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要塞(yàosài):要塞是一個特別加固的、不動的軍事設施,包括以下兩種含義:1.築有永久工事、準備長期堅守的國防要地;
要塞模擬圖 2.構築了堡壘的地方。
要塞一詞出現於16世紀初,它們漸漸地代替了歐洲的城堡,特別指16世紀在歐洲特別流行的一種對抗炮兵的防禦設施。這種設施不但提供對當時炮兵的防禦,而且還使給防禦者提供射擊要塞周圍地區的條件。
如今要塞更多地突出長期堅守的國防要地的含義。
從公元1500年到17世紀中,要塞主要是一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此後這三種建築開始分化了。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別加固的城堡。通常複合在大城堡裡面。要塞功能主要是作防禦之用,通常由城堡屬民執行防守。如果外城遭外敵攻陷,防衛者可以撒守至要塞中作最後的防禦。在許多著名的城堡案例中,這種複合性的建築是先從要塞蓋起,原本便是該舊址的防禦工事。隨著時間演進,這個複合建築會向逐漸向四周擴建,包括外城牆和箭塔,以作為要塞的第一道防線。
發展歷程 中世紀 1 。義大利的創新
1494年起,法國對義大利進行戰爭,在這段時間裡,在義大利的北部防禦問題得到了解決。法國人在那裡使用了一種新的
火炮 ,對當時的情況來說,這種火炮很靈活,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重新射擊。因此在16世紀初義大利人開始研究更堅固的防禦設施。一些義大利城市利用臨時性的防禦系統來加固它們的城牆。一個相當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在城牆後挖一條溝,在溝的後面建一個用木杖和紡織品加強的圓弧形的牆。16世紀國中世紀的炮塔和馬蹄形的碉堡漸漸被五邊形的堡壘代替。這種堡壘幾乎完全沒有死角。最初發明這種堡壘的可能是一對叫做桑加羅(Sangallo)的兄弟,他們為不少義大利城市建造了這種新的防禦設施。15世紀義大利著名建築師里奧·貝蒂斯塔·阿爾貝蒂在《築城術》一書中提到一種新式防炮城堡——低矮厚牆、傾斜牆面的星型多面
棱堡 。這些堡壘的側面都比較向後,假如堡壘被占領的話,防禦者還可以撤進一條第二道防線。這些防禦設施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或至少是在土牆外覆蓋了一層磚。為了徹底解決死角的問題,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些防禦設施總是正規的多變形,尤其四邊形、五邊形和
六邊形 特別受歡迎。這些要塞內有士兵居住的地方,還有放武器的地方。在堡壘後部的側面可以放火炮,這是這種堡壘的優點。假如敵人對要塞強功的話,他們就會陷入多方合擊之中。義大利人稱這種新的防禦系統“新式”(allamoderna),歐洲其他地方稱它為義大利式,後人更多地將其稱之為多面
棱堡 。16世紀30年代,義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這種棱堡,使得城堡重新獲得軍事優勢地位,防禦能力大大增強,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極難被攻克。
這種可能在義大利誕生的、以牆壁低厚的和五邊形的堡壘為特徵的要塞基本上到19世紀為止保持了它們的支配地位。它們漸漸地蔓延到整個歐洲。
2。 荷蘭式要塞
1568年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開始了一場連續80年的
獨立戰爭 。荷蘭人也很快認識到,他們中世紀傳流下來的城牆無法對付炮兵。如義大利人他們一開始在原來的城牆後挖溝或建牆。不久他們開始模仿義大利的先例在城牆前造堡壘。後來整個防禦設施都是土築的,上面蓋了瓦,周圍由一條深水溝保護。荷蘭人注意到當時火炮的射程,並以此來安排堡壘之間的距離。為了防止敵人用雲梯功城,在城牆和堡壘的牆壁上刺出削尖的木杖,在牆外他們還建造了許多設施,比如碉堡等。許多荷蘭城市在這段時間裡都被改造為嚴格地按幾何形狀設計的要塞。
很快這種要塞也普及到荷蘭外,如漢堡和
格但斯克 。荷蘭建築師和義大利建築師在歐洲各地傳播他們的經驗。荷蘭式的土牆和義大利式的石牆一樣有效,而且建築價值低,建造時間短。土牆的缺點是他們的維修要求比較高,不利於長時間使用。雖然如此荷蘭式的要塞以它們相距比較短的堡壘和抵抗雲梯的木樁對要塞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不少新的技術。在荷蘭的Bourtange,人們將過去的要塞重建起來,是觀看荷蘭式要塞的一個好地方。
3。 要塞的普及
法國:新的要塞建築方式在歐洲其他地區普及得相當慢。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戰爭的需要迫使人們建立要塞。16世紀中在法國爆發
