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逸事,個人作品,自著作品,論評作品,詩讚,
人物生平
1915年11月出生,壯族。廣西東蘭人。
覃應機曾經就讀的“青年訓練班”所在地——“東蘭縣勞動國小”,後被地方土劣改名為“東蘭縣模範國小”。1962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覃應機提議,東蘭縣人民政府決定:從當年7月1日起,將“東蘭縣模範國小”恢復為“東蘭縣勞動國小”校名,同時決定這一天為校慶日。
1929年參加農民自衛軍,曾在韋拔群的率領下,參加攻打東蘭縣城戰鬥。
193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至1937年,任廣西東蘭縣三石區勞動童子團團長,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七軍二縱隊二營營部勤務員,紅七軍五十六團八連通信員、宣傳員,紅七軍五十五團二連班長、排長、青年幹事,五十六團團青年幹事、連長,紅三軍團保衛局偵察員,在國家保衛局學習,任雲都縣補充三師特派員,紅三軍團保衛局偵察科科員,紅三軍團五師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十三團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十三團營副特派員,紅三軍團保衛局科員,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二局偵察隊偵察組長,紅八十一師特派員,紅一師一團特派員,紅一軍團保衛部巡視組組長、二科科長。
1937年至1945年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外勤情報組組長,八路軍總部參謀、偵察隊隊長、代科長,晉中游擊支隊政治教導員,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員、二分隊分隊長,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公安處副處長,晉冀魯豫邊區公安總局秘書主任,冀南公安局副局長,冀魯豫公安局副局長,在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黨校第六隊學習、任黨支部書記。
1945年至1949年任冀南公安局局長,冀南區黨委社會部部長兼公安局局長,河北省公安廳廳長、中共河北省委社會部部長。
1952年8月任中共廣西省委常委;12月兼省政府副主席,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桂西壯族自治州州長,州黨委書記。
覃應機主席
1955年2月任中共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法委主任。
1957年4月任中共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
1958年3月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兼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1966年至1971年於“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1年2月起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常委,
1973年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7年11月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12月兼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主席。
1979年3月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3書記;同年12月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顧問委員會主任。
1983年5月至1988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主席。
1992年12月8日在南寧逝世,享年78歲。
生平概況
覃應機祖籍廣西馬平縣二都老雅村(今柳江縣成團鄉大榮村雅中屯),1915年生於東蘭縣三石鎮納合村一個壯族貧苦農民家庭。納合村與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接壤。他10歲即參加勞動“童子團”,經常為韋拔群領導的東鳳農民自衛軍送情報和參加抗敵鬥爭。1929年10月,參加韋拔群指揮的農軍攻打東蘭縣城的戰鬥,隨後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同志領導的百色起義。同年冬,作為三石區(現稱三石鎮)勞動童子團團長被“三石區農會”保送進入韋拔群在“東蘭縣勞動國小”開辦的“青年訓練班”學習,受到韋拔群的親自教誨。在學期間加入共青團,畢業後加入紅七軍第二縱隊。