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蘭州和西寧是全國距離最近的省會城市,相距僅220公里,有鐵路、高速公路相連,高速鐵路即將建設,兩個省會城市周圍還有白銀、定西、臨夏、平安等城市,因此,甘肅和青海聯合、蘭州與西寧聯合,加強蘭州和西寧的經濟與發展合作,爭取建立蘭西(蘭州——西寧)經濟區,爭取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四極”,爭取使蘭西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成為我國西部真正的新“西三角”。
提出發展
蘭西經濟區(帶)的概念由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於2006年率先提出並發展豐富,2006年11月6日賀有利在《蘭州日報》的《西部論壇》發表《析蘭州—西寧經濟帶》,提出以蘭州、西寧為“兩點”,以“一河”為軸線的蘭州—西寧經濟帶。2009年7月9日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通過特快專遞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設立蘭州—西寧經濟區的建議》。建議國家應爭取建設蘭州—西寧經濟區,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區(城市群),從而加快我省中部地區和青海東部地區的發展。中新網蘭州2009年7月27日電報導,國內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博士本月上書國家發改委,提出《設立蘭州---西寧經濟區的建議》。爭取建立蘭西經濟區,可使之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四極”,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第四增長極。
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2009年7月23日在《蘭州日報》的理論版發表《如何使蘭州—西寧經濟區成為新“西三角”》,詳細闡述以“兩點”為中心,以“一河”為對稱軸,爭取建立蘭西(蘭州—西寧)經濟區,爭取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四極”,爭取使蘭西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成為我國西部真正的新“西三角”。蘭州—西寧經濟區的提出受到各方關注,許多媒體轉載了《如何使蘭州—西寧經濟區成為新“西三角”》。同時,以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為課題組組長的甘肅省工商聯、甘肅農業大學經濟區課題組初步完成了《蘭州—西寧經濟區研究報告》。
發展框架
蘭西經濟區的具體內涵是“兩點一河”、“兩點”:蘭州、西寧兩個省會城市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經濟基礎相對雄厚,成為兩個優勢點。“一河”:從青海東部到甘肅中部的黃河兩岸經濟輻射帶。與鐵路包蘭—蘭青線和國道109線(西寧———蘭州)基本並列,“一河”將成為開發區的軸線。蘭西經濟區可以包括甘肅的蘭州、白銀、臨夏、定西及甘南、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青海的西寧、海東及海北等。
建言獻策
2010年07月國家提出構建蘭州—西寧—格爾木經濟區,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地處西北地區中部的甘肅、青海兩省應分別構建蘭州—西寧經濟區和格爾木循環經濟區,而不是蘭州—西寧—格爾木經濟區。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教授2010年7月15日將《構建蘭州—西寧經濟區和格爾木循環經濟區的建議》呈送給了國家發改委(2010年7月16日《甘肅經濟日報》) 。
《建議》認為,構建蘭西格經濟區(蘭州—西寧—格爾木經濟區)無論在地理條件上還是在區位條件上都不成熟,也不可行。理由有四,一是蘭州、西寧是甘肅、青海的省會城市,格爾木是副地級市。格爾木人口僅有27萬,全市GDP僅有162億元。二是蘭州、西寧相距僅僅220公里,格爾木距離西寧卻長達800公里,距離太長,又途經青海湖周圍,進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是格爾木位於柴達木盆地南緣,屬於內陸河——格爾木河流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四是格爾木礦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構建格爾木循環經濟區既可以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又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建議,應構建蘭州—西寧經濟區,甘肅構建蘭(州)白(銀)經濟區,青海構建西(寧)平(安)經濟區(也可稱海東經濟區)。格爾木單獨構建格爾木循環經濟區,作為區域經濟的增長點。
發展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
蘭西經濟區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位於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四個民族自治區聯接部的核心,處於西北地區的中心,是西北地區物流中心的最佳之地,是西北地區戰略物資儲備的最佳之地,是西北地區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企業布局的最佳之地。
(2)交通四通八達
蘭西經濟區處於交通要道,特別是蘭州處於西北鐵路網和公路網的中心,是隴海、蘭新、包蘭、蘭青四條鐵路幹線的交匯點,是國道312線和國道109線的交匯點。
(3)經濟基礎雄厚
蘭西經濟區內有蘭州、西寧、白銀、臨夏、定西、平安等城鎮。蘭州和西寧是甘肅和青海的省會城市,是甘肅、青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蘭西經濟區包括青海經濟的主要地區———海東地區和甘肅經濟的主要地區———中西部地區。
(4)水能資源開發條件好
黃河龍羊峽至黃河“三峽”河段,水量穩定,水能資源豐富而又集中,被稱為水電“富礦”,可建設十幾座梯級電站,可按發電灌溉等綜合利用的需要進行多年調節,正在得到優先開發。
(5)農牧業資源豐富
黃河上游流域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灌溉條件優越,草場面積廣大。甘肅、青海的絕大部分的灌溉良田均集中在經濟帶的“一河”沿線。
(6)水資源豐富
甘肅、青海降水稀少,水資源相對缺乏,但蘭西經濟區位於黃河幹流及支流湟水、莊浪河兩岸,這為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7)環境容量較大
