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經濟圈(西三角)

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一般指本詞條

“西三角經濟圈”包括重慶、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總面積20-30萬平方公里,包含約50座城市。建立以重慶成都經濟圈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為核心的西部地區大經濟實體。目前經濟圈經濟總量近1.2萬億,約占西部經濟總量的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三角經濟圈
  • 主要地區重慶、陝西西安、四川成都
  • 全稱:西部渝川陝隴金三角
  • 別名:新西三角、西三角
概念,誕生,戰略意義,更多信息,西三角崛起,基礎設施先行,一個更大膽的構想,西南與西北的互補,西三角的遠景,

概念

“大西三角”的全稱是“西部渝川陝隴金三角”,可稱為“新西三角”、“西三角”,包括以重慶為中心的重慶成都城市群、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以蘭州為中心的西蘭銀城市群總面積3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包含60座城市,GDP總額1.9萬億元,占全國的7%,整個西部的40%。
“大西三角”經濟圈,又稱“新西三角” 經濟圈、“西三角”經濟圈、“新西三角”經濟區、“西三角”經濟區,包括重慶、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總面積20-30萬平方公里,包含約50座城市。建立以重慶成都經濟圈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為核心的西部地區大經濟實體,經濟圈經濟總量近1.2萬億,約占西部經濟總量的20%。
中國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學者劉斌夫2004年在寫作《中國城市走向》(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專著時,最先提出“西三角”概念,指出以中國西部一個超大城市重慶和兩個特大城市西安成都為支撐點,將形成聯接大西部南北版塊的經濟合作區域,將成為中國西部經濟重心和中國西部經濟高地。
2009年全國兩會上,時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的黃奇帆市長向國家提交西三角經濟圈發展提案。
2009年劉斌夫在其新著《策劃重慶,策劃四川——構築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再次提及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經濟圈,克服了重慶成都城市群兩點一線貌合神離的弊端,在更大範圍內形成區域經濟合作局面。隨著未來西安、成都相繼可能直轄,西三角經濟圈的內生力將更加強勁。

誕生

學者劉斌夫2004年在寫作《中國城市走向》(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專著時,最先提出“西部大三角經濟圈”概念。
2007年8月,學者楚漢不約而同地在上海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區(重慶-成都-西安)”構想,初繪了“西三角”藍圖;2008年5月,蘭州學者賀應欽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狹義“西三角”概念擴展為廣義的“西部渝川陝隴金三角經濟圈”,簡稱“西三角經濟圈”,並對其基本概念、戰略意義、宏偉藍圖、發展綱要等進行簡要論述; 2009年全國“兩會”上,重慶代表團提出渝川陝共建“西三角經濟區”的構想,當即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
“大西三角經濟圈”概念的提出,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轉變的需要,是西部省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解放思想、開闊視野的創新思維,是西部省區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的全新命題,是西部省區著眼於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深層次回答。我國的西部,是一個地域十分遼闊、資源比較豐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下的地區。經過近1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這個區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轉折時期。一方面,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整體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另一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兩個地區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還在擴大。另外,伴隨均衡發展而出現的各地重複建設、爭奪和浪費資源的現象日益突出,不利於資源的有效聚集和高效利用,不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因此,採取非均衡發展模式,打造西部最大增長極的“大西三角經濟圈”,將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思路和途徑的調整,有利於發揮占西部經濟總量40%的“西三角經濟圈”的聚集、輻射、帶動的作用,從而加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步伐,早日在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西南和西北一旦貫通,就會形成本部統一的大市場、統一的網路,通江達海、連線四方的優勢就會顯現”這表明,“西三角經濟圈”具有廣泛的民意和社會基礎,這一命題一提出,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西三角”各方的積極回響。
西三角經濟圈

