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衍變,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漢⾄南北朝時期,隋唐⾄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中華⺠國時期,中華⼈⺠共和國成立後,自然地理,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水利,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行政區劃,政治,人口,人口數量,民族,語言,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文化事業,體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交通,綜述,公路,公共運輸,人文,綜述,飲食,李氏文化,地方特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綜述,重要景點,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名稱衍變
隴西,因在
隴山以西而得名。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春秋,渭首有
狄、豲、
邽、
冀之戎,其中
豲戎,即牧居在今隴西地帶。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
冀戎,初縣之。獻公元年(前384年),滅狄、豲戎。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置
隴西郡、北地、上郡等郡。
秦漢⾄南北朝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隴西郡郡治
狄道縣(今
臨洮)。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五郡,屬雍州。隴西郡領縣十一,襄武(即今隴西縣,故址在今城東南5里處)、首陽(故址在今隴西縣城西50里處)二縣在今隴西縣境內。元朔二年(前127年),改雍州為涼州。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領縣十六,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豲道、蘭乾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新莽時期,隴西那改為厭戎郡,襄武縣改為相桓縣,天水郡改為填戎郡,蘭乾縣改為蘭盾縣。東漢時,恢復原名。
建武十八年(42年),仍設涼州刺史部,州治移設隴縣,隴西、天水二郡,仍隸屬涼州刺史部。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將天水郡改為漢陽郡,郡治由平襄移設冀城(在今甘谷縣境),並將隴西郡的上邦縣劃歸漢陽郡。東漢時分襄武縣地設立鄣縣(今漳縣),隸屬隴西郡。東漢安帝永
東漢章帝建初時(76~83年),分襄武縣地設立
鄣縣(漳縣)。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分襄武縣東北地設安陽縣(今
秦安縣境)和烏水縣(今
通渭地)。
隋唐⾄宋元時期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
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
秦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定首陽縣;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
吐蕃;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將定西城,通渭、通西二砦,分別改設為
定西縣,
通渭縣、通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分襄武縣東北地設安陽縣(今
秦安縣境)和烏水縣(今
通渭地)。
明清時期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
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洮、平涼、慶陽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使司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鞏昌按察使司也移至蘭州,改為甘肅按察使。從此,陝甘分省。
隆三年(1738年),將靖遠縣劃於蘭州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祧州衛為祧州廳,歸屬鞏昌府。至此,鞏昌府轄有隴西、安定、寧遠、會寧、通渭、伏羌、西和、漳縣(後改為鞏昌府的直屬鄉)、岷州、祧州廳等十州、縣、廳。道光九年(1829年),撤銷鞏昌府的漳縣直屬鄉,併入隴西縣,設為隴西分縣。光緒年間,全省分設七道,鞏昌府及所屬州縣,均隸於蘭州道(道治蘭州)。
中華⺠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改蘭州道為蘭山道(道治皋蘭),共轄十五縣,隴西縣隸屬蘭山道。原隴西縣丞分治的漳縣,又分出恢復其縣制。民國16年(1927年),成立甘肅省政府,隴西縣直轄於省政府。民國25年(1936年),隴西縣屬於第一區。
1949年8月13日,成立隴西縣人民政府,隸屬岷縣專區。
中華⼈⺠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5月,岷縣專區撤銷,隴西縣劃歸天水專區。
1956年初,隴西縣改屬定西專區。
1958年12月,將渭源縣合併於隴西縣。
1961年12月,仍恢復渭源縣制。
1985年4月,將城關鎮改為鞏昌鎮,城關鄉改為南安鄉。經調整改革後,全縣區劃為鞏昌、文峰2鎮,南安、文峰、渭河、三台、首陽、雲田、通安驛、渭陽、權家灣、宏偉、馬河、福星、種和、高塄、德興、柯寨、雙泉、碧岩、雪山、菜子、昌谷、寶鳳、和平、永吉24鄉。
2017年,撤銷雙泉鄉、權家灣鄉,設立雙泉鎮、權家灣鎮。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隴西縣,位於
甘肅省東南部、
定西市中部,東與
通渭縣相接,南與
漳縣、
武山縣毗連,西與
渭源縣相鄰,北與
安定區接壤。介於北緯34°50′-35°23′,東經104°18′-104°54′之間。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60公里,總面積2407平方公里。
氣候
隴西縣,年平均氣溫8.1℃、日照時數2210小時、降水量415毫米、無霜期160天,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地質
隴西縣的地質基礎從巨觀方面講,屬於崑崙秦嶺褶皺區的祁連褶皺帶。祁連褶皺帶是一列總體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高大山系,它的主體是祁連山地,隴西盆地是它的東延部分。
隴西縣的地層,根據地質發展情況分析,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即三疊紀前變質岩系;中生界、新生界紅色岩系,第四系黃土堆積及現代沉積物。
地形地貌
隴西縣,地貌形態分山地、黃土丘陵地、河谷平原三大類型,其中以黃土丘陵所占面積最大,在全國地貌區劃中屬於甘肅黃土高原黃土丘陵溝壑區。隴西縣的地貌格局總的可以概括為渭南山地,渭北黃土丘凌,中部渭河平原。
水文水利
