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年史
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保存
金石、研究
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
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
丁輔之、
王福庵、
葉為銘、
吳隱等四人在孤山數峰閣旁買地築室,創立印社。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志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
王福庵、
丁輔之、
葉為銘、
吳隱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於是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當時清朝
杭州府與
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在印社初創的十年,四位創始人團結同仁,集資、規劃,“買山立社”,先後建造了“仰賢亭”等九處園林建築,印社初具規模。
1913年,舉行了建社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啟(西泠印社成立啟)立約(西泠印社社約),發展社員,公推近代藝術大師
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印社經過十年的建設,初具規模,並開展了集會、展覽、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動。盛名之下,精英雲集,
李叔同、
黃賓虹、
馬一浮、
豐子愷、
吳湖帆、
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
楊守敬、
盛宣懷、
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此後二十餘年,西泠印社迅速發展,聲望日隆,逐步確立了海內金石書畫重鎮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響,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
長尾甲也來中國進行交流並加入印社。
河井荃廬、長尾甲等海外社員把源自中華的金石
篆刻藝術帶回國內,在日本、韓國創立了全國性的篆刻創作與研究團體。西泠印社促成、推動了周邊
漢字文化圈內篆刻創作與研究的產生、發展和繁榮。
1921年,印社同仁募贖“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演義了一出愛國主義的壯舉。1923年,西泠印社舉行了建社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羅列金石家書畫千餘幅於社,張掛四壁,一時文採風流,聲聞遠布”。此時,印社的
園林建設全部完畢。社內環境幽雅,風景秀麗,樓台亭閣建築精美,
摩崖石刻星羅棋布,成為
西湖園林的精華之處。
1933年,西泠印社成員在
孤山舉行了印社成立三十年的紀念活動。經歷年展拓,社址範圍已具相當規模,占地5.678畝。編印《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紀念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印社活動處於停頓。
1946年,因抗戰而停止的印社活動逐漸恢復。1947年,繼去歲重修印社後,補行印社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從1904年到1949年的四十五年,印社經歷了一個純民間社團的輝煌和艱辛。這一時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員61人,贊助社友10人,除王、丁、葉、吳四位創始人和吳昌碩、馬衡兩任社長外,還有
李叔同、
胡菊鄰、
經亨頤、
黃賓虹、
方介堪、
來楚生、
沙孟海等大家、學者以及兩位日本篆刻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百廢待興,西泠印社活動基本停止,西泠印社所屬社址、設定、文物等,由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經
滬、
杭兩地社員協商,將印社房產、土地等捐獻政府,其園林由園管部門接收,文物等由省文管會保管。
1955年,第二任社長馬衡逝世,享年75歲。
1957年,在浙江省委關心下,成立西泠印社籌備委員會,著手印社的恢復工作。
張宗祥為主任,
潘天壽、陳伯衡為副社長,
諸樂三、沙孟海等4人為委員。在社址開闢金石書畫門市部,在觀樂樓設立《吳昌碩紀念室》。接待日本著名書道家
青山杉雨一行來印社訪問。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來印社訪問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從1957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文化部門對西泠印社的發展傾注了異乎尋常的關心和支持:時刻關注印社的發展,經常出席印社的活動,熱心解決印社的困難。從
林乎加、
李豐平、
霍士廉、
王平夷、
