決定了獲得錢財的多少。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受到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的支配。因此,在財富規律分化作用下,創造財富能力大的私有者,使用先進的掙錢工具,從而獲得的勞酬就多,就富裕;創造財富能力小的私有者,使用拙劣的掙錢工具,從而獲得的勞酬就少,就相對貧窮。總之,“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窮”是財富規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結果。如果說創造財富能力大小是原因,那么貧富差距就是結果。可見,財富規律就是財富的分配規律;財富規律的發現,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是隱藏在財富爭奪戰爭中的遊戲規則。從而也說明,要迅速聚斂財富,就要使用先進的掙錢工具。
可見,在爭奪財富戰爭背後隱藏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財富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指揮著財富井然有序的分配,從而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爭奪財富戰爭中遊戲規則——財富規律的發現,使我們找到了貧富差距不能消滅,也不可能消滅的本質原因。貧富差距不滅論的論斷有力的駁斥了全民共同富裕的荒謬性,從而說明了全民共同富裕只是一種臆想,全民共同富裕理論不攻自破。貧富差距是當今世界爭議最激烈的話題,財富規律的發現為貧富差距不滅論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在研究貧富差距方面取得卓越貢獻,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青睞。
方法 簡介 資本家 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資本不斷增殖的運動,表現為資本家對
剩餘價值 的無休止的追逐。資本家總是力圖加強對工人的剝削,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靠
延長工作日 來增加
剩餘勞動時間 ,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 ;另一種是靠縮短
必要勞動時間 來增加剩餘勞動時間,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 。在
資本主義 發展的初期,生產還建立在手工勞動的基礎上,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
資本家 主要是依靠
延長工作日 的辦法去提高剝削程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機器大工業階段以後,機器生產普遍代替了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成為資本家加強剝削的主要方法。
剩餘價值規律 條件 相對剩餘價值 的生產是以整個
社會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為條件的,在現實生活中,它是作為各個
資本家 追逐
超額剩餘價值 的結果來實現的。個別資本家熱衷於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直接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以便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追逐超額剩餘價值是刺激
資本主義 生產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生產部門的資本家對超額剩餘價值的追逐,導致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和各種商品單位
價值量 的普遍降低。僱傭工人
勞動力的價值 由於各種生活資料的低廉化而降低,
必要勞動時間 相應地縮短,在工作日不變、甚至在工作日縮短的條件下,
剩餘勞動時間 反而延長了,一切部門的資本家都榨取到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
增加
剩餘價值 的生產,是
資本家 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的,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馬克思在分析
資本主義 的經濟發展規律時指出:“
生產剩餘價值 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作用表現 實質 在
資本主義 條件下,有許多
經濟規律 同時存在並發生作用,它們之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在這些經濟規律中,如
價值規律 ,競爭和生產
無政府狀態 的規律,儘管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也有廣闊的作用範圍,但是它們只是在某個方面或某些過程中起著一定程度的決定作用。剩餘價值規律則不同,它是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過程的。
主要過程 剩餘
價值規律 支配著
資本主義 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諸方面及其運動過程。資本的唯一生命衝動,就是價值增殖。
資本家 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都由獲得
剩餘價值 及其轉化形態──利潤的多寡來決定的。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是剩餘價值生產的準備和實現過程。資本主義的分配過程,是各個剝削者集團占有並瓜分剩餘價值的過程,也就是剩餘價值轉化為產業利潤、
商業利潤 、利息、
資本主義地租 等具體形式的過程。資本主義的消費過程,就生產消費來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費,屬於生產過程,包含在生產過程內部。資本家的
個人消費 ,以剩餘價值的占有為前提;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是在工廠內或工廠外進行,都是資本主義生產和
再生產 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為了繼續
生產剩餘價值 而提供勞動力。可見,
資本主義 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都是服從於並服務於生產剩餘價值的。
剩餘
價值規律 決定著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是以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達到一定量為前提的。在行會手工業中,行東也僱傭幫工並對幫工有一定的剝削。但在小作坊中,幫工的數量很少,他主要仍靠自己的勞動來生活。在市場擴大的刺激下,當僱工人數擴大到一定的程度,僱工所創造的
剩餘價值 ,不僅足以保證
僱主 可以過上較好的生活,而且可以有一定的
資本積累 來不斷擴大再生產,這時,作坊主就可以脫離勞動,成為依靠剝削剩餘價值為生的
資本家 ,手工業作坊也就變成
資本主義 工場了。
實質 資本主義 生產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協作、
工場手工業 、機器大工業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階段,一方面是社會生產不斷發展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過程,另一方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斷發展、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不斷加強、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不斷擴大的過程。
在剩餘
價值規律 的作用下,
資本家 竭力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並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進行
資本積累 ,從而使資本主義
再生產 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隨著資本主義積累的增長,
資本有機構成 提高,