隴西境內河流,以渭河為主幹。渭河是黃河的主要支流,屬黃河水系,其它河流俱屬支流,並在境內匯入渭河,東南流入武山。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達9750萬立方米,水能資源總量為1.78億立方米,年開採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21年,隴西縣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127367.92公頃(191.05萬畝)。其中,旱地119675.48公頃(179.51萬畝),占93.96%;水澆地7692.44公頃(11.54萬畝),占6.04%。福星鎮、文峰鎮、菜子鎮、通安驛鎮、雲田鎮、渭陽鄉、耕地面積較大,占全縣耕地的52.7%。位於年降水量500—600mm(含500mm)地區的耕地62240.05公頃(93.36萬畝),占48.87%;位於年降水量400-500(含400mm)地區的耕地65127.87公頃(97.69萬畝),占51.13%。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境內探明
礦產資源主要有大理石礦、石灰石礦和粘土等。大理石礦位於東四十里舖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資源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開採面積約1.26萬立方米;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資源儲量約300萬噸。
植物資源
2021年,隴西縣種植園地487.57公頃(0.73萬畝)。全部為果園。首陽鎮、渭陽鄉、文峰鎮、權家灣鎮、鞏昌鎮、通安驛鎮園地面積較大,占全縣園地的81.8%。
2021年,隴西縣草地35731.21公頃(53.60萬畝)。其中,天然牧草地272.11公頃(0.41萬畝),占0.76%;人工牧草地71.53公頃(0.11萬畝),占0.20%;其他草地35387.57公頃(53.08萬畝),占99.04%。草地主要分布在福星鎮、文峰鎮、通安驛鎮、德興鄉、雲田鎮、權家灣鎮,占全縣草地的55.2%。
行政區劃
類別 | 詳情 |
---|
| 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雲田鎮、通安驛鎮、馬河鎮、碧岩鎮、柯寨鎮、雙泉鎮、權家灣鎮 |
| |
| |
| |
| |
| |
政治
職務 | 姓名 |
---|
| |
| |
| 石為琴、楊森、張瑞、張杏村、張軍平、丁曉東、李正、杜學軍、姜海華 |
|
人口
人口數量
2023年,全縣年末戶籍總人口522042人;年末常住人口為42.07萬人,較上年末減少0.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05萬人,女性人口21.03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0.09(以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為0.3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25‰;死亡人口為0.46萬人,人口死亡率為10.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4‰。城鎮常住人口為22.44萬人,較上年末增加0.24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19.63萬人,較上年末減少0.64萬人;城鎮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53.33%,較上年末提高了1.1個百分點。
民族
隴西漢族為主。截至2015年,除漢族以外還居住著回、滿等12個少數民族。
語言
隴西縣方言屬於中原官話中的秦隴片,其持續體的表達手段豐富而特殊.研究從持續體的表達方法出發,重點分析三個持續體標記,即用在句尾的"著勒",用在動詞之後,賓語之前的"的"和"下",並且分析他們的語法功能和句法條件,指出了它們的相同與區別之處。
經濟
綜述
2023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93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兩年平均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46億元,比上年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9.57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61.9億元,比上年增長5.1%。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1%、19.2%和60.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115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8%。
全縣實現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45.07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2%,比重較上年提升5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隴西縣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與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全縣工業投資增長23%,建安投資下降17.1%。50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增長16.7%,5000萬元以下投資項目下降4.3%。
隴西縣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25%,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26.4%;商品房銷售面積33.4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1%。
人民生活
2023年,隴西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59元,比上年淨增1928.1元,增長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12465元,比上年淨增901.5元,增長7.8%。
財政
2023年,隴西縣全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8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稅收收入完成4.25億元,同比增長4.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2.5%;非稅收入完成2.55億元,同比增長7.9%,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37.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47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10項民生支出完成37.68億元,同比增長3%。
全年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466.1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各項存款餘額239.84億元,同比增長8.7%;各項貸款餘額226.26億元,同比增長6.4%,存貸比106%。全年保費收入增速5.6%。
