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面(常山貢面)

貢面(常山貢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潔白似銀美亦香,纖細如絲意悠長”,這是人們對常山當地傳統名產——常山貢面的形象概括。千百年來,常山貢面以其獨特的“色、形、香、味”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常山貢面又名常山索麵、銀絲貢面,是一種以麵粉摻以山茶油,配加鹽水調和拉制晾乾而成的手工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貢面
  • 產地: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
  • 特色:潔白似銀美亦香,纖細如絲意悠長
  • 又稱:銀絲貢面、索麵、長壽麵
歷史淵源,工藝程式,飲食風俗,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常山索麵早在唐鹹亨時期就開始生產,北宋時期大大小小的索麵製作場坊就已經遍及城鄉,因其形似絲索,俗稱索麵。
常山索麵緣何成為“貢面”?相傳這與明朝宰相嚴嵩有關。傳說嚴嵩發跡前上京趕考途經常山,因饑寒交加,感染風寒,受困於縣城文峰塔下,幸得占家太公太婆救助,餵之以索麵,贈之以銀兩,嚴嵩遂拜占家太公太婆為乾爹乾媽。後來嚴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回江西分宜老家或去京城路過常山,都要到占家停留,並對鮮美的索麵念念不忘。一次,嚴嵩一干人馬從江西老家回京,剛踏進常山,突然下起雨來,趕到占家時早已被淋得如同落湯雞。占家太婆遂以生薑、辣椒、香蔥等為佐料,精心燒煮了一鍋索麵。嚴嵩等人食後感到渾身舒暢,疲乏頓消,便帶上一些索麵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御駕親臨相府,嚴嵩以索麵招待皇上,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當即下旨列為貢品,賜名“銀絲貢面”。以後常山每年都要進貢索麵數百擔,外包裝盒上都蓋有專門製作的“銀絲貢面”印章。從此,“銀絲貢面”名聲大噪,美名遠揚。
常山索麵在明朝被列為“貢品”,《常山縣誌》對此有明確記載:明嘉靖年間,索麵取名“銀絲貢面”進貢朝廷,每年達數百擔之多;民間也有物據可查。2005年在廣州發現標有“銀絲貢面”字樣的明代嘉靖年間木刻印章,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這枚珍貴的木刻印章,外表呈現古銅色,長20.3厘米,寬8.8厘米,厚2.8厘米,正面刻有“銀絲貢面”繁體楷書,四周刻有形似太陽光芒的網狀紋飾圖案,整個印章製作十分精細。據收藏該木印的顏先生介紹,這枚木印正是明朝浙江常山地方官進貢索麵時,在包裝盒上所蓋的印章。

工藝程式

經過長期的加工實踐,常山貢面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複雜講究的手工製作工藝。
貢面製作用料講究,工藝精細。常山地處錢塘江上游的山區半山區,水源清潔甘冽,農村歷來盛產山地小麥、山地蕃薯和山茶油,這都為貢面製作提供了最佳原料。為了確保貢面細白柔韌、營養豐富,作坊一般都用上等山地麥子磨成的上好麵粉作為主原料,同時糅合常山農特產——山茶油,具有清爽香醇、久煮不爛的特點。在工藝流程上,共有和面、醒面、壓片、切條、打條、上筷、上架、拉麵、曬面、盤面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須一絲不苟,精工細作,方能做出潔白似銀、細勻如絲的上佳貢面。
貢面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取一定量的優質麵粉,逐步倒入預先配好的食鹽水溶液,手工攪拌揉和1小時左右,形成吸水均勻的麵團,麵粉、水、食鹽比例為25:15:2左右,具體比例隨氣溫及空氣濕度高低而適當變化;麵團揉好後,靜置於案板,加蓋乾淨濕潤的紗布進行醒面,時間20-30分鐘,促使麵團發酵成熟,更具韌性和彈性;壓片和開條即把麵團壓製成厚度約2厘米左右的面片,並塗抹適量山茶油,然後將面片切成寬約3厘米的長條,進行第二次靜置醒面;打條是指以蕃薯(米)粉作粉撲,將熟化的長條打細打勻,連線製成一條直徑約6毫米的細長麵條,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既要保證細麵條均勻如一,又要保證細麵條不粘、不斷,技術功底高低由此可見一斑,細麵條打好後,進行第三次靜置醒面;上筷的時候,把細麵條一圈一圈地卷到兩根筷子上,一般每筷32-40卷,然後放入醒面箱,進行第四次靜置醒面,時間3小時左右;接下來是上架、拉麵,將一根筷子插入曬架上孔中,拉麵時5筷一拉,分2-5次把麵條拉細拉長,並將另一根筷子插入曬架下孔,如何做到細而不斷,關鍵看手的勁道把握;曬面時,絲絲縷縷、晶瑩剔透的貢面迎風飄蕩,簡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藝術畫卷;曬至八九分乾,就可進行盤面,捋去筷子上的面頭,用紅紙頭包紮成束,挽捆成8字型疊放在一起,含有人旺財發的美好祈願。
貢面製作環節繁瑣,技術嚴謹,全過程需要十八九個小時,是一項勞心費力的手工藝。“辛苦不過貢面匠,半夜起來把天望”,是制面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起早摸黑是家常事,半夜觀察雲頭風向、預測天氣,更是一門必修課。陰雨天製作貢面容易受潮,風力過大貢面容易折斷,太陽過烈貢面容易乾裂,天氣突變則經常讓麵粉完全報廢。
常山貢面之所以風味獨特,除工藝精細外,與那些不成文的傳統行規也是分不開的,如所有主料和輔料必須是當地當時最優質的,加工作坊和曬面場所必須保持十分清潔衛生,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等等,真可謂“貢面長長情更長”。