相對過剩人口 增加,其結果,在一極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則是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同時,隨著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一方面使資本主義生產日益社會化,另一方面
生產資料 則日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
生產社會化 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趨於尖銳,生產的盲目增長同勞動民眾有
支付能力 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的結果,引起了周期性的
生產過剩 的經濟危機。這就表明以
資本主義私有制 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同在這種生產關係下發展起來的社會化的生產力,存在著深刻的矛盾,暴露了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的歷史局限性。
在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下,
資本家 之間為攫取剩餘價值展開你死我活的競爭,
資本主義 競爭必然是大資本排擠和吞併中小資本,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
壟斷 。這樣,資本主義就從
自由競爭 階段發展到了壟斷階段。
壟斷沒有改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沒有改變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剩餘
價值規律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整個歷史時期都發生作用。但在
壟斷資本主義 即帝國主義時期,由於經濟條件發生了某些變化,剩餘價值規律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在
自由資本主義 時期,由於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和各部門商品價格的漲落,使各個部門不同的
利潤率 趨於平均,形成了
平均利潤率 ,剩餘價值規律表現為
平均利潤率規律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壟斷阻礙了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壟斷資本憑藉其對生產和市場的壟斷,通過規定
壟斷價格 ,攫取大大超過
平均利潤 的高額壟斷利潤。
壟斷利潤 同平均利潤一樣,都是
剩餘價值 的轉化形式,都是反映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關係的。攫取壟斷利潤是壟斷
資本主義 生產的實質,是剩餘
價值規律 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
為了追逐高額壟斷利潤,壟斷資本不僅要加緊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民眾,剝奪中小資本,而且還要掠奪和奴役其他國家人民,特別是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人民,並同其他國家的壟斷資本爭奪世界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從而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極大地尖銳起來,以致引起
世界戰爭 ,加速
資本主義制度 的滅亡。
列寧 說:“
資本主義社會 必然要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結論,馬克思是完全而且僅僅根據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得出的”。列寧這裡所說的“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主要就是指剩餘
價值規律 。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決定
資本主義 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一切主要方面。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都是剩餘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所以,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
經濟規律 。
地位作用 地位 剩餘價值 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 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
資本主義社會 ,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 人也不成問題,現代
已開發國家 ,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裡,農業勞動者創造的
剩餘價值 的不斷增長便標誌著農業生產力 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 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
剩餘價值 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 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 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呆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
剩餘價值 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
價值總量 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係,人生價值的大 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
魏徵 、
包公 、
海瑞 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
焦裕祿 、
孔繁森 、
周總理 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珅、
胡長清 、
成克傑 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 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
物質生產部門 的勞動者才創造
剩餘價值 ,
非物質生產部門 的勞 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 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的範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么能說自己沒有創造
剩餘價值 ?
作用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裡指國家財力,而非指
綜合國力 )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
價值總量 衡量準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
舊中國 ),即使經濟落後,國民 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
人均國民收入 雖可準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 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
科威特 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 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
伊拉克 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準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準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