第一產業
2023年,隴西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42.04萬畝,同比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97.15萬畝,產量達到24.47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夏糧4.15萬噸,同比下降0.1%,秋糧20.32萬噸,同比下降0.6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4.89萬畝,經濟作物中蔬菜種植面積2.36萬畝,產量3.34萬噸,同比增長7.8%;瓜果種植面積6574.8畝,產量2.75萬噸,同比增長42.78%;中藥材種植面積33.53萬畝,產量10.9萬噸,同比增長10.3%。
農作物播種面積142.04萬畝,同比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97.15萬畝,產量達到24.47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夏糧4.15萬噸,同比下降0.1%,秋糧20.32萬噸,同比下降0.6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4.89萬畝,經濟作物中蔬菜種植面積2.36萬畝,產量3.34萬噸,同比增長7.8%;瓜果種植面積6574.8畝,產量2.75萬噸,同比增長42.78%;中藥材種植面積33.53萬畝,產量10.9萬噸,同比增長10.3%。
第二產業
工業
2023年,隴西縣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3.3億元,同比增長9.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規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09.8億元,比上年增長6%,從門類看,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6.8%的製造業實現產值106.26億元,同比增長5.8%;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3.2%的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產值3.52億元,同比增長11.6%。
建築業
2023年,隴西縣全縣共有22家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比上年末增加2家;完成建築業現價增加值2.27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2.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隴西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76億元,增長9%。從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2.57億元,增長8.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實現6.19億元,增長10.1%;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類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2.89億元,增長7.2%,餐飲類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87億元,增長20.4%。
對外貿易
2023年,隴西縣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05億元,比上年增長71.4%。其中,出口總值0.72億元,增長58.4%;進口總值0.33億元,增長108.4%。
旅遊
2023年,隴西縣共有旅行社10個,星級飯店5個,全年接待旅遊人數262萬人(次),與上年相比增長39.1%;旅遊綜合收入總計10.9億元,居民出境人數1076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64萬元。
郵電業
2023年,隴西縣全年郵政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6.5%,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20.3%。
金融業
2023年,隴西縣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466.1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各項存款餘額239.84億元,同比增長8.7%;各項貸款餘額226.26億元,同比增長6.4%,存貸比106%。全年保費收入增速5.6%。
社會事業
教育
2023年,隴西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33所,其中高中7所,職業學校2所,國中39所,國小53所,幼稚園13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7813人,其中高中教育階段1075人,國中教育階段1645人,國小教育階段3143人,特殊教育44人,學前教育階段1594人。共有在校學生88341人,其中高中9835人,國中18425人,職業學校1418人,國小42284人,幼稚園16236人,特殊教育學校143人。
醫療
2023年,隴西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8個,其中公立機構30個,床位數3542個,其中:縣級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1個、疾控中心1個,村衛生室208家。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98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49人。
文化事業
2023年,隴西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各1所,文聯組織1個,文化文物機構2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個(隴西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傳輸機構1個(甘肅省廣播電視網路有限責任公司隴西分公司),電影院3個,秦劇團8個,其中民營劇團7個,出版印刷企業數12個,鄉鎮文化站17個,村農家書屋215個。
體育
2023年,隴西縣全縣有大型體育場館3處(縣體育館、縣體育場、縣級公共體育場田徑跑道和足球場),鄉鎮體育健身中心11個(鞏昌鎮、雲田鎮、福星鎮、通安驛鎮、雙泉鎮、權家灣鎮、菜子鎮、文峰鎮、碧岩鎮、馬河鎮、宏偉鄉),社區體育健身中心3個(鞏昌鎮南城社區、鞏昌鎮東城社區、鞏昌鎮北城社區),鄉鎮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個(碧岩鎮、柯寨鎮、雙泉鎮、宏偉鄉、渭陽鄉)。新建文峰鎮民眾滑冰場1處,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11個,全縣134個貧困村體育場地建設和器材配置達到全覆蓋。11人制標準足球場3個(縣體育場、定西中醫藥中等專業學校、隴西二中),7人制足球場1個(實驗國小),籠式足球場7個(定西中醫藥中等專業學校、渭州學校、西城社區、首陽中學、思源學校、文峰鎮、西郊社區),渭河風情線健身步道3條(長8.8公里)。籃球場254個,室外桌球場443個,室內桌球場48個,羽毛球場46個,投放健身路徑226套2696餘件。人均占有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9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38%。每千人占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3人。