戰略意義

“大西三角”經濟圈的打造,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新思路和新動力。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西三角經濟圈”的經濟總量,是除我國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這三大增長極以外,經濟總量最大的一個經濟區。這是其一。其二,“大西三角經濟圈”科技實力雄厚,擁有三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十幾所國家級科研基地、100餘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電子通訊、軟體設計、光電、生物醫藥、軟體、新材料、環保、機電一體化等領域擁有強大優勢。其三,“大西三角經濟圈”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在“大西三角經濟圈”,支柱產業主要包括汽車機車、裝備製造、軍工製造、軟體產業、石油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航天工業等。這些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其產業上下游關聯度極高,帶動力強,容易形成龐大的產業鏈,能夠向西部其他地區進行產業輻射,其增長極的作用突出。其四,“大西三角經濟圈”地處我國內陸,縱跨西南西北地區,覆蓋整個西部地區,對於維護我國國防安全,縮小區域差別、擴大內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全面建設和諧富裕的小康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西三角”經濟圈的打造,是西部地區提高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有效的方式。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30年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經驗總結,是地區能夠得到和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從這一點上去思考,西部大開發戰略能否得到順利實施,關鍵就是要看是否能夠更好地解決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問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衝擊,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是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效抵禦經濟危機的重要條件。西部地處內陸,12個省區市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各異,但總體上水平不高,實力不強,在市場的開拓和資源的吸引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這對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和目標的儘快實現是相當不利的。打造“大西三角經濟圈”,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地理位置相對集中、經濟實力相對雄厚、發展條件相對成熟的大經濟區,不僅會迅速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而且有利於西部市場的重新布局和拓展,變革原來各自為政的、無序的組織形式和體制機制,從而在西部地區形成統一的、可以實現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最有效方式。
“大西三角”經濟圈的打造,將成為我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密切合作、聯運並進的橋樑和紐帶。我國西部地區,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形成了西北和西南兩個區域。這兩個區域的經濟交流和往來歷來不多,即使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有10年時間,也基本沒有改變這個狀況。然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原來那種單打獨鬥的自由式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需要。聯動並進、抱團發展、共建共享已經成為西部人民的共識。“大西三角經濟圈”的提出,將地處西南的重慶市、成都市與地處西北的西安市、蘭州市有機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統一經濟體。這個經濟體自然而然地成為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密切合作的橋樑和紐帶。通過“大西三角經濟圈”這個平台,可以在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之間很方便、順利地實現資源的流動和配置,市場的開拓和技術的交流,實現經濟間的互補與合作,促進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共同發展。
“大西三角”經濟圈的打造,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和路徑選擇。相對科技實力比較雄厚的重慶成都城市群加上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和以蘭州為中心的西蘭銀城市群後,將使“大西三角經濟圈”的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西安市、蘭州市科技實力強,高等教育發達,是我國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雄厚的科技實力與強大的製造能力相結合,是區域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從這一點可以說,建立和打造“大西三角經濟圈”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重慶、成都與西安,蘭州雖然受秦嶺山脈的阻隔,但是並不影響“西三角經濟圈”的形成和打造。按照一般經濟學的含義,經濟圈是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經濟區、大都會區或都會區集合,常指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經濟組織實體,是生產布局的一種地域組合形式,主要從地域的自然資源、經濟技術條件和政府的巨觀管理出發,組成某種具有內在聯繫的地域產業配置圈。隨著近年來西部地區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重慶、成都與西安、蘭州之間的空間距離已經變得越來越近。成都至西安只需要不到四個小時的車程,而蘭州至西安、重慶、成都也隨著蘭渝鐵路蘭成鐵路、隴海客運專線的修建,也大大縮短了兩地的空間距離,單程6小時之內。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高速公路、鐵路、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投入和完善,必將促使三大中心城市連線在一起,構成聯繫緊密、優勢互補、經濟一體的大城市群。