1930年11月紅七軍在河池整編後,隨紅七軍北上進入中央蘇區,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七軍五十五團二連班長、排長、青年幹事,五十六團團青年幹事、連長,紅一軍團保衛部巡視組組長、二科科長。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外勤情報組組長,八路軍總部參謀、偵察隊隊長、代科長,晉中游擊支隊政治教導員,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員、二分隊分隊長,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公安處副處長,晉冀魯豫邊區公安總局秘書主任,冀南公安局副局長,冀魯豫公安局副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公安局局長,冀南區黨委社會部部長兼公安局局長,河北省公安廳廳長、中共河北省委社會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社會部部長、廣西省公安廳廳長、廣西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南寧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廣西邊防局局長、中共廣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書記處書記、廣西省政法委員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州委書記、桂西壯族自治州州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外事辦公室主任、自治區編制委員會主任、自治區科學工作委員會主任、自治區工業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桂西壯文學校校長、廣西民族學院院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
覃應機(1949年10月-1953年7月)任廣西公安廳廳長院廣西分院院長、廣西大學校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至第五屆的政協委員、第一屆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第二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屆政協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12月8日在南寧逝世,享年78歲。東蘭人民引以為自豪的一句話是“東蘭人主政廣西三十年。”說這句話的人並非東蘭人,往往帶有官腔,語氣裡帶有敬佩和恭維的成分,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所依據,這就是出生於東蘭縣三石鎮的韋國清、覃應機兩位故人確實都坐過廣西黨政部門的第一把交椅。韋國清從1955年任廣西省省長和1958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及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開始執政廣西長達十幾年,至到60年末離開廣西調到中央工作;而覃應機自1949年出任廣西公安廳首任廳長直到他去世,在廣西從政達四十年之久,擔任過許多部門的領導職務,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廣西各族人民的經濟和文教事業鞠躬盡瘁,加之他為人仁厚大度,頗有王者遺風,故被人敬稱為現代“壯王”。
軍旅傳奇
覃應機於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長期軍旅生涯中,機智勇敢,善於動腦筋出色地完成任務。在二十多年的戰火紛飛硝煙歲月中,他多次執行上級交給的偵察兵、尖刀兵、敢死隊、突擊隊等任務,譜寫了許多引人入勝的軍旅傳奇故事,在軍隊和民間廣泛流傳。
激戰鷹陽關
鄧小平、李明瑞、張雲逸等率領紅七軍隊伍於1930年11月10 日從河池出發,計畫北上與中央紅軍匯合,兩個多月時間,在湘桂邊界迂迴前進,受到敵人重重打擊,幾次進出廣西,1931年1月14日傍晚從湖南江華拆返廣西桂嶺。到達桂嶺時,紅軍隊伍從原來的7000多人剩下3500多人。紅七軍在桂嶺進行了著名的桂嶺整編。同年1月17日夜,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作為戰略轉移的五十五團、五十八團的部隊經廣西進入連山境內鷹陽關時,曾與廣東連山軍團發生激戰,覃應機參加了這次戰鬥。隨後,紅七軍在鷹揚關埋藏了一批不便攜帶的山炮和步槍。1971年,覃應機專程到鷹陽關尋覓這批革命文物,未果。1992年,覃應機應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之邀,參加了自治縣成立三十周年慶典,隨後三到鷹陽關,寫下了“紅七軍路過此關”題詞。同時,縣旅遊局石刻了介紹覃應機三到鷹陽關的紀念碑(見上圖)。
土話傳心聲