科學技術
2023年,隴西縣高新技術企業30個,全年專利授權904件,科技管理機構1個14人,縣屬科技推廣機構4個,全職人員122人,其中技術人員110人,鄉鎮政府機構17個;申報技術實驗示範及開發項目25項;技術推廣項目7項。
社會保障
2023年,隴西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61313人,城鄉居民月人均領取養老金金額142.26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42339人,其中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7970人,城鎮職工參加養老保險49963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1385人,享受工傷待遇人數152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3436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1895人,發放失業保險金人數1029人(次),發放失業保險金395萬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2933人,比上年增加了207人,同比增長7.6%;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34735人,比上年增加了3328人,同比增長10.6%。全縣特困供養人數2197人,其中農村集中及分散供養人數2110人;城市集中及分散供養人數87人。全縣優撫對象3255人,其中定期撫恤人數29人,定期補助人數3055人。
交通
綜述
隴西縣交通優勢明顯,商貿物流發達。隴西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條橫跨祖國東西大動脈隴海線穿境而過,有連霍高速、310國道縱貫東西。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是甘肅東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公路
2023年,隴西縣高速公路129.143公里、一級等級公路15.993公里、二級等級公路122.389公里。
公共運輸
2023年,隴西縣共有公路營運汽車1530輛,其中載客汽車802輛,公車171輛,計程車500輛,貨運車728輛。
人文
綜述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裡燦爛的飲食文化。隴西縣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彩陶文化、獨特的千年藥鄉文化和深遠的李氏文化而聞名遐邇。
飲食
十二體
隴西民間常見的有“定菜喜面”“全福燴菜”“水八碗”“八碗”“鍋子四碗”“全福席”“十二體”“十八體”8種規格的聚宴形式。以西北風味為主,酸、辣各異,葷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結合、雅俗共賞、四季皆宜。
釀皮子
釀皮子(西北話讀rang皮子)是比較典型的西北美食,整個甘肅地區幾乎都有它的身影存在,但每個地方又不盡相同。不同的原材料品種,不同的水源和不同的配料方式,雖然都是一個東西,但做出來的味道卻大不相同。與中原地區的涼皮很像,但是是兩種產物。
蕎粉
蕎粉用蕎麥麵為主要原料。先說制粉面,將蕎麥用水噴濕,搓破皮,倒入盆內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後用細籮濾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澱,倒去浮水,晾曬乾,粉面製成。再說撒粉。將粉面溶入適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鍋內注水適量,燒沸,擀麵杖攪動,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鍋內旋渦,如此反覆,由稀而稠。蕎粉質量的高低,關鍵功夫在燒鍋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攪拌的力度。以柔軟、透明、色正為佳品。
燒雞粉
燒雞粉顏色翠綠,口感嫩滑。燒雞粉的湯要用土雞燉製。熬出特有的新鮮的雞湯美味。
餄餎面
餄餎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由此這道風味俱佳的特色麵食正式得名了。據《隴西縣誌》記載:餄餎面相傳是在明朝永樂年間由陝西郃陽縣(今合陽)傳入隴西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由於“郃”字與“餄”字是異字諧音而得名。
包子“一顆印”
包子的內陷只有一塊兒大大的臘肉,並沒有像其他的內陷一樣將肉切碎攪拌,而是整塊臘肉放入其中,而這臘肉的形狀才是一枚印章的形狀。相傳當地人因其寓意甚好便多在趕考、求學之前食之討個吉利。
金錢肉
金錢肉——又名蝴蝶肉,形似金錢,紋展蝴蝶,色艷味鮮,具有滋補強精之特殊功能。相傳唐代就為朝庭供品。金錢肉以驢鞭為原料經特殊醃製而成。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是與
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隴西縣境內有“隴西堂”、“李家龍宮”、“李賀墓”等多處李氏文化遺址遺蹟。
地方特產
定西馬鈴薯
定西馬鈴薯,甘肅省定西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定西馬鈴薯是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複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
2017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定西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隴西白條黨參
隴西白條黨參,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隴西白條黨參”,色白條直,皮緊、肉厚、味甘,嚼之無渣,其內在品質遠好於全國其他產區黨參,從而自成一品,在市場上備受青睞。具有養血、健脾、補中、益氣、降壓、生津、抗癌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塘,虛喘咳嗽等症,素有“藥中之王”之美譽。
2016年,“隴西白條黨參”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6年12月2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隴西白條黨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23年,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申報的“隴西白條黨參”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23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隴西黃芪