胡格 諾戰爭,此後在法國建立了許多要塞。法國的新教徒在他們的城市裡設立了與荷蘭相似的土的要塞,這些要塞站在過去的城牆之前。這種要塞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式的(à la Huguenote)。
胡格諾派 最重要的城市
拉羅謝爾 從1569年起就完全被一層新式的牆和堡壘環繞,直到1628年法王的軍隊在圍困了十五個月後才占領它。法王通過這場戰爭才認識到要塞的價值。他也開始造要塞。不過法國的要塞在許多地方把過去的設計都理解錯了。
英國:英國長時間保持著中世紀的炮塔,一直到16世紀後半葉英國才開始第一次實驗要塞。他們請了許多義大利人來幫忙。英國初期的要塞都很不規則,顯示了他們對要塞構造的不熟悉。英國的第一座要塞可能是1558年造的,它的外形不規則。象歐洲其他許多地區一樣,英國的要塞是在過時的城牆外用土的要塞來加強。英國城市的要塞後來獨有風格。倫敦等城市的周圍有一條由碉堡加強戰壕。這種戰壕使人聯想起歐洲大陸被圍困的城市外的防禦措施。一直到1642年至1649年的
英國內戰 開始,新的要塞才在英國立足。在這場戰爭中建立的要塞大多數是土的,外面包了一層木頭。為了抵抗敵人向城牆或堡壘衝鋒,在要塞外還立有石樁等。渥斯特和
約克 等城外還有碉堡防止敵人逼近城市。被包圍時英國人不建立對外的包圍圈,因此敵人的救兵到達後包圍者往往大敗而退。
地中海 地區:要塞在地中海地區傳播得非常快,當地的義大利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來抵抗
奧斯曼帝國 的進攻。
威尼斯 在16世紀初就將他們在
克里特島 和賽普勒斯的根據地加固了。克里特島上的要塞城市
乾尼亞 在1669年被圍困多時後才被土耳其人攻克。約翰尼特
騎士團 在被土耳其於1523年逐出
羅得島 後也非常重視防禦系統。他們從1530年開始管理的
馬爾他 很快就建立了一座環繞的要塞,在城市的前方還建有一座要塞,以及時將敵人牽制住。1565年土耳其人在馬爾他登入後立刻就開始進攻這座要塞,在衝鋒時五分之一的士兵喪身。當救兵來到時,土耳其不得不撤退。此後馬爾他成為了防禦最堅固的一座島。
德國:德國的各個小國家在引入新的要塞建築方式的速度各不相同。1529年土耳其人包圍維也那使那裡的人感覺到堅固的防禦系統的必要性。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建築要塞了。當土耳其人1683年再次兵臨城下時,堅固的城牆和碉堡使他們可以堅持到援兵到達。16世紀中開始義大利的建築師開始將要塞的技術引入德國。1539年一個馬爾他人將
紐倫堡 的城堡改造為要塞。到16世紀末德國的建築師也學會了建造要塞的領要。1589年一位
斯特拉斯堡 的建築師發表了第一本德語的建築要塞的教學書。17世紀內漢堡、
羅斯托克 、柏林等城市都建造了要塞。在南德也有一些城市建造要塞,比如因戈爾施塔特。在
三十年戰爭 中敵人無法占領因戈爾施塔特,而當時德國其他許多利用舊的防禦設施的城市都被輕而易舉地攻克了。
歐洲外:在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要塞。1557年
葡萄牙 在東非的
蒙巴薩 造要塞,1603年在巴西的
納塔爾 。西班牙用要塞保護
阿卡普爾科 和
哈瓦那 等城市。舉世著名的美國
紐約華爾街 (Wall Street)直譯是城牆街的意思,它的名字來源於
荷蘭人 1652年在當時的
新阿姆斯特丹 建立的要塞工程。那座牆是荷蘭式的土牆,市中心還特別由一座堡壘保護。
要塞的不斷改進特別是將要塞與
火炮技術 相結合,使得歐洲的要塞攻防戰成為重大軍事課題。各方都投入精力對其進行研究,直到17世紀70年代,
法國元帥 、軍事工程師、現代工兵的創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5.15~1707.3.30)提出的
塹壕攻城體系 才得到解決。
當時要塞的一個特點是它們很快就過時了,因為當時攻城武器的發展也很快。其結果是這些要塞不得不不斷更新。假如一座要塞一段時間裡沒人去管,它們很快就過時了。許多國家無法支付這筆巨款,就算要塞是土的,也實在太昂貴了。
4 .要塞的沒落和轉型
19世紀火炮的火力和射程不斷提高,這使要塞也不得不斷加固。在本來的要塞周圍人們還建立了一圈碉堡,這些碉堡成為承受進攻的主要成分。隨著陸軍的機動性的不斷提高,到20世紀中單純獨立的要塞幾乎已經完全沒有用了,因為敵人可以輕易地饒過它。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國家試圖用平行的要塞建築來保衛自己的邊界。法國的
馬其諾防線 和德國的
齊格弗里德 防線是典型的例子。這些要塞的建築、維修,它們不斷要有人駐守,這些花費與它們的軍事作用相比完全是不相稱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候