1934年10月,紅七軍從廣西的資源縣到達貴州的黎平縣。在漫長的行軍途中,沒發現一個人,到處是荒涼破敗的景象,沒有老百姓,這給紅軍在掌握信息、補充給養和制定行軍路線等方面帶來諸多不便。因而聯絡當地百姓,成為當時部隊的首要任務。覃應機當時在補充師偵察連工作,上級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三軍團保衛局局長羅瑞卿點名將他調回三軍團保衛局當主任科員。覃應機報到後,馬上執行任務,帶領一隊保衛局戰士跑到城郊山頭上,拿起廣播筒登高喊話。可是喊了老半天,竹籃打水一場空,沒有一個老百姓出來。害怕兵勇是老百姓的共同心理。怎樣消除這個誤會呢?覃應機想: 這裡的土語與我家鄉相同,我何不說土話,估計會打動他們的心。於是.覃應機叫來幾位老鄉一起到城郊走村串寨。一路上,他們用土話故意大聲說道:“滅們介切,國民黨介兵尼牙卦谷王.許布邦魂品了王,紅軍騰統否敢斗冷!”(他娘的,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如狼似虎,老百姓被嚇得魂飛魄散了,連紅軍都不敢接見了!)話音剛落,立即有一個壯年人從路邊的一塊大石頭後而探出頭來.用土話問道:“組特價麻雲?蘭育其而?”(你們是什麼人?家住何方?)覃應機當即回答:“土特紅軍,蘭育廣西。”聽到覃應機這口標準的土話,那壯年男子猶如見到親家一般,高興地跳出來說:“王,王蘭勇肅。”(走,回家煮飯。)覃應機說:“土紅軍雲來,冬八頂累嘛?”(我們紅軍人多,光你一家接待得了嗎?)只見那壯年人從腰問拔出弓箭,從身跳上大石頭,對著樹邊的大樹一箭射去,一根樹枝應聲掉下地來。剎時間,從山谷中、樹林裡和岩洞中走出不少民眾來,那位壯年人得意洋洋地拉著覃應機的手對大家說:“雲婁累,老聶老嘛!”(都是自己人,怕什麼!) 當天晚上,紅軍在黎平縣城郊舉行了軍民聯歡會。在晚會上,軍民歡談時的土話,都是靠覃應機翻譯的,大家感到十分高興,都夸覃應機能幹,羅瑞卿也讚許道:“小覃不愧是個好偵察員。
婁山關上逞英豪
1935年2月中旬,紅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再次向遵義進軍,三軍團奉命攻取婁山關。軍團長彭德懷決定紅十三團為前衛,該團團長彭雪楓令偵察連當尖兵。婁山關位於大婁山脈主峰,扼川黔公路咽喉,重巒疊嶂,素稱天險。為秘密接敵,偵察連連長韋傑和指導員覃應機令戰士們換上國民黨軍服裝,穿密林,走山路向婁山關疾進。途中,抓獲了黔軍王家烈部的參謀,繳獲了敵方軍事部署圖,上交上級。彭雪楓弄清了敵人的底細,即令偵察連從公路正面攻關,團主力從東側上山,圍殲敵軍。面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韋傑、覃應機機智應對,預先派出三名老偵察員乘夜幕掩護,摸到關上敵軍陣地前沿,潛伏下來。下半夜,全連悄悄地沿九曲迴腸的公路靠近。拂曉進攻開始,潛伏關前的三位老兵甩出的手榴彈像連珠炮在關口爆炸,敵軍一片慌亂。韋傑揮起手槍,帶領全連戰士一躍而上,搶占了關口。接著,彭雪楓率團主力從東側沖了上來,全團合力抗擊,打退敵後續部隊的一次次反撲,牢牢地控制了婁山關。在向遵義追擊途中,偵察連與彭德懷相遇,彭總伸出拇指對韋傑和覃應機稱讚道:你們兩位“廣西佬”幹得好哇!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主力部隊從戰略需要出發,放棄了對會理之敵的圍攻,迅速挺進天險大渡河。大渡河是條水勢洶湧的大河,兩岸石壁陡峭,河床極深。湍急的河水就像發狂的巨龍,奔騰咆哮,響聲如雷。這樣的急流不可能泅渡,也不能行船,唯的辦法就是過橋。而河上只有一座橋,叫“瀘定橋”。這是紅軍必經之處,生死就在這關口了。
比較流行又廣為世人耳熟能詳的說法是:瀘定橋為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所屬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的。其實不然,瀘定橋是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乾輝)所屬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帶領12名勇士奪取的。
據覃應機在1991年出版的回憶錄《硝煙歲月》中所言,瀘定橋是他們紅十三團偵察連拿下來的,不是楊成武的紅四團奪取的。下面是他書中摘錄的一段文字:
……見到彭雪楓團長,他說上游有一座瀘定橋,只有敵人的一些地方部隊把守,我們決定從那裡過河,他令我連務必在下半夜趕到瀘定橋附近待命。我和韋傑即帶上部隊急行軍,向瀘定橋方向前進。天已經黑了,又下著雨,道路難走,部隊又有些疲勞,我們便點著火把走。下半夜,我們按時趕到了瀘定橋橋頭附近的天主教堂。橋頭已被我兄弟部隊占領,彭雪楓團長騎馬先到了天主教堂。我們一到,彭團長便親自向我們交代任務,要我連組織突擊隊,天亮以前突過瀘定鐵索橋,占領對岸右側的高地。
我們從手槍排里挑選出11名偵察員,加上我共12人,組成了突擊隊。這11個人中,有一個同志叫蔡樹禮,是湖南人;另外10人都是廣西人,他們是韋尤、韋日由、黃先木、覃日用、黃儀、黃雨等,另外3位同志的姓名我已經記不起來了。當時我們每人除了手槍之外,各人儘量多帶上手榴彈,有5個偵察員還各帶一支步槍。佩戴整齊後,我即帶隊來到橋頭的衝鋒出發地。韋傑則帶領連隊,準備好就地籌集的竹筏、麻繩和從教堂里臨時拆下來的板凳、桌椅板、床板、門板等材料,待命行動。
拂曉的時候,部隊開始總攻擊。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我們12個人飛奔上橋頭,沖向橋面。橋上被燒的木板還在燃著火焰,鐵索在搖晃,幾乎要把人甩下橋去。我大喊一聲:“同步前進!”以減弱橋身搖晃。然後我們一陣風地向前沖,灼熱的火焰閃開了一條火路。