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移民數量巨大,相對來說蘭州———西寧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容量較大,是甘肅、青海城鎮化人口集聚的最佳之地。
重大意義
(1)蘭西經濟區的發展
在“兩點一河”重點開發和率先發展的基礎上,以“兩點”為中心,以“一河”為對稱軸,向外推移,將促進經濟區的全面發展,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區(城市群),從而加快了甘肅中部地區和青海東部地區的發展。
(2)甘肅和青海的發展
在蘭州———西寧經濟區加快發展的基礎上,在甘肅中部地區和青海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輻射和集聚作用,將帶動和促進甘肅、青海兩省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加快了甘肅和青海的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3)蒙新藏寧的發展
蘭西經濟區位於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四個民族自治區聯結部的核心,沿包蘭鐵路和109國道“北上”可促進寧夏、內蒙的發展;沿蘭新鐵路和312國道“西進”可促進新疆的發展;沿青藏鐵路和109國道“南下”可促進西藏的發展。
(4)成渝和關中經濟區的發展
蘭西經濟區位於關中經濟區的西側,通過隴海鐵路及將建設的蘭州———西安的客運專線、312國道等,可實現蘭西經濟區與關中經濟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蘭西經濟區位於成渝經濟區的北部,通過蘭州———重慶、蘭州———成都的鐵路、公路、航線等,可實現蘭西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5)促進民族團結
蘭西經濟區是一個漢、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區,經濟帶的發展將促進甘肅、青海特別是經濟帶內各民族的團結,將促進(帶動)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四個民族自治區的發展,對於加強民族團結和穩定西北、西南地區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發展模式
蘭州—西寧經濟區的發展框架是“兩圈、一軸、五輻射、五互動”。蘭西經濟區的蘭白都市經濟圈、西寧都市經濟圈既獨立發展,又相互促進,便於協作,利多弊少。
(1)兩圈:蘭白都市經濟圈、西寧都市經濟圈包括了甘肅經濟的主要地區—中部地區、青海經濟的主要地區—海東地區。
●蘭州都市經濟圈:即蘭州—白銀都市經濟圈,又稱蘭白都市經濟圈,具體包括蘭州市5區3縣(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和永登縣),是蘭州都市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是核心區;白銀市白銀區是蘭州都市經濟圈的副中心;白銀市3縣1區(靖遠縣、景泰縣、會寧縣、平川區)、定西市1區2縣(安定區、臨洮縣、隴西縣)、臨夏回族自治州1市1縣(臨夏市、永靖縣)是都市經濟圈內的節點城市。
●西寧都市經濟圈:西寧都市經濟圈具體包括西寧市四區3縣(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城北區、大通縣、湟中縣和湟源縣),是西寧都市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城北區是核心區;海東地區的平安鎮是西寧都市經濟圈的副中心;海東地區六縣(平安縣、民和縣、樂都縣、互助縣、化隆縣、循化縣)、海北藏族自治州2縣(海晏縣、門源縣)、海南藏族自治州2縣(共和縣、貴德縣)是都市經濟圈內的節點城市。
(2)一軸:從青海東部的西寧到甘肅中部的蘭州,屬黃河及湟水兩岸即河湟谷地。與鐵路蘭青線、西寧--蘭州高速公路、國道109線(西寧--蘭州)、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基本並列,“一軸”將成為開發區的軸線,湟源、西寧、平安、樂都、民和、海石灣、蘭州、皋蘭、白銀、靖遠等城鎮均位於開發軸。
(3)五輻射:五輻射是五條經濟輻射帶,分別至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寧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的五條經濟輻射集聚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帶。
●東南向經濟輻射帶:由蘭州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東南直通西安,與關中—天水經濟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定西市、天水市、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
●西北向經濟輻射帶:由蘭州、西寧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北直通新疆,與新疆自治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條經濟輻射帶覆蓋整個河西走廊,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嘉峪關市、酒泉市和青海的海北州。
●南向經濟輻射帶: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南連線成渝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臨夏州、甘南州、隴南市和青海的黃南州、果洛州。
●東北向經濟輻射帶:沿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東北經銀川、包頭,到達呼和浩特市,可實現蘭西經濟區與寧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甘肅的白銀市。
●西南向經濟輻射帶:沿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南到達拉薩市,可實現蘭西經濟區與西藏自治區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輻射的主要地區是青海的海北州、海西州、玉樹州、海南州、果洛州、黃南州。
(4)五互動:五互動是通過五條經濟輻射互動帶,分別與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寧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互動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