塹壕攻城體系

歐洲長期以來一直以石質堡壘作為重要的防禦手段,火炮出現後,一度對城堡造成極大威脅(典型戰例: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君士坦丁堡之戰),在文藝復興時期後,很多優秀建築師仍希望通過改進城堡的構築模式達到防禦要求,15世紀義大利著名建築師里奧·貝蒂斯塔·阿爾貝蒂在《築城術》一書中提到一種新式防炮城堡——低矮厚牆、傾斜牆面的星型多面棱堡,16世紀30年代,義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這種棱堡,使得城堡重新獲得軍事優勢地位,防禦能力大大增強,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極難被攻克,也使當時的歐洲要塞攻防戰成為重大課題,直到17世紀70年代,法國元帥,軍事工程師,現代工兵的創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5.15~1707.3.30)提出的沃邦塹壕攻城體系才得到解決。

所謂的沃邦塹壕攻城體系就是要在守軍炮兵火力射程之外首先由專業工兵挖掘一條環繞城堡的塹壕,壕深3-4英尺,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側,形成胸牆。然後由這條基本塹壕出發,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溝,這種鋸齒狀壕溝可以有效防止守軍縱向炮火對工兵的殺傷。當掘進至距城堡600米時,工兵開始旋轉方向,挖掘一條與基本塹壕平行的前沿塹壕,兩種壕溝的深度與構築方式相同,前沿塹壕挖掘成功之後,攻城部隊將火炮拉近至前沿塹壕,利用胸牆掩護隱蔽開火。如果這種炮擊仍不奏效,則以同樣方式再向前挖掘,挖掘出第三條,第四條塹壕,直至用火炮徹底摧毀守軍防禦。
沃邦提出的這種塹壕攻城體系在當時是一種革命性的野戰陣地體系,將原來零散的壕溝形成完整的體系,並使之在攻城作戰中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在解放戰爭中曾多次採用土工作業接近國民黨堅固防禦陣地,就是這一戰術體系的簡化版和變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