更多信息

西三角崛起

“‘西三角’的概念已從學者、研究者的角度,延伸至政府層面的考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世慶說。
2008年,劉世慶等專家就曾提出“西三角”概念,認為在成渝經濟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以西安、關中為中心的城市群和經濟區也在迅速成長,在西部腹地核心區域發展中,重慶-成都-西安,一個“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正在崛起。
劉世慶認為,當時的概念是“西部高科技金三角”,而,“西三角”的概念更富創意,與長三角、珠三角相對應,“西三角”使得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關中城市群聯手,將帶來更大的經濟互補性。
西三角”的概念,與成渝經濟區的概念並不矛盾,只是範圍擴大了。“西三角經濟圈”的全稱是“西部渝川陝金三角”,包括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1.18億,包含47座城市,GDP總額1.5萬億元,占全國的6.3%,占整個西部的33%。
據計算,假設“西三角”的經濟成長速度為年均13%到15%,那么2015年到2020年之間,隨著成熟度提高和規模加大,增長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將占整個西部的50%左右,占全國的12%到13%。

基礎設施先行

道路不便曾是阻礙西三角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了在交通領域更加便捷,重慶等地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這成為了重慶本輪拉動內需的重點。
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以來,重慶以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資進展順利。1-2月,重慶累計完成投資126.70億元,同比增長50.8%,帶動全社會投資增長17.1個百分點,是投資快速增長的第一引擎。
位於關中城市群內的渭南,1-2月的投資也可謂是高點起步。1-2月,渭南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共完成投資22.57億元,同比增長134.0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60.13個百分點。
劉世慶認為,三地空中距離僅有一小時,若干公路和鐵路建設已經開工或規劃。隨著基礎建設、三地城市群和一體化進程,如西(安)鹹(陽)一體化、成(都)德(陽)綿(陽)一體化等加速推進,三地交流和合作進程更將加快,從而極大地提升西部內陸腹地實力。
重慶成都經濟區有望擔當龍頭
在“西三角”內部,成渝經濟區有望承擔起龍頭角色。
據有關人士透露,成渝經濟區規劃將在出台,其徵求意見稿正在重慶、四川徵求意見。
記者了解到,最,中央給了重慶很多政策,包括在重慶設立保稅港區、設立全國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設立全國性電子票據交易中心、設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組建農村土地交易所等等。
“規劃正在徵求意見之中,並會將更加實際和可操作的措施寫入規劃之中。”劉世慶透露。
劉世慶認為,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三角”的核心區域,成渝不僅擁有西部地區28.13%人口和27.22% GDP產出,而且也是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程度最好,最有可能成長為中國新的增長極的區域,到2020年,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有望占全國GDP8%。
劉世慶指出,中國對外開放正在進入“海陸並進、東西互動”的新格局,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在全國對外開放總體戰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吳芳蘭)
重慶+成都+西安 "西三角"的中國第四極夢想
核心提示:占中國國土面積近80%的中西部地區,缺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增長極,可謂區域經濟布局中的一大缺憾。
專家學者們試圖彌補這一缺憾。最初,他們盯上了具有天然聯繫的成渝經濟區,試圖在這個擁有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雙核共振”,打造出媲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國第四增長極。但是,“十一五”規劃公布之日,該主張的支持者們失望地發現,成渝經濟區榜上無名。
全國兩會上,重慶代表團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構想,重慶、成都、西安三地聯合,打造“西三角經濟圈”,並希望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3月3日,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重慶、成都兩地的政協委員們,齊聚友誼賓館,盡情地交流著成渝之間的友情。
這不是成渝委員們的首次聚首,甚至討論的話題也談不上真正的新聞話題———打造成渝經濟區,力爭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儘管如此,這次會面依然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訊息第二天便登上了川渝媒體的頭條。
媒體的關注事出有因,國務院已經透露出信息:關於成渝經濟區的規劃已經進入編制階段。
但是,僅僅3天后,一個更加轟動的新聞迸了出來。
3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趁機拋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大西南與大西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
從“雙核共振”的“線型思維”,到西南西北強強聯手的“三角戰略”,到底走過了怎樣的思想路徑?“西三角”的設計者們,又有著怎樣的雄心?

