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古隆中”

襄陽“古隆中”

襄陽“古隆中”,又稱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有1800多年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與龐士元往來“游息之地”、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襄陽“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自然景觀優美;同時又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其紀念性景點和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唐代封諸葛亮為武靈王,隆中諸葛亮廟被稱為武靈王廟,宋代賜名英惠廟,明代賜名忠武廟,定春秋祭祀;劉弘習鑿齒曾鞏王安石蘇軾劉光祖、蔣中正等歷史名人先後到隆中緬懷諸葛亮,留下重要史篇。

1986年,國家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明確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1996年,襄陽“古隆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古隆中遺址確定為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陽“古隆中”
  •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隆中大道461-1號 
  • 所處時代:明、清 
  • 占地面積:18000 畝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上午: 08:30:00至下午:17:30:00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古隆中牌坊、三顧堂、武侯祠、隆中書院、隆中書院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4-0149-3-71
歷史沿革,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時代,元明清,民國以後,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劉弘祭祀,習鑿齒祭祀,獲封武靈王,賜廟額“英惠”,劉光祖祭祀,隆中十景,賜廟額“忠武”,明正德御祭文,相關詩詞,研究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營業時間,景區交通,

歷史沿革

三國

隆中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197年~207年)躬耕讀書的成才之地。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天下大事。207年,劉備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草廬,敦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劉備謙虛誠懇的態度使諸葛亮深為感動,於是他便把在隆中十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了一番精闢的分析,並據此提出了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戰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隆中成為後世緬懷先賢、紀念先賢的重要名勝地,歷朝歷代都得到保護、維修和建設。
襄陽“古隆中”
躬耕田

兩晉南北朝

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他住的竹籬草廬依舊保存了下來,據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諸葛亮草廬前“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襄陽“古隆中”
諸葛井
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即208年,襄陽被曹操占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是曹操的地盤,所以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到晉代先後有劉弘習鑿齒前來祭拜諸葛亮。劉宋盛弘之撰《荊州記》、蕭梁鮑至撰《南雍州記》均有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尚在,有井已乾涸,齊建武年間,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唐宋時代

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在襄陽)李景讓維修隆中武侯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讓撰,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讓撰,今在隆中。”
襄陽“古隆中”
武侯祠
光化五年(902年),朝廷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並賜廟隆中。
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
宋代古隆中規模進一步擴大,曾鞏、王安石、蘇軾、劉光祖等許多名人都到過古隆中記下了他們對諸葛亮的讚頌。至宋孝宗時,隆中諸葛亮廟被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

元明清

元朝至正年間,廣德寺書院遷到隆中諸葛草廬,稱為隆中書院。
襄陽“古隆中”
隆中書院
明代成化年間,“隆中十景”形成的,明代吳綬和進士王越先後作過“隆中十景詩”。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遺虛並遷走古隆中書院,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後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御賜廟額“忠武”,定祭品,春秋致祭,並讓翰林院撰寫祭文。
嘉靖四年(1525年),正德進士徐鹹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矚目為之愀然”,遂與監察御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侯祠(見明・鄭傑《重修諸葛武侯詞記》)。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臥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屋,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石刻畫像。
崇禎十六年(1643 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墓,為隆中原貌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年一1893年),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以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古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新建了吟嘯山莊、老龍洞景區建築群。1987年重建隆中書院,修復諸葛草廬。胡耀幫、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書楹聯。
1990年3月15日,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隆中提祠: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建築格局

隆中的紀念性建築有武侯祠、三顧堂、隆中書院、臥龍深處、“古隆中”牌坊、古柏亭、抱膝亭、草廬亭、草廬碑等。
“古隆中”石牌坊,是隆中的標誌,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仿木結構,四柱三門樓式,十個抱鼓將四柱固定,上面雕樑畫棟,起角彎爪,單檐斗拱,帶脊座吻,線雕、浮雕、透雕融熔於一體,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坊體高大,蔚然壯觀。“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用青石開榫組裝而成。正面中匾上陰刻“古隆中”三個大字,兩中柱上雕唐代大詩人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兩邊橫匾上雕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古訓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二龍戲珠等圖案。背面中匾上方刻“三代下一人”,兩邊柱上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對聯及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整個雕刻精良大氣。上面的匾聯對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頌揚。
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台建築。除第三進為卷棚式外,其他都是單檐硬山建築。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兩棵參天古柏。大殿內有諸葛亮及其子孫諸葛瞻、諸葛尚塑像。四個殿堂里掛有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額、題詞和對聯;東南部配殿是三義殿,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在大殿與三義殿之間供奉著諸葛亮夫人黃氏塑像。三義殿前面的靜軒院內,有一棵四百多年的桂花樹。居於武侯祠西北部的則為銅鼓台和碑廊。
三顧堂保持了光緒年間的式樣即前廳三間,後堂五間,硬山起脊。兩側迴廊鑲嵌著歷代題詞石刻和維修記事碑文。後堂陳列有几案等物品,中堂掛著三顧茅廬的古畫和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題詞。門前有古柏三棵,據說是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時的拴馬樹。