我們冒著彈雨,迅速接近對岸橋頭,向敵人扔了幾顆無柄手榴彈,並穿過燃燒的橋頭,追趕逃跑的敵人。敵人向瀘定城方向跑遠了。我們留下3個同志牽制敵人,我和其餘同志立即登上橋頭右側的高地,占領了制高點,掩護部隊過橋。
我們12個人,勝利完成了任務。我們之中有6個同志被不同程度地燒傷了。我們挑選來的突擊隊員,都是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和考驗的老偵察兵,有高度的階級覺悟。他們都是在山區里長大的農民子弟,還在家裡勞動的時候,赤腳爬山攀崖、過溝越澗,走吊橋獨木橋,都已經不在話下,所以能夠勝利地突過瀘定鐵索橋。
人物逸事
給家裡寫信
覃應機參加革命,離開家門10個年頭了。在這10年間,他參加百色起義,緊接著參加紅軍,並隨軍遠徵到江西,後又從江西打到陝北。在長征路過黔桂邊境時,他曾經打聽到家鄉的一些訊息。也僅僅是聽到訊息而已,家鄉的人一個也沒見到。之後,就連一點訊息也聽不到了。
一次與戰友閒談中,覃應機鄉情突發,心潮澎湃。他心馳神和地對戰友說:“我好想家喲。好想念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喲!”而對於他家中的人來說,覃應機離家時才14歲,走後杳無音訊,如果他還活著的話,現在應該是24歲了,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很想念他的。
閒談後覃應機立就刻動筆給家鄉寫信。可是,信怎么寫呢? 因為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緊張,萬一信被別人拆看,必會連累家人。覃應機想到:“話不要講那么明,講半明半暗就叫以了。”於是他於信中寫到:我們還在原來的地方,做原來的事,事情做得還算好,家人不必掛念。“還在原來地方”,是指在紅軍隊伍里;“還做原來的事”,是指仍在幹革命;“事情做得還算好”,是指革命取得了一些勝利。信寫好附上照片後,他寄回家裡。
解放後,當覃應機第一次回家探親,家裡人見他是解放軍公安廳長,喜出望外,因為以前看到那張照片,還以為他在外頭讀勤工儉學呢!家人說到這裡,大家都笑了起來。
覃應機的父親對那封信理解卻與眾不同,他早猜出覃應機參加紅軍幹革命去了。他把那封信取出來給兒子看,他對信上的“暗語”所作的分析註解跟覃應機的想法一模一樣。父親對兒子的理解多么透徹啊!
當廚師
已經87歲高齡的韓老告訴記者,在開國大典過後不久,時任河北省委社會部長、公安廳長、省政府委員、黨組成員的覃應機同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為廣西省委社會部長、公安廳長。
當時河北省委和公安廳給予極大支持,很快在河北公安廳的幹部中選配了一個得力的廣西省公安廳成員班子,包括覃應機在內共有29人。被選中的大部分是家在北方的同志,有的剛剛結婚,有的小孩才出生不久,但是他們沒有講一點條件,紛紛表示,一切聽從黨的安排。
在他們當中,有紅軍時期的幹部,也有河北公安廳的骨幹,如今,不少人已經長眠在廣西的土地上了,讓我們在這裡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岳欣、蘆秀生、毛真、韓煒、盧毅、魯源、管世新、江景河、張康、謝造華、任志文、王順志、劉蓮芝、張弧強、趙若岱、陳淑芬、楊建良、李維萍、甄傑、黎英、王秀勤、趙樹春、鐘金峰、張繼周、秦鳳英、趙同、夏乃秀、劉逢生。
從北京南下廣西途中,王秀勤回憶說,記得從桂林到南寧途中,當時一下找不到炊事員,覃應機就說,沒有問題,我來當廚師。結果在一路10天行程中,覃應機為大家煮出可口的飯菜來,使同志們深受感動。覃應機同志的女兒覃樂娜同樣深情地回憶說:父親有一手烹調好手藝,而且樂於為大家和家人服務,在緊張的工作之餘,父親時常會為我們煮一餐可口的飯菜。
實際上,覃應機對同志們的關心,遠不止於煮一餐飯菜。公安廳原副廳長、畢業於華北革命大學和參與公安廳始建工作的馬禾同志告訴記者,在南下途中,每在一處停留,覃應機都會來看望大家。
陪同毛澤東遊泳
1958年1月,黨中央在召開“南寧會議”。1月6日下午毛澤東主席從廣州飛抵南寧,與此同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董必武、林伯渠、賀龍、陳毅等中央領導和陶鑄、柯慶施等9省2市書記相繼到達南寧,分住明園飯店二、三、四號樓和明園飯店對面的國際旅行社。
1月7日下午兩時左右,負責保衛工作的廣西省委書記覃應機到明園飯店紅樓看望毛澤東。毛澤東對覃應機說:“小覃同志,你辛苦了!”覃應機回答說:“主席您老人家辛苦,保衛你的安全是我的責任。”“坐坐。”毛澤東指著另一個椅子說,“家中可好?”“好好!日子過得幸福著呢。”“小覃同志,你比在81師做特派員時胖多嘍!”毛澤東風趣地說。“謝謝主席的關心!”“這是給您拿來治療感冒的藥。”覃應機拿起茶瓶,“請主席您把這兩片感冒藥吃了。”毛澤東接過藥服下後說:“南寧的氣候好啊!比起北京暖和多嘍。”
毛澤東和覃應機的談話氣氛很融洽,毛澤東越說越興奮,突然提出要到邕江游泳,興致勃勃地對覃應機說“小覃同志,今天天氣暖和,待會我要到邕江去游泳,好多年沒游泳嘍。”這時,南寧天氣晴朗,外面出著太陽,氣溫一下升到20攝氏度。但是,覃應機知道:1月正是南寧最冷的時候,擔心毛澤東吃不消,回答說:“天氣太冷了,主席今天最好不要游泳,更何況您正患著感冒。”毛主席笑著幽默地說:“不要緊,感冒了,正好去游泳,以毒攻毒嘛!”