陳禮節到張德江、
柴松岳、
李金明、
王國平,歷任省、市領導對西泠印社的發展都給予了精心的指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959年,為貫徹中央關於體制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將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歸杭州市文化局領導。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
杭州書畫社,
郭沫若為之題名。專營古今書畫名家的真跡和複製品展覽、收購和供應,並作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西泠印社的恢復和活動提供基本
經費保障。
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開了建國後的第一次社員座談會。到會的有
張宗祥、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潘天壽、上海書法篆刻學會主任
沈尹默、江蘇國畫院院長
傅抱石、上海國畫院院長
王個簃、
湖北省文史館副館長
唐醉石等全國金石書畫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員三十多人。會上成立了以張宗祥為主任,潘天壽、傅抱石、王個簃為副主任的慶祝西泠印社創建六十周年籌委會,擬定了“慶祝西泠印社創建六十周年活動計畫”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舉行了“
趙之謙金石書畫藝術”專題討論和兩次書畫活動。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關領導都出席並講了話。
1963年,印社召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海內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印社社員雲集杭州。除王個簃、沙孟海、
馬公愚、
方介堪、
韓登安等老社員外,新入社的都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書畫篆刻大家,如傅抱石、
馬一浮、
沈尹默、潘天壽、
程十髮、
謝稚柳、
唐雲等。大會通過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選舉產生了近20人組成的首屆理事會,選舉張宗祥先生為第三任社長,潘天壽、
傅抱石、王個簃等五人為副社長。舉辦了規模盛大的第二屆歷代金石書畫作品展等。大會還收到了國家及文化部、全國文聯領導人
董必武、
郭沫若、
齊燕銘、
沈雁冰等人的題詞和賀辭。自此,西泠印社恢復了雅集活動,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員來杭,研究印學、商量社務、觀賞藏品,並經常組織社員進行篆刻書畫創作,舉辦展覽,還編輯出版了有關的金石書畫出版物。
1965年,第三任社長張宗祥逝世,享年84歲。
1966年,“文革”開始,社址中部分
造像及後山
石坊遭毀,其他社藏文物及刻石因積極採取保護措施而未損。印社社團活動停滯。
1978年,國家批准西泠印社為出版單位。《革命勝跡印譜》出版,
葉劍英副主席為印譜題名。
1979年,社刊《
西泠藝叢》創刊。召開印社七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周建人、國務院副總理王震發來賀詞;
李豐平、
王芳、
薛駒等領導出席大會。會議期間,
沙孟海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社長,
趙朴初為名譽社長,王個簃、方介堪、
啟功、諸樂三、
錢君陶、程十髮等為副社長,選舉產生第二屆理事會。自此,社團活動全面恢復,王個簃向印社捐獻吳昌碩及明清大家書畫三十件。1979年後,社團活動步入正軌,學術研究、對外交流、組織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文化影響擴大,規模空前繁榮。
1983年,印社八十周年紀念。與會社員和來賓及日本友人共二百餘人參加。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沙孟海和趙朴初繼續擔任社長和名譽社長。
1984年,舉行吳昌碩誕生一百四十周年紀念活動,規模為全國之最,並出版大型畫冊《吳昌碩作品集》。
1985年,社報《西泠藝報》創刊,沙孟海社長題寫報名。
1988年,印社應邀赴日舉辦“西泠印社展”,展出轟動日本,盛況空前。舉行建社八十五周年慶祝活動,選舉第四屆理事會,沙孟海繼續擔任社長,趙朴初繼續擔任名譽社長。
1990年,由西泠印社主辦,全國122家印社參加的“全國印社篆刻聯展”在杭州開幕,併到北京等十一個大城市巡迴展出。
1992年,第四任社長沙孟海逝世,享年93歲。
1993年,
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印社
籌建“中國印學博物館”。印社召開建社九十周年紀念大會,選舉第五屆理事會,著名學者、書法家、佛教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當選為第五任社長,啟功、
方去疾、程十髮、
郭仲選等九人為副社長。
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西泠印社百名社員創作“迎香港回歸百印圖”。《西泠印社藏品展》在深圳、珠海、杭州、溫州等地展出。印社舉行“抒西泠情懷、迎香港回歸”大型雅集活動。