文物遺存

隆中的文物大體上可以分為遺蹟性文物和紀念性文物兩大類。遺蹟性文物有諸葛亮草廬故居以及他在隆中十年中有關學習、勞動、生活情趣方面的許多遺蹟,包括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半月溪、抱膝石、梁父岩、觀星台、棋盤石、琴台等。其中六角井是諸葛亮故居院內的生活用水井,是從東漢時期一直保存到現在的唯一的一處諸葛亮遺址、遺物。諸葛草廬在明代遭到破壞後,六角井便成為判斷草廬原址的唯一依據。躬耕田是諸葛亮耕種過的田地。小虹橋是諸葛亮一家出人隆中跨過小溪的必經之地。其他梁父岩、抱膝石、觀星台、棋盤石等都是與諸葛亮生活情趣和志向有關的遺蹟。
襄陽“古隆中”
隆中的諸葛草廬
除了遺蹟外,隆中還有一處特殊的文物,這就是明代襄簡王朱見淑的墓。此墓現僅存封土堆,1983年公布為襄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記載諸葛亮故居在明代遭到空前巨大破壞的實物見證。
隆中保存了明代以來的碑碣石刻75塊,詩文100多篇,對聯55副,名人字畫200餘副,館藏其他文物近300件。其中明萬曆年間的諸葛亮畫像石刻,是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歷史文化

劉弘祭祀

永興年間,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弔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鎮南參軍李興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
這篇碑文最早見於晉王隱《蜀記》。《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稱:“《蜀記》日:‘晉水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諸葛)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李興為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日居月諸,時殞其夕....今我來思,覿爾故墟。”這篇碑文是諸葛亮死後70年寫的。諸葛亮的草廬由於年長日久無人居住和維修,早已頹垣斷壁。因此,劉弘、李興等人來到隆中時,所能看到的,只不過是“故墟”而已。

習鑿齒祭祀

東晉昇平五年(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他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讚揚諸葛亮是“達人”(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偉匠”(偉大的人)。習鑿齒遊覽隆中,不僅興致勃勃地觀賞了諸葛亮當年“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岩端”等勝跡,而且還瞻仰了經過後人修葺的諸葛故宅。此時的諸葛故居,不再是50年前劉弘、李興到隆中時看到的“故墟”一片,而是面目一新,建築物上出現了“雕薄蔚采,鴟闌惟豐”(色彩斑爛,刻有鴟尾、鴟吻等凶禽圖案的裝飾物),與當時的廟宇無異。由此證明,隆中最早的武侯祠,始建於東晉。

獲封武靈王

唐宣宗光化年間,諸葛亮被封為武靈王,並賜廟隆中,根據《輿地碑目》記載襄陽隆中有《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記》。這次封賜很有可能是屬於地方神明“發揚神威”而被官方利用的情形。光化元年(898年)到天佑二年(905年),朱溫不斷侵擾荊襄節度使趙匡凝,趙氏難以招架。很有可能在此期間,趙匡凝在襄陽城外重修諸葛廟,並重封其為武靈王,以求神明相助、保全自己。此時尚不能把趙匡凝看作是一般的割據政權,唐室衰微,只有荊襄趙匡凝貢賦不絕,因此得到中書令的官職。某種意義上講,這次高規格的加封仍然是具有中央、官方色彩的。

賜廟額“英惠”

接替趙構的宋孝宗想要有所作為,但卻是“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北伐失敗,然後就是“隆興議和”。但是孝宗皇帝不甘心,任用王準、虞允文等整頓備戰。自乾道二年(1166年)到乾道六年,朝廷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活動,極具鼓舞人心之作用。乾道三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為知樞密院事,乾道五年八月,孝宗召虞允文人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積極為北伐做充足準備。在這樣的形勢下,褒揚諸葛亮,加封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據王象之《輿地紀勝》:“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封的地點在襄陽,而襄陽此時正處於抗金戰場的最前線。宋孝宗初登大寶、蓄意進取,以極力加封諸葛亮作為激勵人心的手段,也是情理之中。

劉光祖祭祀

南宋是一個充滿民族危機和災難深重的時代。淳熙年間,四川陽安進士、顯謨閣直學士劉光祖奉詔從四川到臨安(浙江杭州),專程繞道襄陽,拜謁隆中諸葛故居,撰寫了《祭諸葛亮文》。文中敘述了他到隆中“欲謁遺宮”的情景,當他看到“矯矯猶龍”的諸葛亮塑像,便想到諸葛亮一生的輝煌歷程,從“躬耕南陽,高臥隆中”一直到“渭水秋煙,草廬夜空”,對諸葛亮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隆中十景