毛澤東穿著銀灰色大衣,戴著銀灰色帽子,走出明園飯店紅樓,上了座車。下午3時30分左右,毛澤東的座車開到了六角亭(即今冬泳亭處)旁邊停下。冬季邕江水位很低,從這裡下到游泳場有一段斜坡。毛澤東精神飽滿,一步一步緩慢而穩健地下到游泳場。
毛澤東從游泳場登上小汽船更衣,再過到小艇上,望著邕江冬季特有的碧綠清澈的水面,披著睡袍曬了一陣子太陽。船到邕江中間,因沒有準備下水的小梯,毛澤東便在陪遊人員的接應下從小艇上直接下水。3隻小船在周圍拉開一定距離跟著,汽艇在後面緩緩跟進。陪同毛澤東遊泳的有省委書記覃應機、省公安廳長鐘楓、南寧市副市長兼公安局長梁正、運動員梁亞華、陶敦悌及兩名衛士,游泳教練梁樹妹(又名梁毅)負責划艇。
江中的毛澤東“勝似閒庭信步”,邊游邊對身邊的覃應機說:“小覃,你們經常來這裡游泳嗎?”“不常來,過去來游的人不多。”覃應機趕忙答道,“這么冷的天氣在江里游泳,我還是第一次。”“游泳可以鍛鍊身體。”毛澤東說,“今後常來鍛鍊鍛鍊啊!”“主席,現在你帶了頭,今後我們一定要多游泳。”覃應機回答說。
這時,毛澤東遊興正濃,水漫兩頰,呼沉吸浮,側滑如槳,提肩抽手,如利刃斬水,橫掌帶水,浪滾趾尖,宛若蛟龍,一旁的覃應機不甘落後,奮力追趕。
毛澤東在透涼刺骨的江水中遊了25分鐘後坐在艇上休息。覃應機問毛澤東冷不冷,毛澤東說:“下決心就不冷,不下決心就是20幾度也冷。”“是啊,是啊!”大家齊聲附和。
1月11日,毛澤東再次暢遊邕江。此次覃應機沒有陪同,由廣西軍區政委覃士冕和梁正等人陪同。
廉潔奉公
據覃應機侄女、東蘭縣政協幹部覃美三回憶,覃應機執政廣西20餘載,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令人欽佩的是執政期間他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河池和東蘭父老鄉親謀過任何私利,更沒有在政策、財力扶持上作過任何傾斜。就是在條件同等的情況下,他也會優先考慮到別的地市、縣份。不是他對故土沒有感情,而是他率先垂範,樹立廣西高層領導清正廉潔的形象,防止不正之風的滋長。
為了國家的建設事業,他寧可有負於自己的家鄉父老。他的家鄉納合村百姓是通情達理的,他們從不輕易地把困難上報,從不提出苛刻的要求。儘管家鄉地界內經常飽受水災,莊稼一茬一茬被洪峰吞沒,納合村民從沒對在外當官的親人有任何要求和怨言。
尊重知識人才
由於這些職務都要與知識分子打交道,加之他對知識人才的十分尊重,因而擁有著眾多引為知己、推心置腹的知識分子朋友,其中最值得重墨一筆的就是他與壯學宗師黃現璠教授的長期交往。他們的相識有資料可查的應該始於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之時。這一壯族自治區的成立是黃現璠多次向覃應機、謝鶴籌、謝扶民等人陳述成立壯族自治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後者累向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上報反映並引起中央人民政府重視的共同結果。
1952年12月6日至9日,桂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南寧舉行。9日,經中央批准成立了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級,為建國初期設立的相當於省級的地方行政機關),覃應機當選為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謝鶴籌、謝扶民等人當選為副主席,黃現璠等人當選為委員。
因為黃現璠年長覃應機16歲,又是壯族知識分子的最大代表。覃主席對這位德高望重的委員格外尊重。1954年兩人同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廣西代表、全國人大民委委員,到北京開人大會議時經常在一起。而且日常工作中經常見面,討論自治區文教問題,來往過從甚密,互引為知己。
1956年3月5日,桂西壯族自治區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擁護國務院決定改變桂西壯族自治區為自治州及百色宜山兩專署為工作委員會的決定》,並選舉覃應機為州長。趙樂群等人為副州長,黃現璠等人當選為自治州人民委員會委員。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民族政策,黃現璠等文化人一直主張辦一所壯族的學校,經過覃應機、黃現璠等人的長期努力,於1956年3月19日創辦了桂西壯文學校,第一任校長由當時桂西壯族自治州州長覃應機兼任。