1998年,印社九十五周年紀念,選舉產生第六屆理事會,趙朴初連任社長。
1999年,中國印學博物館建成,正式對外開放。印社出版社立足改革,走出困境,喜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印社舉辦“第四屆全國篆刻評展”。“西泠印社”商標和服務商標,被認定為“浙江省著名商標”。
2000年,第五任社長趙朴初逝世,享年93歲。
2001年,印社社址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築物被國務院公布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西泠印社已成為以社團為基礎,兼具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圖書出版、生產銷售、展覽交流、文物收藏和保護,集社團、事業、企業、出版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朱德、
李瑞環、
李嵐清、
喬石、
李鐵映等曾親臨西泠印社視察和指導。
2002年,西泠印社進行了組織機構調整:撤消了市文化局所屬的西泠印社辦公室,組建了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作為西泠印社日常事務的管理機構,為市委直屬的局級事業單位。
2002年10月,西泠印社六屆五次理事會在杭州召開。會議選舉啟功先生為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增補王玉明、陳振濂為副社長。
2003年,西泠印社創社百年華誕,109個海內外印學社團匯聚孤山,共襄盛典。
2005年6月,第六任社長啟功逝世,享年93歲。
2005年底,西泠印社擁有社員313人,分布於中國26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
捷克、加拿大等國家。
2008年,國家工商總局認定“西泠印社”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一步確立了西泠印社作為篆刻傳承代表組織和國際印學中心的地位。
2011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第八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推選饒宗頤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劉江當選為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2013年10月22日,西泠印社召開成立一百一十年社員大會,饒宗頤再次被選為社長,劉江繼續擔任執行社長。
2014年6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同意,新編期刊《西泠藝叢》獲得正式出版。
2015年1月,由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主辦、主管的《西泠藝叢》以月刊形式正式創刊並發行。
2018年2月6日,第七任社長饒宗頤逝世,享年101歲。
2018年11月13日,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員大會產生了新一屆理事和社團領導班子:劉江繼續任執行社長,副社長為朱關田、韓天衡、陳振濂、李剛田、童衍方和龔志南。此外,新一屆理事會新增張煒羽、陳中浙、鑄公等3名理事。社長之位空缺。
文物保護
社址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景區
孤山南麓,東至
白堤,西近
西泠橋,北鄰
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積7088.86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749.77平方米。社址內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築遺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構思布局極為精巧,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佳處”之譽。
西泠印社還建有一座
華嚴經塔,這座玲瓏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於1924年籌建的。塔高20餘米,是西泠印社標誌性建築,塔平面為八角形,共十一級。第一級刻有《
華嚴經》,二、三級刻有《
金剛經》,上面八級和塔頂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圍也有刻像,精美生動。
印社建築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台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朴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曆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件。