一個更大膽的構想

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的口號,重慶、成都兩地已喊了很多年。
增長極是區域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全國人大代表楊慶育本身就是一位學者。他說,增長極意指區域經濟發展中形成的區位比較集中、經濟實力比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帶動周邊資源向其集聚。
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日本的東京橫濱,美國的大紐約,歐洲的倫敦巴黎,都曾上演過增長極的成長史,這也讓中國經濟界對增長極頗為認可。
30年改革開放,增長極的故事開始在中國書寫著華章。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個城市群逐步形成,經濟要素跨行政區域關聯,城市群內產業互補,極核作用不斷強化,展示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而此時的西部,儘管不少城市演繹出各自的精彩,但與業已成型的三個增長極相比,畢竟少了一份風光。
“重慶與成都,單獨看都不算全國最好,但抱成團就有競爭力。”80多歲高齡的四川省社科院顧問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經濟區的學者之一。
按照成渝經濟區的構想,該區域總面積20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萬人,包括35座城市。更重要的是,成渝兩地淵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慶投資百萬元以上的經濟項目超過100個,重慶在四川的投資額,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二。
但出人意料,成渝經濟區最終因一些因素,落榜於國家“十一五”規劃,這讓“林凌們”痛心疾首。儘管如此,成渝兩地的融合依然呈增加態勢,並最終促成國家加快了成渝經濟區的編制進程。
如今,“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再次讓人驚嘆!大西北地區的西安,也被納入成渝的“合作夥伴”視野。
“‘西三角’的概念,與成渝經濟區的概念並不矛盾,只是範圍擴大了。”楊慶育說,“西三角經濟圈”的全稱是“西部川陝渝金三角”,包括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1.18億,包含47座城市,GDP總額1.5萬億元,占全國的6.3%,整個西部的33%。
這顯然是一個更大膽的構想。

西南與西北的互補

“胡總書記要求重慶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長極,但單靠重慶總量不足,勢單力微,希望延續國務院提出的重慶成都經濟區概念,在西部打造一個三角經濟區。”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3月6日的話,道出了重慶倡議打造“西三角”的初衷。
自胡錦濤總書記作出“314”總體部署後,如何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長極,便擺上了重慶的議事日程。西部大開發10周年。10年開發,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生態環境狀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下一個10年怎么走?這就需要重點打造重點地區,靠增長極帶動,加快發展。”楊慶育說。
另一個現實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拋出了4萬億元的龐大經濟刺激計畫。此時,正是西部爭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時機,“西三角”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設計。
而從成渝經濟區到“西三角”,最核心的變化,其實是由局限於西南,向西南西北聯手的視野拓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成都、重慶、西安聯手,將帶來更大的經濟互補性。
從區位來看,三座城市都毗鄰中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發達城市,在承接東部甚至國外產業轉移方面,毫無疑問是第一梯隊。
從產業特點來看,西安科研力量與研發能力較強,航空航天領域水平高,但受產業基礎限制,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其航空產業與西安互補,電子信息產業也相對發達。重慶是製造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接成都、西安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從資源狀況上看,陝西的基礎材料、礦產資源豐富,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可以接納和消化四川的水電產能,“陝煤入渝”也極具吸引力。
三座城市還聚集著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資源相對充足,可以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
“經濟之間的互補性,就決定了三座城市之間的聯合。”楊慶育說,成都、西安、重慶三大城市群之間的相互投資額已具有一定規模。
此外,三座城市時空距離的靠近,也讓“西三角”具備了足夠的支撐。按照航空上的經濟半徑計算,重慶、成都、關中城市群都在航空一小時半徑內,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大的增長極。而且,成渝鐵路早已通車,未來兩捷運路里程僅1小時,隨著鐵路建設的加快,重慶到西安的鐵路3小時就可通達。

