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者簡介
程少堂,男,教授(社科系列研究員),湖北省
武漢市(原
新洲縣)人,當代語文教育家,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開放後中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粵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1997年參加編寫全國高校公共課通用教材《現代教育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已出第3版)(第三章《教育的規律、原則與藝術》),
華南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特聘
碩士生導師,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
由於在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和取得突出業績”,2008年,被
深圳市人民政府評為享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9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認定為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2009年下半年,
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雜誌社與《
中國教師報》聯合舉辦“從課堂里走出的一百位教育家——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專題活動”(此活動後改名為“尋找新中國課堂教學的開拓者——紀念建國60周年專題活動”),程少堂作為新中國傑出教師而光榮入選。2010年,被廣東省人事廳評為社科系列研究員職稱( 是目前廣東省在職教研員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研究員)。211年2月,在《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2期發表重要論文《呼喚“文人語文”——“文人語文”放談》,把語文味研究真正推進到美學層次。
語文味外延
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僅僅教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特點的語文教學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
語文味最高形式
語文課教學出語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準確地說,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質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因此,語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鑑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讚賞,並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優美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因此,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味是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徵的,因而與現有的移植西方的體系可以對峙互補的漢語文教育美學新體系。
綜合以上內涵與外延,關於語文味的這一界定有以下幾點值得強調:
(1)語文味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
(2)“語文味”是一種具有詩意美感和達到自由境界的教學,文化味是“語文味”的重要元素;
(3)“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給人的一種感覺,一種體驗,這種感覺或體驗具有令人歡愉的、吸引人的魅力;
(4)具有“語文味”的教學是滲透了師生的生命體驗的教學;
(5)“語文味”只有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中才能形成;
(6)“語文味”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來獲得;
(7)“語文味”是文本、教師、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要素在動態中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整體美,因此“語文味”包含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和學生的學習個性、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意味著:如果缺乏這些個性因素,僅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或者說語文味不一定濃;
(8)“語文味”是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
(9)在語文味理念指導下的語文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種學生髮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參考浙江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汪潮《對“語文味”的深度思考》一文中的觀點)
(10)“語文味”理論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但是不反對一定的教學修飾,更不反對教學技巧。
提出意義
理論意義
首先,語文味概念的提出具有理論意義。
1.首先是辯證整合。提出語文味理論就是企圖把有關語文教學的各種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進來,把古今所有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精華和語文教學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長處吸收整合進來。
2.其次是科學構建。即嘗試建立具有中國特徵的,因而與移植西方的體系可以對峙互補的語文美學體系。中西美學體系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而“味”是中國古代
美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是其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
朱立元主編:《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頁。)據此應該可以認為,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的審美個性也應該是語文味。
實踐意義
再者,語文味理論的提出具有實踐意義。
1.有利於準確理解、全面貫徹落實和發展《語文課程標準》。在
新課程的推進中,廣大教師有三重任務:一是理解新課標,二是實踐新課標,三是發展(或完善)新課標。一方面,理解和實踐都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傾向。另一方面,新課標既需要通過實踐檢驗,更需要通過創造性的實踐加以發展,而語文味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嘗試,有可能對新課標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2.其次,是對目前語文素質教育思想的一種完善或補充。語文味理論,既吸收了素質教育理念中的精華,又能避免語文教學的異化,即非語文化現象的產生。
3.有利於引領目前的語文教改走出歷史困境。語文味不拒絕模式,但堅決反對和拒絕一切
模式化的東西,它更鼓勵教的個性和學的個性的張揚,因此有利於開拓語文教改的新局面。
研究進展
2001年上半年,“語文味”理論由程少堂首次正式提出。
2011年2月,在《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2期發表重要論文《呼喚“文人語文”——“文人語文”放談》,把語文味研究真正推進到美學層次。
2014年2月,程少堂在北京《中學語文教學》雜誌發表論文《建構一種新的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2014年第2期 “程少堂之教改探索”專欄轉載),創立了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
2015年,由程少堂主編、程少堂語文味工作室集體撰寫的近80萬字的《語文教學法》,在北京現代教育出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