雖然西泠印社五十年來是以事業單位自收自支、以文養文的形式維持社團的活動和發展,但政府在財力上一直給予積極的支持:如撥款5000元作為恢複印社籌備資金;拿出10000元作為
張魯庵先生文物捐獻印社的獎金;撥出樓房一幢作為印社文物倉庫;多次下撥文物專項經費保護社址建築和文物;投資900萬元建造
中國印學博物館等等。
社址景點
組織結構
作為學術社團,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組織結構。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訂立了《西泠印社社約》即社團章程,並公推社長。自1963年起,西泠印社就有了經過社員大會通過的正式的《西泠印社章程》,並用選舉的方法產生理事會和社長、副社長。1998年10月21日,西泠印社第十次社員大會通過了《西泠印社章程》,依據章程,西泠印社的組織結構依次為社員大會、理事會、社務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等。社團每年召開一次理事會,舉行二次社員雅集,每五年召開一次社員大會和社慶活動,並按照《西泠印社章程》的規定,開展各種社團活動。
1904年印社創立之時,沒有人會主觀刻意地要把它烙上一個全國性的標誌。但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多重積澱,無論從社員的分布、舉辦活動的範圍、還是它所具有的影響力,西泠印社在事實上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意義的全國性的印學社團。其舉辦的一系列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活動,都是面向全國,甚至面向海外。但由於地域的屬性和初創的民間性質,西泠印社的業務管轄一直具有地方性。成立時,只是向清朝地方官府登記備案;民國時,沒有明確的官府記錄;解放後,先是由浙江省文化廳主管,1959年後下放至杭州市文化局管理,現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主管。
社史鉤沉
漢三老石室,以置“
漢三老碑”而名。
清鹹豐二年(1852)6月,浙江餘姚客星山下的嚴陵塢村一村民在山裡取土,挖到一塊較為平整的石料,運回村里,留作日後壘砌“甃基”(墓壁)用。村民清除該石上的泥土後,發現竟是塊有字的石碑。當地諸生宋仁知道後,便通報餘姚富紳、“金石癖”周世熊(字清泉)前來辨識。周世熊根據其文字記載內容與字型筆法,認定這塊石碑非同一般,便與村商量運回自家庭院“卜日設祭,移置山館,建竹亭覆之”。
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軍兵至餘姚,周世熊居住的庭園被毀,竹亭被太平軍充作廚房,石碑、漢晉磚石倒臥伏地,壘作灶台,埋鍋造飯。太平軍退後,周世熊見“石受熏灼,左側黔黑,而文字無恙”,便認為“凡物隱顯成毀,固有定數。此碑倖免劫灰,先賢遺蹟,賴以不墜”,一定是天意所為,因而更加看重是碑,用心收藏,並以拓片相贈同道。後經考證,三老碑立於漢光武帝時代,對於研究我國碑刻制度及發展和墓誌的起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東漢時期官制與文字、書法沿革的重量級實物。學者、名家紛紛為三老碑題跋作記,始有“兩浙第一碑”、“東漢第一碑”之說,三老碑聲名鵲起。
據說,1919年,上海古董商、江蘇鎮江人陳渭泉訪得此碑,恐周氏不能常保,遂以3000塊大洋從周家購得運至上海,進入古董市場。1921年,有訊息說,陳渭泉正遇日本古董商向其求購三老碑。上海古董商人毛經疇把這一訊息告訴了在上海任知事的浙江紹興人沈寶昌。沈寶昌認為此事不可小覷,古物不應外流,更何況是“兩浙第一石”。當即告之浙江海寧人、兩任上海海關監督官姚煜,“不忍古物之淪亡”,力阻此碑外流,共商“醵金贖之”。二人將此議通報西泠印社丁輔之等人,引發了一場護寶之爭。
“一人守之,不若與眾人共守之”,西泠印社遂布告同仁“醵金贖之”,廣受浙人回響,社會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踴躍認捐,“大雅宏達,共成斯舉”。“不旬月而事集”,共65人募集大洋11270元,浙江督軍盧永祥及其部下陳樂山、潘國綱二位師長,紹興籍上海知縣沈寶昌,海寧籍前清遺老姚煜,湖州首富張均衡,嘉興在滬實業家姚福同,嘉興聞人徐鈞,南潯“傻公子”劉承乾,烏鎮在滬大商人徐棠宇,文化名人俞壽璋、蔣汝藻等都伸手相助。捐款中的8000大洋向陳渭泉贖碑,餘款築室庋藏。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長吳昌碩作記略述其事。至此,三老碑歸藏西泠印社,呼應了印社宗旨,成為鎮社之寶,為迎接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獻了一份大禮。
創社四英
人物圖像 | 人物簡介 |
| 王福庵(1887---1960),初名壽祺,又名褆,字維季,號屈瓠,七十後自號持默老人,別署羅剎江民。齋稱春住樓、糜硯齋。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學,精算術,工二篆、八分。喜畜印,自稱印傭。精篆印,力承浙派正脈,得浙派神髓,兼收眾家之長,擅圓朱文,風格敦厚古雅。一生刻印二萬餘方,鈐譜一百零三冊,著有《福庵藏印》、《糜硯齋印存》等。又精研文學,著有《說文部屬拾異》、《糜硯齋作篆通假》等。
|