西三角的遠景

重慶顯然看到了“西三角”中蘊涵的機會。
近年來,長三角逐步進入成熟期,經濟成長速度在逐步往下降;珠三角潛力大一點,京津冀因為有廣袤的腹地,潛力就更大。而此時,渝川陝10年西部大開發形成的基礎,能源電力的保障,以及西部潛在的市場,為“西三角”打下了成為發展潛力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增長極的堅實基礎。
對此,楊慶育算過一筆賬:假設在2015年以前,“西三角”的發展速度為年均增長13%到15%,2015年到2020年之間,隨著成熟度提高和規模加大,增長速度降到12%到13%左右,那么,到2020年“西三角”GDP將占整個西部的50%左右,占全國的12%到13%。
如此一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有望占到全國的2/3,從而完成中國在區域經濟上的布局。
“‘西三角’是可行的,關鍵是要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項目主導,有意識地來培養這個城市群。”楊慶育說。
基於此,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在3月6日向吳邦國委員長提出的請求就是:“懇請全國人大督促國家發改委等部委深入論證,並將其納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
據知情人士透露,重慶市有關領導和部門,已於近日就“西三角”問題,專門與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進行了溝通。
-相關連結
成都“西三角”值得期待
記者戴 娟張 潔
“‘西三角經濟區’這個概念提得好!”對於重慶提出聯手渝川陝、打造“西三角”的建議,來自成都的全國政協委員、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羅霞認為“很有必要”。她說,渝川陝構建一體化的經濟結構體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羅霞稱,西部地區一直沒有一個實力很強的經濟圈,缺乏核心的輻射力與帶動力。“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三地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資源、產業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優勢也難以得到更大發揮。只有整合了資源,才能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
羅霞認為,“西三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但關鍵要把概念做實。她認為,在這次兩會上,溫總理在報告中強調,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並將新開工一批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這對西部是一個很好的訊息,對加強川陝渝也是一個契機。做實“西三角”,就要聯合做好區域發展規劃,突出各自特點,在區域內實現優勢互補,合理分工,聯動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鼎立律師事務所主任施傑則認為,“西三角經濟圈”將中國西部最具潛力和實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來,突破秦嶺屏障,使成渝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帶貫通,便於聯合起來進行經濟的整合和提升,也便於人員的往來和資源的整合,可望為西部大開發打造出引擎和龍頭。同時,也有利於使這一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其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之後又一經濟成長極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大學副校長蘇蓉也對此十分期待。她認為,成渝地區一衣帶水,本身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區域經濟合作沒有問題。此次提出和西安一起打造“西三角經濟圈”,相信西安較強的高新技術水平能有效提升成渝地區經濟實力,使三地輻射西部乃至全國的能力更強,範圍更廣。她同時強調,在區域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在規劃上,不能產生惡性競爭,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否則再美好的理想都會落空。
西安三地聯合意義重大
“設立‘西三角經濟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重慶、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和其輻射的城市群,在西部有很大的影響力。加強三地聯合,對帶動整個西部發展,乃至推動全國經濟成長,意義重大。
祝作利表示,一直以來,三地都保持著較好的合作關係,這為發展“西三角經濟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西安在高新技術方面有優勢,裝備製造業有基礎,飛機製造業有潛力,能源和礦產資源有儲量,農副產品有特色,旅遊產業有名氣。若與成渝經濟帶形成穩健的“三角”,就會實現產業互補,錯位發展。
祝作利說,,重慶正在謀求打造西部重要的增長極,但和西安、成都一樣,城市的基數還比較小,只有三地聯合,做大基數,才可能使經濟總量占到全國GDP的10%以上,“西三角經濟圈”才有可能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
祝作利認為,,由於三地各自為政,在一些產業的布置上,難免會趨同。若實現聯合,則可以強化協作,實現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區域裡惡性競爭。如重慶和西安的重型卡車產業都發展較好,但重慶主打發動機,而西安則是變速箱。而成都和重慶,經過長時間的你追我趕,在很多產業方面已經實現了融合互補,若發揮西安優勢,無疑可以實現強強聯合。
事實上,繼成渝兩地成為國家統籌城鄉配套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後,西安也正在向中央爭取統籌政策,日前,西安市長陳寶根表示,希望中央政府能賦予西安統籌科技資源這樣的一個綜合實驗區,將西安發展納入中央的規劃。祝作利認為,西安的這一態度,與三地形成“西三角經濟圈”並不衝突,相反可以更好地互補。
祝作利表示,,“西三角經濟圈”仍處於初步的構想階段,三地政府尚未有實質性的深入探討,但這一構想,最近已經得到中央決策層的首肯。若建議最後被國家批准,我們將會認真研究,與成渝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爭取使這一構想進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