雖然1958年後,黃現璠被打成壯族頭號大右派,但自1958年至1978年仍被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二、三、四屆政協委員,這既與他在廣西文教界的徳高望重關係密切,又與覃應機的幕後暗中支持密不可分。這一時期覃應機與黃現璠;的公開交往不多,直到1978年,黃現璠獲得平反,重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兩人交往較為密切。
黃現璠去世後,1988年其遺著《壯族通史》出版。覃應機為之作序評曰:“他的一生,表現了一個歷史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表現了一個壯族學者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民族進步的執著的追求。這是值得後來者學習的。”
鑒於覃應機在廣西長期從事軍政要務,黃現璠在廣西長期從事文教事業,韋國清曾對覃應機說:“一些人說你是現代壯王,我看你是武王,黃現璠是文王。”不管怎樣,覃應機與黃現璠兩位壯族人,一為“武將政要”,一為“文膽學士”,兩人相識相交三十多年,相互尊重,結為朋友,也算是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
紀念銅像
2009年9月25日,17尊革命先輩銅像和鄧小平、韋拔群漢白玉石像從南寧運抵東蘭縣(東蘭縣距離巴馬縣僅50分鐘車程),該縣500多名幹部民眾在新建的拔群廣場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迎接儀式。為弘揚韋拔群的革命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教育子孫後代,東蘭縣結合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投資7000萬元實施東蘭烈士陵園保護和擴建工程,興建將軍園,並由南寧桂邕輝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精心製作了17尊革命先輩銅像,在園內安放。這17尊銅像分別是:張雲逸、韋拔群、陳洪濤、黃大權、黃堅松、陸浩仁、黃昉日、韋國清、韋傑、覃健、韋祖珍、覃士冕、覃國翰、姜茂生、覃應機、黃舉平、陸秀軒。其中張雲逸、韋拔群銅像高3.5米,其餘銅像高3米。由此表明黨和政府對覃應機生平業績的充分肯定。
覃應機主席故居
“覃應機主席故居”位於三石鎮納合村,該村地處三石鎮南部,距鎮政府14公里,是東蘭縣南部通往外縣的咽喉。這裡的村落集中在靠近山腳的位置(見前圖),村邊翠竹搖曳,庭院桃季芬芳,當屬天地存精華,山水存靈氣之地。“覃應機主席故居”現有陳列室兩間,陳列有覃應機生前圖片、文獻、辦公用品、生活用品等文物100餘件。
個人作品
自著作品
覃應機:《硝煙歲月》(覃應機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論評作品
1.黃志平:《覃應機長征傳奇》,《文史春秋》1999年第5期。
覃應機著《硝煙歲月》精裝版和平裝版
2.金本毅:《一位老紅軍的電力情懷——覃應機與廣西電力工業》,《廣西電業》2004年第7期。
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忠心耿耿為人民——紀念覃應機同志》,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8月。
4..潘琦:《一個老紅軍的情懷》,《南國早報》2007年6月19日。
5.孟慶春:《歷史大轉折中22個首任省長、市長和自治區主席紀實》(共和國高端紀事),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11月。
詩讚
身歿精神在,灰撒紅河清。
功業垂不朽,
遺志生者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