| 丁輔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號鶴廬,齋稱小龍泓館、守寒巢。浙江杭州人,後居上海。治印宗浙派,善商卜文,偶畫蔬果,亦艷雅動人。家世以藏書聞海內,而收藏西泠八家刻印尤夥,嗜之成癖,撫拓無虛日,輯有《泉唐丁氏八家印譜》、《杭郡印輯》、《丁氏秦漢印緒》、《 丁丑劫餘印存》等。又潛研甲骨卜辭,著有《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存》等。其建鶴廬,立 浙派與 皖派篆刻藝術代表人物丁敬、鄧石如石像於社內。 |
| 葉為銘(1867----1948),又名為銘,字品三、盤新,號葉舟,齋名鐵華庵、松石廬。原籍 新州,世居杭州,遂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往來交遊多才藝之士,故於金石篆刻,頗多會心。善篆隸,能鐫碑,工治印,宗法秦漢,融會浙派,精印石考據之學。編印《西泠印社三十年紀念刊》,著有《廣印人傳》、《列仙印玩》、《金石家傳略》、《葉氏撫周秦璽印譜》、《鐵華庵印集》等。 |
| 吳隱(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潛,號潛泉,又號遯盫,今作遁盫。齋稱纂籀簃、松竹堂。浙江 紹興人。家貧,客杭,習鐫碑版,擅刻印,治六書甚勤。篆刻模漢宗浙。書工篆、隸。善制印泥,精心研製“潛泉 印泥”,後在滬經營書畫篆刻用品,整理印譜印論,先後印行古銅、古磚、古陶、古泉等印存,又彙輯《遯盫印存》叢書二十五種、《印匯》一百五十二冊等。另在社址營建遯盫、還朴精廬等建築。 |
歷任社長
人物圖像 | 人物簡介 |
|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一作昌石,號缶廬。浙江湖州安吉縣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傑出藝術大師。書法初師顏真卿,後法鐘繇、王羲之,得力於 石鼓文,筆力 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他將書法、篆刻的行筆、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獨特的畫風,對後人產生極大的影響。著有《紅木瓜館初草》、《元蓋廬詩集》、《缶廬別存》等。 |
| 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凡將齋,浙江鄞縣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現代著名的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鑑賞家、考古專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副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建國後任全國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著有《金石學概要》、《中國銅器時代戈戟之研究》、《凡將齋印存》等。 |
| 張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閬聲,別號假山,又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人。1963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亦善繪畫,擅長古籍校勘。曾先後擔任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華學堂教員,浙江軍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課課長,浙江教育廳廳長。建國後,任浙江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常委等職。著有《說郛》、《鐵如意館手抄目錄》、《冷僧書畫集》等。 |
| 沙孟海(1900——1993),原名文若,號石荒、沙村、蘭沙、僧郛、孟公。浙江鄞縣人,居杭州。1979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著名學者,文學泰斗。曾先後擔任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學秘書,教育部秘書等職。建國後,歷任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浙江省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政協委員等職。著有《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等。 |
| 趙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93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曾任華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人事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等職。1996年,他聞訊《西泠藝叢》即將復刊,寄來5000元人民幣資助。1997年為籌建中國印學博物館,他上書國家有關部門建議給予扶持,並為中國印學博物館題寫館名。 |