納粹德國 的宣傳機構又提出了要塞作為
戰略防禦 的理論。他們宣稱東歐的一些城市如弗羅克勞是要塞,要不負一切代價守住。實際上這些城市根本不適合要塞作戰,在與蘇聯紅軍進行街巷戰中,它們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20世紀後 進入20世紀之後,要塞在多種
軍事技術 的支持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是極為強大的防禦能力。要塞的地面部分通常由高強度的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在
關鍵部位 還內嵌了一層甚至多層的裝甲板,使防禦能力得到強化。射擊孔都經過精心設計,可以實現多層次交叉火力,對誤入其中的敵軍進行有效攻擊。各個射擊孔附近的防禦牆也被加工過,有些厚度可達2米以上。
另外,各要塞還積極向地下進軍,在要塞的地下還建有規模龐大的
坑道 設施、彈藥儲藏設施和一些生活保障設施,使要塞在沒有外界支援的情況下仍能堅持相當長的時間。地下的坑道也便於要塞守軍向防禦薄弱地段調動部隊,對敵實施戰術反擊。要塞的彈藥庫普遍設在地下,有些深達30米以上,而且彈藥庫的頂蓋被特別加強。即便在軍事技術發到的21世紀,要用少量彈藥擊穿這樣的防禦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其次是強大的炮兵火力。要塞通常裝備大量的
火炮 ,包括一些
大口徑火炮 和超
重型火炮 (有些乾脆被稱為
要塞炮 ).。這些火炮射程遠,重量大,機動性很差,但用於要塞防禦則是再好不過了。火炮最大口徑一般在8英寸(203mm)至18英寸(460mm)之間,有些要塞的火炮和炮塔直接來自於海軍
戰列艦 ,採用聯裝設計(雙聯裝、三聯裝和四聯裝)。在設計炮塔時,有時候也會使用下沉式設計方式,從地面上根本看不到炮塔,而且關鍵性的主炮通常擁有極為有利的射界,有些可以實現360度環射。由於機械技術的進步,很多要塞火炮都備有機械化的
自動裝彈機 ,極大地提升了射速,同時降低了炮兵勞動強度。在戰前,要塞駐軍會進行各種訓練,將各個射擊諸元都準備好,一旦發生戰事,只要將這些事先準備好的
射擊諸元 輸入後,炮彈就會根據實現設計好的彈道飛向指定目標。從戰力上看,一個要塞通常至少擁有相當於兩三個陸軍野戰炮兵團的火力,有些甚至更多。
第三是要塞的多樣化;很多要塞與海空軍基地建在一起,建造方希望通過要塞強化這些基地的防禦能力。
要塞的堅固防禦和強大火力,使得要塞攻堅戰一直比較困難,攻擊方一般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為了減少損失,攻擊方會採用一些新戰術或者技術。
20世紀以來曾經有過多次著名的要塞攻防作戰,比如1904年
日俄戰爭 期間,日軍採用阻塞戰法包圍並攻克
旅順 要塞。一戰中的
凡爾登戰役 ,以其巨大的人員傷亡著稱於世。又比如1940年德軍使用
空降兵 以奇襲方式攻克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 1941年德軍首次採用
坦克潛渡 的方法包圍並攻克前蘇聯
布列斯特要塞 ;1941年日軍通過海陸軍協同,逼降並占領新加坡要塞;1942年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一舉攻克蘇聯
黑海艦隊 重要基地——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而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對於日軍重兵駐守的島嶼的攻擊,幾乎每個都是要塞攻堅戰,比如
硫磺島戰役 、
沖繩戰役 等等。還有一些攻擊失敗的例子,德軍對前蘇聯
波羅的海艦隊 基地喀琅施塔德要塞攻堅作戰一直沒能奏效,該要塞的炮兵部隊以重炮火力壓制
列寧格勒 方向的德軍炮兵長達兩年之久,直接支援了
列寧格勒保衛戰 。
世界上最後一次經典的要塞戰是1968年
越南戰爭 中對19世紀初建造的
順化 堡壘的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冷戰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對要塞的維修,只有
瑞典 和(相當有限地)
瑞士 還保養他們的要塞。但歐洲許多城市的街道名稱依然顯示著它們過去是要塞的一部分。許多環繞舊城區的綠蔭地帶過去就是要塞的組成部分。
但認為要塞消失了則為時尚早,因為各個國家在國防上都有一些重要的戰略支撐點,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這些支撐點上依然設計了有效的防禦設施和必要的反擊手段,有些甚至將大部分設施搬到了地下,成為事實上的要塞。當然帶有要塞名目的已經不多了,更多地是以基地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