隆中十景”是明代成化年間形成的。
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在三顧堂後山一棵千年古柏樹下建起了“古柏亭”,以象徵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千古長存;在隆中山腰建了一座供僧侶住的“野雲庵”。以上為三處紀念性建築景點,另外還有七處遺蹟類景點:諸葛亮一家人用過的水井,後人砌上了正六邊形石欄,稱為“六角井”;諸葛亮耕種過的田地,後人稱為“躬耕田”;諸葛亮引山上的泉水灌溉田地,泉水流出的山洞,後人稱為‘老龍洞“;諸葛亮躬耕基讀之餘,經常坐在上面休息,抱膝長 的一塊岩石,後人稱為”抱膝石“;諸葛亮愛站在溪邊賞月的一條小溪,後人稱為”半月溪“;諸葛亮常站在上面吟誦《梁父吟》的一塊大青岩石,後人稱為“梁父岩”;劉備‘三顧茅廬“時遇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小石橋,後人稱為“小虹橋”。合起來就形成了“隆中十景”。明代吳綬和進士王越先後作過“隆中十景詩”。

賜廟額“忠武”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風水,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1200 多年來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
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祐櫍暫理襄陽府事。朱祐櫍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詞。並上奏皇帝說:“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先年,簡王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塋地,後人不能體王之意,將諸葛亮祠遷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廟且陋小,神獲不安,人未蒙福。隆中東去數十步,山有一窪,欲將亮廟移建。”(見《襄陽縣誌・祠祀〈明襄王祟慰先賢疏〉》)。根據《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所載:諸葛亮廟建成後,正德皇帝賜廟額名‘忠武’,定祭品,春秋致祭,並讓翰林院撰寫祭文。

明正德御祭文

根據《正德襄陽府志》卷一十五記載祭文如下:
維正德某年月,襄陽府知府某欽奉朝命,致祭於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神曰:惟神三代遺才,兩朝佐命,義明漢、賊,國系存亡。雖恢復之志來終,而宇宙之名不朽。矧藩封之近地,實龍臥之舊鄉。祠廟既遷,禮文斯秩。茲值仲春(仲秋),式修薦事。仰祈靈佑,享祀無窮。

相關詩詞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廣溪峽》詩中寫道: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
唐·李欣在《送皇甫曾游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一詩中寫道:峴山枕襄陽,滔滔江漢長。山深臥龍宅,水淨斬蛟鄉。
唐·陳子昂在《峴山懷古》中寫道: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唐·崔道融《過隆中》: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宋·蘇軾《隆中》: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宋·蘇洵有詩云:“道逢墮淚碣,不覺涕亦零。借問羊叔子,何異葛孔明。”
宋·曾鞏《躬耕田》: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
宋·李曾伯在駐守襄陽期間,曾有《和劉清叔襄陽草廬韻》一首,稱諸葛亮是“風雲未合星先隕,輸與江東日月寬。”
金·李俊民曾寫過一首《三顧門》,其中一句為:“山下臥龍誰說破?賞音元直在檀溪。”
明·羅貫中《隆中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研究價值

襄陽“古隆中”是以諸葛亮故居等歷史遺蹟為主要內涵,融人文景觀與山林田園自然景觀為一體,可供參觀遊覽及進行歷史文化研究的文物風景名勝區。

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檔案,公布襄陽“古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10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古隆中遺址為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旅遊信息

營業時間

上午:08:30至下午5:30。

景區交通

航空 : 出發地→襄陽劉集機場→602路(襄州一中站下)→24路(襄陽四中站下)→旅遊專線、6路→古隆中遊客中心
自駕 : 二廣高速隆中收費站→古隆中遊客中心
公交 : 
旅遊專線:火車站→人民廣場北→襄樊大道水星台→襄陽四中→十字街→名人酒店→賈洲(黃家灣景區)→古隆中遊客中心
6路公交 :解放橋→襄樊大道解放橋→襄樊大道水星台→襄陽公園→東街→十字街→長虹橋南→名人城市酒店→襄陽圖書館→檀溪路中→襄陽市政府→國際商都→廣電中心→萬山工業園→萬山(襄陽市四十一中學)→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千山→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西站→賈洲→花梨木店東→花梨木店→花梨木店西→劉營→古隆中遊客中心
列車 : 目的地→襄陽火車站乘坐旅遊專線→古隆中遊客中心,或襄陽火車站乘坐1、512、27、901路→解放橋站乘坐6路→古隆中遊客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