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前身,成軍,壯大,瓦解,番號沿革,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著名將領,國民黨派,共產黨派,其他,
發展
前身
清末的新軍建設計畫在陝西成立第三十九混成協,由陝西督軍負責建立,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1912年,袁世凱委任其親信陸建章任左路統領兼北京總統府警衛軍參謀官(後升警衛軍統領),1914年陸以此部隊擴編為陸軍第七師師長,由北京政府任命討伐陝西民變首領白朗的名義進軍陝西並取代原陝西都督兼民政長張鳳翽的位置成為新的陝西都督(全名:威武將軍督理陝西軍務)。後來西北軍的首領馮玉祥為陸建章之女婿,陸委任其內侄女婿馮玉祥任第七師左翼第一營營長,此營後擴編為第14旅、混編第16旅,馮亦隨著部隊的擴編升任旅長並在西北募兵建軍,軍閥史中各路軍閥大多在出生地發跡,馮玉祥以安徽人身分在西北立足的根源由此開始。
1915年袁世凱稱帝,陸建章為擁護者之一,其隸下的混編第16旅在當時雖然效忠袁世凱政府,但是並未接受北洋軍元老王士珍呼應發電擁立袁世凱的要求,在北京政府的命令下混編第16旅開往四川準備討伐護國軍,途中與遭到護國軍擊潰的混編第4旅會合,當時混編第4旅第2團第2營營副為馮玉祥的舊友鹿鐘麟,因此第2團接受改編加入混編第16旅,這批部隊因為之前立場未明確表態的遠因下與護國軍私下達成協定,實際上並未和護國軍直接作戰,這作法保全了馮玉祥日後興起的家底,這批部隊直到1920年後再度回到西北,這段空白時間則在北洋軍系的互斗間西北未有長時間的根據勢力。
1916年,陸建章旗下的陝北鎮守使陳樹藩反對帝制,因此獨立自號陝西護國軍總司令,與胡景翼合作擊潰了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率領的陝西第1混成旅,陸承武亦被俘虜。作為愛子安危的交換條件,陸建章主動將其權利讓渡給陳,陳樹藩由此創立“陝軍”,胡景翼則藉此取得陝西督軍之位,西北軍此時為雙頭領導之局。
1918年,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在孫中山的指示下由胡景翼協助回到陝組織成立“靖國軍”,手下有樊鐘秀、楊虎城等將領。這導致身為安徽派卻與北京政府關係密切的陳樹藩不安,兩方多次發生衝突,為此1919年皖系軍閥控制的北洋政府派徐樹錚出兵西北解決問題,其手下的軍隊改稱“西北邊防軍”。徐樹錚在1918年殺死陸建章。幾年之後徐樹錚被馮玉祥殺死。
成軍
壯大
國民軍的主力是馮玉祥、胡景翼、孫岳下屬的三個軍。胡景翼的手下多為靖國軍的舊部。胡景翼病死後,其手下部隊多投奔馮玉祥。另有奉系郭松齡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的第四軍和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的方振武部第五軍。
馮玉祥1926年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布率領所部9個方面軍全軍加入廣州孫逸仙國民黨。1927年5月出兵潼關,參加北伐。部隊達到25萬人,後達到40萬,這時的西北軍達到頂峰。同年回響南方的蔣介石和汪精衛進行清黨反共。
1927年馮玉祥所部渡過黃河,1928年參加第二期北伐,占領天津。1928年初,二次北伐結束,西北軍實行縮編,全軍縮編為十二個師,共22萬人。
瓦解
1930年馮玉祥率所部參加中原大戰,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對抗蔣介石,是反蔣方的主力。初期吉鴻昌等殺得陳誠大敗,但因為閻錫山的“晉軍”支援不利和張學良入關支持蔣,最終失敗。馮玉祥下野隱居。西北軍被蔣介石解散收編,餘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以及之前投蔣的韓復矩、石友三的部隊。
宋哲元的部隊被張學良改編為29軍,成為東北軍作戰序列,是後來長城抗戰、盧溝橋事變中的主力。在喜峰口威震日軍的“大刀隊”就是建於1916年的馮玉祥的手槍隊[3]。在國共內戰末期淮海戰役中,這支部隊在第3綏靖區,其中的一部分在張克俠、何基灃的帶領下投奔解放軍。
番號沿革
北洋政府時期
1.左翼備補軍前營 北京,1913.4
2.京衛軍左翼1團 北京,1913.9
3.京衛軍左翼1旅 澠池,1914.5
4.中央陸軍7師14旅 潼關,1914.6
5.中央陸軍第16混成旅(成軍伊始) 西安,1914.9
6.中央陸軍11師(督陝時期) 西安,1921.7
7.中央陸軍第11師,7混成旅,8混成旅,25混成旅(陸軍檢閱使時期)北京,1922.11
8.國民軍第1軍(北京政變後) 北京,1924.10
9.西北軍(西北邊防督辦時期,非正式軍號.習慣稱呼至今) 張垣,1925.1
國民政府時期
10.國民革命軍聯軍第一軍(五原誓師後) 五原,1926.9.17
11.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時期) 西安,1927.5.1
12.護黨救國軍第二集團軍(雙十反蔣) 潼關,1929.10
13.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鹿代總司令時期) 潼關,1930.1
14.中華民國軍第二集團軍(中原大戰時期) 潼關,1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