| 啟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白,滿族,居北京。2002年10月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著名書畫家、文物鑑賞家。早年受業於著名史學家陳垣,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歷代散文、歷史詩選和唐宋詞教學和研究,他的書法、繪畫、舊體詩詞亦享譽國內外,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著有《古體字型論稿》、《漢語現象論叢》、《啟功書畫留影冊》等。 |
| 饒宗頤((1917——2018),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現居香港,2011年當選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通曉多種語言,素有國學大師、漢學家之稱,對敦煌學、古文字學、詞學、考古學、文獻等多個領域均有精深研究。曾多次舉辦書畫藝術展,出版書畫集多種,擅山水畫,書法根植於金石文字。歷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著名高校教授和法國遠東學院院士等職,曾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高等藝術文化勳章、香港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等多種獎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 |
歷屆理事
| 1904年 | |
1904年成立。第一任(1913年):吳昌碩。 第二任(1927年):馬衡。第三任(1982年):蔣文光。 |
| 第一屆 | |
張宗祥、潘天壽、傅抱石、徐欽文、孫曉泉、張英田、諸樂三、邵裴子、方介堪、方去疾、沙孟海、高式熊、錢君陶、唐醉石、羅叔子、阮性山。
|
| 第二屆 | |
沙孟海、王個簃、方介堪、孫曉泉、方去疾、啟功、諸樂三、錢君陶、程十髮、徐欽文、吳作人、沈柔堅、張英田、周哲文、胡鐵生、郭仲選、唐雲、商向前、曹漫之、謝稚柳、賴少其。
|
| 第三屆 | |
名譽社長:趙朴初。社長:沙孟海。王個簃、方介堪、方去疾、劉江、啟功、諸樂三、錢君陶、程十髮、郭仲選、趙輝君、呂國璋、高氏熊、丁茂魯、吳作人、胡鐵生、徐邦達、商承祚、曹漫之、郭紹虞、謝稚柳、王伯敏、馬國權、毛昭晰、葉潞淵、朱關田、朱復戡、李明、周哲文、陳佩秋、鄒夢禪、張尤棟、唐雲、黃湧泉、商向前。
|
| 第四屆 | |
名譽社長:趙朴初。社長:沙孟海。方去疾、劉江、啟功、胡效琦、錢君陶、郭仲選、呂國璋、丁茂魯、王芳、吳作人、陸儼少、楊招棣、胡鐵生、徐邦達、謝稚柳、王伯敏、馬國權、毛昭晰、葉一葦、葉潞淵、朱關田、李明、余正、周哲文、陳達羽、陳佩秋、陳振濂、唐雲、黃湧泉、商向前、程十髮、蔣北耿、熊伯齊。名譽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適(日本)。
|
| 第五屆 | |
趙朴初、郭仲選(常務副社長)、方去疾、劉江、朱關田、啟功、胡效琦、錢君陶、韓天衡、呂國璋、餘暉、黃鎮中、王芳、吳作人、陸儼少、楊昭棣、胡鐵生、徐邦達、謝稚柳、陸抑非、高占祥、萬學遠、史濟煊、朱屺瞻、譚建承、吳青霞、丁茂魯、馬國權、王伯敏、毛昭晰、葉一葦、葉潞淵、余正、吳長鄴、李明、楊魯庵、周哲文、陳大羽、陳佩秋、陳振濂、金鑒才、黃湧泉、商向前、蔣北耿、熊伯齊。名譽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適(日本)。
|
| 第六屆 | |
趙朴初、郭仲選(常務副社長)、方去疾、劉江、朱關田、啟功、李建國、韓天衡、呂國璋、王佩智、黃鎮中、金鑒才、萬學遠、王芳、史濟煊、楊仁愷、楊招棣、沈者壽、吳青霞、邵華澤、高占祥、徐邦達、梁平波、蔣維崧、丁茂魯、馬國權、王伯敏、毛昭晰、王北嶽、王佩智、葉一葦、朱妙根、呂國璋、孫其峰、孫慰祖、李建國、李剛田、李明、楊魯庵、余正、吳長鄴、吳瑩、茅大雄、陳大羽、陳佩秋、陳振濂、林近、鄒振亞、張耕源、祝遂之、黃湧泉、蔣北耿、童衍方、熊伯齊、名譽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適(日本)、金贗顯(韓國)。
|
| 第七屆 | |
第七屆(2006):社長:啟功。副社長:郭仲選(常務)、劉江、朱關田、程十髮、韓天衡、陳振濂、王玉明。名譽社長:呂國璋、高式熊、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適(日本)、金贗顯(韓國)。秘書長:陳振濂(兼)。副秘書長:包正彥、黃鎮中、金鑒才、童衍方。篆刻創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齊。印學理論與社史研究室主任:黃鎮中、孫慰祖。書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李剛田。國畫研究室主任:金鑒才、孫其峰。鑑定與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楊魯安。理事會理事:丁茂魯、王玉明、王北嶽、王伯敏、王佩智、毛昭晰、葉一葦、包正彥、呂國璋、朱關田、朱妙根、劉江、孫其峰、孫慰祖、楊魯庵、蘇十澍、李明、李剛田、吳瑩、吳長鄴、啟功、張耕源、陳佩秋、茅大容、林近、金鑒才、祝遂之、徐暢、郭仲選、郭學煥、黃湧泉、黃鎮中、蔣北耿、童辰翊、童衍方、熊伯齊。 第七屆(2011):社長:饒宗頤。執行社長:劉江。副社長:朱關田、韓天衡、陳振濂、李剛田、童衍方。秘書長:陳振濂(兼)。副秘書長:包正彥(常務)、黃鎮中、金鑒才、孫慰祖。