隴西黃芪,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早在南北朝時期著名藥學家陶弘景就對隴西黃芪讚譽有加在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寫道:“黃芪第一出隴西,色黃白、味甜美,今亦難得……”
隴西黃芪因品質出眾被原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獲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記”認證和原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
隴西臘肉
隴西臘肉,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隴西臘肉的食材主要來自漳縣、岷縣一帶飼養的生豬,尤其以岷縣蕨麻豬為最佳。瘦而不柴,肥而不膩,微帶透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
隴西雲陽板,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隴西雲陽板,是隴西民間流傳的一種舞蹈,是從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曹國舅所持法寶“雲陽板”演變而得名的。雖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的祈雨儀式,但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現已演變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和日常文娛活動。
風景名勝
綜述
2023年,隴西縣全縣共有旅行社10個,星級飯店5個,全年接待旅遊人數262萬人(次),與上年相比增長39.1%;旅遊綜合收入總計10.9億元,居民出境人數1076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64萬元。
重要景點
威遠樓
威遠樓,又名鼓樓,位於甘肅隴西縣城中心。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以渭州地修築占渭砦後,韓琦籌劃邊防時,於城東一里處的北坊建一譙樓,名曰“威遠樓”,取威震遠方之意。元中統二年(1261年)移置於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舊址重建,清代維修。
威遠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59平方米。為磚基三層木樓,分基座與樓體二部分,通高26米。基座為梯形,高11米,長27米,寬17米,中間辟東西向券拱門,西設階樓台級直通基頂。有木樓三層,高15米,歇山頂。是定西市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鐘鼓樓建築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13年05月03日,威遠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山森林公園
仁壽山森林公園,位於隴西縣城西南,占地882畝,海拔2057米。1997年,晉升為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位於隴西縣城北關廟兒巷,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占整個縣城的三分之一。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
保昌樓
保昌樓,位於隴西縣渭河北岸河浦山峴口處。保昌者,乃拱衛鞏昌之意也。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樓院兩面懸空,呈90度垂直。樓基坐北朝南,樓頂尖距離山根平地150米。是現存於隴西的為數不多的古樓閣建築之一。隴中地區稀有的清代樓閣高山建築,也是研究清代樓閣建築藝術的珍貴實物見證。
著名人物
| 字景茂。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 |
| 字在衡,號白嶼。明代散曲家。著作有《金白嶼集》、《徙倚軒集》等。 | |
| 中國台灣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教授、台灣大學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甘肅省黃河奇石館名譽館長等。 | |
|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建設項目負責人。主編、參編國家及紡織總會規劃教材6部,發表教研論文4篇。 | |
榮譽稱號
1995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1996年,被國家級項目領導小組命名為“全國婦幼衛生先進縣”。
2000年,隴西縣入選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
2003年,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
2007年,被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
2010年,確定為全省基本藥物制度試點縣。
201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3年,獲定西市教育質量振興獎。
2016年3月,隴西縣入選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2016年,隴西縣入選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
2017年8月,隴西縣入選全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第二批國家級示範縣。
2018年9月,隴西縣入選“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19年7月,隴西縣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2019年8月,隴西縣入選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9年10月,隴西縣被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年5月,隴西縣入選“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6月,隴西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1年3月,隴西縣入選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
2021年7月,隴西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1年9月,隴西縣入選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1年12月,隴西縣入選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
2022年4月,隴西縣入選2021年甘肅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優秀縣。
2023年,隴西縣入選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