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國郡

襄國郡

襄國郡,是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名稱,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南部。十六國時,羯族人石勒建襄國城(今橋東)為都,建武元年(335年)石虎改置襄都為襄國郡。南北朝時襄國郡縣並存,隋代廢郡改設邢州

襄國郡歷經朝代更迭,數度興廢,轄縣無定,範圍大致在鉅鹿郡以南及邯鄲郡東北;郡治曾遷在易陽城(今邯鄲永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國郡
  • 政區類別:古行政區名(地級)
  • 始置年代:東晉鹹康元年(335年)
  • 政府駐地襄國故城 易陽城
  • 所屬地區司州
  • 下轄地區襄國縣任縣南和縣
  • 地理位置:河北邢台 邯鄲部分地區
  • 存續時間:335-352年 550-583年 607-618年
建制沿革,襄國郡考,後趙襄國郡,北齊襄國郡,北周襄國郡,隋代襄國郡,襄國故都,

建制沿革

禹貢冀州之域,時為邢都,周初為邢國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襄國郡《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襄國郡
公元前236年,秦滅趙,於趙國別都信都之地,建置信都縣,屬鉅鹿郡。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占據鹹陽,分封諸侯王。改趙王歇為代王,封張耳常山王,統治趙地,並改信都為襄國,都之。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始置襄國縣(治在今邢台市南百泉村),屬冀州刺史部 趙國。
西晉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進駐襄國,定都於此,大修城郭。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脫離前趙,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後趙
東晉鹹和五年、後趙建平元年(330年),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
東晉鹹康元年、後趙建武元年(335年),石虎遷都於,舊都襄國改置為襄國郡。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冉閔攻滅劉顯,因毀其城垣,後趙殘餘政權覆滅,是後襄國廢入任縣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縣地復置襄國縣,並縣治遷址(治在今邢台市橋東區),初屬司州廣平郡孝昌三年(527年)改隸北廣平郡
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以襄國郡為趙國(《周書·宣帝紀》載)。
開皇九年(589年),襄國縣更名龍岡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邢州,龍岡縣改屬邢州。
大業三年(607年),邢州復改為襄國郡。
武德元年(618年),廢除襄國郡,改為邢州,置總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龍岡縣更名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縣)。

襄國郡考

後趙襄國郡

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
襄國郡,漢縣名,《元和郡縣誌》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石虎遷都於鄴,襄都改置襄國郡。
領縣四:襄國縣南和縣任縣苑鄉縣(石氏分任縣置)。
石氏即滅,襄國郡廢除。

北齊襄國郡

襄國郡,治易陽縣
隋書地理志》云:臨洺,舊曰易陽,後齊廢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為易陽縣,別置襄國縣。按《魏書·地形志》,易陽屬清都尹,是時未有襄國郡,則此襄國郡為北齊新置。然《北齊書·李元忠傳》又云:元忠宗人愍,擒葛榮。即表授愍建忠將軍,分廣平易陽、襄國,南趙郡中丘三縣為易陽郡,以愍為太守。賜爵襄國侯。據此,似此地又曾設易陽郡。王仲犖北周地理志》據此定襄國郡領易陽、襄國、中丘三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易陽縣廢入襄國縣,襄國郡領縣二:襄國縣中丘縣

北周襄國郡

《北周地理志》卷三十
襄國郡(治易陽)
北齊置。《隋書地理志》云:臨洺,舊曰易陽,後齊廢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為易陽縣,別置襄國縣。開皇初郡廢。《元和郡縣誌》:龍岡縣,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云:後齊初置襄國郡於臨洺縣,周置郡於隋之龍岡縣。按此楊君之誤也,蓋據《元和志》云然。而《隋志》固明言易陽後齊置襄國郡,開皇初郡廢。易陽即臨洺關,今河北永年縣新治。東魏之後,當置北中郎府,為關防重鎮。故周齊襄國郡皆治易陽也。《元和志》不可據。《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洺州襄國郡為趙國,邑一萬戶,令趙王招之國。領縣三:易陽縣襄國縣中丘縣
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洺州襄國郡為趙國,邑一萬戶,令趙王招之國。領縣三:易陽縣襄國縣中丘縣

隋代襄國郡

隋書》卷三十地理志:
隋代襄國郡轄境圖隋代襄國郡轄境圖
襄國郡(開皇十六年置邢州)統縣七,戶十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龍岡,舊曰襄國,開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黑山。有乾水。
南和,舊置北廣平郡,後齊省入廣平郡,後周分置南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任縣,大業初廢入。
平鄉沙河,開皇十六置。有罄山。
鉅鹿,後齊廢,開皇六年置南欒縣,後廢入焉。
內丘,有乾言山。
柏仁,有鵲山。[3]
武德元年(618年),復改為邢州,置總管。此後襄國之名廢止。

襄國故都

公元312年七月,羯族人石勒在中丘(今邢台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橋東區),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石勒修建襄國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當時的後趙京都襄國人口達70萬,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堪為名城。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
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
襄國,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
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