理事:丁茂魯、王義驊、王丹、王冬齡、王佩智、王家新、毛昭晰、孔仲起、葉三包、包正彥、呂國璋、朱關田、朱妙根、朱培爾、劉一聞、劉江、江吟、許雄志、孫其峰、孫家潭、孫慰祖、蘇十澍、李早、李剛田、李明、吳山明、吳瑩、何水法、何奇耶徒、余正、谷松章、石祖軒、沈浩、宋濤、張戈、張索、張耕源、陳大中、陳佩秋、陳振濂、陳浩星、陳墨、范正紅、茅大容、林公武、林劍丹、金鑒才、周國城、趙熊、饒宗頤、祝遂之、駱芃芃、徐暢、徐利明、高慶春、郭學煥、郭超英、郭強、唐存才、桑建華、黃惇、黃鎮中、梁章凱、蔣北耿、韓天衡、韓煥峰、童衍方、熊伯齊、韓平南、鞠稚儒。名譽社長:呂國璋、高式熊。名譽理事:權昌倫、新井光風、中島蘭川、關正人、高木聖羽、山下方亭、尾崎蒼石。篆刻創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齊。印學理論與社史研究室主任: 黃鎮中、孫慰祖。書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國畫研究室主任:孫其峰。鑑定與收藏室主任:楊魯安。古典詩文研究室主任:金鑒才。肖形研究室主任:張耕源。
|
歷史影響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鄰西湖西泠橋而名。“濤聲聽東浙,印學話西泠”,西泠印社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最負盛名的民間學術團體。
篆刻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它融書法與鐫刻藝術於一爐。印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由實用走入藝術領域,則是在唐代以後了。
一代巨匠吳昌碩先生曾說:“浙派盛行於世,社之立蓋有來由矣”。印社的產生得益於浙派的形成。清
乾隆時,以一代宗師
丁敬為首的浙派印人“西泠八家”崛起,風格古樸蒼勁,力追秦漢,開一代新風,於乾、嘉、道時期,稱雄印壇100餘年,成為印學史上的一個高峰。
百年以來,印社在社員的苦心經營下,已形成規模。在孤山西端盡頭營造出一個精巧雅致的園林景觀,印社北枕孤山,南望湖中三島,為湖山絕勝處。更融人文意趣山水園林於一體,“占湖山之勝,擷金石之華”可謂人傑地靈。
印社範圍內各類建築數量不少,但由於印社總體構思精巧,尺度合理,給人以一種親切可人的感覺。竹閣、柏堂、山川雨露圖書室、寶印山房、四照閣、觀樂樓等俱依山闢建,掩映在綠樹叢中,又以金蓮池、印泉、閒泉、石坊、華嚴經塔、阿彌陀經幢、石交亭、剔蘚亭、小龍泓洞等點綴其間,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眾多的匾聯、門額、碑刻、摩崖、造像、壁龕,讓人目不暇接,于山水園林中又透出濃重的金石之氣。
在印社之仰賢亭、涼堂、題襟館、三老石室等處則收藏了印社社員歷年收集的諸多碑刻精品,尤其是存放在蒼勁古樸的三老石室中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這是浙江迄今發現的歷史上最早的一通碑,距今已近2000年,這在江南地區十分難得。
文人結社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形態之一,如晚明的復社,近代則有
柳亞子、
陳三立等詩人的
南社,
梁思成等人的
中國營造學社等。他們在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播先進思想方面都起過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
印社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開中國印人結社之先河,故有“天下第一社”之稱。百年以來,西泠印社已由一個純民間學術團體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學術機構,繼吳昌碩後任社長的先後有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朴初。期間歷代名人輩出,如來楚生、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錢君陶等等。
作為一個學術社團,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不但在國內外印學界和書畫界獨樹一幟,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更是頗具影響,已為《
辭海》、《
新華詞典》等多種權威辭書機構所記載和認定。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內涵,重大的國際影響和社會聲譽,全國只此一家。
作為一個民間的印學社團,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獨特的號召力,其原因是社員多為名家,且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就連日本的篆刻家也慕名遠涉重洋前來入社,這是歷史所形成的全國性和國際性。近百年來,西泠印社共有社員近400人,現有社員250餘人,分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多為全國和各地著名篆刻家、書畫家、鑑定家及學者。社員中還包括小林斗庵、梅舒適、
金膺顯等日本、韓國、新加坡的20多位國際篆刻書畫界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