飲食風俗

千百年的貢面加工製作歷史,形成了豐富的飲食風俗和飲食文化。
貢面的湯麵先分後合,有效解決了眾口難調的問題,適應各地不同的口味和特點。一般來說,先備好肉湯(或雞湯)於碗內,佐以肉油或茶油、醬油、味素、姜蒜、辣椒、蔥花,待鍋水煮沸後放入貢面,待麵條變軟呈玉色,即可撈出盛入湯碗內,喜醋者加點香醋,然後調勻食用,滑爽柔軟,味道鮮美,富有營養,老弱婦孺尤愛食用。據《常山縣誌》載:“貢面用鹽水調和拉制晾乾而成,吃時調以辣油、香蔥,有子鱉(氽雞蛋)、火腿作澆頭更佳。”
不同的場合吃貢面,寓意各有不同。一般來說,逢年過節、重大傳統節日時要吃貢面,如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每人都要吃上一碗貢面,稱作“新年面”,寓意福氣長長,好運連連;男女老少做生日壽誕時要吃貢面,叫“長壽麵”,第一碗貢面給壽星先吃,寓意健康長壽,幸福圓滿;婚慶、喬遷時要吃貢面,叫“喜慶面”,寓意喜氣滿屋,順心如意;新女婿第一次上丈母娘家,也要吃貢面,丈母娘會在貢面下掩藏四個荷包蛋,俗稱“子鱉面”,人們戲稱為“豬欄草鋪芋子”,寓意婚姻長長美美,早生貴子。後來,熱情好客的常山人將這種禮遇加以延展,親朋好友一上門,總會端上一碗熱辣辣、油汪汪的貢面加以款待。夾上一筷,猶如水簾垂掛,絲絲清爽,淡淡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入口時柔中帶韌,回味無窮。不用說遠方客人,在外遊子聞之無不牽腸掛肚,思緒如面萬千縷。
從飲食營養角度看,貢面以上等麵粉為主料,以山茶油、薑末、蔥花等為佐料,屬於綠色健康食品,其烹調方法也大有講究,可以因人而異,燒煮成各種各樣的口味來。比如,用水氽雞蛋鋪底,俗稱“子鱉面”,是待客的佳點;以菠菜煮麵,稱“菠菜面”,吃起來鮮嫩清口,滑而不膩,是老年人的最愛;用肉絲、筍絲(或韭菜)、豆乾絲做澆頭,稱為“三絲貢面”,面鮮味濃,最適合年青人口味;還有一種“表傷風”面,即偶患風寒,煮麵時多加生薑、蔥頭、乾辣椒末,然後連湯帶面趁熱吃下,蓋上棉被蒙頭睡下,待悶出汗來即神清氣爽,感冒全消。民間還有產婦吃貢面催乳、桔皮面開胃等烹調方法和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